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只有使出最后的杀手锏了。”杨大官人轻声对赵偌吩咐了一番。
越偌犹豫地说道:“大哥,要不这事您还是让别人去办吧,小弟今后还想跟着大哥混呢,这事被嫂子知道了,那小弟今后可就惨了。”
“你这话还真新鲜,想跟着我混,竟然不愿听我的吩咐。”
“不是……好吧,大哥您等着,小弟这就去办。”赵偌心里一咯噔,一溜烟地跑了。
不久之后,杨家一名小厮找到岸边的十三娘她们,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夫人,夫人,都二更天了,老夫人在家找夫人您呢。”
十三娘听完吓了一跳,可不是,从下午出来到现在,还没回去呢,这一家子都在这儿,家里冷冷清清的,婆婆不找才怪哩?
十三娘可不敢再耽搁,和自家官人怎么使小性子都行,婆婆可不能怠慢,想也没多想,她便带着众女匆匆赶回府去了。
岸边那些有心上船的富商无不大松了一口气,那几个俊俏书生也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砸起钱来跟砸砖头似的,根本没当回事,要是他们继续砸下去,别人想上船只怕得回去卖儿卖女了。
杨大官人斩妖除魔成功,心怀大畅,不由得仰天大笑了三声,小样儿,和我斗,你还嫩着呢!
有人笑就有人哭,那些排在后面表演的姑娘,见这几个最舍得花钱的俊俏书生匆匆离去,有人真的忍不住哭起来了。
不过她们哭得太早了,她们低估了岸上那些富商巨贾上船的心有多热切,十三娘几人的离去,花绸子的数量并没有因此减少,因为看到了希望,那些富商巨贾砸起钱来可不逊色多少。
杨逸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众人砸花的热烈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之外,要知道一朵花绸可就是一贯钱啊,照这情形,一夜下来怕不得有二三十万贯。
多捞些钱自然高兴,但事有反常必为妖。
杨逸开始细细琢磨起其中的原因来,同时派人去查一下那些砸钱最多的人的身份,这个很容易查,卖花绸子时是要记名记数的,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最后谁送的花绸最多。
经此一查,得知这些人尽是京畿及北方的富商巨贾之后,杨逸很快便将其中的原因猜出了个大概。
商人们可不象那些爱面子的公子哥儿一样,为了争一时意气,而不惜倾尽囊中所有,能成为一方巨贾的人,谁不是老成精的人物?岂会看不出杨逸是在借机捞钱?
看出来了,他们还愿意往里猛砸钱,其用意也就不难猜测了。
几年前,从接触江南商会开始,杨逸就有一个初步的构想,那就是慢慢发展出一个类似于“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商业巨兽,再以这个商业巨兽为前哨,不断地从海上进行扩张;这几年来,杨逸一直刻意引导江南商会向海上发展,尽量少在国内争夺市场,以免引起别人的猜忌。
杨逸做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促使朝廷开放了官船场,允许私人向官船场订购最先进的海船,这是他一切计划的先决条件,有了船,才能谈得上其它。
现在船有了,论造船能力,目前世界上大宋绝对首屈一指,波斯商人能来到大宋贸易,大宋的商人为什么就不能到达波斯,甚至更远呢?
按照杨逸的意思,这几年江南商会一直至于海上的拓展,甚至开始在海外租借港口码头了,商船数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光是杨家自身,适航海上的商船数量已经多达二十二艘;而整个江南商会目前共有二十六名核心成员,都是具有很强实力的巨贾,象林如海也有九艘商船了,其它成员多则六七艘,最少的也有三艘以上了,全部加起来的话,商船数量已经超过一百艘,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着。
只要杨逸愿意,很容易就能将它们弄成武装商船,进行海上殖民。
现在看来,江南商会的巨大能量,已经被国内一些嗅觉敏锐的大商贾注意到了;至于他们已经明白,象江南商会那样,依附到杨逸旗下,能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好处,所以他们今夜才这样拼命的砸钱,削尖了脑袋也想得一个与杨逸接触的机会。
这些富商巨贾的行为,倒提醒了杨逸,看来是该让林如海等人入京商议些事情的时候了。
商会的扩大,也颇有必要,特别是京畿附近的巨贾,适当的吸纳一些,有利于将势力悄无声息地向京畿渗透。
另外就是让自己的嫡系官员慢慢加入到其中来,让他们也从中分到一部分商业利益,慢慢形成那种你在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杨逸默默地在心底念叨着这个名字,一切才刚刚起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啊!
(未完待续)
------------
第680章 你劫财,我劫色
这一场盛宴通宵达旦,用时长达一天两夜,几百姑娘才全部演出完毕。其间不光是城中百姓,就连京城周边各县的人也纷纷赶来,观者将近二十万人,人们仿佛永不知疲惫似的,白天黑夜欢声如潮。
部分人累了,回去休息了,又有更多的人赶来,风池边始终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这种盛会在促进群体性消费方面有极为积极的作用,京城的酒楼茶肆,青楼客栈,商贾小贩,都因此大赚了一笔,哪怕是卖吹饼的老大娘也不例外。
可以说,杨逸无意中对东京的商业繁荣作出了一次不小的贡献。
杨逸定下的价格是一贯钱一朵花绸,定得这么高,是为了抑制普通老百姓在这上面乱花钱。
尽管如此,整场盛会接近尾声时,花绸的销售收入仍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七万贯。
其中,十三娘那个妖女就放里砸了三万多贯。
三十七万贯的收入杨逸已经有所预料,东京城勋贵巨贾云集,平时的消费能力就十分惊人,城中各大酒楼里,两副碗筷、一壶好酒,两碟下酒的小菜,就要两百贯钱,十人八人的宴席,消费几千贯是正常现象。
东京七十二家高档酒楼连送外卖的餐具用的都是银器,豪奢程度匪夷所思;界身巷里每天的金银交易量动辄千万,骇人听闻。
这几年来,大宋频频灭人之国,光是战争红利就难以计数,同时政府消费也是以前的两三倍。
而政府消费目前是拉动大宋经济的主要成分,所以这几年大宋的经济一直呈一个爆炸式的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你只要肯做些营生,基本就能赚到钱。
那些大商人更是个个赚得钵满盘满,现在他们为了攀上杨逸,争相砸钱,还有成百上千的公子衙内为了讨好姑娘,也拼命的往里砸钱,这么多人加起来才三十七万贯,实在算不上很多的。
权力是个好东西,名气是个好东西,它能让你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转瞬之间从身无分文变成富甲一方。
杨逸这次花费了几万贯,却赚回了十倍之数,心里自然是高兴,表演结束后,他欣然为获得花绸最多的姑娘赋诗。
老苏上了贼船,在千百双眼睛干巴巴的期盼下,也只得作了三首小令,获胜的几位姑娘差点又乐得昏过去,连苏鸣佩都甚为羡慕。
有幸上船来参加宴会的十个人中,砸钱最多的一个是来自原辽国奉圣州的大商人,姓萧名峰。
奉圣州的位置大概就在后世的张家口一带;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里一直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易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萧家经过数代经营,成为原辽国首富;杨逸谋夺西南两京道时,用了些手段,这两京道大都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进行交接,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象萧家这样的富豪之家,也都得以保存了下来。
但原来的辽国亡了,现在重新在漠北立国的辽国,已经是另一回事,对于富甲一方的萧家来说,原来的官场关系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作为刚刚归入大宋的“狄夷”,萧家就象一头等待别人宰杀的肥羊,想要避免这种命运,最好的选择是前来东京攀附权贵。
而杨逸无疑是萧家最好的选择,为了攀上杨逸这根高枝,别说砸个几万贯了,就算让他把半数家产呈上来,萧家也甘之如饴。
而这位身材高大,四十来岁的萧家家主的名字,着实让杨逸惊诧了,因为他就叫――萧峰。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5634
25635
25636
25637
25638
25639
25640
25641
25642
25643
25644
25645
25646
25647
25648
25649
25650
25651
25652
25653
25654
25655
25656
25657
25658
25659
25660
25661
25662
25663
25664
25665
25666
25667
25668
25669
25670
25671
25672
25673
25674
25675
25676
25677
25678
25679
25680
25681
25682
25683
25684
25685
25686
25687
25688
25689
25690
25691
25692
25693
25694
25695
25696
25697
25698
25699
25700
25701
25702
25703
25704
25705
25706
25707
25708
25709
25710
25711
25712
25713
25714
25715
25716
25717
25718
25719
25720
25721
25722
25723
25724
25725
25726
25727
25728
25729
25730
25731
25732
2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