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郑朗真相信,更好,一旦相信,必然不设备,泾原路总共才六万几千兵马,西夏举国来犯,泾原路又不设备,必然大破之。
郑朗沉思,似乎被说动,缄默良久说道:“你们西夏在我境内密布刺探,你们会知道我朝皇帝下过诏书,不准任何边臣私自接见你们的臣子,或者与你们西夏进行议和……”
“凡事可破例之。”杨守素说道,心中冷笑,你们缘边四个大臣,那一个将朝廷的诏书当作一回事,各玩各的,连你们宋朝的皇燕京快要拿你们四人无辄了。
缘边四人,一个比一个牛气,让杨守素看得也眼红,这样的宋朝臣子,谁不想当啊。
“难办,少年时我说过法度,有法有度,法不可破,度可松动。你们西夏人素不讲信用,我朝君臣全部万分失望,陛下的这份诏书也代表着庙堂所有人意愿,这是法,我怎么敢违反呢?”
一路郑朗早想好对策,可为了达到效果,还要吊吊杨守素的胃口。
不但吊杨守素的胃口,还要吊元昊的胃口。
葛怀敏便是其中一个关健因素。问葛怀敏,元昊有可能会在秋收之后攻打泾原路,我给你两万五千兵,让你侧应,你认为将此支军队放在哪里。不是在镇戎寨,看似镇戎寨很好,上可以掩护高平寨,东北可以侧应天圣寨,东可以与东山寨呼应,西边拱卫三川寨、定川砦,还可以切断西夏军队后路。可是地形约束。放在城中,是寨,面积小,又要容纳一部分百姓,容纳不了这么多军队。放在城外,镇戎寨城外地势平坦,那是纯送元昊点心。
但有一个好地方。
史上定川砦惨败之前,整个泾原路麻木不仁,还是在环庆路的范仲淹斥候先听到消息,通知王沿。另外庆州通判尹源,也就是尹洙的哥哥写了一封急信,送给葛怀敏,上面说道,贼举国而来,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且吾军畏法,见敌必赴,而不计利害,此其所以数败也。宜驻兵瓦亭,见利而后动。
畏法是优点,见堡砦失险而不救,往往罢官罢将,重者斩杀,由是宋朝将士不计后果,孤军奋战,以至全军覆没,无一人而降。刘平回归,王信不客气地写了一封信,三川口数千将士随太尉死战,尸骨无存,太尉有何颜面独活。你怎么不死呢!刘平在京城接到信后,大哭一场,然后生病,卧床三个多月。
但也如尹源所说,是优点也是缺点,过于死板,不能灵活机动,让元昊每次仗持宋朝用兵这一特点,往往得逞。
这个瓦亭便是瓦亭寨,前面有瓦亭河水,不愁水源,后面是陇山,可攻可守。若真是用大军侧应,乃是第一要地。葛怀敏不听,王沿又派人通知葛怀敏,告诫他不可深入,第背城安营扎寨,以伏兵伏击,可以建功。第背城在瓦亭寨北方,镇戎寨南方,离前线更近,地形不如瓦亭寨有利,但至少夹在镇戎寨与笼竿城的中间,可以互相有一个侧应,虽是一个保守胆小的策略,但不会象后来那样,全军覆没。
尹源是什么人,有几个后人知道。王沿有什么军事才干?
然而这个名将连这两个对军事一知半解的文人都不如。郑朗依然让他选择,结果郑朗气得差一点吐血,还是定川砦。不错,那个地方是最前线,容易建功立业,可是想过水源没有,想过地势没有?西夏军队当真是豆腐渣?
葛怀敏还说了一大堆理由。
郑朗没有听见,大半天说道:“现在没有开战,你先领军驻扎在第背城。”
放在定川砦,那是找死的,也不能放在瓦亭寨,会失去诱敌作用。
刻意与杨守素瞎扯半天,会让杨守素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实际也想和平。想要他产生这个错觉,必须磨一会儿嘴皮子,否则元昊多疑的心理,反而不相信。
“国主愿意与朝廷立下血誓。”
“得,契丹人即便是盖上一个章印,也能将盟誓遵守几十年,你们西夏,血誓,什么誓,我也不会相信。”
“唉郑相公不相信,我也没有办法,只好回去禀报国君。”
升级了,国主变成国君。
想跑,那有那么容易,我可不是其他不懂军事的文人,你们西夏人当作猴子耍。郑朗说道:“且慢。”
“郑相公,有什么要说的?”
“元昊想要和平,对两国皆是有利之举。但你这次来,你们西夏是真想和,还是假和?”
“指天为誓。”
“记下来,”郑朗对文案说道。让他将今天对话全部记录下来。
文案在记录,郑朗让衙役沏上茶水,说道:“请用茶。”
“谢。”
“杨守素,你是那一年参加科举试的。”
“郑相公,说来羞愧,我连考七届解试,无一次录中。”
确实,科举制度比以前魏晋九品中正制度更有进步意义,特别是宋朝的科举,已经给了更多贫困子弟机会,将李白杜甫放在宋朝,绝对不象他们在唐朝那样悲催,前三甲未必之,但可以轻松的获得一个进士。还是埋没了许多人才,郑朗略略失神,说道:“杨守素,可愿意回到宋朝为官,若愿意,我会向陛下推荐,至少会是一个上等知州,让君发挥才干。李元昊虽待你不薄,终是敌国。而你是宋朝的水,宋朝的土将你养大诚仁的,若没有宋朝的制度,没有宋朝的内治,能不能有你存在?”
“有时候想啊,可是忠于二主,非是人臣之荣也。”
仅一句话,郑朗心中发冷。
既然你要做汉歼,那也不用客气了,脸上平静,温和地说道:“人各有志,我不会强求。说两国议和吧,你们西夏有诚意,我也喜欢。不过我不敢私自做主。这样,你派手下将今天的会谈通知元昊,我再派侍卫保护你上京城,让你与我们陛下进行面谈。”
------------
四百零六章 在风中(二)
杨守素傻眼了,一旦进了京城,上升到国与国的层面,还能不能向宋朝继续用兵?不同意,那么证明自己前来议和,纯是忽悠宋朝的,反而给了眼前这个青年警戒。
怎么办?
他定了定心神,说:“郑相公,我奉国主命令,来与郑相公议和,没有奉国主命令,与宋朝陛下议和。要么,我派人写一封信国主,让他下令,允许我进京一行。”
老小子主意打得蛮好的,在渭州拖一拖,时间争取了,大义也得到了,说不定还能利用他做文章,说好意来议和,却被郑朗扣押,激起士气。他自己呆在渭州城中却快活起来,顺便看一看,能官方刺探出什么情报。到开战前,元昊说不许,将他接回,一箭n个雕。
“元昊是真想议和,还是假想议和?”
“真想。”
“真假何须多此一举,与我谈起什么作用。杨守素,不用拒绝,去京城吧,两国亿万百姓就指望着你这一行呢。”
“面见圣上,我还要备国书。”
“勿须,我朝与契丹盟誓,富弼也没有带国书去契丹,搭成和议后富弼这才返回京城,带国书与誓书复去契丹,正式盟约。你去了京城,与陛下面谈,大约谈好,再带国书不迟。秋天已到,两国边境互相警戒,布置无数将士,对你国是一个负担,对我朝也是一个负担。早曰搭成协议,趁寒冬未到之时,竞相撤兵,对你我两国皆是有利。”
杨守素还想说话,郑朗将他拉起来,说道:“来,来,你远道而来,我来招待你。”
将他拖到一个酒楼,上酒上菜上歌舞伎,每次杨守素想说正事,立即被郑朗用话题岔开。
宴请完毕,将他强行送到驿站安置。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5956
85957
85958
85959
85960
85961
85962
85963
85964
85965
85966
85967
85968
85969
85970
85971
85972
85973
85974
85975
85976
85977
85978
85979
85980
85981
85982
85983
85984
85985
85986
85987
85988
85989
85990
85991
85992
85993
85994
85995
85996
85997
85998
85999
86000
86001
86002
86003
86004
86005
86006
86007
86008
86009
86010
86011
86012
86013
86014
86015
86016
86017
86018
86019
86020
86021
86022
86023
86024
86025
86026
86027
86028
86029
86030
86031
86032
86033
86034
86035
86036
86037
86038
86039
86040
86041
86042
86043
86044
86045
86046
86047
86048
86049
86050
86051
86052
86053
86054
8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