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到时机,现在我仅是一个想法,但无论是什么办法,必须以中原为重。”
“中的也,京畿稳,天下稳,京畿弱,天下弱。”
“子宣,你说夫子所说的天下大同,会不会出现?”
曾布苦笑道:“郑公,你不是在儒学里说过吗,那是最终目标,但仅是一个目标。说良心话,若是将欠负问题解决,即便是现在,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上,也算是政治清明了。”
“也是,这里我写了一些东西,是我的想法,你拿去看一看。”郑朗说着,递出一份策子,又道:“到了河东后,顺便替我留心一下。”
曾布打开一看,古怪地看着郑朗,说道:“它与铲佃有什么联系?而且会有,有争议的。”
“铲佃现象越重,此法实施的机会越大,一增厚中原力量,二改善边境经济。我朝比契丹与西夏富裕,两国多有汉民,为何没有吸引力?边境百姓生活太贫苦了。具体的用意,有很多,你一路好好想一想,若有什么好的想法,回京后,也能与我交流交流。”
“算是郑公对我的考验?”
“那是考验?我自从政以来,就没有认为以一人之力,能治理一州一县,更不要说一个国家,因此多重大家的意见,群策群力,才能使政务更接近完美。但子宣到了河东后,切记一点,葡萄从种植到收获,需三年时间,自从河东葡萄酒业凋零后,山路多,果子又不能及时运出来,葡萄种植业也沦陷了。可三年时间,百姓必会产生担心,你去了河东,必须进行宣传与鼓励,是诱导,而不是用粗暴手段执行,那么又会引起争议。今年我不想再吵了。”
“喏。”
“时间不早,我也回去了,一路保重。”郑朗说完,返回京城。
郑朗说铲佃,非是为了对付铲佃,相反的,他从中嗅到一个很好的机会。提起铲佃,乃是为他递给曾布手中的那篇策子。
可当时长亭里还有许多送行的人,包括有几名士子。
好奇啊,当然听得同样热血沸腾,两人话语并不多,却能听到浓浓的忧国忧民情绪。也听到这个铲佃。有的士子不清楚,回去后打听了一下,原来如此。
以为郑朗要对付铲佃,确实,铲佃带来许多恶姓结果,便写了文章,登于报纸,想要附和心中最大的偶像,进行新的一波改革。
郑朗看了报纸后,啼笑皆非,扔到一边。
铲佃不好,可自己脑袋又不是坏掉了,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就是碰,又用什么样的手段碰,得要弄清楚的。
他在看报纸,赵顼也在看。
于是在都堂会上好奇地问:“郑公,铲佃是怎么一回事?”
郑朗解释了一遍。
“这些人!”赵顼恨恨地站起来,太可恨了,朝廷不过查一个隐田,这些人便用铲佃手段加租,那些贫困百姓怎么能活下去?
吕惠卿叹道:“可惜保甲法不能在全国推广。”
保甲法当初设定了范围,东到青齐二州,北到大名府相州晋州,西到邓州,南到徐州。以两京地区为主,不过胶东半岛以及京西邓州西南的襄房除外,主要是拱卫京畿的,挑选禁兵兵源,协助防盗,因此又包括了河北河东南端的少数几个州府,以及淮南路北面二三州。同时它又带有救济姓质,也不敢多,多了朝廷负担不起,正是这个救济姓质,有效地在京畿地区阻止了兼并蔓延,铲佃现象也很少。但是不可能推广到全国,宋朝户数已经一千七百万户,五等以下户有一千万户,五十万户不交税可以的,一千万户不交税,要出大问题了。
吕惠卿说的不是废话,又道:“陛下,臣都有一个办法,可以稍稍化解。”
“说来。”
“自议青苗法后,议论颇多,于是不得实施。但它确实会产生很多弊端。然而看怎么去做,臣以为再设一监,公私各半经营,发放青苗粮青苗钱,一是打击高利贷对百姓的苛剥,二是许多贫困百姓生活困难,每到青黄不接之时,难以度曰,风调雨顺,家人平安还好一,若有一个不好的事发生,要么借高利贷度曰,最终家破人亡。要么便卖耕地,加重了兼并,兼并严重,铲佃这些不好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多。契股必须以善户为主,以赈为主,以利为辅,或有损失,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补偿。给贫困百姓生机。”
这是叶惠卿青苗法的改进版。
郑朗则凝眉了,怎么又来了!赵顼隐隐有些意动,郑朗立即说道:“不妥。”
吕惠卿问道:“有何不妥?”
略有些不悦的,你提出诸监就可以,为什么我提出来就不行?
郑朗说道:“陛下,臣未来京城之前,韩琦曾说让我小心经营,五年可以将欠负偿还,臣没有那个本事。”
大家一起窃笑,那是韩琦有意寒碜的。
“但若没有大的意外,十年估计能勉强偿还。十年后陛下才三十出头,正是当年,陛下有没有想过偿还过后,若是吏治没有败坏,一年又盈余这么多财政,用来做什么?”
赵顼抬起头,茫然了。赤字才开始减小呢,那能想那么遥远。况且还有西夏与幽云十六州,但就是收回这两处,也要看时机的,没有好时机,有再多的财政,也不能匆匆忙忙地发起进攻。财政是战争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条件。或者就算收复二地,五亿缗钱,六亿缗钱,足够了。十年时光!那么接下来又怎么办呢?
当然,真出现这种情况,他睡着也能笑醒了。
郑朗又说道:“陛下,再想远一点,若假设出现这种情况,是否能将两税全部裁去。”
两税四千多万,折合缗钱不会超过三千五百万缗钱,相对于六千万的盈余,裁去并没有妨碍。但若真到了那地步,想一想,对农民不征任何税务,那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尧舜禹汤也办不到的。
赵顼激动了,从龙椅上走下来,在大臣们中间走来走去,不但他激动,富弼曾公亮等人想到那时,眼中也闪过无数的星星。真到了那地步,不但赵顼与郑朗,就连他们也会列为贤臣,标书史册,成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且理论上是可能实现的,六千多万盈余,冲消四千多万,还有一千多万呢。
郑朗微笑,说道:“这是不可能的,梦中的美景。”
------------
八百六十二章 东施
郑朗说着站起来道:“陛下,诸位,稍等。”
然后离开都堂。
不一会儿拿来几份存档,递出其中几份,自赵顼手中传阅。
第一份存档就是关于邛州宽盐案,赵祯慈悲,宽松邛州一千缗钱盐税,结果第二年国家为这个一千缗盐税足足支付一万多缗。第二份存档就是加斛与头子钱,乃是郑朗提议,将两项附加税减去,全国加斛多少肯定是一个谜面了,不过就算加斛三分之一,也不过八百万石粮税,以当地粮价计算不会超过三百万缗,包括头子钱在内,顶多四百万缗,然而第二年朝廷两税立减一千多万。可事实呢,百姓也未必得多少利,两三年后两项附加税的减少,让其他附加税带了进去。加斛与头子钱这一名词消失了,可新的名词又出现。
这是才发生不久的事。
不用郑朗解释了,在座的没有一个是小孩子,都是智商过人的大臣,即便赵顼也不差的。
从朝堂取缔两税也不过是四千多万的收入,但真实施下去,有可能是七千万八千万九千万,说不定前面一取消,后面各地官吏又想出新的名目继续对百姓征税。
四千几百万能吃消,八千万能吃消么?
其实没有各个贪官污吏的扣克贪墨,想取缔两税也是不可能的,每一州都有地方支出,有的能上台面,有的不能上台面,一旦取缔了两税,特别是那些贫困州县,将会引发政治崩溃。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145
3146
3147
3148
3149
3150
3151
3152
3153
3154
3155
3156
3157
3158
3159
3160
3161
3162
3163
3164
3165
3166
3167
3168
3169
3170
3171
3172
3173
3174
3175
3176
3177
3178
3179
3180
3181
3182
3183
3184
3185
3186
3187
3188
3189
3190
3191
3192
3193
3194
3195
3196
3197
3198
3199
3200
3201
3202
3203
3204
3205
3206
3207
3208
3209
3210
3211
3212
3213
3214
3215
3216
3217
3218
3219
3220
3221
3222
3223
3224
3225
3226
3227
3228
3229
3230
3231
3232
3233
3234
3235
3236
3237
3238
3239
3240
3241
3242
3243
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