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朗转向邓绾,道:“邓绾,我也问你,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各州有各州的情况,各县有各县的情况,各县各个百姓又有各个百姓的情况。新法也许在宁州得到大家赞成,但你难保证在所有州府皆能得到大家认同,就是所有州府得到认同,你又能保证所有百姓都能认同?那么为何有诸多反对声音?”

    “宁州是认同的。”

    “当真宁州所有人都认同?君为何蛊惑陛下管中窥豹,贻害天下乎!”

    “我,我,”邓绾同样张口结舌。

    能蒙骗赵顼,能蒙骗王安石,可休想蒙骗郑朗。

    两人额头上的汗水越来越多,第一他们畏惧郑朗的睿智,第二郑朗品姓天下公认,自己这等行径一定为郑朗所不喜。自己用心已经让郑朗看出来了,以郑朗的地位,想拍死自己太容易了。

    郑朗继续批阅奏章,过了许久,看到火候差不多,这才递过一大堆奏折,说道:“你们看看。”

    皆是反对举报制的奏章。

    等他们看完,郑朗又说道:“不怕犯错,就怕犯错不知悔改,你们也看过了,该知道怎么做了。”

    “是,是,”二人退下。

    随后二人不约而同地写了一份奏折,邓绾写的奏折乃是讲兼并之害。东汉灭亡,多种原因,外戚与宦官掌权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豪门大家的兼并,导致东汉民不聊生,由是让张角起义,东汉瓦解灭亡。唐朝也有,灭亡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之害。可是也有豪门兼并之害,正是名大豪门占着无数资源,又不纳税,国家不得不将税务重压在少数贫困百姓身上。一有灾害,百姓无法得活,甚至易子而食,故黄巢一举大旗,天下崩溃。如今大家一起做生意,相对于中小商人,豪门占据着资本与消息的优势,为什么与贫困百姓一样的纳税,却不愿意呢。仅是纳税,又非是将他们财产搜刮出来,难道非要将朝廷逼到东汉末年唐朝末年,他们才开心。

    唐坰却从另一方面着手,写财富,若是贫困,难免会产生一些贪婪的心思,可宋朝豪强贫困吗?司马光说樊嘉之流有钱五千万,也就是五万缗,乃是天下高资。但看宋朝呢,京城之中百万缗者至多,十万缗者比比皆是,江宁建康杨二郎兴贩于南海,以至家资几千万缗!这是商人,再看权贵,柴宗庆家所积俸缗数屋,用几间大房子放铜钱!或者说没有权势,不要说各州府官商勾结,且说茶商陈子诚居然用钱说服杨太后,将其女陈氏塞入后宫,杨太后答应让仁宗立其后。古时,士农工商,商人最贱,以至唐朝一度不让商人子弟参加科举,然到我朝时,商人之女差一点成为一国之后,难道没有权势吗?一户有钱千万缗,百户就是十亿缗,国家有资几何?为什么不能满足?

    郑朗看着奏折,不由感到好笑,真敢写啊,连柴家与杨太后都敢咬。

    但又将两份奏章发回,这个奏章不能写给我看,要让天下人看。

    还不明白吗?

    于是二人在郑朗逼迫下,将它们略做修改,投于报纸。

    两篇文章一出,天下大哗。

    不能说他们说得没有道理,豪强无止境的欲壑难填,兼并,国家最终只能走向一条道路,灭亡!

    前面一松,后面似乎又在紧。实际前面在松,也未松多少,因为害怕豪强报复举报人,官员居中只能耐心调停,而且一些衙前继续憎恨豪强,甚至有的地区因为没有执行免役法,强迫五六等户担任衙前,大好发财机会与报复机会,主动配合举报人盘查,举报者得利又厚,有的举报者得利后果断迁于异地他乡,因此举报风气并没有平息。

    这两份文章出来,各地的搔乱更大。

    就在这时,郑朗在中书下了一份命令,用快马通知各州,让全国七十几个大州各推选出一名商人,冬月底来京谈判举报制度。朝廷松松紧紧,一个个不明所以,不过能当面谈更好,各州皆在推选一名资历深的商人,前来京城。有的地方路途遥远,不得不骑马向京城出发。

    全国动荡,郑朗又怕动荡不足似的,让章惇、曾布、王安石的学生李定,以及王安石居中坐镇,清查河北、河东、陕西与京西各州隐田,这次清查对象覆盖了近五十个州,几个所有州府都在盘查行列。有的前两年查过了,今年复查。

    而且明年将会是一个差官年,去年官员进一步裁减,并没有多少职官进入候补行列,今年是科举年,又将候补官员名额夺去。每年下来就那么几百名官员,因此两年来,进入差官行列的官员并不多。但明年非是科举年,改制也渐渐正常,将会产生大量空阙出来。这些熬了几年的职官下去盘查,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可想而知的。

    正好延州军袭金汤城不获,朝廷为此争议。韩绛下去后,对王文谅十分赏识,乃是一名蕃将,蕃名叫讹庞家奴,韩绛爱其才,奏为指挥。督下另一名蕃将赵庆余进请讨西夏,拨金汤城。金汤城就在保安军城西侧,因为它的存在,让庆州与保安军一直如鲠在喉。反正撕破了脸皮,韩绛准请,让王文谅与赵庆余两军会合,攻打金汤城。两将没有配合好,王文谅先行抵达金汤城外,在金汤城外的结明尚二十里外看到夏兵至,见其敌众,于是撤军。西夏人也没有敢追击。赵庆余随后领军而来,没有看到王文谅军队,亦退回。

    这是一次很不成功的配合战,仅能说无功无过。

    不过却在朝堂引起很大争议,认为韩绛乃是多事,最终导致边境更加吃紧。但有人说做得好,凭什么我们宋朝只能被动的防御。虽没有成功,也没有大败,何必大惊小怪。

    朝会上就争吵起来。

    忽然文彦博说道:“陛下,臣有一本奏。”

    郑朗转移视线,起了一些作用,为西夏争执,多少转移了许多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举报制带来的种种纠纷上,文彦博没有留情,直接弹劾郑朗执行的举报制度,又弹劾大肆查隐田带来的后果。

    不是不罚,不是不查,可轻重得有一个度,西北局势凶险,然国家搔动不休,此诚开王莽之乱政迹象也。

    隐喻指郑朗想学王莽,用国家的前途来赌自己的政绩。

    这也是有人第一次直接将郑朗比喻成王莽。

    但这次不同,居然有许多大臣附和,包括冯京等重臣在内。

    司马光叹了一口气。

    郑朗已经同他说过了,可他仍然不是很同意,何必如此,象是在刀尖上跳舞,弄不好就会被乱刃分尸的。郑朗没有说话,目视着两人,唐坰很苦逼,不得不站出来,对文彦博喝道:“叱,放高利贷者莫言国政!”

    赵顼愕然,所有大臣愕然。

    文彦博是何人?在仁宗时就是元勋之一,唐坰是什么人,一个不知名的小官,若不是前些天写了那篇策子在报纸上引起争议,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人的来历。

    这个大朝会上,唐坰斥骂文彦博就象斥骂小孩子似的。

    唐坰没有停下来,他官居稍后,走了几十步,才与文彦博相齐,盯着文彦博喝道:“夫子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文公,你心术都不正,有何理由对国家大政,夸夸其谈!国家为何如此,韩琦、欧阳修,还有你,文公也!陛下,请准臣奏文彦博四十条大罪。”

    大家再次雷倒了,吕诲弹劾王安石十条大罪,轰动天下,可这小子倒好,整四十条大罪。难道文彦博才是真正的王莽?
------------

八百六十七章 无间道

    “将奏本递上来,”赵顼说道。

    唐大先生,你就别念了,还好,刚才文彦博隐晦地弹劾郑朗以国命谋功专权,想学王莽,又隐晦地说两府沆瀣一气,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迹象。否则赵顼能让人将唐坰赶出朝殿。

    “陛下,难道不准臣子言事吗?”

    俺不是言官,非是弹劾,而是言事,祖宗家法,言事无罪。

    但他都说了文彦博有四十条罪状,难道不是弹劾?

    司马光看着郑朗,他在苦笑。郑朗做好好先生,也未必是好事,可得罪人的活,无论郑朗或者王安石,作为改革的主持者最好不要露面,但司马光也没有想到老师找来这个猛哥。

    赵顼哑口无言。

    还是嫩了,能让唐坰将四十条所谓的罪状读出来,难道文彦博还不明白吗?其实赵顼也不大满意,对今天朝堂就是站在人君角度来看,也是比较满意的,郑朗的学生是太多了一点,不过各自为谋,并没有拧在一起,曾公亮与富弼亦是如此,吴京隐隐是反对者,陈升之也似乎有反对的倾向,吴充不置与否,但赵顼隐隐看到有一群人围绕在文彦博身边。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2845 92846 92847 92848 92849 92850 92851 92852 92853 92854 92855 92856 92857 92858 92859 92860 92861 92862 92863 92864 92865 92866 92867 92868 92869 92870 92871 92872 92873 92874 92875 92876 92877 92878 92879 92880 92881 92882 92883 92884 92885 92886 92887 92888 92889 92890 92891 92892 92893 92894 92895 92896 92897 92898 92899 92900 92901 92902 92903 92904 92905 92906 92907 92908 92909 92910 92911 92912 92913 92914 92915 92916 92917 92918 92919 92920 92921 92922 92923 92924 92925 92926 92927 92928 92929 92930 92931 92932 92933 92934 92935 92936 92937 92938 92939 92940 92941 92942 92943 9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