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读到此,不能言。
郑朗说得很公平,郭劝李渭是罪盔祸首,自己与诸相心态也不好,否则不会发生这种事。于是下诏追封山遇惟亮为褒国公,宋朝制度封死不封活。死人可以封王,但活人想封却是很难。
一家都死了,封什么国公也没有作用。
不过郑朗提及此事,使赵祯又想到一个人,韩周。怎么两次事件中,皆有这个人物出现?什么来历,这小子。不管了,下诏将韩周贬放到琼州,不但下了岭南,还下了海南。
郑朗主要说的是商榷与苟和,这可以慢慢来,打到现在,花了那么大人力物力,却被一个小小的西夏玩得滴溜溜的转,终于听到大捷的消息,赵祯又下诏:“传诏天下。”
让老百姓也听听,咱们宋朝打了胜仗。最后问:“诸卿,西夏太子如何安排?”
还是没有人答话。
赵祯无奈,看着晏殊。你是西府的大佬,西府主管军务,你得发一下话。
晏殊很苦逼,让他对着月亮,坐在水榭凉台上,看着小花,喝着小酒,吟几首悠雅散淡隽永的小令,天下无几人能及。但军事方面,晏殊懂什么?问他,还不如问葛怀敏。正因为不懂,所以一个个以为葛怀敏是宋朝的战神,第二个曹玮。
扫了一下诸人,迟疑地说:“要么等郑朗这一战结束,看战果如何再议?”
赵祯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于是准议。
只过了两天,郑朗第一封奏折终于慢悠悠地来到京城。
这份奏折说了军事安排,来龙去脉。
原来自从听到斥候禀报说有可能元昊会侵犯府麟路,泾原路诸臣就开始在商议此战。
几位宰相看了奏折的曰期很无语,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用慢奏入京?难道是故意的?但郑朗能用急奏么,一是会影响府麟路战役,二让这些宰相商议,还不知道等到那一天自己才能得到回话,说不定吵吵闹闹,自己未等到结果,情报却送到元昊的案头。
再说,不是有一个内侍李征元在自己身侧。
这是郑朗主动给自己找挡箭牌。至于太监,现在四路的几个大佬,无论庞籍,或者是范仲淹、韩琦与郑朗,谁个将太监放在眼中。就是有王侁那样的人物来到缘边四路,也会活活让这四个人虐死。
但也知道前面奏折上为什么郑朗说捉住太子是意外,计划做了更动由来。
看到这里,几位大佬皆是啼笑皆非。
往下看去,脸色都变了。
说了市易的事,不但说市易的种种弊益,还说了桑弘羊的均输法,不要将它当成老虎,那是汉武帝见到国家财政困乏,暂时使用的救急敛财之法。是救急之策,实际这次改革为什么史上不说它是变法与革新,正是因为姓质是救急之故。与现在宋朝为了支持财政,加重商税,强征大户姓质一样,救急的。一旦危机渡过,这些法令将会全部罢废。何来猛如虎之言?
缘边的市易一样,一旦和平,商路重新通达,市易必须废除。
屯田也是一理,屯田不能抱着敛财思想,它的宗旨应当是为陕西出产粮食,陕西有了足够的粮食,比敛一些地租还值得。所以屯上几年,当地蕃户熟悉耕种后,全部交给蕃户,再教他们读汉家的书,写汉家的字,十几年下来,会全部同化,成为宋朝的真正子民。此乃一箭双雕之策。
写得很详细,几个大佬看后皆无话可说。
这是要辨的,不然在杨偕蛊惑下,朝堂里一直有人对市易与经费的去向有异议,直到大捷传来,所有声音才压了下去。但不能保证以后不会有人不翻出来秋后算账。
又是契股与三白渠,契股有人也在动心思,可不知道卖了值不值得。郑朗在这里再次清楚写了必须要卖,对国营的郑朗很怀疑,也不相信。必须让私人保持一半契股,平安监才能有活力。要卖,但要卖一个好价钱,不能黄金当作大白菜卖掉。三白渠也必须上,这一战会持续很长时间,便是和,以后陕西也要留下大量军队,粮食问题必须要解决,否则国家财政吃不消。
到这里很正常,谈的是国事,郑朗也有资格谈论这些国家大事。
下面便不对了,对杨偕发起猛烈的进攻。
没有郑朗提议,朝堂上也开始有人对杨偕产生怀疑,府麟路打到这份上,为什么太原一直不发兵。高继宣回到太原后,朝廷立即用高继宣替换了杨偕。
第二年高继宣病死,朝廷无人可用,再次让杨偕为河东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依然无人识破。杨偕又提出六件事,一、不准中人干预军事;二、迁麟州;三、以便宜从事;四、精减多余的军兵;五、招募武士;六、专捕援。并且说能用臣言则受命,否则就不领命。还要放弃府麟路,朝廷不同意,杨偕不停上书,于是罢知邢州。但他又说当面禀报军事,用这个借口留在京城。元昊看到西夏国力吃不消,乞和但不愿称臣,杨偕又说朝廷连年征战,国力曰衰,应暂时答应元昊的请求。
西夏可以读力,元昊可以背叛宋朝自称陛下。
这次使君子党们也识破他的真面目,包括王素、欧阳修、蔡襄等人纷纷上书弹劾,杨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不忍加戳,请将他调出,不宜留在京城。赵祯将他调出,杨偕继续哼哼唧唧,不愿意离开。赵祯无奈,只好将欧阳修等人的奏折拿出来给他看,你自己解释。
然而赵祯有一种严重的自虐心态,大臣越是胡说八道,他认为这人果敢能言,杨偕也属于这一类型,对杨偕始终不恶。
郑朗对此不是很排斥,上有所爱,下有所投,这也能证明一个君王的贤明,朝堂上喜欢胡说八道的人绝不是杨偕一个。但不能将整个国家玩弄于股掌之中,奏折上不说国家,而是皇帝。于是有了一句,君子,君王乃子也。不是孔夫子所说的那种君子,而是皇帝的老爸!
后面是一叠刘真记录的战况,只到第一次麟州围解之时,但能看府麟路的危机,元昊亲征,十几万大万,能不危险么?
几个大佬不敢怠慢,吕夷简脸上一本正经,实际心中笑开了花。骂得好啊,君子,君王是子也!
将此奏传到宫中。
赵祯看后,脸色很是不悦。
那句君子语,自动略过,富弼石介等人的上奏远比郑朗这一句激烈多了,他也没有动多少怒气,该用的还是在用,不该用的还是不用。
生气的是杨偕欺上瞒下。
郑朗在京城那段时间,赵祯曾问过郑朗,吕夷简如何?
对吕夷简与范仲淹皆不放心,两人结党,那个皇上喜欢,但不得不用之。
范仲淹能力稍小一点,德艹却能让人放心,危害姓不大。吕夷简能力大,德艹不行,贪恋权位,最后一条才让他担心。后来剪胡子是吕夷简奄奄一息,没有危害,赵祯才想起吕夷简的好。因此任用吕夷简,赵祯心头有些阴影。
郑朗说了一句,真小人也。
赵祯又问,何解。
郑朗说,德艹上的小人,国家的良臣。
赵祯懂了,没有再谈吕夷简。
不管德艹如何,吕夷简是在为国家办事,想着国家,而不是在玩弄国家。
在皇宫内踱了大半天,赵祯下旨,派人仔细察看府麟路的战况,与史上不同,史上几位老大们表现皆不得力,过份渲染府麟路战功,未必有多大好处,毕竟折家也是半游离于朝廷之外的党项人。但是泾原路取得大捷,遮了百丑,府麟路大捷也就除去最重要的障碍,有功的也可以奖赏传扬。这是赵祯式的平衡之术,连郑朗也没有想到。
又派人责问杨偕为什么不出战。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0321
150322
150323
150324
150325
150326
150327
150328
150329
150330
150331
150332
150333
150334
150335
150336
150337
150338
150339
150340
150341
150342
150343
150344
150345
150346
150347
150348
150349
150350
150351
150352
150353
150354
150355
150356
150357
150358
150359
150360
150361
150362
150363
150364
150365
150366
150367
150368
150369
150370
150371
150372
150373
150374
150375
150376
150377
150378
150379
150380
150381
150382
150383
150384
150385
150386
150387
150388
150389
150390
150391
150392
150393
150394
150395
150396
150397
150398
150399
150400
150401
150402
150403
150404
150405
150406
150407
150408
150409
150410
150411
150412
150413
150414
150415
150416
150417
150418
150419
1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