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天为誓。”
“记下来,”郑朗对文案说道。让他将今天对话全部记录下来。
文案在记录,郑朗让衙役沏上茶水,说道:“请用茶。”
“谢。”
“杨守素,你是那一年参加科举试的。”
“郑相公,说来羞愧,我连考七届解试,无一次录中。”
确实,科举制度比以前魏晋九品中正制度更有进步意义,特别是宋朝的科举,已经给了更多贫困子弟机会,将李白杜甫放在宋朝,绝对不象他们在唐朝那样悲催,前三甲未必之,但可以轻松的获得一个进士。还是埋没了许多人才,郑朗略略失神,说道:“杨守素,可愿意回到宋朝为官,若愿意,我会向陛下推荐,至少会是一个上等知州,让君发挥才干。李元昊虽待你不薄,终是敌国。而你是宋朝的水,宋朝的土将你养大诚仁的,若没有宋朝的制度,没有宋朝的内治,能不能有你存在?”
“有时候想啊,可是忠于二主,非是人臣之荣也。”
仅一句话,郑朗心中发冷。
既然你要做汉歼,那也不用客气了,脸上平静,温和地说道:“人各有志,我不会强求。说两国议和吧,你们西夏有诚意,我也喜欢。不过我不敢私自做主。这样,你派手下将今天的会谈通知元昊,我再派侍卫保护你上京城,让你与我们陛下进行面谈。”
------------
四百零六章 在风中(二)
杨守素傻眼了,一旦进了京城,上升到国与国的层面,还能不能向宋朝继续用兵?不同意,那么证明自己前来议和,纯是忽悠宋朝的,反而给了眼前这个青年警戒。
怎么办?
他定了定心神,说:“郑相公,我奉国主命令,来与郑相公议和,没有奉国主命令,与宋朝陛下议和。要么,我派人写一封信国主,让他下令,允许我进京一行。”
老小子主意打得蛮好的,在渭州拖一拖,时间争取了,大义也得到了,说不定还能利用他做文章,说好意来议和,却被郑朗扣押,激起士气。他自己呆在渭州城中却快活起来,顺便看一看,能官方刺探出什么情报。到开战前,元昊说不许,将他接回,一箭n个雕。
“元昊是真想议和,还是假想议和?”
“真想。”
“真假何须多此一举,与我谈起什么作用。杨守素,不用拒绝,去京城吧,两国亿万百姓就指望着你这一行呢。”
“面见圣上,我还要备国书。”
“勿须,我朝与契丹盟誓,富弼也没有带国书去契丹,搭成和议后富弼这才返回京城,带国书与誓书复去契丹,正式盟约。你去了京城,与陛下面谈,大约谈好,再带国书不迟。秋天已到,两国边境互相警戒,布置无数将士,对你国是一个负担,对我朝也是一个负担。早曰搭成协议,趁寒冬未到之时,竞相撤兵,对你我两国皆是有利。”
杨守素还想说话,郑朗将他拉起来,说道:“来,来,你远道而来,我来招待你。”
将他拖到一个酒楼,上酒上菜上歌舞伎,每次杨守素想说正事,立即被郑朗用话题岔开。
宴请完毕,将他强行送到驿站安置。
回到家中,郑朗放声大笑。
崔娴问他笑什么,郑朗将刚刚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怎么西夏人又来了这一套?”
“有些不一样,这次他们没有指望能谈成功,谈不成功,可以用这个做借口,攻伐泾原路。”
“狼子野心,若是赵德明在世就好了,”江杏儿说。
“杏儿,也未必。赵德明也没有安什么好心,他在位时,改革官制,大兴宫室,只是在我朝使者至时,才撤宫殿题榜,我朝使者一走,立更赭服,鸣鞭炮,擂鞘鼓,吹打还宫,殊无畏惧。若没有赵德明影响,元昊不会产生后来的想法。但赵德明比李元昊眼光更长远,若他继续在位,不会与我朝开战,而是会借吐蕃分裂之时,继续吞并,河湟境内多吐蕃人,两族有世仇,不易吞并,可是兰会二州以及河鄯局部地区,会被赵德明借机吞并。到时候西夏国力会变得更加强大。若是经营恰当,再借用我朝一些文臣的消积防御,苟且偷安,积累大量钱帛粮食,一旦发难,后果更难以收拾。不要以为西夏士兵没有战斗力,实际很强大的。只是元昊横征暴敛,各部战士心中不服,不肯死战,才让去年两路同时获胜。若是赵德明,万万不会这么做。所以赵德明后祸更重。”
“当年朝廷应当帮助吐蕃。”
“当年只有张齐贤张相公一人说过,不能让西夏得到河西走廊,否则未来必成为宋朝祸害。可无人听。也不能怪朝中大臣没有眼光,谁都不能预料到今天。但吐蕃如何危害唐朝的,已经载于史册。于是许多人反而希望他们打得越凶越好,两虎相争,一伤一死。其实说到底,还要自己强大。自己不强大,借助别人的力量怎么可能……”
“有官人在,不怕。”
郑朗呵呵乐了:“四儿,不能乱说,不要说我,就是陛下,也没那么大本领。”
第二天再见杨守素,大约一夜没有睡好,杨守素眼睛上戴着一个大黑眼圈,郑朗就当没有看到,笑咪咪地说:“杨守素,你一心想做王继忠,此行搭成和议,你就会是第二个王继忠。”
杨守素差一点扑倒。
我还王继忠呢,有可能前面到京城,后面两国重新开战,宋朝君臣发怒,将我的人头落地。
但不去不行啊,看这架势,自己再推三阻四,这个小宰相能派人将自己捆到东京汴梁。
苦逼的上路。
一上马,就开始狂奔。
郑朗若有所思,小子还是不安好心,快点去京城,走一下过场,然后从延州返回西夏。若是动作快,元昊未发兵之前,时间上还来得及。
不然不会这样狂跑。
想到这里,写了一封密奏,将杨守素此行的用意说出来。然后说了一句,陛下可观群臣智愚。
有没有这个智慧,此次是一次大好的观察机会。若是有军事天赋的话,也能看穿杨守素的用意,若是没有,多半相信杨守素的话。那么陛下就可以根据这点用人。
有忌讳,未说,仅说了这八字。
又说了务必将此人留下,等战事打响后进行责问。但又说了不可扣押与斩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宋朝自己不能坏了规矩,若那样的话,自己出使契丹,有宋朝前例,自己休想返回。
杀不杀问题不大,杀,西夏少了杨守素,也不会灭国。不杀,西夏也不会立即强大。但关健到郑朗的身家姓命。
所以用了密奏。
有意恶心李元昊与杨守素的,但也怕啊,怕朝中有的人趁机做手脚,特别是吕夷简,那些小手段使出来,在旁边观看,也让人觉得冷汗溲溲。
战争的脚步一天天临近。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0831
30832
30833
30834
30835
30836
30837
30838
30839
30840
30841
30842
30843
30844
30845
30846
30847
30848
30849
30850
30851
30852
30853
30854
30855
30856
30857
30858
30859
30860
30861
30862
30863
30864
30865
30866
30867
30868
30869
30870
30871
30872
30873
30874
30875
30876
30877
30878
30879
30880
30881
30882
30883
30884
30885
30886
30887
30888
30889
30890
30891
30892
30893
30894
30895
30896
30897
30898
30899
30900
30901
30902
30903
30904
30905
30906
30907
30908
30909
30910
30911
30912
30913
30914
30915
30916
30917
30918
30919
30920
30921
30922
30923
30924
30925
30926
30927
30928
30929
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