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

第四百九十四章 动荡与安定

    南方几大势力在东北暗中推动下愈演愈烈。

    北洋,徐树铮,赵倜等人已经公开反对北洋直系清除异己的动作。阎锡山和张勋通电声援。对于四方压力。北洋总督府不像众人想象的妥协退让,然后展开谈判,而是选择了针锋相对。频繁的兵力调动,让整个北洋统治区都有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在西南,唐继尧亲自通病,率领西南新军第一师为先锋,直接出发攻击重庆,想要毕其功于一役。西南商盟动作也很迅速。统兵大将袁祖铭率领五万人在重庆地区展开架势,要和西南总督府一决雌雄。

    在两广。轻松跳出桂系包围圈的李宗仁,进入广东境内,并轻松攻陷一座县城,打出了国防军独立旅的名号。威名开始在两广的传播。而跟在后面的陆荣廷父子在这道消息之后,差点气得吐血。要是这个时候他们再不知道这是东北手段,那就是猪了。但是知道归知道,局势却还要按照东北剧本走下去。因为东北的计谋是阳谋,就是让你知道明知是东北计策还要跳下去。这让一向心高气傲的陆氏父子情何以堪。奈何看着愈加壮大的李宗仁部,只能不惜一切代价的追击下去,并传令广东境内的桂系部队围追堵截。

    陆荣廷大量的在广东境内抽调部队,让桂系对广东地方的控制力度大减,各地土匪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支原本隐藏起来待机的部队也终于开始行动。只是因为他们行动幅度很小,目前还没有引起桂系注意力。

    在在南部动乱的情况下,北京政府却展开了大力的经济建设。不但启动了大量经济项目,还同时放宽限制,鼓励民间工商业发展。一时间东北成为经济发展的沃土。

    同时,北京政府和山西阎锡山政府签订商贸协定,从而山西廉价的煤炭开始进入北京政府的市场。

    在政府方面,东北对于对于民间陋习进行纠正,派遣官员普及新思想,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冯庸深知,百年大业,教育为本。还好现在的北京政府是他冯少帅独裁政府,他的命令能够得到根本贯彻,而且李俊也支持冯庸对于加强教育建设的意见。对于冯庸提出的义务教育也很感兴趣。

    当然,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实行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的所谓义务教育更多的像是扫盲班,让底层的老百姓读书识字。这一政策一出,民间反响不一。东三省是非常配合的。蒙古大草原是游牧民族,兴办教育本教艰难,扫盲教育也不太适合他们。其他省份就不是那么同意了。优势那些迂腐的秀才书生,他们认为有读书人才有资格读书识字,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什么资格识字。只是东北对于这件事情采取了高压政策,有着大兵端着步枪逼着,没人敢于反抗。

    东北一些列的大手段,让各方势力都感到不理解。但是在迷惑同时,却也知道北京是真的没有插手南方的心思,这就让各方争斗更加激烈。

    西南的开战和快,凭借第一师强悍的火力,袁祖铭的两万先锋一触即溃,剩下主力也无奈后撤。唐继尧紧追不舍。后唐继尧中了袁祖铭埋伏,虽然凭借第一师强悍火力打破了敌人的埋伏,对敌人造成了很大杀伤,但是其本身伤亡也不小。自此之后,唐继尧行军谨慎了很多,这就让袁祖铭有了充足的准备,双方开始重庆地区的山林里展开纠缠。整整七天,唐继尧部队才打到重庆城下。只是现在西南商盟总部遭际迁到了贵阳。整个重庆成为一座要塞。进关唐继尧发动了猛攻,但是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果。双方之间陷入了焦灼状态。

    随着唐继尧武器补给补给,第一师火力水平下降,对重庆的压力大减。唐继尧的西南总督府立刻派人和东北联系,希望东北支援一批武器弹药。冯庸同意支援了一点。可是对于西南来说根本就不足以支撑一场持久的战争。对于东北的态度,唐继尧也能够理解,毕竟蔡锷出事之后,他唐继尧当权,对于蔡锷答应并入北京政府的建议选择了搁置。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对于东北给的好处,心安理得的吃掉,对于东北命令,能敷衍就敷衍,反正西南的正牌总督还是蔡锷。唐继尧这是再大擦边球。毕竟东北已经摆明不出兵了。他唐继尧当然不想就这样倒贴上去。

    东北既然不给弹药,他唐继尧只能出钱买了。还好西南前段时间财政有所恢复,虽然不足以支撑异常持久战,但总能从东北购买一批弹药解决燃眉之急。

    和西南总督府相比,西南商盟的本身压力更大。西南商盟军队基础是叛乱的新军。这些新军本身拥有武器,但基本上都是些老旧步枪,是蔡锷将军当时从东北淘换来的那些东北缴获的土匪步枪。虽然经过东北兵工厂的改进,但并不彻底,后来东北扩大新枪生产线,就没有再去改造这种日制三十式步枪。因此,他们手中步枪更加面临没有子弹的境地,毕竟西南的流传步枪基本上为汉阳兵工厂的仿造德制步枪,子弹都是7.92毫米。想要搞到6.5毫米的步枪子弹还真的不容易。

    西南商盟虽然有钱,但是武器弹药如此昂贵,他们自然难以买到好货色。如果不是袍哥会早有准备,有些武器弹药储存,这一仗恐怕西南商盟也撑不了多久。

    北洋的战争同样不顺利。面对咄咄逼人的徐树铮,赵倜之流,冯国璋采取果断行动。盘踞在开封的吴佩孚率先动手。赵倜虽然率领军队竭力抵抗。奈何吴佩孚军队可是北洋精锐。和东北军性比或许不行,但是对付赵倜的杂牌军却是轻松的很。短短的三天,吴佩孚连下赵倜三座县城。赵倜的势力大幅度缩水,不得已,他只能向着北方的阎锡山的求援。赵倜被吴佩孚挤出开封之后,势力损失严重,这段时间势力有所恢复,但是因为他在河南的影响力减少,目前手中也只有四万部队,其中有一半还是这段时间着急的新兵。自然无力对抗吴佩孚五万大军。

    阎锡山也够意思,在接到消息的当场,就命令自己心腹爱将杨爱源率领两万精兵南下,协助赵倜。

    张勋也尽起手中四万辫子军,直接向着北洋总督府所在地南京扑来,想要围魏救赵。强迫吴佩孚分兵。至于南京不远处的新编军三万人,张勋压根就没有看在眼中,一伙有纯在新兵组成的部队,能够有什么战斗力。

    可惜,张勋注定要为他的大意付出代价。在前进的路上。中了新编军埋伏。一场大战下来,张勋损失兵力过半,率领的参军疯狂讨回自己老巢。

    新编军的得势不让人,直接冲击向张勋的老巢。这个时候,作为别样内部动荡发起者,徐树铮也终于动手了。这段时间别样内部不断编练新兵。吴佩孚训练了三万,张孝准训练了三万。曹锟虽然没有练兵,但是其吞并了福建和江西的守军,势力自然大进,其总兵力已经超过五万人,而且战斗力也相当强悍。

    在徐树铮动手的时候,曹锟陈兵在江西边界上不读立刻行动,攻向湖南。一时间,整个北洋领地遍地狼烟。

    北京。

    少帅府。冯德麟,冯庸,李俊,蒋百里,张作霖五个人围着地图。本来这样军事会议李俊是不用参加的。毕竟他现在的正职是政务院院长,整个东北十几个身份的政务压在他的身上,自然极为繁忙。只是这次北洋的形式进展太快,冯庸都有些目不暇接感觉,更别说别人了。李俊除了是东北的政务院院长之外,还是东北军的参谋长,当然这个是兼职。只是冯庸还是重视他的意见的。

    “各位,这次北洋全面开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这场战争更长久的打下去!”冯庸毫不避讳的开口道。战争是要死人的。但是在场诸人都是北京政府的代言人,本身利益已经整个北京政府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了一起,自然一切考虑以北京政府的的利益为先。

    “对于西南,我建议可以通过控制双方武器弹药的规模来保持战场平衡。唐继尧现在态度不明,我们不应该过分放纵他。对于北洋,我们应该再看看,现在战争刚爆发,双方较量结果如何还未可知。不过北洋是占据上风的。”张作霖想了想说道。

    “不错,西南的问题好解决。只是北洋方面,我向我们应该和阎锡山一方接触,我们可以廉价武器弹药在加强他们力量,让战争相对平衡一些。不过北洋战争恐怕持续不了多久。毕竟直系北洋势力可是占据着绝对的上风。”蒋百里沉声说道。

    “不错,西南比较急,北洋可以先放一放。不过生意可以照做,只是价格方面需要调整了。”李俊开口道。

    (未完待续)
------------

第四百九十五章 军火走私商

    东北高层的商议最终只制定了大致方针,至于具体的操作就是看冯庸的手段了。冯德麟和李俊主抓政府方面,毕竟知道了冯庸今后的大动作,自然需要更加强大的财力支持,而半年时间实在是不长。而蒋百里和张作霖则继续推行国防军制式化改革。

    随着战争的进行,南方各大势力对于武器弹药的需求日益紧张,世界军火市场的上的武器装备又太过昂贵。于是各方势力开始将注意打到东北头上。毕竟东北和日本对战,那强大的火力准备让各方眼红。各方也知道,东北兵工厂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停滞而减少产量,反而依然满负荷运转,一批批的军工企业还在建设中。为了让东北不至于囤积充足的弹药,各方势力几乎都派命令各自在京城的代表求见冯少帅,想要购买武器弹药。现在东北武器在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名气,难以打入国际市场。对于国内各方势力的武器需求,冯庸反复考虑之后,决定放出一部武器。当然,卖出的武器不是中华十六式步枪,而是特制的仿造步枪,其中以仿造日制三八式为主。虽然这款内销的枪支样式和三八式很像,但是其耐用性比正版的日制三八式差远了。毕竟盗版的东西在耐用性方面总是不如原装的,现在的东北可没有后世天朝的仿造能力。而且冯庸对于这些内销的枪支也有要求,达到国内一般仿制步枪水准就行。东北可不会生产优质枪支供应敌人。就连现在的唐继尧也因为态度暧昧让冯庸对其是去了支持,之气蔡锷还活着,冯庸对西南总督还是有些偏帮。东北放出来的有限枪支倒是有近一半落到唐继尧的手中,让唐继尧的实力有所增长,在战场上始终保持着优势。

    东北的仿造枪价格虽然没有列强国家生产的步枪高。但是却也比国内的汉阳造价格高的多。这就让各方势力看到兵工厂的重要性。其中产能最高的汉阳兵工厂更是成为重点。为了得到汉阳兵工厂,湖南徐树铮不顾老巢被曹锟攻陷的危险,率军猛攻湖北,目标直指汉阳兵工厂。湖南虽然也有军械所,但是这军械所只有修理枪支的能力,武器弹药生产问题难以满足,要不是有长江水道,恐怕他们的武器弹药问题也会更加严峻。

    为了保护汉阳兵工厂,冯国璋不得不从吴佩孚的手中抽调两万兵力西进湖北,和当地的驻军一块抵抗徐树铮攻击,同时不断发电催促曹锟加快速度。一时间,因为汉阳兵工厂的争夺,北洋内部兵力对决达到最紧张的时刻。

    失去了两万精兵,吴佩孚手中力量只有三万。而赵倜阎锡山联军兵力却有四万多人,而且兵力还在增加,赵倜在河南经营多年,根深蒂固,补充方面比吴佩孚还强,而且晋军杨爱源也是一员虎将,借助河南的地利,和吴佩孚纠缠在了一起,吴佩孚虽然是名将,但是在敌人有意躲避下,也难以短时间内结束战争。

    安徽战场,张孝准率领新编军步步紧逼。让张勋的压力大增,他已经萌生了服软的念头。但是当听说他的被俘兵已经被北洋收编,军官全都被枭首之后,张勋明白,自己只有抵抗下去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张勋也疯狂了。虽然他的思想守旧,对满清还有念想,还保留摆满清标志的辫子军。他这种思想不符合当前中国的主流思想,但是全国如此之大,开放程度又低,地方遗老遗少心向着满清的还有不少,尤其安徽在张勋统治下,这种思想愈加浓郁。因此,对于北洋总督府的新编军,在安徽行军并不顺利。张孝准治军极严,部队不得扰民,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将领对于军规军纪都非常重视。毕竟严格的军纪可以让一支部队更有战斗力。在地方遗老遗少的鼓动下,老百姓对于新编军抵制很大,虽然没人敢于动手,但是这种见到大军过境就逃跑的现象还是让张孝准非常郁闷。

    随着一座一座的县城被拿下,张勋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张勋也发了狠,将武库中所有武器弹药全部用上,率领着残余的两万大军在距离合肥城十里远的地方和张孝准的新编军展开决战。这一战直打的天昏地暗。辫子军虽然是一支体制老旧的部队,但是不可否认,打着保守旗号亲近满清遗老遗少,还是让张勋获得了很大的支持。最起码他的武器库的丰盈程度就远超北洋。毕竟现在南京北洋总督府改建的时间太短,财政又紧张,编练新军就已经花费惊人了。更不要说大规模采购武器弹药了。

    这一战是没有任何技巧的硬碰硬。张孝准没想到张勋竟然会如此血性和其展开决战,一时准备不足,又没有炮火支持,在张勋炮兵投入战斗之后,张孝准的新编军没坚持多久就出现了不稳。毕竟这是一伙儿完全由新兵组成的部队,只可以打顺风仗。一旦战事受挫,很容易出现大崩溃。

    张孝准不得不下令大军分散突围,并在亲兵保护下狼狈的逃出来。接连放弃了两座县城才甩开辫子军的攻击。然后收拢溃军,准备再战。

    这场突如其来的失败对张孝准的名声打击很大,张孝准“陆士三杰”的名头让人们对其有了更多期待。和张勋辫子军的作战,开始的胜利让北洋高层对其寄予了更大的厚望,但是这次失败,让北洋内部反对张孝准的声音再起出现,而且有愈演愈烈架势。毕竟张孝准不是北洋人,因为他和蔡锷,蒋百里,同为“陆士三杰”才会让编练军统制的位置落在他的身上。现在现编军战败,自然让人们对他的观感有碍,反对之声也就随之而起。北洋直系掌权南京之后,内部的竞争依然激烈,毕竟直系早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势力,内部利益错综复杂,如果不是有冯国璋力挺,张孝准一个外来人哪里能够坐上如此显赫位置。

    对于北洋内部的声音,冯国璋表示了沉默。他虽然是直系的领袖,但毕竟没有袁世凯对北洋的掌控力,而且内部突然爆发的矛盾在他看来缓一缓也未必是件坏事。而对于前线自请处分的张孝准,冯国璋也进行了宽慰,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冯国璋也是知兵的人,正因为知兵,他知道张孝准统兵作战还是合格的。这次失败怪只怪新编军是一支新人部队,缺乏战斗经验。

    对于冯国璋的宽容,张孝准大为感动,生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于是张孝准开始重整旗鼓。虽然这一战新编军败了。士兵分散突围,大部分都逃出来了。张孝准竭力收拢,几天时间召回了近一万五千人。虽然其中有一部分是伤员,但是这些人都是上过战场的,虽然被大的打败,士气低靡,但毕竟和那些没见过血的人不同。同时为了尽快收拢军心,张孝准开始对这些部队打散了重编,那些在战争中率先逃跑的军官被全部免除。张孝准开始提拔那些在战争表现出色的人,至于这些被剔除的军官将引发什么样的风暴。就不是张孝准该考虑的。作为一名军人,在战场上,一切以胜利为重。

    经过整编,新编军兵力缩水了一半,但是战斗力不降反升,张孝准终于提起勇气,再次和张勋的辫子军开战。这次张孝准吸取了冒进的教训,用兵很谨慎,一步一步蚕食张勋治下的地盘。接到手下县城不断失去的消息,张勋在暴怒的同时,却又有些无可那奈何。毕竟现在他们的武器弹药也开始匮乏。在想像上次那样硬碰硬的战斗也难以办到。

    合肥。

    “督军,我联系上一个东北商人,他可以从东北搞到武器,然后走私到我们安徽。”张勋的幕僚说道。

    “东北的商人?他能够搞到军火?”张勋神色一怔,接着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不错,这个商人幕后有很深的关系,听说和东北总督冯德麟内眷有关系。因此其在东北黑白两道都吃得开。更是能够搞到东北严禁出口的武器。北京政府同意外销的武器实在是太少,而且还看重人情关系,西南因为蔡锷的关系,就得到了大半的份额。剩下的我们压根就弄不到。但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关系从东北走私军火。虽然价格要贵一些,但却是无限量供应的。”幕僚兴奋的说道。

    “真的?”一听到无限供应,张勋脸色大喜。虽然现在张孝准攻击势头很足,但是他们兵力毕竟有限,偌大的安徽还是有大半把握在他们手中。安徽本就是中原人口充足的地方,张勋手下并不缺兵员,只是缺乏武器弹药。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6236 46237 46238 46239 46240 46241 46242 46243 46244 46245 46246 46247 46248 46249 46250 46251 46252 46253 46254 46255 46256 46257 46258 46259 46260 46261 46262 46263 46264 46265 46266 46267 46268 46269 46270 46271 46272 46273 46274 46275 46276 46277 46278 46279 46280 46281 46282 46283 46284 46285 46286 46287 46288 46289 46290 46291 46292 46293 46294 46295 46296 46297 46298 46299 46300 46301 46302 46303 46304 46305 46306 46307 46308 46309 46310 46311 46312 46313 46314 46315 46316 46317 46318 46319 46320 46321 46322 46323 46324 46325 46326 46327 46328 46329 46330 46331 46332 46333 46334 46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