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故作惊讶的道:“有这样的事?”随即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恶声恶气道:“是谁这样大胆,朝廷命官被人殴打致死,这与造反有什么区别,为何不调禁军弹压,是什么时候的事?”

    李邦彦瞧瞧去看赵佶的脸色,也不知陛下到底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可是陛下做出这个态度,使他不得不小心应对了,等赵佶发泄完了,才道:“陛下,此事的前因后果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所以微臣才觉得棘手,要请陛下圣裁明断。”

    赵佶沉着脸不由自主的去喝茶,随即道:“这里头还有隐情?”

    李邦彦正色道:“正是,我朝一向优渥读书人,士人与朝廷一向是同心协力,若不是事出有因,读书人岂会如此大胆?陛下建咨议局,重在咨议二字,可令读书人畅所欲言,感怀陛下广开言路的恩德。不过老臣所知的是,这咨议局里的士人言谈所涉及的确实有点荒唐了一些,可是荒唐归荒唐,总还算是一片好心,事情就出在蓝温身上。”李邦彦吸了口气,继续道:“陛下广开言路,而蓝温却是专横的很,借着陛下的名目,竟然要堵住士人的嘴巴,到了后来居然怂恿差役冲入咨议堂里打人。”

    “我大宋开国以来,对读书人优渥到了极致,太祖皇帝曾经说,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见太祖的圣德,也正因为如此,我大宋国柞百年,没有出现晋唐之乱,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升平曰久。如今一个咨议郎中,居然敢动手打士人,蓝温这是要将陛下置于何地?”

    赵佶淡淡道:“也正是如此,蓝温才被读书人打死了?”

    李邦彦道:“正是如此,所以老臣才觉得棘手,蓝温目无祖法纲纪,有错在先,这没有错。可是士人错手打死朝廷命官,却也不能姑息,老臣不敢擅专,才情陛下裁处。”

    虽是不敢擅专,可是这件事自李邦彦口中说出,却完全是站到了士人一方。赵佶颌首点头,道:“这蓝温到底是什么人?朕为何没有听说过?”

    李邦彦早有准备,从袖中抽出了一份功考书,递到御案前,道:“这是刚刚从吏部调来的,陛下可以看看。”

    赵佶结果功考书,脸色晦暗不明,最后将功考书掷在御案上,悠悠道:“这样的人,为什么还能升任咨议郎中?”
------------

第八百二十二章:社稷之争

    抬首看了赵佶的脸色,李邦彦淡淡的道:“老臣也不知道,这是吏部功考郎中刘著点的笔,呈到了中书省那边,中书省也没有深究也就画了圈,后来门下才颁发出去的委任。”

    赵佶敲着桌子,脸色变得更差,一字一句的问:“那刘著呢?人是他保荐的,现在出了这么大的事,自然该他负责,罢官吧,赶走。”

    李邦彦道:“刘著上年年中的时候就请辞致仕了,这还是陛下批拟的。”

    赵佶愣了一下,奇怪的看了李邦彦一眼:“是吗?”

    李邦彦道:“是,若不是因为这件事,吏部那边查了档案,否则这件事要永远蒙在鼓里了。”

    赵佶淡淡道:“朕想起来了,刘著确实请辞了,可是朕却听说,他一向刚正的,为何会做出这等事?”

    李邦彦不徐不疾的道:“是人就会有疏忽,莫说是他,便是老臣,也有老眼昏花的时候。”

    赵佶点头,道:“既然如此,这件事该怎么办,李爱卿有主意吗?”

    李邦彦立即从锦墩上站起来,作偮道:“老臣不敢擅专,不过老臣窃以为,这蓝温死有余辜,只是人既然已经死了,也不必再追究。至于咨议局的士人,若是真要追究起来,涉及的就是数百上千人,到底谁动了手,是谁最后打死的,还有谁煽风点火,眼下还是不要查的好,否则天下清议汹涌,又不知要横生多少枝节。”

    赵佶想了想,随即道:“这么大的事,若是不查,朝廷的威仪何在?”他抿着嘴,慢慢的喝了一口茶,道:“那就下一道旨意,去申饬一下,这件事罢了吧,再不许闹。咨议郎中干系太大,要挑个顶事的人去,李爱卿可有人选吗?”

    李邦彦想了想,浮出一丝笑意出来,道:“鸿胪寺有个叫吴笔的,可以升任。”

    “吴笔?”赵佶挑了挑眉:“此人莫不是沈傲的同年?其父叫吴文彩是不是,现在在署理海政衙门?”

    李邦彦道:“就是他。”

    赵佶道:“他的年纪是不是年轻了一些?”

    李邦彦笑道:“正是年轻才好,才能和士人们说的上话,否则又寻个老而昏庸的过去,不知又会闹出什么事来。”

    赵佶颌首点头:“下旨意吧!”

    李邦彦点头,吴笔和沈傲关系莫逆,这一点是人都知道,更何况其父吴文彩在海政衙门,那海政是平西王最是关心的地方,只要把吴笔请出来,不怕平西王不上钩。李邦彦心中有了计较,随即呵呵一笑,起身告辞。

    待李邦彦退了出去,赵佶突然又僵坐在椅上,晦暗不明的深思着什么,顺手抄起茶盏喝了一口,才发现茶已经凉了,不禁皱起眉来。边上的杨戬一看,便知道赵佶的心意,连忙道:“陛下……老奴去换盏新茶来。”

    赵佶将茶盏放下,摆摆手:“不必了。”他沉默了一下,道:“朕记得刘著此人一向刚直不阿,早年做御史的时候就曾屡屡弹劾了不少官员是不是?”

    杨戬顺着赵佶的话道:“这倒是真的,刘著在朝里是出了名的刺头。”

    赵佶颌首点头,道:“这就对了,朕还听说,吏部尚书与东宫走的很近?”

    杨戬在这件事上却不敢胡言乱语,绷着脸道:“老奴不知。”

    赵佶狠狠的用指戳着御案上的功考书,冷冷的道:“这封功考书是赝品,朝廷功考是何等重要的事,居然有人敢在这里头做手脚?蓝温有这么坏?朕看未必,是有人想让朕息事宁人!”

    杨戬吓了一跳,道:“陛下息怒。”

    赵佶已经许久没有这般的动火气了,也不知是什么东西扎了一下他,让他变得出奇的警惕起来。赵佶显得有些累了,半躺在椅上:“这件事不要声张,派个人,去把刘著请回来,朕要亲自见他。至于其他的事,你不要透露出一丁半点口风出去,朕自有主张知道吗?”

    杨戬道:“老奴不敢。”

    赵佶颌首点头,眼眸中闪过一丝精芒,悠悠然道:“去吧。”说罢又抓起那份功考书,仔细端详起来。

    ……………………………………………………………………………………………………………………………………………………宫里的动静出奇的平静,可是外头却已经闹翻天了,蓝温打死了,许多人开始收敛了一些,后来只是下旨意申饬,这鼓噪就越发的厉害了,清议就是这样,你退一步,他们就进一步,你若是横一下,他们就消停一下,这时候只当是宫中让步,士人们已经觉得该是遵守原则的时候,什么是原则,东宫就是原则,许多小道消息都说东宫地位不保,这个时候,若是没有秉持忠义的人站出来,社稷由谁来保全?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保社稷的串联已经展开,率先发难的是各周刊,汴京的周刊,已经从一家发展到五十余家,各家的主笔,都是一些士林中有较高名望的读书人,这些人一起刊文,大发评议,很是抨击了一番。

    若说一开始,并不敢指名道姓,只是隐晦的道出,可是到了后来,眼看朝廷不管,也就越来越大胆起来,那一张张印刷出来的白纸黑字,到处都是触目惊心的字眼。

    尤其是一份不知名的周刊将一份《辨歼论》的文章发表之后,整个清议已经到了躁动不安的地步。辨歼论最早是苏洵所作,用以抨击王安石变法,而这大宋第二封辨歼论,已经直指平西王,来势汹汹。

    事情到了整个地步,平西王府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就是遂雅周刊,居然也没有任何反应,既没有为平西王分辨,也没有参与其中,仍旧是发一些时文,将一些故事。

    正在所有人疑惑不解的时候,另一个消息传出来,新任咨议郎中乃是吴笔,吴笔是谁?是平西王最紧密的好友之一,其父更是平西王坐下走狗,是沈党的重要骨干。咨议局这边刚刚传出消息,立即哗然,有人道:“这必是平西王授意,要令走卒来显威风了。”

    这般一叫,气氛更是紧张到了极点,当天的清早,来着咨议局喝茶的士人居然出奇的多,而且,皂隶居然查出好几个读书人怀揣着板砖、匕首。

    要出大事……这边已经绷紧了神经,另一边立即飞报平西王府了。

    虽是气氛紧张,可是这时节天气倒是不错,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平西王府家门前已有一溜儿马车排开,几十个校尉在外头带刀等着了。

    过了一会儿,沈傲携带家眷们出去,家眷们上了车,沈傲骑上马,沈傲看了看天色,不禁道:“紫衡怎么还没来?再不来就不等她了。”

    刘文道:“要不小人再去叫一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1822 41823 41824 41825 41826 41827 41828 41829 41830 41831 41832 41833 41834 41835 41836 41837 41838 41839 41840 41841 41842 41843 41844 41845 41846 41847 41848 41849 41850 41851 41852 41853 41854 41855 41856 41857 41858 41859 41860 41861 41862 41863 41864 41865 41866 41867 41868 41869 41870 41871 41872 41873 41874 41875 41876 41877 41878 41879 41880 41881 41882 41883 41884 41885 41886 41887 41888 41889 41890 41891 41892 41893 41894 41895 41896 41897 41898 41899 41900 41901 41902 41903 41904 41905 41906 41907 41908 41909 41910 41911 41912 41913 41914 41915 41916 41917 41918 41919 41920 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