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霁云是这样忽悠他麾下的士兵们的:“兄弟们,咱们此去蒙古,行军距离不算远,不过两百多里路,撒泡尿的时间就能到。为了让大家的状态恢复到最好,本统领决定让大家在一边赶路,一边进行武装越野训练!”
好么,谁他妹的见过连续行军三天,而且还是跟在战马屁股后面的越野训练?
就这样,南土鳖像个吝啬的老妪一般,一路上既担心累坏了自己的士兵,又担心累坏了战马,不停地忙前忙后,指挥部队变着花样地向前赶路,终于在三曰之后赶到了他们这支部队设伏的蒙谷南端出口位置。
部队抵达预定地点之后,南霁云让大家原地休息,而他本人则来不及休息,只带几名卫兵便爬上了谷口位置的一处高地,然后手持望远镜仔细观察起谷中的地形来。
别人只看到了南霁云的抠门和土气,却没有人知道他对于这次任务的重视和决心。
是永远地成为土鳖,还是凭此一战而扬名,从此走上千军万马独为雄的将帅之路,全看他南霁云这次的临战指挥。
胜了,从此踏上通天大道。
败了,那就把这一百多斤丢在蒙谷!
观察完谷中的地形之后,南霁云立即组织士兵们从马背上取下事先准备好的大量麻袋和工兵单手短柄铁铲,然后命令所有人全部都往麻袋之中填入泥土,然后将麻袋按照梯次布置的方式进行垒砌,在极端的时间内便修筑出了三道临时姓的防御工事。
当然了,在修筑这些防御工事之前,南霁云也不忘让一些手下小心翼翼地往工事的根基下方埋下了一些黑色的小包袱,然后预留出一些黑色的貌似绳子一样的引线。
这种填土装袋修筑掩体的办法,自然是主将周承业在过去的几个月内教会绥戎军每一名士兵的技能。既然在后世炮弹横飞的战场上构筑防御工事都十分有效,在冷兵器的年代,特别是要阻拦吐蕃人的溃败骑兵时,构筑掩体和防御工事那就更加的必要。
掩体修筑完毕之后,趁着接战的时间还早,南霁云又让人将大量的铁蒺藜撒在每一道工事前面百步之内,最后在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尘土和杂草,抹除铁蒺藜的痕迹。
所谓的铁蒺藜,便是一种浑身“长”了四根尖刺,每根尖刺有三寸多长,刺尖之间相互呈一百二十度角的“小玩意”。这种小玩意,任人随便往地下一丢,必定会有三只脚牢牢抓地,然后剩余的那根尖刺则会笔直地指向天空。
这种铁蒺藜是细柳山庄出品,为纯钢打造,在战场之上可以反复使用,是周承业为自己的嫡系部队秘密准备的又一件“坑爹”的利器!
试想一下,当吐蕃骑兵从蒙谷北端高速奔腾过来,一头闯进埋藏了铁蒺藜的“雷区”之后,那会是一种多么苦逼的结局!
精心做完这些准备之后,南霁云已经彻底完成了周承业临行前交待下来的任务,但是因为他在赶路的过程中合理地调节了人力和马力,所以还空余出来两天的时间。
两天时间,那也是时间,而且是不可多得的时间。
土鳖出身的南霁云绝对不会轻易浪费这两天的时间,此时他又像一个催债的地主婆一般,不停地催促所有士兵从远处砍回一些木柴,收集大量的蓑草和马粪。
粗的木头,被制成了拒马;细小的木头和树枝,则被当成了柴火。至于那些蓑草和马粪究竟有何用处,南霁云却是笑而不语。
在没有与吐蕃人作战之前,包括南霁云本人在内,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最后两天内看似蛋疼地干得这些事情,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说完了出城忙碌的南霁云这支队伍,再看看鲁大勇和贾二龙那两支部队又在做些什么。
鲁大勇率领的是轻骑营三百骑,外加弓弩营两百射手、长枪营两百枪兵,以及五十名警卫队员。
若是单论率兵人数,他与哥舒翰和南霁云二人是一个量级;若论作战任务,他也是单独负责一个方向上的作战,事后论功行赏的话,也不会落在后面。
哥舒翰和南霁云两人是周承业从长安带进绥戎城的,这两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本事,鲁大勇和贾二龙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内,已经充分领教过了。
他们几个新人老将既然能在周承业离开绥戎城时一个酒桌上喝酒,那就说明相互之间是认可的,觉得大家至少在一个水平层次上。
正如张释平卸任之前对鲁大勇和贾二龙说的那样,周承业其实是个不错的顶头上司,他来到绥戎城之后,不仅没有架空两位副将,反倒是将更大的权力交给了他们。
鲁大勇不仅是绥戎军副将,而且实际统领着轻骑营和弓弩营合计一千人,相当于全军三分之一的兵力;同样的,贾二龙作为另外一名副将,也实际统领着长枪营和斧盾营合计一千人。
最让鲁大勇和贾二龙觉得感动的是,这次出战,周承业完全没有按照麾下四位主要将领各自实际统领的兵种来分配任务,而是完全大乱了编制,根据各自承担的实际任务来混合搭配兵力。
比如鲁大勇本身负责的是轻骑营和弓弩营,但有两百名轻骑兵被临时调给哥舒翰指挥,还有三百弓弩手被临时调给了南霁云指挥,只要这两个方向获得胜利,那么就少不了他鲁大勇的一份功劳。
同样的,他这次率军出战的兵力之中,也有来自贾二龙训练出来的两百长枪兵,还有直属于周承业调动指挥的五十名近卫队员。
若非对于手下完全信任、不分彼此,试问谁又能这么放心地将部队打散了临时编组呢?
因为主将周承业的信任和重用,尽管对于周承业这次有些疯狂的决定心存疑惑,但独领一军前往大非岭与大非川之间设伏的鲁大勇,还是下定了决心,打算用实打实的军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大非岭位于青海湖南四十里处,在后世,人们称这道山脉为青海南山。而大非川则位于大非岭南面,距离大约八十里左右。大非川东至莫离驿,西至伏罗川,由此往西可至于阗,东北至赤岭,西北至伏俟城,南至乌海、河口,实乃青海之南的一处要冲。
初唐时期,一代战神薛仁贵,曾经率领五万大唐雄兵在大非川一带与吐蕃军进行过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在经历了早期的胜利之后,最终因为副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被四十万吐蕃大军打败,最终含恨而归。
凭此战一,吐蕃国终于有了向大唐叫板的实力,从此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也从此成为吐蕃的一个大部落,而大唐帝国则被迫撤销了安西四镇的建制,将安西都护府迁至了西州。
六十多年前,大唐战神薛仁贵率领五万大军最终被吐蕃人阻拦在了大非川以北地区;六十多年后,大唐边军之中的一个普通将领率领七百五十名士兵,能否阻挡吐蕃人从大非川南部而来的反击呢?
(未完待续)
------------
第二五一章 狭路相逢
如果大唐时代有一种后世叫做卫星地图的好东西的话,那么处于盛世大唐的君臣们或许会变得更加谦虚和谨慎一些。
大唐帝国的版图在总章二年(669年)前后达到最大,自那以后便渐渐地缩小,一口气丢光了葱岭以西的波斯都督府、昆墟州都督府、条支都督府、写风都督府、修鲜都督府、月氏都督府、姑墨州都督府、大宛都督府、安息州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版图。
与此同时,原本臣服于大唐帝国的北方游牧民族也相继叛乱并且形成了一个威胁大唐安危的强大的突厥国。仅仅突厥各部落从大唐分裂出去的疆域面积就差不多有四百万平方公里。
如今,突厥人在北,吐蕃人在西,两国暗中串通,意图彻底切断大唐通往陇右的道路,然后一起将广袤富饶的陇右道瓜分。
如果后世的中国版图像一只强壮有力的大公鸡,那么开元二十五年的大唐版图则像一只没有了肥大屁股和后背,仅仅凭借一条狭窄通道拖着一条蓬松大尾巴的落毛鸡!
通往陇右道的河西要道,最窄的地方不过两百多里。若非有祁连山、大雪山、姑臧南山、甘峻山、焉支山、合黎山等山脉在河西走廊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天然屏障,说不定大唐此时已经丢掉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甚至于完全丧失了整个陇右道。
河西走廊对于大唐之重要,不言而喻,而负责守卫河西走廊的河西节度使身上的责任和压力便可想而知。正是因为河西军长期与突厥人和吐蕃人南北开战,所以当大唐皇帝陛下决定给吐蕃人一点颜色看看时,首先想到的便是给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下达命令。
陇右节度使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但却不似河西节度使那样,需要同时面对突厥饿狼和吐蕃豺狼。陇右节度使卡在吐蕃人东进的咽喉要道上,在陇右节度使身后,便是关中地区,也就是**长安所在之地!
需要特别的说明的是,大唐的陇右道指的是后世疆省地区外加帕米尔高原的东北部以及哈萨克斯坦的部分疆域,而大唐陇右节度使管辖的区域则是后世甘肃省东南部与陕西交界的部分,还有青海省的东北部一小部分。
后世的甘肃省,在地图上像一根斜放的哑铃,或者肉骨头,它的两端比较肥大,而中间一段却十分狭长。这狭长的一段,便是自秦汉以来便被人们称呼的河西走廊。
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管辖的区域就是哑铃中间那一段,而陇右节度使王君廓管辖的区域则是哑铃下面那个大锤头。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3783
23784
23785
23786
23787
23788
23789
23790
23791
23792
23793
23794
23795
23796
23797
23798
23799
23800
23801
23802
23803
23804
23805
23806
23807
23808
23809
23810
23811
23812
23813
23814
23815
23816
23817
23818
23819
23820
23821
23822
23823
23824
23825
23826
23827
23828
23829
23830
23831
23832
23833
23834
23835
23836
23837
23838
23839
23840
23841
23842
23843
23844
23845
23846
23847
23848
23849
23850
23851
23852
23853
23854
23855
23856
23857
23858
23859
23860
23861
23862
23863
23864
23865
23866
23867
23868
23869
23870
23871
23872
23873
23874
23875
23876
23877
23878
23879
23880
23881
2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