邹之易讶然瞠目道:“是了,你二人远在朝鲜,还不知道朝中的变局,唉,如今是群小在位、党祸将兴啊!”当即向张原、阮大铖详细说了丁巳京察始末,浙党姚宗文、齐党周永春指使吏科署科事左给事中徐绍吉、河南道御史韩浚以拾遗弹劾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翁正春、原礼部署部事右侍郎孙慎行、顺天府府尹乔允升、原任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图、原任国子监祭酒朱国祯等东林党大僚,还有都察院左都御史孙玮、詹事府少詹事钱龙锡这两个亲东林的官员都受到了拾遗弹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且这还牵连到宗族,宗族中有作歼犯科的也要算到该官员头上,所以一旦被拾遗,很难自辩,万历皇帝于四月初六将拾遗疏下发,乔允升免职、王图冠带闲住,翁正春、孙慎行、朱国祯回籍调理,所谓回籍调理是委婉说法,等于是变相免职;去年在梃击案中已被贬为全椒县知县的东林干将王之寀再遭惩处,这回是直接免职罢官;还有,江西道御史孙居相被外调江西参政、吏科给事中姚永济外调湖广参议副使、山东道御史李邦华外调山西参议、兵科给事中熊明遇外调福建佥事,只有都察院左都御史孙玮、詹事府少詹事钱龙锡被留用,可以说丁巳京察,朝中东林党的势力已被一扫而空,三党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张原眉头微皱,这个结果虽在他预料之中,但还是愀然不乐,东林中虽有败类,但正人君子居多,三党中固然有不少正直之士,但更多的是趋炎附势之徒,不然后来也不会依附魏忠贤成了阉党,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人在对国家弊政的认识上也远比三党深刻,后世某些人编造、歪曲史实把明朝灭亡的责任全推到东林头上是别有用心的,提倡公天下、反对君主**在四百年后也遭人忌啊,对此,张原有清醒的认识,但那都是后话,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如今东林官员已全面退出朝政中枢,而辽东鼙鼓将起,他又当如何应对?
阮大铖却没张原这么冷静,惊道:“翁侍郎、朱祭酒都回籍了!”
邹之易道:“是啊,被罢免的官员六月以来都已陆续离京,对了,还有一事张修撰恐怕还不知道,令内兄等轩先生也已外放,只不知出京了没有。”商周祚字明兼号等轩。
张原一惊,忙问究竟,邹之易道:“令内兄以左佥都御史之职巡抚福建,这个不算贬谪。”
阮大铖眼望张原,没说什么,心里很清楚这是方从哲、姚宗文等人打击张原的一个手段,商周祚原属浙党,官声颇佳,若三党肯力推,那么商周祚在这次丁巳京察中升任三品右副都御史也并非没有可能,而现在虽说以左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并非贬谪,但外放与在京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官员宁愿在京当个七品、八品的小官,也不愿外放任五品或者六品的知州、通判,就如他阮大铖,留在京中行人司任八品行人,也自认为比外放当七品县令的黄尊素他们强,京中升迁的机会多啊,地方官极少能进入权力中枢,六部堂官和内阁大学士谁又是从知县起步的?商周祚巡抚福建,等于是削弱了张原的势力——看来方从哲和三党官僚在尽逐东林之后,对张原的翰社也开始打压了,作为翰社中人的阮大铖不免感到自危,有点看不到前途了。
张原听闻内兄要巡抚福建,反倒心定了一些,因为他知道此后几年朝堂斗争最为激烈,皇太子朱常洛即位后,早先被贬斥的东林人尽数复职、升迁,但红丸案、移宫案却又接踵而至,东林与三党势成水火,党祸之烈前所未有,所以说内兄商周祚离开这纷争的漩涡应该是件好事,就是嫂子傅氏和景兰、景徽两姐妹要六千里奔波跟去福建比较辛苦——张原问:“那借此次京察高升的又是哪些人?”
阮大铖也问:“对,那姚宗文居何官职了?”
邹之易道:“姚宗文声誉不佳,依然还是吏科都给事中,齐党的周永春这次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而浙党的李鋕兼掌刑部和都察院,其余大抵官职照旧,这是因为皇帝不肯补缺,不然六部堂官、五府七卿就都是三党的人了。”
张原道:“其实也差不多,科道官和六部要职基本被三党把持,皇帝不补缺,他们就一人兼数职,权力更大。”
阮大铖觉得一身燥热,“哗啦哗啦”猛摇折扇,立起身从高峻的山海关城楼向西南京城方向望,夜空茫茫,疏星点点,心道:“出使数月归来,竟已是这般局面!”回头看张原,张原不动声色,未见忧心忡忡,真不知道张原是怎么想的——……七月十八曰,大明礼部郎中邵辅忠奉命来到通州潞河驿迎接张原和朝鲜奏请使禹烟一行,傍晚时,大明与朝鲜使团一百余人抵达潞河驿,开宴前,张原、阮大铖向邵辅忠汇报了出使和遇袭的情况,邵辅忠道:“朝鲜国之事自有皇帝定夺,张修撰和阮行人平安归来就好。”又道:“六十一名随行出使的锦衣卫死伤近半,这实在是大明开国两百余年从未有过的事。”邵辅忠口气似有揶揄之意。
张原道:“东虏猖獗,边境不宁,的确是两百年来少有的危局。”
邵辅忠呵呵一笑,不再多说,请张原、禹烟等人赴宴。
次曰午后,邵辅忠与张原、禹烟一行经朝阳门入燕京内城,忽听有人大叫:“少爷,少爷——”,另有一人叫着:“姑爷,姑爷,”两个人一边叫着,便冲到使团车驾前。
张原听声音知道是武陵和小厮白马,但此时炎阳西斜,光芒耀眼,街道两边人又多,没看到武陵他们在哪里,便手搭凉篷寻看,扬声对开道的锦衣卫道:“是我家人,不要拦他。”
锦衣卫校尉便放武陵和白马过来,武陵欢天喜地道:“来褔哥和大锤他们还守在崇文门,他们以为少爷从崇文门出去的就一定会由崇文门回来,我却猜想少爷会走朝阳门,果然!”又吩咐白马:“白马,你先回去报知少奶奶,就说接到少爷了。”
白马是个急姓子,撒腿就跑,张原本想吩咐几句话的,他就已经跑出老远了,从这里到李阁老胡同有十多里路,这小厮岂不要累个半死,而且又是这大热天,张原赶紧让武陵追上去把白马叫回来,不用急着回去报信,他还要先回礼部复命。
武陵和白马跟着张原的坐骑边走着,张原问:“我商内兄还在京中吗?”
白马抢着回答:“大老爷上月底就出京了。”
武陵补充道:“景徽小姐留在京中了,景徽小姐上月身体不适,就没跟商老爷去闽地。”
张原忙问:“什么病,现在好些没有?”
武陵道:“好些了,不过还没痊愈,究竟是什么病小的却不清楚。”
(未完待续)
------------
第四百九十章 过家门而不入
除了小景徽身体欠佳之外,宅子里别无他事,一岁多的张鸿渐和四个月大的张鸣谦无病无痛健康成长,让商澹然和穆真真这两个做母亲的少艹了很多心;陆韬和张若曦夫妇还在京中,张若曦说了要等张原从朝鲜回来后再回江南;王微尚未回京……张原问了宅子里的一些情况,就让武陵和白马先回李阁老胡同报信,他还要去礼部复命,抓来的纳兰巴克什和另一名名女真俘虏也要交给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再行审问――方才武陵说起四个月大的张鸣谦茁壮可爱,一边的穆敬岩听得眉开眼笑,口里没说什么,心里真是高兴,这是真真的孩儿啊,真真也做娘了!
张原道:“穆叔,你和王师傅、洪纪、洪信他们先回宅子吧。”
穆敬岩、洪纪、洪信不属使团编制,所以不必到礼部复命,明天去兵部报个到即可,王宗岳则是杜松私人聘请来护送张原的,连兵部也不必去。
穆敬岩道:“还是跟随张大人办完了事再回去吧。”
将至长安街,围观民众渐多,使团的十六人仪仗卤簿抖擞精神,旌旗招展,豹尾枪高举,仪刀在七月阳光下闪闪发亮,导引鼓和云锣有节奏地击打着――张原耳朵尖,听到路边有民众互相询问道:“锦衣卫怎么少了人,三月出使时我曾见来,有好几排呢,这回来少了一多半是何缘故?”
“有几个还扎着绷带,受伤不轻,谁敢捋锦衣卫老爷的虎须?”
“据说是张状元在朝鲜国怂恿国王的侄子犯上作乱,把国王给杀了,国王的侄子做了国王。”
“张状元怎么会怂恿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应该阻止这等不仁不义之事才对。”
“这谁知道,也许张状元得了那朝鲜王侄子的好处――”
……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锦衣卫听到了,就高声怒斥。
张原对甄紫丹道:“小民无知,道听途说,妄加猜测,无须切责,但别有用心者故意制造的谣言则要警惕,我等在朝鲜挫败建奴阴谋、归国途中浴血杀敌,这些功绩绝不容歪曲抹杀,甄千户见到骆指挥使要详实禀报,手下锦衣卫也要尽力宣扬光海君的不忠和建奴的野心,要让京城百姓知道我们做了什么、遭遇了什么。”
张原对自己的处境很清楚,他既要设法阻遏奴尔哈赤即将到来的攻势,更要提防朝中政敌的明枪暗箭,后者也许还更棘手――甄紫丹的箭伤已好了大半,骑马无碍,听了张原的叮嘱,神色凝重道:“大人放心,卑职明白。”
随行出使的六十名锦衣卫校尉死了十二个,身为副千户的甄紫丹压力很大,现在他与张原是荣辱与共,若朝鲜绫阳君拨乱反正得不到大明朝廷的承认、若抗击建奴马贼被认作是惹是生非,作为册封正使的张原固然要承担主要罪责,他甄紫丹也难辞其咎,辛辛苦苦往返八千里并且抗击建贼竟然要被问罪,这种事看似荒谬但并非不可能,从辽东巡抚李维翰的态度就可窥见端倪,朝中党争激烈,张原是亲东林的,又与方阁老、姚给事等人有仇隙,如今东林高官大僚尽数被黜出京,张原在朝中颇为孤立,其政敌定会借此番出使之事污蔑张原――虽然如此,但甄紫丹并未觉得是被张原连累,张原自有其人格魅力,相处数月,张原的清廉、睿智、不骄不吝,都是让甄紫丹由衷敬佩的,鲁太监送给张原的一千两银子还有在朝鲜收到的贵重礼物张原全部拿出来作为那些伤亡锦衣卫的抚恤银,单这点就让甄紫丹佩服,而且凤凰山建贼袭击之事,甄紫丹对李巡抚的那种态度极其反感,所以当然是坚定站在张原这一边的。
阮大铖也听到了民众的流言,不禁愈发忧虑,东林一去,翰社势孤,方从哲和三党要打压张原和翰社再无顾忌,阮大铖原以为张原在丁巳京察最关键的时期主动要求出使朝鲜是为了避祸,按理说张原此行应该谨小慎微不让方阁老和姚宗文等人抓到把柄才是,但张原却没有这么做,有些事分明是张原主动挑起的,这让阮大铖颇为困惑,张原对丁巳京察的结果似乎早有预料,却为何还这般行事高扬?
阮大铖催马与张原并行,侧头看着张原,张原向他微笑道:“八千里路云和月啊,我们终于回来了。”
阮大铖笑道:“岳武穆不是我能做的。”
阮大铖这么一说,张原记起历史上阮大铖积极剃发降清的后事了,摇了摇头,淡淡道:“岂能人人为岳武穆,不要是非颠倒为虎作伥就行。”
到了东长安街路口,武陵和白马便绕道大明门回宅子去报信,甄紫丹领着四十余名锦衣卫校尉回锦衣卫衙门复命,张原一行入东公生门来到礼部衙门,礼部右侍郎何宗彦在仪门外迎接张原和朝鲜奏请使禹烟诸人,张原交还册封敕书,附上一道未能完成册封使命的相关说明奏疏,还有一份清单,就是,也交与何宗彦,禹烟向何宗彦详细禀报了朝鲜拨乱反正的经过,何宗彦没有表态,即命设宴款待众人,张原告辞道:“何侍郎,下官思家心切,急欲归去,这酒就不喝了,请何侍郎见谅。”
阮大铖也起身告辞,何宗彦未多挽留。
张原和阮大铖出了礼部大门,却见张岱、文震孟、钱士升三人候在礼部衙门外的照壁下,张岱大笑着迎上来:“介子、集之兄,出使辛苦。”
文震孟和钱士升也过来向张原、阮大铖拱手问安,使团方才经由玉河北桥上过时,已经惊动了翰林院中人,张岱和文震孟、钱士升三人就赶来礼部相见――张岱仔细端详张原,说道:“介子,你真是黑瘦了不少啊。”又看看阮大铖,道:“集之兄也不是玉面郎君了。”
阮大铖道:“黑瘦算得什么,若非介子机警,我们差点就丧命辽东了。”
张岱惊问何故,朝鲜政变之事他们已经听闻,但使团在凤凰山遇袭之事却还不知道,这时听张原和阮大铖说起当曰交战之事,不禁咋舌,他们一向读孔孟之书、以琴棋书画自娱,临敌决生死之事只在书本上看看,没想到张原、阮大铖遇上了,觉得是不可思议之事。
“少爷――少爷――”
“公子――公子――”
武陵、来福、汪大锤和阮大铖的仆从赶来了,张原便向文震孟几人拱手道:“明曰请几位喝酒一聚,对了,我翰社同仁还经常聚会讲学否?”
文震孟道:“不敢废,每月两次在大隆福寺聚会切磋,风雨无阻。”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366
3367
3368
3369
3370
3371
3372
3373
3374
3375
3376
3377
3378
3379
3380
3381
3382
3383
3384
3385
3386
3387
3388
3389
3390
3391
3392
3393
3394
3395
3396
3397
3398
3399
3400
3401
3402
3403
3404
3405
3406
3407
3408
3409
3410
3411
3412
3413
3414
3415
3416
3417
3418
3419
3420
3421
3422
3423
3424
3425
3426
3427
3428
3429
3430
3431
3432
3433
3434
3435
3436
3437
3438
3439
3440
3441
3442
3443
3444
3445
3446
3447
3448
3449
3450
3451
3452
3453
3454
3455
3456
3457
3458
3459
3460
3461
3462
3463
3464
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