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高家最终胜出,高明量等人又不能再动,但你不动,人家动,所以说这局势再不由得杨逸来控制了。
杨逸接着说道:“让咱们的人时刻关注大理的局势发展就行了,对了,宜州方面可有什么动静。”
“属下正要秉报此事,段青山显然是得了段正淳的命令,虽然没有等到段和誉,但还是开始积极备战了,段青山已经派遣近两千人马潜回大理,大概准备用于里应外合。”
“嗯,看好就行,打吧,打吧,要打就让他打吧,最好能打个三年两载的。”
“大人,这个还真难说,大理的地形复杂,这仗打起来有时得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抢夺,按理说不可能象平原作战那样,轻易决出胜负才对。”
杨逸前世就是混云南、缅甸一带的,马汉卿说的这些他如何不知,只是这得军队意志顽强才会现在这样的胶着状态,如果一方形势不利,就争相投降了,地形再复杂也不可能僵持多久啊!
所在说大理段家和高家这场战争到底会打多久,地形并不是最主的决定因素。
杨逸在牛栏山歇息了半天,再度徐徐向幽州进发,不走不行啊,完颜宗翰若是真有心攻打古北口的话,一定会先确定自己有没有离开,自己若是多作逗留,肯定会让完颜宗翰起疑。
所以杨逸心里虽然越来越烦燥,但还是不得不继续把戏演下去。
又行了一天,到达顺州之后,才见马汉卿满脸欣然的赶到车边来,隔着帘子就说道:“大人,鱼儿上钩了。”
“哦,快说,具体情况如何?”杨逸等待了太久,突然接着这消息忍不住一下子掀开车帘询问起来。
马汉卿微笑着说道:“大人,属下刚刚接到消息,完颜宗翰已经下令全军拔营起寨,杀奔古北口,大人,这回鱼儿真的上钩了。”
“现在离鱼儿上钩还远,千万不可就此掉以轻心,完颜宗翰忍到现在,可见他有多小心,万一临了被他发现什么破绽,我估计他一定会立即撤军;所以现在还不能有丝毫大意,再传我命令,不到完颜宗翰攻关,让李一忠他们不得把真相告知士卒,一切按计划行事。”
马汉卿严肃地答道:“大人放心,属下这就是去传信。”
“去吧,去吧。”杨逸口气轻松,也难怪,等了这么久,本以为此计无效了,才突然接到这样的好消息,怎么不教他欣然呢。
只要这关门打狗的计策成功,就可免去一大堆麻烦,今后的辽东战事也必然顺利得多。
(未完待续)
------------
第578章 潘金莲会有的
乌刺马里两万人马,能逃回白登山的不足六千。其余的不是填了黄泥沟,就是成了苗授的俘虏。
苗授从乌刺马里手中夺得了几千战马,他再次扔来了大队,让几千步兵变成骑步兵,往大同城急赶。
本来就两万人马,硬生生被苗大将军拆成了三股,最后面那五千在押运粮草,中间那一万在看押俘虏。
最前面这五千,两条腿变成了四条腿,听起来乱七八糟,估计也就苗授这种“激情澎湃”的人,才干得出这种事。
他那五千人马本是步卒,许多人马术不娴熟,骑在马上那摇摇欲坠的样子看得人提心吊胆,整支队伍更是毫无阵形可言,乱蓬蓬的有些挤成一团,有些又落后半里,还不时有人发出惊叫声,让沿途的辽国百姓不禁怀疑,他们根本不是往战场赶,而是一群残兵败将在逃亡。
但不管如何,苗大将军总算是赶上白登山之战了。
再次见到折可适时,苗大将军肚子里已经塞了个两斤重的大肉饼,没啥怨言了,不过还是嘿嘿笑着感叹了一句:“真个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哈哈哈……….”
这对厮的脾性,折可适有些无语,真说起来,除了当年提拔他的王韶之外,就连章楶和杨逸这些威望极隆的人物,也没能真正降服这头野性难驯的西北狼,折可适知道自己更不行。
但还是劝一句道:“苗将军若是能收收性子,只怕现在统率西域诸部,纵横黑汗的就是苗将军了。”
说起此事,苗授心里还真有些懊恼,当初征伐河西,杨逸任他为前锋,颇得信任,他自己也是摧城破池,一日千里,何等快意;最后在居延海没把持住,还得杨逸力保,才保住了军职,若无居延海之事,镇守玉门关的还真可能是他。
现在好了,人家种建中已成为威震西域的人物,自己还得窝在后面做“辎重官”,还真应了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见苗授有些怏怏不乐,折可适有些后悔提这一茬,便转移话题道:“加上从黄泥沟逃回来的五六千人,乌刺马里大概还有将近两万人马,苗将军以为这仗该怎么打?”
折可适没摆主将的架子,苗授又是嘿嘿一笑答道:“现在不是咱们想怎么样,是乌刺马里想怎么?黄泥沟一场大败,他锐气已失,若我是他,一定会扔下一切财物,立即突围,换了是折将军,估计也会这么做吧?”
“不错,但按理乌刺马里逃回来后,就应该立即率军突围了,可竟然等到现在不见动静,苗将军不觉得奇怪吗?”
“不奇怪,因为乌刺马里受伤了,他一条手臂中枪,仓促无暇包扎,逃回到白登山想必也去了半条命,若是因此昏迷不醒的话,军中群龙无首,延误一时很正常,但绝对不会太久,而且白天突围对他们极为不利,我敢保证,他们会选择在今晚突围。”
苗授的话说得轻描淡写,但正合折可适所想,燧发枪的威力一定让乌刺马里心有余悸,只要稍稍理智一点,就不会再选择在白天突围。
只有在晚上,利用夜色掩护,抵消燧发枪的威力,突围时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苗将军认为他们会向哪个方向突围?”
“先向北,然后向南,摆脱我军后,再向东或向西都可以。”
苗授人狂胆大性傲慢,但在军事才能方面绝对出类拔萃,他仍是漫不经心的样子,但这套突围方案却是环环相扣,按理大家必定会认为乌刺马里会向北突围,以便迅速遁入茫茫草原;所以晚上他若先向北,很容易就能把宋军吸引到北面,然后突然回师向南,南面的一万五千宋军一定不会料到乌刺马里会再次南下,仓促之下很可能被乌刺马里击败。
这样一来,乌刺马里不但救出了上万被俘虏的手下,得胜之后还能大大提高士气,到那时是向东走张家口,还是向西走阴山,一切便由他意愿了。
永远不要以为敌人是比你蠢笨的。
这是杨逸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折可适和苗授都听过,那么现在他们能想的突围方式,就千万不要以为乌刺马里想不到。两人很快安排下去,暗中防备着。
大同城上,西京留守耶律大庆望着宋军把白登山团团围住,双方的大战一触即发。他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出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在辽国的土地上拼杀。
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国,落到这种地步,确实是莫大的悲哀。
这和后世满清时期,清政府看着日本和俄国在自己的国土上交战,而不敢表示丝毫不满一样,没有人敢站出来大吼一声:滚,都滚出我的国家去。
当然,就算还有些血气,有胆去这么喊,又有什么用?别人也只会当你是鸡鸣狗吠,根本不会把你的吼声当一回事;只有整个国家自强不息,真正强大起来,到时不用你你抗议,更不用你去色厉内荏地大吼,只需轻轻的跺跺脚,就象跺去脚上的一块小泥巴,便能让别人瑟瑟发抖。
*********于阗位塔里木盆地南沿,扼守南丝绸之路要冲,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为发争夺这座城池,唐军一次次地在这里与吐蕃人、突厥人厮杀。
从贞观二十二年置安西四镇,四镇曾多次失守,到武周时期,大将王孝杰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之后,武侧天遣军二万四千人常驻四镇,从此安西四镇的形势才稳定下来。
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分内调平叛,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与中原唐廷通道中断;但四镇留守的唐军仍坚守各镇近三十年,才沦陷于吐蕃大军之下。无数汉人的血泪沾满了这些城池,沦陷异族之手的汉人更凄惨无比,老弱的被斩手去足任其自生自灭,年轻力壮的充作奴隶。
经过几百年时间,城中已基本看不出有汉人百姓存在,种建中两万大军夺取于阗已经一个月了,对城中百姓也百般安抚示好,但那信奉天方教的狂热教徒仍不时叛乱,昨夜宋军士卒稍为疏忽,便被人纵火焚毁了一座粮仓。现在宋军的粮草供应开始紧张起来。
城中百姓都信奉了方天教,而方天教又比较排外,对种建中这些异教徒的示好,城中百姓极少卖账,可以说种建中只是军事占领了于阗城,却并未真正拥有于阗城,因为城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敌人。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0429
60430
60431
60432
60433
60434
60435
60436
60437
60438
60439
60440
60441
60442
60443
60444
60445
60446
60447
60448
60449
60450
60451
60452
60453
60454
60455
60456
60457
60458
60459
60460
60461
60462
60463
60464
60465
60466
60467
60468
60469
60470
60471
60472
60473
60474
60475
60476
60477
60478
60479
60480
60481
60482
60483
60484
60485
60486
60487
60488
60489
60490
60491
60492
60493
60494
60495
60496
60497
60498
60499
60500
60501
60502
60503
60504
60505
60506
60507
60508
60509
60510
60511
60512
60513
60514
60515
60516
60517
60518
60519
60520
60521
60522
60523
60524
60525
60526
60527
6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