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守素,说一个故事给你听,有一人得到三百两银子,无处可藏,将它埋到地上,但还怕人发现,于是写了一块牌子立在地面,上面写到,此地无银三百两。”

    渭州一干官吏大笑。

    然而郑朗没有揭破,沉思一会儿说道:“不是我不信,你们西夏人恐怕是世界上最不讲信诺的人,让我如何相信?不过也难怪,人无信而不立,你们西夏人只是一群不知好歹的饿狼,那有资格称为人类呢?怎能叫一群饿狼遵守信诺。”

    “如果那样,只好开战。”

    “战就战,契丹与我朝重新议和,不知道你们西夏人用什么来与我朝开战?用你们的骑兵吗?还指望着三川口十几万军队围攻一千几百名宋军,好水川十几万军队围攻七千名宋军的事发生?先是我朝不备,才让你们西夏人得逞。便宜只能捡一次两次,还想捡三次四次?”

    去年冬天两战胜利,宋朝便拥有了谈判的资格。

    但郑朗心中苦笑,不是自己开了金手指,甚至数年前开圩开海外之矿,使朝廷钱粮比史上更为充足,又利用历史知识,两胜石门川,元昊还真得逞了,便宜捡起来没完没了。

    “若那样,玉石俱焚,是郑相公愿意看到的?我不相信,即便朝廷有能力将西夏灭国,大不了国主潜回夏州,卷土重来,贵国恐怕民不聊生。一旦国家衰弱,契丹人看到有机可趁,会不会遵守盟约?”

    颇能说的。

    郑朗莞尔一笑,道:“似乎如此,但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你也是读书人,应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当真你们那个元昊国家灭亡,潜回夏州还能卷土重来?项羽何必自刎于乌江河畔?”

    乌江颇是让郑朗感到遗憾,鸡公山与乌江便是在太平州的江对面,因为朝廷官员不得越界的制度,郑朗没有前去瞻仰。

    “未必。”

    “杨守素,你不相信,我欢迎你们西夏人开战,来吧,放胆向我泾原路发起进攻。”

    杨守素有些焦急,这样下去,无法进行谈判,于是说道:“郑相公,不瞒你说,我朝野利仁荣新薨,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想要叛反,被国主斩杀。百姓也民不聊生,国主十分后悔,这次和谈是真心的。你所著的一些书籍我也看过,郑相公素有慈悲之心,为什么不能让两国和好如初?”

    慢慢的讲道理,讲完道理,郑朗还不同意,将消息带回去,三军激愤,那么士气便有了。和谈是假的,争是的出兵大义。

    若郑朗真相信,更好,一旦相信,必然不设备,泾原路总共才六万几千兵马,西夏举国来犯,泾原路又不设备,必然大破之。

    郑朗沉思,似乎被说动,缄默良久说道:“你们西夏在我境内密布刺探,你们会知道我朝皇帝下过诏书,不准任何边臣私自接见你们的臣子,或者与你们西夏进行议和……”

    “凡事可破例之。”杨守素说道,心中冷笑,你们缘边四个大臣,那一个将朝廷的诏书当作一回事,各玩各的,连你们宋朝的皇燕京快要拿你们四人无辄了。

    缘边四人,一个比一个牛气,让杨守素看得也眼红,这样的宋朝臣子,谁不想当啊。

    “难办,少年时我说过法度,有法有度,法不可破,度可松动。你们西夏人素不讲信用,我朝君臣全部万分失望,陛下的这份诏书也代表着庙堂所有人意愿,这是法,我怎么敢违反呢?”

    一路郑朗早想好对策,可为了达到效果,还要吊吊杨守素的胃口。

    不但吊杨守素的胃口,还要吊元昊的胃口。

    葛怀敏便是其中一个关健因素。问葛怀敏,元昊有可能会在秋收之后攻打泾原路,我给你两万五千兵,让你侧应,你认为将此支军队放在哪里。不是在镇戎寨,看似镇戎寨很好,上可以掩护高平寨,东北可以侧应天圣寨,东可以与东山寨呼应,西边拱卫三川寨、定川砦,还可以切断西夏军队后路。可是地形约束。放在城中,是寨,面积小,又要容纳一部分百姓,容纳不了这么多军队。放在城外,镇戎寨城外地势平坦,那是纯送元昊点心。

    但有一个好地方。

    史上定川砦惨败之前,整个泾原路麻木不仁,还是在环庆路的范仲淹斥候先听到消息,通知王沿。另外庆州通判尹源,也就是尹洙的哥哥写了一封急信,送给葛怀敏,上面说道,贼举国而来,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且吾军畏法,见敌必赴,而不计利害,此其所以数败也。宜驻兵瓦亭,见利而后动。

    畏法是优点,见堡砦失险而不救,往往罢官罢将,重者斩杀,由是宋朝将士不计后果,孤军奋战,以至全军覆没,无一人而降。刘平回归,王信不客气地写了一封信,三川口数千将士随太尉死战,尸骨无存,太尉有何颜面独活。你怎么不死呢!刘平在京城接到信后,大哭一场,然后生病,卧床三个多月。

    但也如尹源所说,是优点也是缺点,过于死板,不能灵活机动,让元昊每次仗持宋朝用兵这一特点,往往得逞。

    这个瓦亭便是瓦亭寨,前面有瓦亭河水,不愁水源,后面是陇山,可攻可守。若真是用大军侧应,乃是第一要地。葛怀敏不听,王沿又派人通知葛怀敏,告诫他不可深入,第背城安营扎寨,以伏兵伏击,可以建功。第背城在瓦亭寨北方,镇戎寨南方,离前线更近,地形不如瓦亭寨有利,但至少夹在镇戎寨与笼竿城的中间,可以互相有一个侧应,虽是一个保守胆小的策略,但不会象后来那样,全军覆没。

    尹源是什么人,有几个后人知道。王沿有什么军事才干?

    然而这个名将连这两个对军事一知半解的文人都不如。郑朗依然让他选择,结果郑朗气得差一点吐血,还是定川砦。不错,那个地方是最前线,容易建功立业,可是想过水源没有,想过地势没有?西夏军队当真是豆腐渣?

    葛怀敏还说了一大堆理由。

    郑朗没有听见,大半天说道:“现在没有开战,你先领军驻扎在第背城。”

    放在定川砦,那是找死的,也不能放在瓦亭寨,会失去诱敌作用。

    刻意与杨守素瞎扯半天,会让杨守素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实际也想和平。想要他产生这个错觉,必须磨一会儿嘴皮子,否则元昊多疑的心理,反而不相信。

    “国主愿意与朝廷立下血誓。”

    “得,契丹人即便是盖上一个章印,也能将盟誓遵守几十年,你们西夏,血誓,什么誓,我也不会相信。”

    “唉郑相公不相信,我也没有办法,只好回去禀报国君。”

    升级了,国主变成国君。

    想跑,那有那么容易,我可不是其他不懂军事的文人,你们西夏人当作猴子耍。郑朗说道:“且慢。”

    “郑相公,有什么要说的?”

    “元昊想要和平,对两国皆是有利之举。但你这次来,你们西夏是真想和,还是假和?”

    “指天为誓。”

    “记下来,”郑朗对文案说道。让他将今天对话全部记录下来。

    文案在记录,郑朗让衙役沏上茶水,说道:“请用茶。”

    “谢。”

    “杨守素,你是那一年参加科举试的。”

    “郑相公,说来羞愧,我连考七届解试,无一次录中。”

    确实,科举制度比以前魏晋九品中正制度更有进步意义,特别是宋朝的科举,已经给了更多贫困子弟机会,将李白杜甫放在宋朝,绝对不象他们在唐朝那样悲催,前三甲未必之,但可以轻松的获得一个进士。还是埋没了许多人才,郑朗略略失神,说道:“杨守素,可愿意回到宋朝为官,若愿意,我会向陛下推荐,至少会是一个上等知州,让君发挥才干。李元昊虽待你不薄,终是敌国。而你是宋朝的水,宋朝的土将你养大诚仁的,若没有宋朝的制度,没有宋朝的内治,能不能有你存在?”

    “有时候想啊,可是忠于二主,非是人臣之荣也。”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6548 146549 146550 146551 146552 146553 146554 146555 146556 146557 146558 146559 146560 146561 146562 146563 146564 146565 146566 146567 146568 146569 146570 146571 146572 146573 146574 146575 146576 146577 146578 146579 146580 146581 146582 146583 146584 146585 146586 146587 146588 146589 146590 146591 146592 146593 146594 146595 146596 146597 146598 146599 146600 146601 146602 146603 146604 146605 146606 146607 146608 146609 146610 146611 146612 146613 146614 146615 146616 146617 146618 146619 146620 146621 146622 146623 146624 146625 146626 146627 146628 146629 146630 146631 146632 146633 146634 146635 146636 146637 146638 146639 146640 146641 146642 146643 146644 146645 146646 14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