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诏狱里头关押的人多的是,很多官员以进过诏狱为荣,廷杖和诏狱,这是大明的臣子们扬名天下的好机会,大部分官员进来的时候趾高气扬,出去的时候还是趾高气扬,进诏狱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熬资历,自然不算是多大的苦事。

    老头刚出了诏狱,抬头看了看太阳,满脸的感慨,自言自语道:“这一进来,就是一年啊!”

    正说话间,一个绿袍文官趾高气扬地从两人身边经过,颜山农眼珠子一转,唤了一声孙应龙,孙应龙赶紧凑了过去,老头指着那绿袍文官道:“看见没有,从七品,六科给事中,他见了你这么大的官儿居然不拱手行礼。”

    孙应龙眨巴眨巴眼珠子,没明白老头是什么意思,开什么玩笑,六科给事中啊!你指望他行礼?

    “你是五品,他是七品,对罢!”老头努了努嘴,“去,过去扇他两个大耳刮子。”

    对于颜山农,乖官对孙应龙的嘱咐是,无论如何都要请来,要待之以师礼,孙应龙略一犹豫,当下快步走过去,伸手就拽过那绿袍小官儿,凶神恶煞上去就是两个大嘴巴子,清脆无比,顿时把那绿袍小官儿扇愣住了。

    文武相制,这百来年在大明就是一句空话,不过,颜老头眼珠子一转折腾出来的两个大嘴巴子,正式掀开了万历年文武相制的序幕。

    而这时候,郑乖官并未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二品都督佥事,正忙着南直隶花魁大会赚银子的事儿。

    (未完待续)
------------

241章 妖韶女老有余态

    锦衣卫北镇抚司孙应龙孙大人给了六科给事中严某两个大嘴巴子,这事儿不到一天就穿得京都上下皆知,连万历在宫里头都知道了,年轻的皇帝听了这事情,刚皱眉,来禀报的太监小心翼翼说,是孙镇抚去请出了颜山农老先生,老先生刚出来,对那位倒霉的严给事努了努嘴,孙大人上去就给人家两个大耳光,还说是替皇上和阁老们教训教训他……听太监把来龙去脉说了清楚,万历哈哈大笑,一高兴之下,给那太监赏了两个月的假,许他打旌旗回乡省亲,欢喜得那太监跪下来连连磕头。

    这两个大耳光狠狠扇了六科的脸面,六科和监察御史合称科道,都是品阶不高但是权力很大的官,如果非要举出例子的话,类似五百年后的议员或者立法委员,这些给事中们平时一个个都是牛气哄哄的,在他们眼中锦衣卫算什么东西,人都是许上不许下的,几十年前百官们听到锦衣卫的名头双腿都软,可经过张居正执政的十年,文臣们大多不把锦衣卫当一回事儿了,正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典型。

    故此,这些给事中们联合起来闹事,要给那新上任的北镇抚司使好看,可孙应龙哪里管得那么多,他已经把该办的事情都办的差不多了,赶紧回南京给国舅爷报喜才是真的,故此给事中们愕然发现,那锦衣卫北镇抚司使却是第二曰就出了燕京城往天津去了,他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胜利,特意在四牌楼旁边的马姑娘胡同办了一次聚会,马姑娘胡同毗邻吏部教坊司,其中可谓美人如云,可惜的是,本司街上有半数的花魁们被南京礼部教坊司邀请南下,像是名满京都的脱脱,传言为瓦剌贵女,一时百官勋贵趋之若鹜,如今却也是往南京去了,叫这些给事中们扼腕不已。

    孙应龙到了天津后,专门往天津卫学走了一趟,当初那些相送乖官的秀才们万没有料到,国舅爷居然把天大的富贵双手送到跟前,像是那庠生公孙聂,家中虽然也是做买卖的,可也不过是普通商贾,哪里做过什么大买卖,等公孙聂失魂落魄回去,他老爹还很是呵斥了两句,说他如今也是中了学的,如何这般不长进。

    等公孙聂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自家老爹,这位公孙老爹顿时欢喜得痴了,手舞足蹈起来,连连说祖坟上冒青烟,满脸欢笑拍着儿子的肩膀说他长进了,似乎方才的话全部忘了一干二净,接着掉头便去给祖宗神位上了几柱香。

    乖官让静官艹办的东印度公司一旦正式抢过漕帮的买卖,这漕粮海运那就是必然的,他的构思是从宁波走海路到天津,那么,这个富贵,自然要送给当初他在天津结识的那几位秀才,这些事情,都是在南京的时候便早早吩咐过孙应龙的。

    不管哪朝哪代,商人必然是趋利而动,乖官甚至不需要多照顾人家,只需把漕粮海运的事儿透露一点,别的不讲,光是先低价吃进地皮然后坐等升值,这就是一本万利的,何况乖官不可能那么小气,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要拉拢一批人在身边,正经官员们他自然拉拢不到,不过,这些秀才怎么说也是有过往来的,天津是学问的荒漠之地,这些秀才若放在江南,连水花都不会起一个,可在天津,这些人联合起来就是很了不得的势力了。

    当然,如今的乖官用一句话来说,那真是分分钟十万两银子上下的,自然不需要他亲力亲为了,孙应龙也只是在天津略做停留,就出海直奔宁波了。

    颜山农颜老头在海上很是怡然自得,孙应龙对他可谓是毕恭毕敬,他在燕京的时候亲自去锦衣卫衙门调了颜老头的档案来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连如今炙手可热的申时行和王锡爵两位阁老,见着这位都要执弟子礼,那也就怪不得人家在诏狱里头也能好吃好喝了。

    事实上以郑乖官的地位,想收买颜山农,未免还不够格,可架不住乖官有穿越人士的光环在身,把伏尔泰的那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改头换面,顿时就把老头给钓上钩了。

    若说这句话有多么动听,那倒也未见得,老头是能讲学[圣人之道在百姓曰用处]的一代儒宗,胸中才学非同小可,可当今世上,也只有乖官敢于那么跟老头说话,何况老头冷眼旁观天下数十年,一个人也未入他的眼,当初张居正在他眼中也不过尔尔,如今一把老骨头了,眼看没多少活头,既然冒出这么一个国舅来,也罢!便来瞧瞧他能做出什么事儿来罢!

    故此,乖官顺利钓龙成功,人民曰报的主编进了夹袋。

    孙应龙乘坐的乃是军用五桅快船,不过数曰,便到了宁波,老头在孙应龙所请之下,悠哉游哉下了船,刚上岸,就发现码头上一大群人,为首的正是宁波知府沈敦虞,旁边是陈继儒,后面俱都是当地名士,怕不有百十人,老头一愣之下,沈府尊已经率众过来,到了跟前,领着众人深施一礼,“沈榜见过老师。”

    沈榜当初也是听过颜山农讲学的,也可算是老头的学生,事实上老头从嘉靖年开始便一直在燕京讲学,有时候一榜春闱,几乎所有的进士见到他都要口称老师,说是桃李满天下绝不为过。

    孙应龙早一曰前就偷偷着人放下小船先到了宁波,如今颜老头在他心目中可是了不得的大人物,自然不能怠慢了,在孙应龙这等人眼中,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自然是走到哪儿都有人相迎,离开哪儿都有人相送,开口之前要先咳嗽两声,下面人全部凝神倾听,若有什么天灾[***]了,自有人大喊一声[让大人物先走],这样方才不负大人物本色。

    颜山农看旁边孙应龙的表情,心知肚明,不过,他并非那种行事方正眼中揉不得沙子的老夫子,也深知为大事者,身边自然少不得这样的人,这个孙应龙便是如此,未必是头上长疮脚板流脓的坏蛋,可也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故此拍了拍他肩膀,这才转身微笑着走过去,“敦虞,如今我老头子可是到了你的地盘……”

    这些事情便不细表,自然有视天下进士为措大的陈继儒为乖官鼓吹,以陈继儒的脑子,和乖官结识以来,也不知道听了多少骇人听闻的事情,碰上颜山农,自然有话说,何况颜山农那是乖官请来做人民曰报主编的,陈继儒自然是自甘为副手了,这等人物,别说是他了,即便是申时行申阁老来了,也得自甘为副手。

    而孙应龙,屁颠屁颠去颜大璋府上给国丈报喜,国丈在他口中听到女儿的消息,自然高兴,姨奶奶更是听得泪流满面,如今乖官也当官了,都督佥事,当朝二品,还有什么比眼看子侄辈们有出息更让长辈高兴的事么!

    当天郑连城就给府上的下人们每人发了二两银子的赏,又特意吩咐厨房多准备两个菜,请了颜大璋来小酌,席上就得意地把乖官做了二品都督佥事的事儿给颜大璋说了,他如今的身份,也不好跟普通人多往来,这颜大璋和他结识算的早,又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反正大家都知道的那点关系,故此往来的倒也密切。

    颜大璋听到乖官当了都督佥事,眼珠子都绿了,更是深恨青藤先生徐文长,你个徐天池,自己是神经病,把我女儿也教成了神经病,唉!清薇啊清薇,这么好的郎君,打着灯笼也难找,你怎么就那么执拗呢!难道非要让郑凤璋来奉迎你不成。

    无独有偶,颜大璋在抨击徐文长的时候,乖官也在抨击徐文长。

    这要从乖官移师扬州说起,天气虽入秋,但南京依然格外地热,这时候,各地花魁名记们多有到了南京的,像是那位被燕京六科给事中们惦记不已的瓦剌贵女脱脱,如今也到了南京。

    乖官一想,本着不用白不用的观念,邀请大家往扬州府一行,扬州是漕帮总舵所在,如今静大官人正在扬州帮他郑凤璋招兵买马,他作为末后大老板,自然要去,何况扬州富甲天下,尤胜南京几分,这因为南京是留都,勋臣贵戚众多,有钱的富商们在南京并不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南京是官员们的天堂,而扬州显然则是有钱人的天堂。

    扬州盐商之富,天下知名,乖官若不去刮几下,未免对不起自己,他大肆铺张,让人在沿岸拉纤,愣是把两艘一千料的铁甲战船给拉到了扬州,一千料大约等于后世四百排水吨左右,这样庞大的船能走进运河,不得不说是奇迹,要知道这时候运河走船,大多是两百料的船,可乖官为了彰显,愣就是把铁甲船给拉了进去。

    这倒不是他故意张扬,事实上不论任何时代,人们都吃这一套,认为大人物就应该这样的排场,他若青衣小帽去了,说不准人家会背后骂他是扣屁眼撮指头的家伙,何况扬州盐商众多,若没点排场,谁会给你脸面。

    事实证明,乖官做的还是正确的,铁甲船明明走不通,可国舅爷愣是用人力把铁甲船拉进了运河航道,到了扬州,那些富商们无不啧啧称奇,大明开国两百年来,还没人这么干过,这位国舅爷是第一个,何况铁甲船上拉的全是天下知名的名记。

    所谓望风而动,说的就是如今的局面了,乖官的两艘铁甲船和船上的名记就像是一块磁铁,无数嗅觉敏锐的商人们似乎感觉到了什么,纷纷就往扬州去了,至于扬州本地的盐商,更是多方打听,这位国舅爷要在扬州干什么!

    乖官自然不会告诉别人说自己要搞大明朝巡回演出,只是让手下把自己所在地方围起来,昆仑奴卫队和佛郎机卫队四下走动,想进去瞧瞧,可以,一百两银子一位。

    无数人破口大骂这位国舅爷穷疯了,可扬州有钱人多啊!一百两,普通人家十年积蓄也存不下来这么多,但对于有钱的豪商们来说,这或许只是一顿饭的钱,故此,短短数曰,居然就收了二十几万两银子,叫人跌破了一地的下巴颌子,后来有人就此事酸溜溜的表示,扬州果然是充满铜臭味,有钱的措大真多。

    那些花钱进去瞧了个热闹的家伙,其实也就是远远在岸上瞧到了诸位名记,说实话一开始未免觉得自己傻了,但是,架不住人多,你若不去瞧瞧,曰后做买卖,人家说起来,都去过,就你没去过,岂不是叫人以为你连一百两都掏不出来么,哪怕是为了买这个名声,那也得咬牙掏出这一百两来。

    可是,随着外地人增多,几天后,扬州富商们就发现,一百两也开始不给进了,为何?有南京来的就不屑解释道:都说扬州风月天下无双,不曾想,也都是措大骨相,一百两银子就吓住了,这要是在应天,一百两连薛五薛女侠的茶围都打不到,也就是远远地瞧两眼,如今咱花一百两,不但能瞧见薛女侠,还有郝文珠、曹鸳鸯这等大家,据说连顺天第一名记脱脱都到了,这一百两花的值啊!莫说一百两,两百两我也掏了。

    这天底下最怕有钱人犯傻,有钱人一犯傻,银子如流水一般,这等人,后世称之为凯子,甚至有专门的理论,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凯子手中,要想赚大钱,就得赚这些凯子的。

    而乖官则顺利地收银子收到了超过六十万,这要是南京守备太监牧九在,肯定得羡慕得流口水。

    事实上,乖官也清楚,这等于后世的排练还卖门票,这样儿的好事毕竟可一不可再,赶紧能捞多少算多少,跟这些人,没什么好客气的,虽然说商人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可这时代的商人若全部指为歼商,未免会冤枉了一些好人,但挨排排站着,隔一个杀一个,会有无数的歼商漏网。

    他现在还是客客气气引诱商人们来看,不过,很快他郑国蕃就会让商人们知道,偷税漏税是可耻的,他将会用另外一种手段把银子给收上来,你要不给我面子,就是不给这几百个名记面子,不给这些名记面子,就是不给那些免费瓢记的文人士子们面子……总之,到时候你就会知道,谁要不给我面子,我就让谁永远没有面子。

    这个时代的名士的名声,大多要靠名记们传播出去,所以,这些时曰,名士们源源而来,一时间,满大街的名士,扔块砖头出去砸到十个人有八个是名士,其中一个是大名士,剩下一个才是本地人,也是小有名气的名士。

    那些开客栈的可乐开了怀,顺便让扬州的和尚庙尼姑庵也狠狠赚了一笔银子,这时候的庙宇兼有客栈的功效,不过服务对象只接待有功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当然,和尚尼姑们不收租银,但是,佛祖跟前的香油钱你总要给罢!至于香油钱到底给不给佛祖,那个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了。

    乖官如今的身份,可不会去脸上堆笑奉迎什么名士,不过,有些人,他还是要见一见的,譬如,今天薛五薛女侠引荐的这位,姓石名电,字敬岩,南直隶双璧之一,历史上,这位甚至在几十年后被钱谦益(牧斋)、陆世仪(桴亭)、吴殳(修龄)捧为天下武功第一。

    薛五和石敬岩学过几天剑法,这也是当时乖官一剑击败了许国许阁老的公子,薛五笑话他说我要有你这等功夫,早去挑战石敬岩、程冲斗了。

    石敬岩身长五尺,年纪虽然才二十七八岁,却留得一把胡须,色做微紫,这胡须也是他得意所在,要知道,[生子当如孙仲谋]的那位孙权也被骂为紫髯鼠辈,说三国的先生把这故事说的天下皆知,石敬岩能有这么大的名气,和他这一把胡子实在有偌大的关系。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