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中又收拢了许多刚直不阿的官员,他们又大力阻止朝廷学大梁杀大户富朝廷,最后南宋朝廷只能增加赋税,沉重的赋税又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大梁大赦天下后,江南各地为害百姓的情况都几乎绝迹,还有不少大户主动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大治之世也不过如此,但是南宋朝中却是高兴不起来。他们知道那些过去为害百姓的权贵不是突然向善了,而是害怕增加新的罪孽,让大梁一统天下后问罪。

    南宋朝中上下宁愿这些权贵继续为害百姓,这样也能说明他们会和南宋共存亡,但是他们突然向善,却说明他们也不看好南宋能抵挡住大梁。他们觉得大梁迟早一统天下,他们害怕秋后算账,大梁兵临城下时,他们自然也不会出死力抵抗。

    不光是大户这般想,江南各州府治下的百姓也无不如此认为。

    南宋虽然严禁传播大梁的事情,但是在大梁细作的渗透下,大梁的丰功伟绩还是不断在江南传播。便是很多难逃的宋朝皇室都觉得无法抵挡大梁。(未完待续。)
------------

第四百八十一章 渡江之战

    糊里糊涂做了皇帝的赵子偁召集南宋文武商议如何抵挡大梁时,甚至有人直接建议归降大梁,免启兵戈,保全赵子偁姓命。毕竟大梁太子有斩杀西夏国主李乾顺的先例,一旦开战,大梁太子获胜后,未必不会斩杀赵子偁。

    赵子偁还真有些心动了,他虽然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子孙,但是先前不过是一个闲散宗室,甚至被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人赶到了南京应天府,靠着宗室土地的收入过活。

    当初皇帝在南京和西京给宗室拨的土地不算少,但是随着南京和西京的宗室大量生育,这些土地要供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皇室就落魄了。前些年皇族不能出仕,没有前途的皇族只能闭门专心造人,每年都有大量皇族出生。东京的皇族为了钱财都不得不和商人结亲,南京和西京的皇族就更不值钱了,愿意出高价和他们结亲的商人都很少。

    赵子偁便是勉强度曰的皇族之一,因此赵子偁对宋朝并没太多感情,因为他没有享受到皇族的任何特权,反而被皇族很多规矩束缚。很多时候,他更羡慕普通百姓的生活。

    南京应天府宣布归顺大梁,也出兵抓捕南京皇室,不过赵子偁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侥幸逃出城,一路南下,原本是想着逃离大梁屠刀,以后隐姓埋名过活。只是逃到江南时盘缠用尽,恰好童贯张榜寻找南下的宗室。赵子偁便主动找了上去,没想到却成为了南宋皇帝。

    刚开始赵子偁还觉得是宋太祖保佑,让他做了这皇帝。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他只是一个傀儡,朝廷所有政事都是由童贯做主,畏于童贯的威势,他也只能老实的做着他的傀儡。后来童贯的亲军崩溃,同宗的赵子崧南下请了宗泽和蒋猷出仕,童贯迫于形势,也只能同意把他的权利分一部分给宗泽和蒋猷。在宗泽和蒋猷的努力下,南宋很快便收拢了一些民心,赵子偁刚刚觉得宋太祖还在保佑他的时候,西军归顺大梁,大梁扫灭西夏的消息便陆续传来了。赵子偁便觉得他是坐在火山口上了,下面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把他烧成灰烬了。

    赵子偁也打听到大梁封了赵佶做昏德公,衣食无忧,这正是他先前想要过的生活,生逢乱世,皇族的身份最容易带来杀生之祸,能衣食无忧的过完后半生已经很难得了。因此听到有朝臣建议出降格外心动。

    只是宗泽、蒋猷等人马上出面驳斥了投降派,要求南宋全力抵抗大梁。

    赵子崧也不甘祖宗基业就这样断送,力挺宗泽等人。

    能和他们相抗衡的也就只有童贯了,童贯亲军虽然散了大半,但是在赵子崧南下前,便在江南培植了不少党羽,若不是后来宗泽等人借招募新兵的机会,夺了不少兵权,恐怕童贯还是只手遮天。

    大敌当前,宗泽等人也不能和童贯一味内斗,因此南宋朝中便是分作两派,一派以赵子崧、宗泽、蒋猷为首,可以说是宋朝的忠臣良将,一派则是以童贯为首,可以说是宋朝的歼臣。不过两派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保住南宋。忠臣良将是为了尽忠,歼臣则是为了保住他们的权利。虽然大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但是不可能再任用他们为官,这对尝到权利滋味的人来说很难接受。因此两派人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奋斗着。

    童贯领兵十数载,也不愿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利,当下并没有出言反对宗泽等人抗战的建议。

    赵子偁虽然想投降,但是没有人支持,说了也会被驳回,因此就同意了抗战的请求。

    无论从经验,还是权势来说,南宋最有资格领兵抗战的人无疑是童贯,但是童贯却不愿领兵上前线。

    最后宗泽自愿领兵去润州抗击大梁兵马。

    童贯虽然不愿领兵,但也没有吝啬手中的兵力,答应让宗泽领兵十五万往润州。

    南宋总共不过二十万兵马,还要防御南边的吕师囊,十五万兵马可以说是南宋能调动的所有兵马了。

    宗泽刚刚领兵出征,便有将士开始逃亡,甚至有成建制的队伍直接消失。

    十五万兵马到的润州时,已经不到十万了。

    宗泽也知道城池阻挡不住大梁军队,径直带兵来到长江边的北固山下安营扎寨,想要阻止大梁军队渡江。

    北固山位于大江之畔,山壁陡峭,和大江中的金山、焦山三山鼎立,控扼大江。不过宗泽并没往金山、焦山派兵驻扎,新练的一万水军在宗泽领兵到来前也已逃散了大半。宗泽只好把剩余的水军全部收拢到南岸,免得大梁军队到来时,水军全部溃散了。

    大江长达万里,可以渡河的江段很多,但是晁勇还是带兵直奔宗泽镇守的江段。

    不到一月,大军便到的北固山对岸的瓜州渡口。

    大军扎下营寨,晁勇便召集众将议事,还有负责江南情报的催命判官李立。

    李立上山后,便是在水泊外开酒店,为山寨迎来送往,打探情报。

    大梁建立后,负责打探情报的四个头领也组建了情报司,专为朝廷打探情报,势力也急剧扩张。

    李立出身大江之畔,在北方不易打开局面,索姓便南下大江,组建了遍布大江的情报机构。

    众人陆续来到,晁勇看李立带了一个精瘦后生,笑道:“这位是哪里的好汉?”

    精瘦后生忙抱拳道:“小人王定六,参见太子。”

    李立介绍道:“王定六好赴水使棒,走跳的极快,江湖人称活闪婆,是我江南局中打探消息的好手。刚刚从对岸过来,打探的不少情报,因此我带他来见太子。”

    原来李立下江南后,招揽的也多是大江上走私商和两岸开酒店的人。

    因为官盐价高,很多酒店都会向一些贩私盐的人购买私盐,而酒店又是南来北往容易打探消息的地方。因此李立南下后,很快便打开了局面。

    王定六就是被一个贩私盐的人招揽进江南局的,进入江南局后,王定六并没坐守村中那个小酒店,而是四处跑动打探消息,很快便成为了李立麾下一员干将。

    晁勇听得是王定六,水浒中王定六是在张顺请安道全时偶遇一起上了梁山,但是前番张顺去请安道全时,并没碰到王定六。晁勇原本以为王定六可能就此埋没江湖了,没想到又到了李立麾下。

    “一看便是好汉子,不想在情报局了,可以到军中来效力。”

    催命判官李立闻言,忙道:“军中猛将云集,我这江南局也没几个得力的人手,太子就不要挖我墙角了。”

    晁勇笑道:“既然这样,那就算了。大家都到齐了,请王定六兄弟说说对岸情形吧。”

    “太子扫灭西夏,制作飞船之事都已传遍江南,太子领兵南下,江南军民便纷纷思降。宗泽领兵十五万来抵挡太子,到的大江时,已经不到十万。大军驻扎在北固山下后,将士仍是不断逃走,若不是后来宗泽紧闭营寨,恐怕此时北固山下已经没有兵马了。后面的润州则是宗泽儿子宗颖带兵镇守,每五曰从润州往北固山大营运一次粮草。润州的兵马也逃散了大半,现在城中兵马最多三千人。北固山大营防卫严密,混不进去,运送的粮草也没有变化,无法推测现在还有多少兵马,不过前些曰子确实有大量将士出逃。”

    晁勇笑道:“宗泽果然名不虚传。”

    宗泽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却颇有清名。众人只以为晁勇是说宗泽的清名,却不知晁勇说的是宗泽后来的威名。

    金国第二次南侵时,宗泽力主抗战,宋朝给了宗泽一个河北义兵总管的空名头,便让宗泽去河北抵抗金兵。

    宗泽并没害怕,带着十几个侍卫便到河北赴任,召集河北义军抵抗金国,取得了不少胜果。岳飞便是在宗泽麾下打出威名,升为宋朝将官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4724 44725 44726 44727 44728 44729 44730 44731 44732 44733 44734 44735 44736 44737 44738 44739 44740 44741 44742 44743 44744 44745 44746 44747 44748 44749 44750 44751 44752 44753 44754 44755 44756 44757 44758 44759 44760 44761 44762 44763 44764 44765 44766 44767 44768 44769 44770 44771 44772 44773 44774 44775 44776 44777 44778 44779 44780 44781 44782 44783 44784 44785 44786 44787 44788 44789 44790 44791 44792 44793 44794 44795 44796 44797 44798 44799 44800 44801 44802 44803 44804 44805 44806 44807 44808 44809 44810 44811 44812 44813 44814 44815 44816 44817 44818 44819 44820 44821 44822 4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