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摇摇头,表示很遗憾,这次没时间。“本当去拜见一下贵府的各位名士,奈何俗务缠身,下次有空一定去聆听教诲。”
荀彧笑笑,拱拱手,转身正要走,刘修又叫住了他:“文若,你服散吗?”
荀彧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最好不要服,散中多有致毒之物,看起来飘飘欲仙,有助修行,实质很伤身体。”
荀彧犹豫了一下,正在说话,刘修又说:“道法自然,虚心实腹,抱朴守一,方是正道,按摩导引,吐纳引申,也有小益,可是服散却是邪门外道,虽能见一时之功,终究无益于人。文若大才,当为国家珍惜才是,若为此外道所害,岂不可惜?”
荀彧眨了眨眼睛,礼貌的笑了笑,转身离开。唐英子已经被人带了过来,原本还一脸的不高兴,一看到荀彧,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窜了过来,抱着荀彧的手臂,眼睛笑得像个月牙儿:“你就是荀家外兄?真是个好俊的小郎君啊。”
荀彧顿时满脸通红,尴尬不已。刘修微微一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英子出乎自然,还望文若不要怪我疏于管教之罪。”
“岂敢岂敢。”荀彧不好意思再在这里呆下去,连忙拉着唐英子上了车,匆匆走去。刘修回了房间,长公主阴着脸,很不高兴:“荀家好大的架子。”
“唉,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人家不想攀附你这个长公主,你也不能强迫人家不是。”
“嗯。”长公主虽然生气,也无可奈何,刘修说的是正理,你有权有势是你的,人家看不上,你总不能就为此杀上门去吧。那样的人当然也有,可是他们夫妻显然做不出来。她眉头一转,抽了抽鼻子,又有些不屑的说道:“好大的香气,这荀家名士原来也是个脂粉之徒啊。”
“不,是散香。”刘修收起了笑容,担心的说道。他身边有卢夫人和王稚这样的道士,对丹药并不陌生,荀彧一进门,他就闻出了他身上的香气不是寻常脂粉的香味,而是药散的香气。魏晋之人好服散,后世称为魏晋风流,实际上求仙问道的愿望由来以久,从先秦起就延綿不绝,服食药饵健身一直就在上层贵族中流行,到了汉末,随着道教的兴起,服散和炼丹一样已经流行,只是规模还远远没有魏晋那么大,而且汉代的名士多少还有些名教思想,不像魏晋人那样放浪形骸罢了。
在某种程度上说,服散已经成为名士的一个标志,只是看你有没有机缘得到散方罢了。荀家和张角有来往,荀彧的母亲又通晓吐纳术,知道散方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后世传说他身上自然的有香气,又有人说他好带薰香,大概是因为他所服的散与从不同,被误认为是薰香。
这其中的细微区别,本来就不是外行人容易分辩的。荀家就算有机会接触到道人,终究很难像他和道人这样有交情,他刚才故意点出荀彧在服散,并且提醒荀彧服散对身体有害,就是想勾起荀彧的好奇。他相信荀彧会从唐英子那里知道他在道术上的“造诣”,如果荀彧不来求教,那就太可惜了。
不出刘修所料,荀彧上了车之后,就着唐英子被他的容貌吸引,一个劲的沾他便宜的机会,很快就了解到刘修与天师道的渊源,同时也了解到刘修刚才所说的俗务就是要为筹建中的颍川学院找几个饱学硕儒,他立刻动了心。第二天,他送唐英子回驿舍,再次求见,向刘修推荐他的从兄荀悦出任颍川学院的先生,并且表示,荀家可以出一部分资金,帮助筹建这个学院。
刘修正中下怀。
荀彧随即向刘修引见了荀悦。荀悦字仲豫,今年三十三岁,是荀淑的孙子,荀俭的儿子。荀俭是八龙之首,做过朗陵长,不过英年早逝,荀悦十二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荀悦有过目不望之能,深受荀爽喜爱,曾经陪着荀爽在汉水隐居,学问上也深受荀爽影响,但是他好学问,却不好名,很少在名士中抛头露面,更不喜高谈阔论,所以名声不显。
刘修对荀悦以礼相待,促膝而谈,不料,没说几句话,他们就有了分歧。
分歧在于颍川学院的课程设计。刘修按照在晋阳学堂的成例,很自然的要求在颍川学院也设道学内容,荀悦一听就火了,要不是荀彧拉着他,他几乎拂袖而去。
荀彧也有些好奇的看着刘修,等待他的解释,到目前为止,刘修给他的印象一直是比较谦逊甚至自卑,不管是自承学问不好,还是向他请教的口气,都没有多少火气,他总觉得他要和董卓一起建立颍川学院也是一个向颍川人示好的举动,是在学问这个他自己并没有什么话语权的问题上,他更应该听颍川人的才是,可是没想到偏偏在这个问题上,刘修第一次表现出了他的强势。
面对荀彧疑惑的目光,面对荀悦近乎不屑的眼神,刘修平静得像一块顽石,他端起茶杯,慢慢的抿了一口茶,又提起茶壶,给荀氏兄弟添了水,轻轻的把茶壶放在案上,双手置于腹前,抬起头,淡淡的问了一句:“敢问二位荀君,荀家以何发家致富,积累家财?”
荀悦扭过头,哼了一声,不理他。荀彧却眉梢一挑:“一是务农,一是为官。”
刘修点点头,这是绝大多数人家发家致富的两个途径,当然了,还有另外一条,也就是经商,但经商不上台面,所以一般都不提。
“务农,春种一粒子,秋收万石粮,这多出的粮食,都是用汗水和辛劳浇灌出来的,我们可以说,这是在创造财富。虽说积累得慢一些,却还是正经营生。可是为官……”刘修淡淡的笑了一笑:“我们都知道,仅以那些俸禄而言,大概是致不了富的,如果能致富,应该都是非份之财,说得难听一点,那是用手中的权力去打劫。”
荀彧的脸突然红了。汉代的官员俸禄总体偏低,仅靠俸禄的确很难致富,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还要做官?就是因为官员有大量的俸禄外收入,因为手中有了权力,就算你不主动去要,也会有人主动来送。别的不说,区区一个亭长,甚至不在国家官员范围以内,按理说他的开销全由辖区内的百姓分摊,但是因为他手中有权利,他不仅可以多吃多占,还可以勒索讨要。
刘修说他们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打劫,一点污陷他们的成份也没有。
荀悦胀红了脸:“读书又不仅仅是为了做官。”
“不错,读书不仅仅可以做官,还可以做学问、做名士。不过,学者也好,名士也好,他们都不生产一粒粮食。学问再大,譬如夫子,也要俸禄,名声再好,辟如陈仲弓,无非是入仕或依托豪门,他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同样是抢来的,不过是不用他们自己抢罢了。”
荀悦抓狂了,他长身而起,大声喝道:“照将军这么说,天下读书人都是劫匪不成?果真如此,将军又何必建什么颍川学院,把天下的书烧光,不要这学问,天下岂不太平?”
面对荀悦的愤怒,荀彧不动声色,静静的看着刘修,刘修同样不着急,他摆了摆手:“荀君请息雷霆之怒,听我细细的说。我刚才说是抢劫,也许有些过激,不如这样,我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你们能明白这个意思吧?”
荀悦依然很愤怒,但是荀彧却点了点头:“这两个词贴切。”
刘修笑笑,又接着说道:“我们再把财富分成两种,一种是实物的,能供我们吃、穿、用,比如粮食、衣物、车马之类,一种是思想的,能让我们明白事理,通晓道义,比如圣人经典、诸子辩论,甚至于一首诗,一幅画。”
荀悦听了这话,虽然还是很生气,却觉得新鲜,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又重新坐了下来。
刘修接着说,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首先是因为思想上的财富,可是人要生存下去,必须得有物质上的财富,你要吃,你要穿。如果没有了这些财富,或者这些财富严重不足,又或者是这些财富分配不均,导致某些人活下不去,那天下必然大乱。而这种因为物质财富引起的大乱必然会波及思想上的财富。只有吃饱了,穿暖了,才会有心情做学问,一旦刀兵四起,谁还顾得上思想上的财富,到了那时候,写满了圣人经典的帛书和一块普通的帛没什么区别。
荀悦叹了一声:“将军说的是,王莽乱政,天下烽火四起,典籍散乱四方,损失殆尽,其惨烈不下于暴秦的焚书坑儒,如今想来,还让人心痛不已。”
“仲豫所言甚是,可见是个明白人。”刘修适时的挑起大拇指夸了荀悦一句,这人虽然书读得好,有些书生气,但是脑子并不僵,还是肯面对现实的。“正如造屋,物质财富是根基,是石块,是木料,而精神财富是巧思,是上面的精美的装饰,只有两者结合,才是一件既能遮风挡雨,又能让人赏心悦目的华屋。二位对这个看法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荀氏兄弟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点头。
“可是,除了务农之外,物质财富从哪儿来?”
“从哪儿来?”荀悦锁紧了眉头:“难道是工商?可是百工只是改造,却不创造,商人只是流有无,也无创造啊。”
“仲豫说得有理,但又不尽然。”刘修哈哈一笑,打了个比方:“我们就说文若身上这件丝衣,说起来,不过是二斤丝而已,可是文若,你穿着这件丝衣如同神仙中人,与披着二斤丝可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件丝衣的价格,至少要值五斤丝吧?”
荀彧笑笑,赞同的说道:“从丝变成衣服,这里面的确有所创造的,要不然织衣工又靠什么生活呢。”
“不仅如此,不同手艺的人,用同样的原料织出来的衣服,价格也可能相差悬殊。”刘修指了指那朵荷花,“比如这朵花,想必是由一个女工精湛的女子所作,有了这朵花,这件丝衣又增色不少,可是如果由我来绣,只怕你这衣服就糟蹋了,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要折价。这里面的差距,就是个人的手艺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荀氏兄弟见他说得有趣,忍不住笑出声来。他们对刘修阐述的这个价值理论既觉得新鲜,又觉得有几分道理。
“再比如酒,我想公达一定从并州带回汾酒吧。”刘修接着打了个比方,“汾酒原本和其他地方的酒相差并不大,可是如今一瓮汾酒能抵得上五瓮其他酒,为什么能这样?只是因为其中有一些技巧在内,而这些技巧的价值,已经超过了酒本身的价值。正如仲豫如果写一部书,那书中见解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纸的成本一样。你的见解是思想上的财富,而造酒的技巧又何尝不是财富?”
“大家都知道要读书,可是为什么读书?当然有像仲豫这样为明理而读书的,但不可否认,更多的是只是因为读了书可以做官,可以用手中的权利去抢劫。太学三万学子,有些人在太学里熬白了头发,为什么还不肯回家务农?就是因为抢劫比务农致富更快。”
荀悦尴尬不已。刘修这话虽说有些酸刻,但大体还是符合实情的。
“三万学子,都是成年男丁,一个人就是一个家庭,他们在洛阳呆着,享受着朝廷减免赋税的好处,消耗着大量的钱粮,却没有创造出一点财富,坐视家中的妻儿忍饥挨饿,只为等一个从其他人嘴里抢粮的机会,是否有些可悲?别的不说,如果三万人不是呆在太学苦熬,而是回家务农,至少能养活一家数口人吧?不仅如此,还能向朝廷交纳赋锐,现在朝廷每年损失了那么多,就为了这个结果?”
刘修转向荀悦,神情沉重:“仲豫应该知道,朝廷设立太学,本是为国取才,可是如今朝廷人满为患,太学生已经没有多少入仕的机会。颍川学院就算培养出精通经籍的学子,又有几个能入仕?难道你愿意花那么多精力,就为了培养几个浮食之徒?那样的人颍川已经够多了,大汉已经够多了,实在不需要你再去为之辛苦。”
荀悦黯然神伤,长叹一声。
“那将军设立颍川学院,就是为了造就几个工匠?”荀彧淡淡的问道,眼神虽然不像开始那么疑惑,但也看不出有多激动。
“文若,我相信你一定知道大汉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汉现在有六千多万人,就算没有豪强兼并土地,每个人能分到的土地也仅能维持温饱。如果大家还把土地当作财富的主要来源你争我抢,其结果必然是有一大部分人失去土地,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些人会眼睁睁的等死吗?不,他们会使出一切手段来争取他们生存的权利。那会是什么?杀人!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890
12891
12892
12893
12894
12895
12896
12897
12898
12899
12900
12901
12902
12903
12904
12905
12906
12907
12908
12909
12910
12911
12912
12913
12914
12915
12916
12917
12918
12919
12920
12921
12922
12923
12924
12925
12926
12927
12928
12929
12930
12931
12932
12933
12934
12935
12936
12937
12938
12939
12940
12941
12942
12943
12944
12945
12946
12947
12948
12949
12950
12951
12952
12953
12954
12955
12956
12957
12958
12959
12960
12961
12962
12963
12964
12965
12966
12967
12968
12969
12970
12971
12972
12973
12974
12975
12976
12977
12978
12979
12980
12981
12982
12983
12984
12985
12986
12987
12988
12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