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知县余成整夜和他们奋战在一起,在这河堤就要决口的一刻,他又第一个冲上去,百姓们再不犹豫,现在逃又能逃到哪里去?要死,就和知县大人死在一起吧,这或许也是一种荣幸。

    一个个壮丁突然激起了所有的生命潜能,扛起沙包就往裂口处跑,沙包扔进裂口,立即就是急流冲走,但他们还在拼命地往里扔。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黄河上游突然出现成片的帆影,一条条船只顺流而下,遮住了整个江面。

    岸边的百姓愕然张望,接着暴出巨大的欢呼声;前面一艘船上,都水监提举沈清直不断地催促着船夫,快些!再快些!

    余成在岸边用力是挥舞着那满是泥水的大袖,沈清直根本看不出他是官是民,但岸边的裂口让他明白,这是生死存亡的一刻。

    沈清直指挥着船只迅速往裂口处靠来,船上装满了一个个大竹笼,竹笼里是满满的沙包。船只刚刚造近裂口,就被强力的水流推到决口处。

    “快快快!把竹笼推下去,堵住裂口,快啊!”眼看裂口正在不断的加大,随时崩溃,沈清直急声大喊着;船工们七手八脚地合力施为,将船上的装满沙袋的竹笼推入水中,一串串浪花溅起,一船推完,立即用绳子将空船拖走,第二艘船接着来堵。

    裂口终于堵住了!

    岸上许多百姓不禁跌坐在泥浆里嚎啕大哭,不知是悲伤还是喜悦,一个个哭得声嘶力竭,便是余成也难抑眼中的泪水,难抑那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沈青直顾不得安慰他们,这一带的堤防还需要加固。除了江上的船只之外,上游五万筑堤的河工也一同赶来,展开轰轰烈烈的固堤行动。

    县丞洪彬等人经过一夜努力,把卫南县大部分百姓疏散到了高处,他们本是急于救人,却不料此举引发了巨大的恐慌。

    下流的州县得知后,也纷纷疏散百姓,各种谣言如瘟疫一般,向四方飞速地传布着。

    靠谱一些的说黄河在灵平埽决堤了,洪水马上就会到来,离谱的甚至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堤,把京城都给掩没了。

    这种谣言的漫延根本无法控制,而且传得有板有眼,巨大的恐慌之下,便是地方官员一时也无法辨别真假,更别提普通老百姓了。

    黄河这些年频频决堤,每一次决堤都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沿河的百姓对那种浮尸遍野的惨景心有余悸,不用官府去疏散,无数的百姓就自发的拖家带口开始逃难,黄河沿线的州县乱象如麻,到处是逃难的百姓,到处是如临末日的景象。

    下游的谷阳县以下,二十多万党项俘虏正在这里挖掘河道,筑堤固堤,黄河决堤的谣言传到这里,一些认为有机这趁的人竟然揭竿而起,迅速演变成一场大叛乱。

    (未完待续)
------------

第330章 梁山水泊

    伐夏之战结束后,朝廷一共征调了二十三万党项青壮加入治河大军。

    这二十三万人就象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京城附近这段河道不敢用他们,二十三万人全部在谷阳以下的河段,负责挖掘疏浚东流河道。

    总有来说,大宋待他们这些俘虏还算不错,除了吃穿之外,每人每天还能拿到二十文工钱,这和他们在西夏帮党项头人耕作所得差不了多少。

    加上从西北调回来的两万骑兵,一万步虎视眈眈地看着,通常情况下是没人敢叛乱的,但黄河决堤的谣言一传到这里,有些党项人觉得巨大的洪灾之下,大宋朝廷恐怕是自顾不暇,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这些人暗中鼓动之下,顿时有数万党项青壮加入叛乱,而且叛乱人数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若不能及时扑灭,恐怕二十三万人会全部卷入这场叛乱之中。

    情势十万火急!专事防备这些党项青壮的刘武等人,一边率军平叛,一面急报时京。

    政事堂里,杨逸和章惇等人正在庆幸,在沈清直五万人的努力下,灵平埽一带的河堤终于保住了;外面的雨水也停了,久违的阳光又照亮了天空,只要一两天,等河水消减,一场天大的灾难便可安然度过。

    就在这时,职方馆知事马汉卿大步流星地走进了政事堂。

    “什么?叛乱?”

    杨逸拍案而起,指着马汉卿喝道:“职方馆不是在党项俘虏中收买了眼线,监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吗?为何事前没有一点风声传来?你这是失职!”

    杨逸爱这深,责之切,马汉卿只能弱弱地辩解道:“大人,此次叛乱,事前没有人策划,皆因黄河决堤的谣言传到党项俘虏之中,人心浮动之下,突然引发这场叛乱,因此职方馆事前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快说,具体情形如何?”杨逸暗舒了一口气,马汉卿是他费尽心机才安排进职方馆的,这次若真是他的责任,不用别人指责,杨逸就无法容忍这种失职。

    马汉卿连珠炮地答道:“目前叛乱主要集中在谷阳一带,参与叛乱的人数已经达到七万,刘武他们三万人马已经全部出动,前往平叛,但刘将军担心叛乱会波及全部二十三万俘虏,因此请求朝廷尽快调兵镇/压,以免地方遭受破坏。”

    二十三万人若是全部加入叛乱,会给大宋带来怎样的破坏,这个无虽多言,章惇与许将等重臣不及招开朝会,迅速上报刘太后之后,命杨逸全权负责平叛事宜,率京畿两万骑兵火速增援谷阳。

    杨逸连家也不及回,领了虎符立即飞扑军营,调兵遣将,挥军东去。

    谷阳附近,共有十万党项青壮在此疏浚河道,因黄河决堤的谣言传来,在野利阿图和嵬名乌孙等人的鼓动下,一时之间竟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叛乱;这些党项青壮中,本来就有大部分是军人,可以说他们拿起武器就是军队。

    叛乱一起,几万人在野利阿图等人的带领下,杀死了朝廷派来指挥治河的官员和工匠,甚至溃败了负责看押他们的三千宋军。抢得了一些刀枪武器。

    野利阿图和嵬名乌孙出身党项贵族,曾是夏军将领,他们商议之后,带领叛军迅速向谷阳县冲去;为了供应他们平日食用,谷阳城内粮草堆积如山,野利阿图和嵬名乌孙想夺取这批粮草之后,再转战他处。

    叛军行到谷阳城下,但遇到刘武前来平贩的一万骑兵。

    刘武二话不说,长刀一挥,身后顿时腾起乌云一般的箭矢,如暴雨般洒下,大部分夏军没有盔甲,拿的也是治河用的锄头铁锹,只有极少部分从宋军那里抢来盔甲和刀枪,在漫天箭雨打击来,判军一片片的倒下。

    刘老虎丝毫不留情,挥军冲入敌阵,雷鸣般的马蹄声撼天动地,雪亮的刀枪凭借战马的冲力,每一刀劈下,便是断肢飞舞,血溅如注。

    因叛乱初起,叛军人心还示凝聚,加上武器简陋,和刘武一万骑兵突然遭遇,几乎演变一边倒的屠杀;但叛军实在太多了,六七万人散开来,绵延十数里,如同汪洋一般,杀之不尽,望不到边。

    刘武一万骑兵分分合合,不断纵横切割着敌阵。

    叛军首领之一的嵬名乌孙更是被刘武一刀砍于马下,而野利阿图趁着刘武收拾前面的嵬名乌孙之际,带着后面的两万人马逃向谷阳南面的山林,刘武分兵追击,野利阿图率队直接从水田中逃过,宋军的战马进入水田马蹄就被陷住,反而不如叛军的两条腿脚跑得快。

    一这战下来,叛军死伤过万,被俘四万,还有近两万人在野利阿图的带领下逃遁。

    在下游的高唐附近,还有十多万党项青壮在那里治河,由于得到黄河决堤的谣言比较慢,驻守在那边的两万宋军迅速采取了措施,控制住了局势,因而高唐那边没有发生叛乱。

    谷阳这边,刘武一边清剿四处逃窜的乱兵,并对投降的几万俘虏严加看管,还要分出兵力追击野利阿图的那两万叛军。

    叛军是往南而去,这恰恰是刘武最担心的事情。

    越往南,大宋的驻兵越少,许多区域根本没有禁军驻防,而保甲法又没有在江南一带施行,平时守卫州县的都是地方上的厢兵,这些厢兵修城补墙还行,指望他们临阵作战,不可能。

    因此刘武兵力虽然紧张,但还是分出四千人马,不停地追击野利阿图,就算不能消灭这股叛军,也要阻挡他们南下的路线。

    杨逸率军到达鄄城时,得知刘武控制住了谷阳的局势,但同时接报野利阿图竟带着一万多人,南逃到了梁山泊一带。

    在刘武四千骑兵的追击下,两万叛军之所以能逃到梁山泺,是因为野利阿图把叛军分成了多股,一路抢掠,分散前进。

    刘武的几千骑兵顾此失往,而且谷阳离梁山泺不过数十里,沿途多山林,对骑兵作战非常不利。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8047 78048 78049 78050 78051 78052 78053 78054 78055 78056 78057 78058 78059 78060 78061 78062 78063 78064 78065 78066 78067 78068 78069 78070 78071 78072 78073 78074 78075 78076 78077 78078 78079 78080 78081 78082 78083 78084 78085 78086 78087 78088 78089 78090 78091 78092 78093 78094 78095 78096 78097 78098 78099 78100 78101 78102 78103 78104 78105 78106 78107 78108 78109 78110 78111 78112 78113 78114 78115 78116 78117 78118 78119 78120 78121 78122 78123 78124 78125 78126 78127 78128 78129 78130 78131 78132 78133 78134 78135 78136 78137 78138 78139 78140 78141 78142 78143 78144 78145 7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