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逸却是不动声色,淡淡地笑道:“刘备自称继承汉室法统,试问是少帝传位于他呢,还是献帝传位于他?”
章惇并不答他,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起来,杨逸接着说道:“使天下无曹孟德,不知当时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刘备称帝了,孙权称帝了,曹孟德却没有称帝。”
“但他的长子称帝了。”章惇沉声应道。
“方今大宋,国势鼎盛,江山社稷固若金汤,岂是汉末乱世可比?章相公诛心之言既出,我也不妨袒露心迹,此番征战归来,杨某愿一心为今上授业,余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章相公不妨试目以待。”
杨逸也明白,就算说得天花乱坠,想立即打消他人的疑虑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也没有多说,若是章惇再苦苦相逼,他也不介意以最剧烈的手段反击。
彼此的性格,对方都很了解,章惇自然也明白,杨逸这种人,你施加在他身上的压力有多大,就会有多大的反弹,对杨逸这种性格,或许真的只有施以恩德,让其感念,方为恰当,细论来,刘太后厚待杨逸,未必不是可行的办法。
章惇适可而止,转而问道:“如今大理战事如火如荼,段氏有大理百姓拥戴,兵锋越愈来愈盛,不知任之对此作何看法?”
杨逸非常干脆地答道:“杨某愿一心为今上授业。”
这个回答大出章惇意料之外,当初大理之事,是由杨逸一手策划的,现在听他的意思,倒是要甩手不理了,他是真的不愿再涉足军事了吗?
(未完待续)
------------
第671章 我只想自保你信吗
乍听起来,章惇与杨逸的谈话很普通,涉及了两首诗词和几个历史人物而已。
但一旁的章瑶和苏鸣佩动听得心惊肉跳,特别是苏鸣佩,作为京中花魁娘子,平时往来皆公卿,一向长袖善舞,答对巧妙,善于调和大人物之间的矛盾,然而今天杨逸和章惇这番对话在,她一句也没敢插嘴,只是心中暗暗为杨逸担心不已。
章惇问及大理之事,杨逸避而不答,似是不愿再插手军事。
杨逸已是功高震主,回京后为了安插自己的党羽,又来了个剑履上殿,一举贬谪了二三十名官员,怀疑他有心谋朝篡位的人不知凡几,只不过因为刘太后的态度,使得朝中官员暂时没人再敢出来弹劾他而已。
实际上,杨逸是想通过放弃插手军事,来完成一次转型,从令人忌惮的武将转型为“人畜无害”的文官。
他虽然没有退隐,但却希望能过此举表明自己无心谋逆,以减轻百官对他的忌惮和敌视。
至于别人信不信,一切只有靠时间来说话了;反正杨逸现在不会真的退隐,现在的他早已无路可退,这时放弃手中权力的话,绝对会死得很惨;比如周公,如果干了三两年,便放弃手中大权回鲁国封地的话,会有后世的美名吗?绝对不会,只会死无葬身之地。
现在杨逸接受了枢密院副使的官职,却不去插手军事,这看似很矛盾,实际上一点也不矛盾。
权力必须有,用不用是一回事,有权力在手而不用,这才显得更加高尚,更有诚意,不是吗?就象周公有能力坐上那张龙椅而没坐,这才更为万世称崇。
这些心思,章惇一时猜不透,见问大理之事杨逸避而不答,他便再请苏鸣佩唱了一曲竹枝词,杨逸也不提朝政之事,静听苏鸣佩唱曲儿。
和章惇之间的隔膜已成定局,但杨逸还希望保持一个相对正常的关系,至少大家不要闹得太僵,那样的话,对自己,对朝局都没有什么好处,希望章惇也能放正这种心态吧。
苏鸣佩一首竹枝词唱到一半,章惇却又突然说道:“老夫听说在碎叶之时,任之曾与敌烈残军合作,才一举覆灭哈桑数万大军的,此事不假吧?”
这事瞒不了人,杨逸也没打算瞒人,章惇这回问得很有分寸,杨逸也答得很随和:“当时我只有一万人马,而哈桑足足有四万劲旅,为保万全,所以选择与敌古烈合作;至于支持敌古烈征伐大食之事,我已有奏章呈予太后,想来是因为这两天事忙,既要准备太庙献俘,又要犒赏出征将士,以及抚恤殉国士卒的家属,太后才没有急于提起此事。”
章惇听了这话,眉头微微蹙了一下,杨逸有奏疏呈予刘太后,此事他竟是不知。
杨逸注意到了他神情的变化,心中不由得好笑,我好歹也是翰林大学士了,而且论爵位现在比你还高,我的奏疏有必要非经过你尚书省吗?
章惇,你必须明白,你独揽大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适应两强鼎立的新形势。
“任之支持敌古烈征伐大食,是出于何种考虑?”
“大食目前是天方教的天下,与我大宋完全是两种意态形式,我希望儒教能盛行天下,而不是天方教,相信这也是章相公希望看到的;我支持敌古烈西征,提出了几个条件;一必须向大宋称臣,并使用大宋的年号、文字,服饰礼仪方面也必须尽量与我大宋保持一至;最重要一点,不能改变他们现在的信仰,并且他们所建立的国家内,除了儒佛道三家之外,不能让民众再信奉其他教派。”
“任之以为他们会一一照做吗?又能做得到吗?”
“这个谁也不敢肯定,不过,我敢肯定,敌古烈真能入主大食的话,对大宋而言,情况总不会比现在更差。”
“敌古烈与我大宋有杀父之仇,任之就不担心他有一天真的称霸大食之后,回头反咬我大宋一口?”
“章相公,我只知道,大宋不自强的话,有没有杀父之仇,别人都会咬你一口,更甚者,一口吞掉。反之,若是大宋自强不息,别人就是想咬,最终也只能匍匐在地,舔你的脚趾头。”
章瑶在一旁听了杨逸这番话,心觉有理的同时,又不禁好笑,这个比喻…….让这涉世未深的小子忍得好不艰难。
但实际上,章惇在乎的并不是大食由谁来入主,他在意的是杨逸和别人私下和达成这么重大的交易,事前并没有请示过朝廷,这无疑又是一种僭越行为。
此事在朝中还没有传开,若是传开,只怕又是一场大风波。
杨逸诚恳地说道:“章相公,此事并非不想先请示朝,然碎叶与东京相隔千山万水,一来一回要将近一年时间,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当时作为大军主帅征战在外,若是没有一些临机决断之权,章相公认能有今日之大胜吗?
我支持敌古烈西征大食,对大宋有利无害,而且大宋并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至于今后是否继续支持敌古烈,全由朝决断,若是决定继续支持,如何与敌古烈联系,也全由朝廷来处理,我将不再过问此事。”
杨逸把话说到这份上,章惇暗暗松了一口气,杨逸的奏疏已经呈上去,也就是说刘太后已经知道此事,但她这两天什么也没提,由此可见,在这件事情上刘太后大概又选择了支持杨逸。
有了刘太后的支持,杨逸就有了与别人叫板的能力,但他选择了退让,光是这个态度的变化,就让章惇心中轻松了不少。
此时苏鸣佩也知机的插进话来,在她连珠妙语之下,席中气氛慢慢变得融洽起来;杨逸也有意避开政事,转以青云道长这位共同的朋友作为切入点,和章惇叙起了往日情谊来。
章惇脸上渐渐有了笑意,至少表面上,杨逸和他之间基本又恢复了往日相处的那种轻松氛围。
这一桌酒席进行了一个时辰,杨逸向章惇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不想再插手军事,更不想谋逆,只想一心为皇帝授业,这不过是为了自保。
不管章惇信不信,但杨逸一开始时强硬的态度让他明白,不能逼杨逸过甚,这是双方一个试探的过程,一下子想重建信任不可能,这需要时间来慢慢调和才行。
宴罢杨逸携苏鸣佩告辞而出。
上马车后,苏鸣佩不禁抚着自己胸口,心有余悸地说道:“爷,今天这场宴席可把奴奴吓死了。”
“章相公之所以让你留在席上,是因为知道你是我的人,今日我与他说过的话,你万莫泄漏半句。”
“爷放心吧,这点轻重奴奴还是知道的,爷,奴奴想你了。”
“爷今个儿还有事,过阵子再去看你。”
苏鸣佩玉体如蛇地缠上来说道:“爷有意不问军事,是想消除别人的忌惮之心,奴奴是看出来了,爷这时候正该多找奴奴,作出流连花丛的样子,才能更好的消除别人的忌惮之心,爷,奴说得在理吗?”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5514
25515
25516
25517
25518
25519
25520
25521
25522
25523
25524
25525
25526
25527
25528
25529
25530
25531
25532
25533
25534
25535
25536
25537
25538
25539
25540
25541
25542
25543
25544
25545
25546
25547
25548
25549
25550
25551
25552
25553
25554
25555
25556
25557
25558
25559
25560
25561
25562
25563
25564
25565
25566
25567
25568
25569
25570
25571
25572
25573
25574
25575
25576
25577
25578
25579
25580
25581
25582
25583
25584
25585
25586
25587
25588
25589
25590
25591
25592
25593
25594
25595
25596
25597
25598
25599
25600
25601
25602
25603
25604
25605
25606
25607
25608
25609
25610
25611
25612
2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