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呼伦贝尔草原的大溃败
二三十万大军的鏖战,而且还是以骑兵为主,声势之浩大,简直是骇人听闻;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就象一片沸腾的海洋,战马奔腾如潮,杀声冲霄盈宇。
长辖底左臂中了一箭,箭头尚未拔出,只是挥刀砍断了箭干,来不及作任何包扎,任由臂上血流不止,只顾忘我地冲杀着。
辽军就象是漫无涯际的海水,冲开一点,其他的立即就汹涌而来,而且一波比一波凶猛,这让长辖底不禁有些绝望。
原先他是看准了辽军士气低落,才敢挥军直冲耶律延禧御辇而来的,可做梦也没想到,一通猛烈炸响的手雷,不但让他的攻势为之一挫,还鼓舞起了辽军的士气;现在双方一陷入胶着战,辽军凭借数倍的兵力,士卒的胆气更是大涨,这种心态是很好理解的,这摆明就是人多欺负人少。
长辖底连冲数次,也没能冲出辽军的包围圈,心中不禁狠狠地诅咒骂起大宋,诅咒起杨逸来,他对大宋的恨意,从上京之败起,就已达到了顶点,可谓是恨之入骨;而尤其恨杨逸这个人,在他看来,杨逸就是这天下最狡诈,可阴毒的人;长辖底坚信,若不是杨逸在暗中捣鬼,上京城一早就是他的了。
现在再次因大宋的手雷,使他陷入辽军重围之中,生路难寻;长辖底心中暗暗发誓,只要能脱得今日之困,一定给大宋、给杨逸还以颜色,一定。
“狼神啊,长生天啊,请守护你的子孙吧!”
长辖底不断地咆哮着前冲,一个满脸横肉的辽将连连砍翻了两人,狞笑着向长辖底迎冲而来;辽军中其实并非全是窝囊废,悍将同样不少,这个满脸横肉的辽将便是悍不畏死之人,他看清长辖底之后,竟是纵马直冲过来;是的,就是直冲,他根本没有让战马交错而过的意思,而是准备让两匹对冲的战马撞在一起。
长辖底是阻卜大军的灵魂,只要能将他的战马撞倒,阻卜大军必溃;长辖底大怒,左手的铁盾飞掷而出,向那辽将狠狠地砸去,那辽将挥刀硬挡,“当!”的一声,铁盾被他斩落一旁;长辖底抓住这个机会,与那辽将错马而过,手上的马刀暴虐地狂砍而去,那辽将身体向马旁一滑,迅速地躲向战马另一侧,还顺势砍翻了那边的一个阻卜士卒;双方交错而过后,很快又兜了回来,凶猛地战在一起,马刀锵锵的撞击声,听得人牙齿发软,火星不断飞溅。
长辖底每挥出一刀,都是贯注着全身的力道,气势排山倒海;那辽将同样不甘示弱,也是不停是咆哮着,刀刀如霹雳,带着骇人的劲风劈砍而来。
那边阿奴见长辖底陷入苦战,有心冲来相帮,奈何他自身也被两个辽将围攻,根本脱不开身。
实际上,现在长辖底的几万人马已经完全失去了骑兵的冲击力,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与汹涌的辽军来回拼杀,而且他们的空间正被不断的压缩着,随时有可能淹没在辽军无边的洪流之中。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长辖底;一二十里外的辽军后军溃败而来,这股溃兵足有五六万人,被完颜阿骨打的一万五千人马追杀得哭爹喊娘,人人只恨爹娘少生了几条腿;五六万溃兵漫山遍野逃来,慌不择路,完颜阿骨打的人马追在后面肆意地砍杀,就象一群恶狼在厮咬着一群绵羊。
这是一场骇人的瘟疫,实际上,几万溃兵比瘟疫还可怕,他们卷入正在围攻长辖底的中军阵中,根本不用想,到这个时候神仙也救不了辽军了,溃败的恐慌比温疫蔓延得还快;辽军就象烈日下的薄冰,在迅速的消融着,很快就演变成了彻底的大溃败,刀枪盔甲扔了一地,每个人都只盼着能逃快些;二三十万人马相互冲撞、践踏,甚至有人对挡路的同袍挥刀砍杀,然后踏着同袍的尸体拼命的逃;逃,逃,逃,谁逃得更快,或许就能留得一命在……………长辖底的四万五千人此时已经损失近万,正处于绝望之中,辽军外围开始溃逃时,他们还茫然不觉,只顾着往来冲刺拼杀;等到辽军的溃败蔓延到他们所在的位置,长辖底才蓦然惊觉,辽军崩溃了,全部崩溃了。
那种绝处逢生的狂喜,充斥着每一个人的胸膛,让他们忍不信连连咆哮,仰天大狂啸,本来疲惫的身体,仿佛一下子又灌满了力量,向溃败的辽军尽情的追杀而去;没有象狼一样,撵着一群羊更爽的事情了。
在这痛快的追杀过程中,逃不掉的辽军降者无数,漫山遍野地跪在地上,他们似乎已经忘了自己也可以杀人,忘了自己也有一干枪,两个蛋。
是的,他们此刻就是一群羊,在狼爪下瑟瑟发抖的羊,再不敢妄图作任何反抗。
*******************************************************杨氏听说琴操怀孕之后,立即便派人来接,杨逸考虑到无论是医药,还是生活起居,城里都方便一些,便也没有反对,一同回了城。
由于恩科临近,京城里随处可见各地赶进京来参加科举的士子,有的已是满头白发,有的正同学少年,意气风发;他们谈论最多的,除了恩科取仕侧重的方向外,便是时政了,治河、广南的大开发、还有西域的战事,都是他们谈论的重点。
行到高头街的一处酒馆时,杨逸让人护着琴操的车子先回家,自己带着清娘施施然进了酒馆,听里面的士子高谈阔论。
自绍圣元年开始,大宋的改革已进行五六年,其中许多改革方略是出自杨逸之手,他觉得,有必要听听士子们对这些改革的看法;是支持,还是继续反对,这关系到改革能不能真正扎根民众,能不能真正得到天下人认同,这很重要。
这家酒馆不大,装修也很平常,在东京城里算是比较低档次的酒楼;而来这种酒楼用餐的士子,相对而言,家中也必定不怎么宽裕,而这也正是杨逸选择这个酒馆的原因。
他所提出的政改,大都是损及官绅利益,而惠及普通百姓的,比如统一赋税,官绅一体纳粮,再比如增加奢侈品消费税,这些改革都是伤了官绅利益,来减轻普通百姓负担的政策。
那么普通百姓有没有真正从中受惠,这些政策能否得到他们的拥护,这些自然是杨逸非常在意的事情。
酒馆的一楼大厅里摆着七八张桌子,其中有三四桌坐的都是进京赶考的士子,杨逸和清娘选了角落的一张小桌,要了几个小菜,边吃边听。
那几桌的士子从口音上大致可以分出,一桌来自川蜀、一桌来自苏杭,一桌来自淮扬,还有一桌操着京畿一带的口音。
“时隔两年,东京城真是越发繁华了,市列珠玑,户拥高衙,万象更新啊。”
“孙兄说得是,据说京中人口每年增加将近十万,朝廷正有意扩建外城,以解决城中拥塞问题。”
“这未必是好事啊,这几年朝廷年年对外开战,加上治河耗费无数,岭南那边据说每年也投入两三千万缗,这处处花钱如流水,若是再扩建外城,朝廷可如何承受得住?这和当初的隋炀帝三征高丽,开挖运河,大建洛阳城有什么分别?前车之鉴啊,朝中诸公竟是熟视无睹,唉。”
“这位兄台请了,在下明州杜源,听兄台所言,分明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朝廷这些年花费是不少,但岁入也在年年增加,据说去年岁入已将近三万万缗,这是亘古未有之事呐;再者,隋炀帝三征高丽、开挖运河、大建洛阳,皆是强征劳役,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乃至反旗四起;然我朝如今不管是治河也好,平西夏也罢,皆有没强征劳役,天下民生不但没因此变得困苦,百姓反而从中受益匪浅;我有一表哥,本是家无恒产,前年向家父借得一百贯,到德州附近开了个采石场,去年一年之间,竟赚得近两千贯;这正是因治河而得福,诸如此类的例子成千上万,不胜枚举,可见朝廷治河,与隋炀帝强征劳役开挖运河,实不可同日而语。”
“是啊,是啊,朝廷统一赋税,官绅一体纳粮,这钱粮的征收面便增加了三赔,普通百姓的负担比以前小了很多;这几年无论是对外开战,还是内河黄河,朝廷都没有增加税役,百姓基本没受什么影响;去年农闲时节,朝廷在京畿、京东西路、东路、河北共招募了十多万劳力参与治河,每人每天给钱一百五十文,三个月下来,每人得钱将近十五缗;这相当于平常之家一年收入,我家邻里便有十多人应募,照他们所说,只望这样的好事越多一越好,可见不管是改革赋税,还是治河,普通百姓都是从中受益匪浅呐。”
杨逸与清娘坐在角落里,含笑对酌,细听着那几桌士子在热议天下大事;从他们的话语中,杨逸听到了许多来自最下层的声音,虽然他们也反映了不少改革所带来的问题;比如地方官员借新政之名强征暴敛、贪污**等等,从他们口中都能听到,但总体而言,他们是认同了朝廷这些年的改革的。
这些士子大致也知道,无论是新政,还是走原来的老路,总免不了有些官员巧立名目,中饱私囊,迫害百姓;现在总观全局,改革比不改革让百姓受益多,这就大体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了,所存在的问题,不再是新旧的问题,而是如何优化新政的问题了。
清娘听着听着,望着杨逸的目光越来越亮,俏丽的脸上带着梨涡浅意。
(未完待续)
------------
第547章 乱世用重典.治世以宽仁
这几天杨逸虽然告病在家,但对天下局势丝毫没有放松关注,辽国及西域方面,由于距离遥远,信息传递要延后多日,有无大变尚不得而知,但朝堂之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却是瞒不过他的。
因为沈清直的那份请功奏表,朝堂上弹劾他的声音小了许多,但杨逸还是敏锐地感觉到了有一股暗流在涌动。
这源于昨夜覃子桂过府时的一句闲话,据他所说,在秘书省听到别人谈论朝局时,有人言之凿凿地说杨逸举荐范纯仁入阁,是为了牵制章惇。
杨逸初听之时还洒然一笑,觉得这无稽之谈,因为他现在要制衡章惇的话,根本不会去举荐范纯仁。
范纯仁这种人品格高尚,持身清正,在政事上公私分明,绝不会因为受了谁人的恩惠,而在政治立场上附和别人。
从制衡章惇的角度来说,举荐范纯仁入阁,对杨逸本身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很可能反而是给自己添乱。
要制衡章惇,对于杨逸来说,现在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联合次相李清臣。
李清臣虽然也是秉性耿直,清正不阿之人,但再怎么说,在他心里,杨逸与他终究是祖孙,尽管杨逸一直不认这门亲。
可铁蛋叫李清臣太翁了,这总是事实,甚至李家祖上传下的玉佩,李清臣也传给了铁蛋,如此这般,李清臣偏袒杨逸便再正常不过,杨逸要联合他当不是难事。
再加上他与太后刘清菁那层关系,要制衡章惇足够了,弄个范纯仁入阁这不是画蛇添足,自找麻烦吗?
这也是杨逸起初听到这话时,没往心里去的原因。
后来一想,却觉得不对劲,自己与刘清菁这层关系,别人是不知道的,那么别人认为他举荐范纯仁入阁,便成制衡章惇的一种需要了。
包括章惇在内,也有可能产生这种疑虑。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5733
85734
85735
85736
85737
85738
85739
85740
85741
85742
85743
85744
85745
85746
85747
85748
85749
85750
85751
85752
85753
85754
85755
85756
85757
85758
85759
85760
85761
85762
85763
85764
85765
85766
85767
85768
85769
85770
85771
85772
85773
85774
85775
85776
85777
85778
85779
85780
85781
85782
85783
85784
85785
85786
85787
85788
85789
85790
85791
85792
85793
85794
85795
85796
85797
85798
85799
85800
85801
85802
85803
85804
85805
85806
85807
85808
85809
85810
85811
85812
85813
85814
85815
85816
85817
85818
85819
85820
85821
85822
85823
85824
85825
85826
85827
85828
85829
85830
85831
8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