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什么人都用,赵顼与王安石那边却是多少有了排除异己的做法,顺从改革者重用的可能姓增加,反对者重用的可能姓减少,那么一部分人在失望之下,会向文彦博那边靠拢。甚至为了东山再起,渐渐产生一个局面,自己赞成的他们必反对,自己反对的他们必赞成。最终将自己与改革派的大臣与种种措施推翻,以达到重新掌权的目标。

    这也是司马光在史上所做的事。

    清醒的人认为司马光是神经病,不管什么法,那怕是仓法与农田水利法这样的不扰民良法,也要推翻。不管什么军事成果,那怕是前线诸堡寨,也要一一拱手送还给敌人。

    然而包括以前自己在内,皆疏忽了一个事实,不这样做,他们如何名正言顺的彻底掌权。

    根本就不是神经病,相反的做法十分聪明,不过做法同样丑陋无比。

    但司马光在揭示一个真相,试问有几个士大夫能做到忠君报国?做官的目标为了什么,荣华富贵!想荣,想富,想贵,都想!宋真宗教导的,读好书就能中科举,中科举就能做官,做官后就有了产千钟粟的良田,就有黄金做的房屋,就有美女颜如玉,就有多如簇的车马!

    有的是为政见,认为改革不好进谏,但大多数是为了自己私心,为了反对而反对。自己得罪的豪强权贵越多,这股反对的力量就越会强大,最终会抱成一个大团,一旦强大到了一定地步,不但自己地位,连改革最终也会在他们反对中失败!

    想到这里,郑朗怔忡了一会,拉着司马光的手说道:“君实,你智谋过人,有你这句话,当抵朝堂十方重臣也。”

    司马光说出来了,郑朗就不会担心司马光也走入这个集团当中。

    少了司马光,这个反对派等于少了五个强势的韩琦,十名机谋深沉的文彦博!又说道:“其实这样做,我多少也产生了敛财之心……这样,既然如此,我就彻底收手吧,能到了收手的时候。”

    “郑公,我还想说一句话,你最好劝介甫少出面,他身份显赫,又与你有着亲密关系,手段强硬,也是大多数人不满意的原因。无论郑公怎么做,介甫每每皆将郑公的努力化为一旦。”

    “让我想一想,”郑朗说道。

    也不能说司马光说得全对,比如文彦博,多次被王安石说得哑口无言,若不是王安石,反对声更强烈。对此司马光也赞成的,如同郑朗所说的恩威并用,郑朗施之恩,也要有人施之威。只是认为王安石出面不大好。

    然而谁来出面呢?

    郑朗终于想到这两个疯子。

    收手得有些早,之所以忽然严厉起来,一是新商税开始滑落,二是为以后能容易达成最终双方的妥协,三是敛财,举报制严厉后,商税激增了多少,只有少数人知道的,乃是一个不可想像的数字。

    不过司马光的话不能不听,还有就是曾布与吕惠卿。

    吕惠卿有才干,曾布也有才干。吕惠卿回家丁忧,王安石举曾布为三司副使,替代吕惠卿之职。史上曾布上位后,将吕惠卿的助役钱改成免役钱,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助役钱是度,免役钱才是法。随后又敏锐地反对市易法。虽然这些让郑朗代劳了,然而在河东时曾布表现同样很出色。不过曾布的上位,让吕惠卿开始对王安石怀恨在心。

    吕惠卿一旦反水,危害并不比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强硬低多少。

    这也是郑朗收手的原因。

    但在收手前却进了一步,将唐坰与邓绾召了过来,疯子也有疯子的用场!先是对唐坰说道:“你劝陛下,说赵高之害非是秦二世之硬,而是失之于软也。我问你,隋炀帝何解?”

    唐坰额头上冒汗。

    杨广够硬的吧,最终呢。还能找出一些例子,例如王莽。

    “富公对陛下说,君王之道,在于让臣子莫测其心思,以免产生李林甫揣摩帝王之心,而祸害国家之事,或者下面官吏投君王所好,搔扰百姓。唐太宗如此,仁宗如此,由是国家大治。此道虽佳,太难了。”

    唐坰不敢作声。

    “但最简单的一点,作为人君,要掌握好轻重,恩威,平衡,此乃帝王之术的基本要义。这是每一个臣子都知道的道理,为何你蛊惑陛下学习炀帝乎?”

    “郑公,我不敢,陛下仁爱,只是略略偏软,朝堂诸多反对改革大臣仍居中要枢,故我进谏,让陛下稍稍强硬。”

    “真是这样?我问你,仁宗可曾强硬过?”

    唐坰额头上的汗水越来越多。

    郑朗转向邓绾,道:“邓绾,我也问你,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各州有各州的情况,各县有各县的情况,各县各个百姓又有各个百姓的情况。新法也许在宁州得到大家赞成,但你难保证在所有州府皆能得到大家认同,就是所有州府得到认同,你又能保证所有百姓都能认同?那么为何有诸多反对声音?”

    “宁州是认同的。”

    “当真宁州所有人都认同?君为何蛊惑陛下管中窥豹,贻害天下乎!”

    “我,我,”邓绾同样张口结舌。

    能蒙骗赵顼,能蒙骗王安石,可休想蒙骗郑朗。

    两人额头上的汗水越来越多,第一他们畏惧郑朗的睿智,第二郑朗品姓天下公认,自己这等行径一定为郑朗所不喜。自己用心已经让郑朗看出来了,以郑朗的地位,想拍死自己太容易了。

    郑朗继续批阅奏章,过了许久,看到火候差不多,这才递过一大堆奏折,说道:“你们看看。”

    皆是反对举报制的奏章。

    等他们看完,郑朗又说道:“不怕犯错,就怕犯错不知悔改,你们也看过了,该知道怎么做了。”

    “是,是,”二人退下。

    随后二人不约而同地写了一份奏折,邓绾写的奏折乃是讲兼并之害。东汉灭亡,多种原因,外戚与宦官掌权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豪门大家的兼并,导致东汉民不聊生,由是让张角起义,东汉瓦解灭亡。唐朝也有,灭亡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之害。可是也有豪门兼并之害,正是名大豪门占着无数资源,又不纳税,国家不得不将税务重压在少数贫困百姓身上。一有灾害,百姓无法得活,甚至易子而食,故黄巢一举大旗,天下崩溃。如今大家一起做生意,相对于中小商人,豪门占据着资本与消息的优势,为什么与贫困百姓一样的纳税,却不愿意呢。仅是纳税,又非是将他们财产搜刮出来,难道非要将朝廷逼到东汉末年唐朝末年,他们才开心。

    唐坰却从另一方面着手,写财富,若是贫困,难免会产生一些贪婪的心思,可宋朝豪强贫困吗?司马光说樊嘉之流有钱五千万,也就是五万缗,乃是天下高资。但看宋朝呢,京城之中百万缗者至多,十万缗者比比皆是,江宁建康杨二郎兴贩于南海,以至家资几千万缗!这是商人,再看权贵,柴宗庆家所积俸缗数屋,用几间大房子放铜钱!或者说没有权势,不要说各州府官商勾结,且说茶商陈子诚居然用钱说服杨太后,将其女陈氏塞入后宫,杨太后答应让仁宗立其后。古时,士农工商,商人最贱,以至唐朝一度不让商人子弟参加科举,然到我朝时,商人之女差一点成为一国之后,难道没有权势吗?一户有钱千万缗,百户就是十亿缗,国家有资几何?为什么不能满足?

    郑朗看着奏折,不由感到好笑,真敢写啊,连柴家与杨太后都敢咬。

    但又将两份奏章发回,这个奏章不能写给我看,要让天下人看。

    还不明白吗?

    于是二人在郑朗逼迫下,将它们略做修改,投于报纸。

    两篇文章一出,天下大哗。

    不能说他们说得没有道理,豪强无止境的欲壑难填,兼并,国家最终只能走向一条道路,灭亡!

    前面一松,后面似乎又在紧。实际前面在松,也未松多少,因为害怕豪强报复举报人,官员居中只能耐心调停,而且一些衙前继续憎恨豪强,甚至有的地区因为没有执行免役法,强迫五六等户担任衙前,大好发财机会与报复机会,主动配合举报人盘查,举报者得利又厚,有的举报者得利后果断迁于异地他乡,因此举报风气并没有平息。

    这两份文章出来,各地的搔乱更大。

    就在这时,郑朗在中书下了一份命令,用快马通知各州,让全国七十几个大州各推选出一名商人,冬月底来京谈判举报制度。朝廷松松紧紧,一个个不明所以,不过能当面谈更好,各州皆在推选一名资历深的商人,前来京城。有的地方路途遥远,不得不骑马向京城出发。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2662 82663 82664 82665 82666 82667 82668 82669 82670 82671 82672 82673 82674 82675 82676 82677 82678 82679 82680 82681 82682 82683 82684 82685 82686 82687 82688 82689 82690 82691 82692 82693 82694 82695 82696 82697 82698 82699 82700 82701 82702 82703 82704 82705 82706 82707 82708 82709 82710 82711 82712 82713 82714 82715 82716 82717 82718 82719 82720 82721 82722 82723 82724 82725 82726 82727 82728 82729 82730 82731 82732 82733 82734 82735 82736 82737 82738 82739 82740 82741 82742 82743 82744 82745 82746 82747 82748 82749 82750 82751 82752 82753 82754 82755 82756 82757 82758 82759 82760 82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