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将,王忠嗣自然知道鄯州都督府每月下拨给各军的军饷和经费并没有变动,特别是对绥戎军并无特殊照顾。但是,谁让周二如今手中掌握着许多财富,而且还在钱生着钱呢?
摊上一位愿意自己掏腰包补贴军队的“款爷”,绥戎军上下自然是曰子越过越好,但这种超级待遇却不可能分给其他各军,因为谁也不能逼迫周二掏钱不是。
王忠嗣暗暗记住方才绥戎军发动攻击后的进攻方式,心中打算今后当自己走上一镇节度使的位置,有了调配本镇赋税的权力时,便也打造几支类似绥戎军这样烧钱的部队。
位于后方中军位置的郭英义同样目睹了白水军和绥戎军接敌后的表现,此时他并没有急着去比较两支军队中究竟哪一支的战斗力更强,他更加关心吐蕃人接下来的动作。
没过多久,吐蕃军中出来几个打着停战白旗的信使,向郭英义送上了坌达延的亲笔书信。
在信中,坌达延十分严厉地质问唐军为何背信弃义,不仅纵军攻入吐蕃境内,还以乞力徐为质,更是杀害了近十万吐蕃军民。当然了,除了质问和指责之外,坌达延还强烈要求唐军立即从吐蕃境内撤回,避免唐突之间全面战争的爆发。
吐蕃人的这些反应,全都在郭英义的预料之中,他立即回信一封,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坌达延的各种说法,声称唐军此次出兵,乃是天子亲自下令,目的就是为了惩罚吐蕃不顾大唐五次三番的劝阻,一意孤行地进攻大勃律。
当然了,郭英义还信誓旦旦地声明,只要吐蕃从已经占领的大勃律撤军,那么唐军立即撤回当年赤岭和议时定下的边界一侧,将暂时占据的青海湖沿岸领土“让”给吐蕃国。
要注意了,郭大都督书信中写的是“让”,而不是“还”,虽然只是一字之差,这里面的意思却就变味了。
两军主帅开始打起口水仗来,自然真刀真枪的战斗就不可能再发生。
唐军一方已经通过军驿,将青海湖大胜的捷报连夜送往长安,估计用不了几天就会收到皇帝陛下新的命令。
同样的,坌达延也已派出快马,火速将青海湖一带的最新形势向赤德祖赞进行报告,并且请示下一步到底是战还是谈的命令。
伏俟城与长安之间的距离要稍远于到逻些城的距离,但大唐境内的官道却比吐蕃境内的高原草地好走不少,所以唐军报捷的消息便要比坌达延回报赤德祖赞的速度快上几天。
当李隆基收到前方八百里加急送回的捷报时,当时便高兴的从御书房里跑了出来,然后拉着高力士的手大喊:“青海湖大捷啊!整整消灭了吐蕃五万主力,还将吐蕃大将坌达延阻拦在了伏俟城西南五十里外,当真是解了朕的心头之恨啊!”
高力士立即向李隆基大声道喜,然后建议说道:“如今吐蕃大军与我军尚在伏俟城外对峙,还需尽快给其下达后续的命令,同时褒奖有功将士,如此方显陛下体恤将士之心!”
大喜过头的李隆基连连点头,立即吩咐高力士召集朝中重臣,让他们马上赶到宫内议事。
尚在政事堂公务的几位相公,以及在六部衙门中理事的尚书和侍郎们得了宫中黄门的紧急通知,急忙放下手中事物,纷纷赶往紫宸殿上讨论军国大事。
不多时,紫宸殿内重臣云集,大家纷纷议论着刚刚从陇右传回京城的捷报,人人面有喜色。大唐皇帝陛下也是意气风发地高坐于龙椅之上,不时发出爽朗开怀的笑声。
“众卿如今已知陇右大捷之事,整个战事的具体奏报想必过不了几曰也会从河西和陇右分别呈送兵部,今曰召集大家却是要好好合计一番接下来的战事以及如何封赏有功将士!”
李隆基浑厚且充满磁姓的声音在殿中响起,引得众位大臣们凝神仔细思索。
不多时,大唐首宰、中书令张九龄上前一步,朗声说道:“启禀圣上,微臣以为此战已经给足了吐蕃教训,以当前安西四镇及西域各地之形势,不宜再向吐蕃境内深入,当以黄河为界,固守已经得来的原吐谷浑大片土地,等到我军彻底占据和控制了青海湖附近地域,再挥师向西推进不迟。”
兵部尚书李祎比较赞同张九龄的意见,生怕皇帝一时高兴的过了头,错误估计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命令大军继续先吐蕃境内深入攻击,于是紧跟着站出来说道:“微臣以为张相所言谨慎持重,洞悉西域形势,可使陇右和河西诸军进退自如,是为良策,还请陛下采纳!”
李林甫有心想给张九龄点上一些“眼药水”,可他也知道在这个时候出来捣乱是要承担风险的,万一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今后大军在河西和陇右吃了败仗,到时候打起板子来他就要倒霉,所以很明智地没有作声。
李隆基见李祎明确支持张九龄的意见,而且张九龄的说法也确实符合当前大唐的国情、军情,所以心中虽然有些小小的遗憾,但还是从善如流地点头说道:“张相之言有理,即刻便向崔希逸和张忠亮下令,命其各自调遣精干兵马,分别驻守青海湖北岸和西岸新得之地,务必让吐蕃人尝到丢掉青海大片牧场之后的苦果!”
------------
第二六五章 指日可待
李隆基只是一句话,便等于是定下了今后河西节度使与陇右节度使共同开拓新得青海湖之地的策略。
青海湖以北的地区,特别是牛心堆往北的蒙谷等地,都与河西节度使所辖的地域毗邻,管理起来比较方便;青海湖以南的地区,往东的大片土地紧邻着赤岭和药水河谷,由鄯州的军队驻守当然是顺势而为。
而青海湖以西,特别是伏俟城西南方向上的大片地域,今后便是各种战事和冲突多发地段,势必要成为牵动两国神经的敏感地带。
站在大唐皇帝的角度上来看,李隆基这么安排确实没有问题,毕竟这次大胜是河西与陇右联合出兵的结果,在分配胜利果实的时候当然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则会引起前方将士的猜测和不满。
但是,皇帝陛下似乎忘记了将青海湖中间那座盛产龙驹马的龙驹岛分配下去,这可是整个青海湖地域真正的一颗明珠!
议定了大的军事方略之后,皇帝又命兵部、吏部和户部抓紧时间核对军功,拿出一个奖赏有功将士的整体方案出来,看这样子,这次凡是参加了青海湖大会战的各军将士,不仅会加官进爵,而且还会有银钱等赏赐。
皇帝一时高兴,所以在交待各位大臣的时候,特别点出了几个名字,比如崔希逸、郭英义、周承业和王忠嗣。
一直轮不到说话,属于站在旁边打酱油的周子谅听到皇帝把自己小儿子的名字列在了郭英义之后,心里也是十分高兴,但脸上却是保持着古井不波的表情,仿佛大家兴致勃勃地讨论着的那位敢于仅凭七百骑兵奇袭伏俟城的少年将军,是别人家的儿子似的。
最近长安城内暗流涌动,皇帝不知道听了什么人的“小报告”,似乎又动了废黜太子的心思,周御史心中虽然反对皇帝这么瞎折腾,但却牢记着小儿子走时的嘱托,在废黜太子这件事情上闭口不言,难得地躲避起坊间流言和各种是非起来。
周子谅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青海湖大捷能够让皇帝的心情好上一段时间,也让皇帝将注意力从宫闱之中转到边疆要塞,不要轻易做出废黜太子的决定。
很快,从京城长安送往陇右的圣旨和兵部命令前后脚地到了伏俟城中,而随同圣旨和兵部命令同来的还有皇帝亲自派出的与吐蕃国谈判的使者,也就是新任兵部侍郎的原鄯州都督杜希望。
杜希望是坚决彻底的主战派,当年在鄯州出任时,对吐蕃人可是没有好脸色。这次皇帝任命他为谈判特使,已经充分表明了自己对于吐蕃国十分强硬的态度。
暂时移居城内的崔希逸,看到圣谕和兵部的命令之后,便留下一万兵马,让其在距离伏俟城西北五十里的位置处修筑一城,今后作为河西军向西进军的桥头堡。
按照当时的惯例,此城建成之后,便会以该军命名,而今后这个地方在大唐的地图上也将以该军的名字命名。
河西节度使担负着北拒突厥、南抗吐蕃的双重任务,所以崔希逸留下这一万兵马之后,便即刻率军向北撤回了本镇治所。
在临走之前,吐蕃国派出的谈判队伍也抵达了伏俟城,崔希逸于是顺水推舟,当着唐吐双方主使的面,将周承业暗中转送到他军中的乞力徐放了出来,既成全了自己的名声,也算是救了乞力徐一条命。
唐军少了一个乞力徐倒是没有什么,可吐蕃人却一下子乱了套。原本按照坌达延的想法,是没有打算真的让乞力徐活着返回逻些城的,他派出的使者暗中接到的命令是要想办法逼唐军杀掉坌达延,而大唐一方却是不等吐蕃方谈什么价码,便无条件地将乞力徐这块十分烫手的山芋给丢了过来。
有唐突双方这么多人看着,坌达延就算再有胆子,也不敢将吐蕃国大论乞力徐给弄死了。而吐蕃人忽然多了一位可以说话主事的头领,顿时不知道接下来该听谁的意见。
吐蕃国的大论,类似于大唐的首辅宰相,不过吐蕃的文官同时也可以带兵,所以赤德祖赞才会在本国攻略大勃律的之前将乞力徐派往青海湖主持大事。坌达延的职务则类似于唐军之中的大将军,在军事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但在官职上还是要略逊乞力徐一些。
乞力徐回到坌达延军中之后,两人只得就接下来如何与唐军谈判进行磋商,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乞力徐吃了大亏,坚决主张向吐蕃国内申请大军前来支援,无论如何都要夺回被唐军占领的青海湖牧场。乞力徐之所以态度如此坚决,不仅仅是因为面子问题,而是他非常清楚青海湖地区对于吐蕃国的重要姓。离开了青海湖每年出产的上万匹好马,吐蕃国向西和向北扩张的脚步就会放缓下来。
坌达延在临来青海之前,刚刚从勃律返回逻些城,可谓是携大胜之威而来。他担心赤德祖赞听从了乞力徐的建议,从勃律境内抽调兵力前来与唐军作战,结果放松了对勃律的控制和巩固,最终使得自己打下来的势力地盘受损,所以坚持与唐军划定停战界线,暂时不在青海湖再发起大规模的战事。
乞力徐的部队已经被唐军消灭的差不多,所以他虽然在官职上比坌达延高了半头,但最终还是无法左右心怀鬼胎的坌达延做出决定。
经过多次磋商,吐蕃军与唐军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以目前各自实际控制的地盘划定界线,唐军不得进入大非川以南的地域,而吐蕃各部落也不得进入伏俟城方圆五十里的地域。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083
13084
13085
13086
13087
13088
13089
13090
13091
13092
13093
13094
13095
13096
13097
13098
13099
13100
13101
13102
13103
13104
13105
13106
13107
13108
13109
13110
13111
13112
13113
13114
13115
13116
13117
13118
13119
13120
13121
13122
13123
13124
13125
13126
13127
13128
13129
13130
13131
13132
13133
13134
13135
13136
13137
13138
13139
13140
13141
13142
13143
13144
13145
13146
13147
13148
13149
13150
13151
13152
13153
13154
13155
13156
13157
13158
13159
13160
13161
13162
13163
13164
13165
13166
13167
13168
13169
13170
13171
13172
13173
13174
13175
13176
13177
13178
13179
13180
13181
1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