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凤生居然还在同情钟老爷,听他一说,李肆也觉得,还另有人脚底流脓。原来钟老爷还得一路孝敬,先不说手下这些矿场护卫都是来自金山汛的绿营兵,那么金山汛的汛守,据说是个姓萧的把总,也得笼络好,毕竟就在他的汛塘辖区里开黑矿,要装作不知道,也得要一定的代价。
县官老爷那也得分匀一份,更复杂的是,收购生铁的商人那,也有一套商会系统,每年的打点少不了,毕竟这是在收黑货,让官矿的人闹起来可不好。
据说钟老爷还抱住了谁的大腿,而他的矿场还不止这一处,甚至还有铁匠作坊,关凤生就只模糊地说了一下,似乎不愿让李肆牵扯得太深。
片刻间就到了冶铁炉那,眼下矿石到了,木炭还没齐活,一圈炉工正在坑里等着。见到李肆过来,炉工里的田青闷哼一声,扭开头不理他,李肆自然也懒得理会他,就瞧着这座大肚子冶铁炉发呆。
屈大均已经故去,他的《广东新语》正在流传,其中提到的佛山冶铁炉,“炉之状如瓶,其口上出,口广丈许,底厚三丈五尺,崇半之,身厚二尺有奇”,李肆还记得。眼前所见,尺寸小了许多,但结构大致不差,看来是这个时期通行的技术,只是鼓风木扇的尺寸小了许多,大略只有记载中“高五、六尺,宽四尺”的一半。
“关叔,你说……木炭是笔大开销?”
李肆早有了盘算,现在见了实情,心中更是有底,不过他不准备一下都拿出来,事情得一步步来。
“没错,这山头的树早被砍光了,买不起净炭,只好去其他山场买木柴自己烧炭。可即便这样,一炉铁也要花掉半两银子的木柴,每天六炉,就是三两银子。”
眼下木炭百斤大概一钱二三,木柴三四分。一炉出铁二百斤,就要花上千斤木柴,算起来光这部分成本就接近20%。
炉子置在坑里,好方便从炉顶加料,炉子下半部分用的是砖,上半部分是耐火泥,,李肆仔细从炉顶看下去,内壁上还抹了一层厚厚的耐火泥。
熟读过太多穿越小说,对攀这冶铁工业科技树,李肆还很是熟悉,可他不是郑克臧,没有一个台湾给他折腾,现在只能先着眼在最小的事情上。
“什么?你能让每炉少烧三成木炭?四哥儿,这可不是写写划划的事,可不要信口开河。”
关凤生摇着脑袋,怎么也不信李肆,这话要能成真,柴火银子每年就能省三四百两。
“读书真读傻了,烧多少炭才能化多少铁,少烧?从哪里少啊?隔行如隔山,你就别来捣乱了。”
田青在一边冷嘲热讽地说着,话还蛮有道理的,一帮炉工们都纷纷应合。
“我这可是读书才读到的秘方……”
李肆并不动气,嘿嘿一笑,众人一呆,关凤生也怔住了。
“还有讲冶铁的书?吹吧你!”
田青扯起了嗓子,关凤生瞪了他一眼,有些急促地问:“什么书?”
李肆要搞的东西可是后世的技术,还真没这书,避开关凤生的问题,他微微笑道:“讲冶铁的书多了呢,佛山的铁厂你们知道吧,他们是怎么在冶铁炼钢的,我都知道。七八十年前,就有书说得一清二楚。”
关凤生喉咙里咕哝了一下,脸色也泛红了。
“四哥儿,你还知道怎么炼钢?”
【1:1724年法国萨凡利兄弟编纂出版的《世界商业大辞典》里提到广东生铁为每百斤1.6两白银,贩运到曰本的价格是4.5两。】
------------
第十章 用火过猛
“知道是知道,可这矿场不是咱们的。”
李肆叹气,关凤生也像是一瓢冷水浇到了头上,呆呆无语。没错,这是钟老爷的矿场,这位“资本家”管治他们这些人的原则就是,吃饱就好。他们炼出钢来,也会被钟老爷压榨得不剩几根毛。虽说在这个时代,懂得炼钢的人可是高级技师,去了佛山当炉头,一年少说也能挣个二三百两,可他们身上还背着钟老爷的一大堆债呢,想跑都没得跑。
过了一会,关凤生振作起来,炼不成钢,能省出木柴钱来,今年也能喘上一大口气。稍微挪腾一下,李肆这边的皇粮问题就能解决。
在这年头,书就是金科玉律,别说那些大字不识的炉工,就连关凤生也深信不疑,就只那田青还不甘心地硬着脖子。
“要砖,要铁扇叶,要人工,矿场上都有,还要你花什么钱!你当头儿,咱们都听你的!”
这矿场都是由关凤生拉扯起来的,有他的支持,事情就一帆风顺了。
李肆要做的事很简单,给这座炉子加一个蓄热室。这个时代的冶铁炉都是敞开的,燃料的热效率很低,用耐热材料作一个蓄热室,把燃料的热效率提升上去,消耗也就少了。
这个蓄热室更大的作用其实在于提升炉温,可以用在炼钢上。冶炼生铁的炉子温度最高不到1200度,要熔化钢水得到1600度。只是现在没有足够耐热的材料作炉子,而且这座矿场也是钟老爷的,没必要动炼钢的心思,所以李肆只是拿出来替矿场节省木炭银子,同时,为他下一步计划作技术积累。
他要卖田产,不止是为了这座炉子,下一座炉子更重要,那是自家的炉子。
借着改造冶铁炉的功夫,李肆又跟炭头邬熟络上了。这个叫邬亚罗的人,名字颇为现代化,可人却土得掉渣,确实,他干的就是烧土烧木柴的活。除了烧木炭,他还兼着烧炉砖的活计。
设计图其实都在李肆脑子里了,整个白天,忙乎的就是解说的工作,烧砖的烧砖,打铁的打铁,木工也挽起袖子开干。矿场上经常自己置办工具,李肆这事,也只是个小工程,凑些边角料就能解决。周围那些矿场护卫向来不干涉矿场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只是盯住了矿石和出炉的生铁,钟老爷也不会关心冶铁炉子要怎么折腾。
夜晚,李肆在床底下一阵翻腾,将几个大木箱子拖了出来,打开箱子,顿时淹没在一大堆线装古书里。他是被自己白天随口胡诌的话给提醒了,李老爹到底给他儿子留下了什么书?
大半都是跟四书五经有关的东西,李肆懒得去翻,就一本本地扫着封面,一只只箱子的箱底都翻过了,依旧没见着什么好货色。
无所谓了,反正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也应该够用,找书也只是想着在必要的时候能挡住关凤生等人的疑问。
懒懒地翻起最后一只箱子,拿起一本书,封面上的四个字赫然入目。
李老爹,你当真是普通的读书人吗……
李肆心情激荡,《天工开物》!仔细一翻,还是崇祯十年版!最早的版本!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后世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姓著作”,欧洲人称之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可在眼下的1712,却还不是众人皆知的名著,除了清初几个刻本之外,就再没什么流传,严格说,到这会宋应星才死了五十年,还算是同时代人。到乾隆年间,鞑子朝廷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不仅没收录这书,还直接就查禁了。
直到民国时代,国人才从蛛丝马迹里知道了这本书的存在,然后在曰本那找到了原本,结果发现,不仅曰本有,整个欧洲都有!民国刊印的《天工开物》,所有版本都源自于曰本的“菅本”。
李肆忽然觉得,自己这张嘴像是得了“大预言术”,之前在矿场随口一说,居然就在自家床底下翻出了这宝贝。有这书,冶铁炼钢的权威姓就算掌握在了手里。
一叠《天工开物》之后,再翻下去,李肆越来越相信,李老爹可不是一般人。
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王夫之的《思问录》……
接着再翻,李肆差点一口血喷了出来,喂喂,李老爹,你这不一般,可也太不一般了。
《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戚继光戚大帅的兵书……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1556
71557
71558
71559
71560
71561
71562
71563
71564
71565
71566
71567
71568
71569
71570
71571
71572
71573
71574
71575
71576
71577
71578
71579
71580
71581
71582
71583
71584
71585
71586
71587
71588
71589
71590
71591
71592
71593
71594
71595
71596
71597
71598
71599
71600
71601
71602
71603
71604
71605
71606
71607
71608
71609
71610
71611
71612
71613
71614
71615
71616
71617
71618
71619
71620
71621
71622
71623
71624
71625
71626
71627
71628
71629
71630
71631
71632
71633
71634
71635
71636
71637
71638
71639
71640
71641
71642
71643
71644
71645
71646
71647
71648
71649
71650
71651
71652
71653
71654
7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