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她能写的一手好字……“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学亲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公子,香九龄又是什么意思?”

    不等曹朋回答,黄月英从外面走进来。

    她正好听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一段,于是便开口解释道:“阿福,你说的可是我江夏黄氏先祖黄公香的事情?”

    “哦……正是。”

    黄月英笑道:“黄香天凤五年生人,是族中骄傲。

    他曾官至魏郡太守,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极为孝敬,夏天把榻枕扇凉;冬天把被褥暖热才让父亲安睡。他小时候非常厉害,当时雒阳曾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说法……后来汉章帝还让他阅尽东观藏书。阿福,你怎么突然提起这件事?好多人都不知道呢。”

    哈,果然是天助我也!

    黄月英的学识,远胜步鸾。

    他提起笔,把后面‘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十二个字写完,然后递给黄月英。

    “月英,我欲编写教材,还望你能襄助!”

    (未完待续)
------------

第340章 曹冲拜师

    也不知是谁偷偷传出了消息,环夫人欲请曹朋为曹冲之师。

    不过,李儒告诉曹朋,传出这个消息的人,十有**就是环夫人本人。曹艹妻妾众多,刨除已经恩断义绝的丁夫人不谈,如今司空府里有名有姓的多达十余人。其中,有世家子女,也有自娼家出身,高低贵贱,各有不同。如曹丕的母亲卞夫人,便是出身于琅琊娼家。

    彼此间勾心斗角,不可避免。

    最重要的是,卞夫人随曹艹时间最久,而且生有三子,地位最高。

    曹丕,曹彰,曹植,都是卞夫人所出。其中曹丕已开始履行责任,曹植更拜荀悦为师,以才思敏捷而著称。曹艹虽说钟爱曹冲,但环夫人从一开始,便处于一个弱势的局面……幸亏还有一个夏侯渊,使得环夫人多多少少立于不败之地。除此之外,再没有优势可言。

    “环夫人,这是要借你的名号,为五公子拉拢人才。”

    “我的名号?”

    李儒笑道:“公子可不要小觑了你的名号。别看你现在是个白身,可曹八百之名非浪得虚名。你的功勋,你的才情,已经为许多人所认可。否则你这次和伏完对决,清流名士又岂能无动于衷?当时若孔融那帮呆子站出来,为伏完说一句话,你的情况绝对会变得很凶险。

    罚作四个月?

    那是轻的,甚至可能会满门抄斩,连父母都要连累。”

    曹朋吓了一跳,出了一头冷汗。

    回想起来,的确是有些侥幸。

    孔融等人在当时的息声沉默,无疑对汉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汉帝拖着案子,迟迟不肯发落,其实也是等待那些清流名士站出来制造舆论,他就可以很轻松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哪知道,孔融等人哑巴了!

    诸多安排到最后,无法顺利实施。

    拖延下去,对汉帝绝无好处。无奈之下,汉帝只好做出让步……说实话,在此之前,曹朋对孔融等人没什么好感。总觉得,这是一帮清谈误国的家伙。他敬重孔融这些人的学识,但对他们的姓格却不太喜欢。可是听李儒这一分析,让曹朋第一次,认识到了孔融这些人的重要姓!尼玛,孔融这些人所代表的,岂不就是后世的舆论导向?

    这个时代,没有报纸。

    所以舆论导向完全由清流掌控。

    曹朋在与李儒交谈一番之后,对孔融的定位,又做了一个全新的判定。

    历史上,这货也是因为得罪了曹艹,最终被曹艹所杀。这也是曹艹在后世,被抨击的一大要害。

    李儒笑道:“若公子能把孔融这些人控制起来,必能无往而不利。”

    控制起来吗?

    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帮人在后世,那就是一帮子愤青。

    只要能把他们的言论,控制在一定的范畴里,必然能产生巨大的作用。

    不过,现在条件还不算成熟,等到时机成熟时,在行动吧……在此之前,和孔融这些人打好关系,无疑很重要。曹朋在思忖良久之后,最终决定,应该往孔融府上,去拜访一番。

    当然了,要拜访孔融,并非易事。

    孔融身为清流代表,可不是说见就能见到。

    这个拜访,必须要有一些名目,而且要合情合理。曹朋坐在书房中沉思许久,最终把目光,落在可刚撰写好的那部《三字经》上面。抛砖引玉也好,投石问路也罢,就让这部《三字经》,充当一个敲门砖吧。

    三字经历经一个月的时间,编撰完整。全文共1722字,与原文符合。

    但内容肯定会有不同,曹朋依据这个时代的情况,做出了一些变化。比如,原文里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变成了‘淑神君,为四长。有八子,皆成龙’。说的就是荀彧的祖父,当年的颍川四长之一荀淑。荀淑早年有‘神君’美名,故而淑神君,正合适。

    荀淑有八个儿子,时称八龙。

    与‘窦燕山’相比,未遑多让……更重要的是,曹朋希望借由这种方式,向荀彧示好。

    不可否认,在曹朋与伏完冲突中,荀彧看似秉公执法,但还是有些倾向伏完。如此一来,和曹家的关系,自然变得疏远了一些。这一点,从曹朋被刺一案,便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按道理说,曹朋被刺,荀彧应该过来探望。

    荀彧和邓稷的关系不错,此前与曹朋,也多有扶持。可偏偏曹朋遇刺,连新任许县令司马朗都来探望了一下,荀彧却始终未曾露头。曹朋可不希望,苦心经营的关系,因为伏完一事而被破坏。毕竟,在未来十二年里,荀彧在曹魏集团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不可轻易得罪。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4926 174927 174928 174929 174930 174931 174932 174933 174934 174935 174936 174937 174938 174939 174940 174941 174942 174943 174944 174945 174946 174947 174948 174949 174950 174951 174952 174953 174954 174955 174956 174957 174958 174959 174960 174961 174962 174963 174964 174965 174966 174967 174968 174969 174970 174971 174972 174973 174974 174975 174976 174977 174978 174979 174980 174981 174982 174983 174984 174985 174986 174987 174988 174989 174990 174991 174992 174993 174994 174995 174996 174997 174998 174999 175000 175001 175002 175003 175004 175005 175006 175007 175008 175009 175010 175011 175012 175013 175014 175015 175016 175017 175018 175019 175020 175021 175022 175023 175024 17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