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沙赫特先生将和我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杨朔铭。”
徐世昌放下了这份备忘录,用钢笔在上面签了“已阅,转外交部”和自己的名字。
在又批阅了几份文件之后,徐世昌放下了钢笔,揉了揉有些酸痛的眼睛,起身来到了窗外,向窗外望去。
此时,在远处的蓝天白云之间,一艘艘大型飞艇的身影清晰可见,还有一架架飞机不时的掠过长空。
“好久没有坐飞艇了。”徐世昌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躯,回想着在那些内部设施奢华舒适的飞艇里度过的曰子,不由得感叹了一声。
对现在的中国来说,飞艇已经成为了航空旅行的重要工具,虽然国内的大型飞机制造公司一直想要推出大型客货飞机同飞艇展开竞争。
想到杨朔铭从德国引进的“齐柏林”大型飞艇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徐世昌转身又回到了办公桌前,拿起刚才准备送走的备忘录看了几眼。
“凡是你看准了的东西,你都根本不在乎价钱。”徐世昌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苦笑,“也罢,你是‘武财神’关云长转世,我们也管不了你。”
徐世昌正在那里自言自语,远处的窗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怪异的啸声,徐世昌转头望去,看到一道白线直冲霄汉,煞是壮观。
看到白线的目标似乎在指向一艘大型飞艇,徐世昌不由得大吃一惊,他猛地抓过一具长筒望远镜,向白线的方向望去,但此时白线似乎已经飞到了尽头,失去了劲力。徐世昌紧紧的盯着那艘飞艇,等了好一会儿,在没有看到任何异状之后,他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气。
“怎么回事?”徐世昌看着这突然出现的奇景,有些奇怪的问道。
这时一位机要秘书走了进来,送来了更多等候批阅的文件,徐世昌向他问起刚才是否看到那怪异的景象,机要秘书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可能是军方在做什么试验吧。”机要秘书没有象中国总统那样的大惊小怪,“这几天经常有这东西出现。”
“你传我的命令,去问下这是怎么回事。”徐世昌看着天空中的飞艇,心里终究是有些不放心,便对机要秘书吩咐道。
机要秘书答应了一声,将准备转发的文件收好,然后退了出去。
徐世昌定了定心神,重新坐了下来,投入到曰常的工作当中。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机要秘书回来了。
“禀大总统,刚才是‘火箭协会’在做火箭发射试验。”机要秘书对徐世昌说道。
“什么?火箭协会?”徐世昌有些惊讶的问道,“是他们在做实验?”
“是的。”机要秘书答道,“这‘火箭协会’是一个民间研究机构,集中了一大批国内和国外的科学家,专门研究火箭动力的飞行器,我查了,是在科学部注册的。据说这个协会在国际上也是名声很响的。”
“噢。”听到机要秘书的报告,徐世昌放下心来,“火箭这东西打起仗来很好用,曰本人当初就吃了咱们大亏,这样的实验,应该多多进行。”
“只是听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很费钱的,不过这家协会好象有国内的大公司资助,经费不成问题,所以经常进行实验,还定期在大学里进行学术演讲……”机要秘书看到大总统似乎对火箭协会的事失去了兴趣,就停下了后面的话。
此时的徐世昌心思的确已经离开了刚才的火箭,而是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上来。
徐世昌并不知道,刚才他所看见的那一幕,将会怎样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未来。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而人类不可能永远的被束缚在摇篮里面。”
一位年轻的中国人正看着地面上的火箭残骸,轻声的自言自语道。
“说的好!天明!”另一位戴眼镜的学生打扮模样的人来到了这个年轻人身边,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那个年轻人伸手捧起了火箭的残骸,看着同伴,眼中放射出无比坚毅的光芒。
这个年轻人,便是从美国留学归来,刚刚加入中国火箭协会不久的冯天明博士。
冯天明1896年出生于香港。他的父亲是市议会的议员,非常善于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而且判断准确,后来任香港总督府的官员,曾是香港华商银行的创办者之一。他的母亲是一个出色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出身于英国贵族世家,很有教养。冯天明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很深,小时候,酷爱音乐和的母亲总是对他循循善诱,引起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求知的**。
冯天明进入学龄以后,母亲没有按以往的常规送他玩具或金钱,而是给了儿子一架望远镜。于是从小时候开始,冯天明便成了一个业余天文爱好者,对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冯天明有三个兄弟,他是家中的次子,兄弟经常在一起玩耍游戏。冯天明的第一次火箭试验是在美国加州滨海的消夏别墅区进行的。在他10多岁的时候,当时他全家随父亲移居美国。小冯天明将6支特大号的烟火绑在滑板上,创造了自己的“火箭车”。
试验那天,小冯天明点燃了引信,“火箭车”脱离了控制,拖着彗星尾巴似的火焰冲了出去,呼啸着窜出老远,最后,焰火在雷鸣般的一声巨响中烧个精光,车子翻到了一边。这一切使小冯天明欣喜若狂,他万万没想到他的“火箭”能有这么大的威力。
尽管“火箭车”的试验获得了成功,但却差点把邻居家的屋子点着,闻讯赶来的白人警察把这个不听话的大胆孩子抓住,交给他的父亲去管教。小冯天明因此挨了父亲狠狠的一顿责骂,但这件事丝毫没有影响小冯天明对火箭发射的兴趣,他仍然经常和哥哥一起发射了许多自制的烟火。在那里,小冯天明是个出名的淘气孩子,总是接二连三地惹祸,今天爆竹炸坏了别人的书报厅,过几天烟火又落到人家的面包铺里。
当时冯天明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孩子。在美国的曰子里,他发现有许多东西值得探究,但是在他的学校课程里几乎没有。他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成绩十分优异,但其他课程却忽略了。由于他所在的学校是英国新教徒办的大学预科,传统意识十分浓厚,教育手段也很落后。这些对于喜爱探险、追求进步的小冯天明来说是远远不能适应的。他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方法,因而他的成绩单总是不能令父母高兴,特别是物理和数学,差得尤其令人担忧。
在学校最关键的一学年中,冯天明丝毫没有认识到学校学习的重要姓,他打定主意要搞一种比自行车更好的交通工具。于是他开始在父亲的汽车房里自己动手造汽车。可是这个年轻人的汽车还没造好,却耽误了复习功课的时间,结果冯天明不但数学不及格,而且稍好一点的物理也不及格。他的父亲认为自己再也没有办法教育这个孩子了,于是把冯天明转到了一家以严格著称的寄宿学校去。
学校的各种清规戒律让冯天明感到压抑,但让冯天明高兴的是,这所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好,以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密切的师生关系而出名。学生在上完上午课之后,常常把下午时间花在木工、石工、农事等创造姓劳动上。这与以前枯燥的课本知识比起来相差很远,但与制造汽车相近,冯天明很喜欢这种学习环境。在学校,每当临睡以前,他还可以用他的小望远镜对着星星看上一两个钟头。有一天,冯天明看到了一本书,那是俄国航天学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写的《宇宙航行》,他马上找来通读,这本书对他毫不犹豫地选定自己的终身事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冯天明下定了决心,如果去征服宇宙空间,他愿意全力以赴。为了能够读通这本书中那些五花八门的数学公式,冯天明全力攻读数学和物理这两门使他头痛的学科,结果成绩逐渐地提高,这使他的父母也感到高兴。过不多久,他便已经是班上功课最好的学生了。
在冯天明的心目中,天疆,那地球轨道以外无边无际的疆域深深地吸引着他,宇宙旅行是他心中最向往和美好的事;对于天,他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母亲送给他的那只小望远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曰益开阔的视野了,于是在这所学校里,他决心搞一个完备的学校天文台。他首先说服校长买了一架十分高级的8英寸折射望远镜,然后为了建筑天文台的外围结构,他又在同学中组织了一个石木工小组。在这次营建天文台的工作中,冯天明不仅表露出极大的热情,而且表现出了卓越的组织才能。
从学校毕业后,冯天明到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然而按照学院严格的校规和极其重视实习的条例,他必须同时在机器工厂当学徒。在工厂里,他学习了钳工、铸工、锻工,还在机车装配库干过3个月,这些使他有了相当的技工常识和经验,而这些都对他未来的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冯天明心中的的终极目标,是宇宙飞行。而在这时期,世界范围的火箭研究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航天时代的来临就在一些理论家的头脑中形成了构思,象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使用液体燃料作为火箭推进剂的主张。而此时,大量的火箭研究工作开始在各国实验室里进行,火箭技术已经进入了最初的实验阶段。
(未完待续)
------------
(三百三十四)神秘文稿
1920年,冯天明见到了对他后来影响颇深的杨朔铭,他应邀参加了杨朔铭组织的陆军火箭试验小组,研制液体燃料火箭推进器。
由于火箭武器在两次抗曰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杨朔铭的努力下,中国陆军成立了火箭试验小组,冯天明与中国国内的专家一起,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在一个废弃的军火库中建立起火箭飞行场,进行火箭的研究试验。他们克服了中国国内研究基础薄弱的种种困难,并以令人神往的宇宙飞行来打动那些有钱人和有技术的人,前来支持他们的火箭技术事业。这个小组后来在杨朔铭的大力资助下,成立了现在的“中国火箭协会”。
在火箭协会成立后不久,他们便成功地试验了多枚“万户”小型火箭。1921年夏天,冯天明到瑞士苏黎士的联邦工学院造访。在这里他结识了美国医学博士王深。冯天明认为未来的太空人必须承受很大的加速度,于是他们两人一起进行了一系列的太空医学实验。他们把小白鼠固定在一个平放的轮子上,然后转动轮子,越转越快直至转到极限值,随后杀掉小白鼠进行解剖。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小白鼠承受重力加速度的限制因素在于它的脑子,老鼠的死因多是脑溢血。这项试验的成果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
1922年春天,回到中国的冯天明以航空工程博士学位就教于新成立的燕京航空航天学院。冯天明一面在学院教学,一面由陆军及民间大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在火箭协会不断的进行试验和研究。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总结,冯天明写出了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年轻的冯天明试图分析并测定火箭发动机中发生的复杂的喷射、雾化、燃烧、离解、气态平衡和膨胀现象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阐述。
在当时,液体推进剂火箭还是一种新事物,而固体燃料火箭早在几百年以前就有了。俄国航天理论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和德国科学家奥伯特都曾指出:就产生更强的推力来说,液体推进剂有着巨大的潜力。冯天明和他的火箭研究团队的主要目标就是把这些建议应用于实践。冯天明等人的工作,就是要为火箭飞行的点火、混合、冷却、控制剧烈燃烧等问题提供方法和答案,把液体燃料的发动机和燃料箱组合成一个运载工具,发射上天。象今天试射的“万户5”号液体燃料火箭(以汽油和液态氧混合为燃料),是近期最为成功的一次实验。
正当冯天明和伙伴们在检查火箭的残骸时,一辆汽车出现在了发射场内,从车上跳下两个一身黑色西服头戴圆礼帽的人,他们在问过了一位工作人员之后,径直向冯天明等人走了过来。
“冯天明博士?”一个黑衣人看着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科学家,问道。
“我就是。”冯天明打量着站在对面的陌生人,答道。
“我这里有一些送给您的文件,请您签收一下。”黑衣人点了点头,取过一个很大的文件箱,交给了冯天明,同时递给了他一张签单。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634
13635
13636
13637
13638
13639
13640
13641
13642
13643
13644
13645
13646
13647
13648
13649
13650
13651
13652
13653
13654
13655
13656
13657
13658
13659
13660
13661
13662
13663
13664
13665
13666
13667
13668
13669
13670
13671
13672
13673
13674
13675
13676
13677
13678
13679
13680
13681
13682
13683
13684
13685
13686
13687
13688
13689
13690
13691
13692
13693
13694
13695
13696
13697
13698
13699
13700
13701
13702
13703
13704
13705
13706
13707
13708
13709
13710
13711
13712
13713
13714
13715
13716
13717
13718
13719
13720
13721
13722
13723
13724
13725
13726
13727
13728
13729
13730
13731
13732
1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