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逸吻住她那小巧的耳垂,在她耳边满带蛊惑地说道:“莹儿,这种事讲究随性,何分白天和晚上,就着这一窗湖光山色,春风拂柳,幽园鸟啼,你瞧,这情致是不是别有韵味”
“你哦”
杨逸不容她多说,双手终于握住她胸前那两团温香软玉,轻轻抚弄,那温软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他用指尖捏住顶端那两颗小樱桃,轻轻搓动,很快就能能感到两顶小樱桃开始变硬起来。
秦国公主浑身软得几乎站不住,只得借力窗沿靠住身体,从轩窗向外望去,湖上不时有画船舫划过,虽然隔得远,画舫上的人难以看清窗内的情形,但秦国公主还是羞得浑身发烫,芳心象只小鹿在踹动。
杨逸一边退下她长裙内的亵被,将那软软的身子压到窗口上,一边轻轻吟道:“劝君莫惜金缕衣,莫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莹儿,这春光如此明媚,嘶桃源水气沾芳菲”
“你别说了,别啊”
秦国公主被压在轩窗上,眼望着西湖烟笼绿水,画舫轻楫飘轻歌,让身体所承受的刺激放大了许多倍,让她几乎忘了身在何处,任由个郎引领着自己的身体和感觉一同飘向云端。极度的眩晕之中,依稀还听到个郎在说着什么。
“这是双峰插云,嗯,莹儿此番我要带你尽数畅游西湖美景,接下来是柳浪闻莺虎跑梦泉还有南屏晚钟,嗯,应该说是玉屏晚钟”
最终西湖景致才游到一半,秦国公主便进入了“断桥残雪”阶段.,死去活来的她只得把柳儿和婉儿招来,终成“三潭印月”佳景。
晚上家中不做饭,杨逸带着四女到楼外楼去用餐,秦国大长公主以轻纱遮面,以免被人瞧见真容。阿黛拉外出时,一向也有以纱掩面的习惯,和秦国大长公主倒成了一对。五人从自家后门的埠头泛楫南去,到了楼外楼的后门上岸。
秦国大长公主突然变得弱不禁风,清娘、阿黛拉都经历过,自是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韩狐狸就更不用说了,凑到杨逸身边来乱抛着媚儿。
秦国大长公主有轻纱遮面,瞧不清楚她脸色如何,杨逸反正是一副事不关己之态,嗯,似乎一切与他无关一样。
楼外楼的主楼高有二十米左右,伫立西湖边如怒峰插云,湖上晚霞尽染,缠绕着高楼的倒影,分外美丽,楼上飞檐前头挂有铜玲,晚风吹来,发出细碎的叮玲之声。
楼下奇山叠翠,曲水流淌,水榭风亭无一不是精雕红琢,精雅别致。
园中往来的客人皆是衣冠楚楚,不为饮食只为赏景寻诗而来的士子也有,园中繁华而不浮躁,或许到了这天堂般的美景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会放轻步子,放低声音吧。
杨逸提前交待了楼中管事留下主楼顶层的寻仙阁,此阁四面开窗,坐于阁内,西湖山水以及杭州市井风情可尽收眼底,阁中装修力求清雅,饰以名家真迹书画。
要上此阁宴饮最低消费为3888贯,尽管如此,自楼外楼开业以来,还从未有一日闲置过,皆需提前预订才行。
当然,杨逸不在此例,几女登上顶楼时,皆是微微娇喘,秦国公主更不用说,到五楼时便走不动了,是杨逸背上来的;虽然登楼有些辛苦,然一进寻仙阁,但见山然空蒙,烟波浩渺,苏堤上杨柳依依,断桥边渔歌互答,画舫上琴箫和唱;另一面,杭州城中烟火千家都入画,街市间车马交驰,人流如织,声韵依稀,青楼酒肆华灯初上,歌舞升平。
清娘几女见此美景,都不由发出一声欢呼,尤其是清娘,翩跹玉影移窗前,一拂罗袖,破口轻吟道:
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杨逸听了走到她身边,呵呵笑道:“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清娘啊,你是要学那苏小小吗?”
清娘俏然答道:“未尝不可,嘻嘻”
清娘平常皆是大家闺秀的娴雅模样,若按平时的表现很相信她会喜欢苏小小这样的名妓。
杨逸接触她久了,却知道清娘绝不是那种老学究的性子,她娴雅之中从不缺浪漫奔放的一面;她的词作中很有些暧昧的句子,比如她作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样的词句在风气保守的明清时期,就被许多老学究批判过,认为李清照一个大家闺秀,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提着鞋袜羞走,还倚门回首把青梅嗅,这分明是在勾引人的行径,绝不应出现在一个大家闺秀身上。
但实际上,在理学没有大行其道的宋朝,社会风气还是很开放的,在这种大背景下,清娘写出这种略带轻挑的诗词来并不足为奇。
至于她是不是真要学苏小小,杨逸才懒得管呢,反正妾乘油壁车时,车边跨着青骢马的那人是俺就行了。
酒菜很快端上来,楼外楼依旧秉承了三生楼的风格,多用年轻漂亮的女子做侍女,大宋招不到这么多,就从日本和高丽想办法,这满园佳丽却又有别于做皮肉生意的青楼女子,给楼外楼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引得许多食客垂涎欲滴,却偏又吃不到。
清娘凑到杨逸身边来耳语道:“杨大哥,碧儿姐姐在楼中养着这么多佳丽,是不是都是为你准备的呀?”
杨逸一口酒刚进嘴巴,差点没被噎死,他咳了两下脱口吟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嘶”
别的一边的秦国公主飞快地缩回手指,装着欣赏窗外的风景。
(未完待续)
------------
第763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休息几日之后,杨逸一行再度从杭州出发,经庐山、渡洞庭,游岳阳楼,至潭州时,清娘死活不肯走了,非要杨逸上湘江西岸岳麓山一趟,这丫头上岳麓山,自然是冲着岳麓书院去的。
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一百多年过去,岳麓书院已经成了大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上的‘岳麓书院’四字是真宗皇帝亲笔手书。
不过,此时的岳麓书院还没到全盛时期,门口也还没有那副颇为自负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大大名鼎鼎的爱晚亭也还没有,杨逸这回倒是很慷慨,捐资五千贯,于岳麓山下清风峡建一座亭,嗯嗯,就叫‘爱晚亭’了。
杨太傅还让清娘手书了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光明正大的落款:晚安居士。刻成诗碑,立于亭前。杨太傅则亲手于亭前栽种了三株枫树。
这也算是给后世留一处古迹,一段佳话吧。清娘的字虽然算不得大家手笔,但总算娟美秀丽,字写得如何不是重点,关键是她第一才女的名声,在这留在一块诗碑,总引后人念想就是了。
再怎么着也得让人家唐伯虎追秋香时,有“爱晚亭上枫叶愁”可为藏头诗不是。
杨逸在潭州(长沙)逗留了数日,主要察看这里的农耕和教育,在商业方面,潭州一带还比较落后,但几年前朝廷迁民百万安置于荆湖,其中主要安置点就是岳阳到潭州一带;迁民荆湖时,朝廷耗费巨大,现在终于开始有回报了。这一带土地肥沃,水系发达,利于农耕,所种的占城稻一年两熟;经过几年开发,荆湖一带已有了很大的变化,隐然有成为大宋另一个粮仓之势,粮食产量直追苏湖。或许再过十年,苏湖熟天下足就可以变成荆湖熟天下足了。
问题当然也还存在不少,但总体上是向好的方面发展,杨逸再次提笔,洋洋洒洒给朝廷上了份千言奏章,将荆湖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整改意见,一并送回了东京。这或许也是他此行最后一次给朝廷上奏章了。
从潭州再往南,一路上尽是热火朝天的修路场面,朝廷开发岭南的一港两道中,纵向的一条直道是北起潭州,南至钦州,中间沟通衡阳、桂州、柳州、邕州。
因为朝廷每年投入不到两千万贯,目前工程还没有完工,纵向直道只修通了钦州到桂州(桂林)一段,桂州到潭州这段还在修筑当中。
所用劳力一半是交趾俘虏,一半是雇用沿途的百姓。同时很多路段是承包给商人来修筑。
杨逸这次南行,少不得要对工程质量盘查一番。
快到衡阳时,随行的清娘、阿黛拉、秦国大长公主游兴已经大减,毕竟这边不及江南繁华,交通也没那么便利,有时走二三十里才能看到人家。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6886
46887
46888
46889
46890
46891
46892
46893
46894
46895
46896
46897
46898
46899
46900
46901
46902
46903
46904
46905
46906
46907
46908
46909
46910
46911
46912
46913
46914
46915
46916
46917
46918
46919
46920
46921
46922
46923
46924
46925
46926
46927
46928
46929
46930
46931
46932
46933
46934
46935
46936
46937
46938
46939
46940
46941
46942
46943
46944
46945
46946
46947
46948
46949
46950
46951
46952
46953
46954
46955
46956
46957
46958
46959
46960
46961
46962
46963
46964
46965
46966
46967
46968
46969
46970
46971
46972
46973
46974
46975
46976
46977
46978
46979
46980
46981
46982
46983
46984
4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