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桐柏山区的人都是不愿意当兵的。..自从高全惩治了王副官这批人,当众宰了凶手曹中尉之后,五百军设在桐柏山区各个征兵点前咨询、报名的人,忽然间多了起来。五百军各部队,也纷纷开张,在桐柏山区招收到了合格的兵员。
其实,当时山区的人民生活还是比较清苦的,当兵虽然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出人头地,最起码,那也是一条生活出路。生活无着的家庭,家中男子去当兵,在当时也是一条很无奈的出路。
中国古语有云: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家中但凡有二亩薄田,能勉强维持着活下去,就没有人愿意当兵。只有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全家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维持不下去的时候,男人们才被迫离家去当兵。不说别人,就是高全的老长官,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将军,也是因为小的时候,家境太过贫寒,年轻的刘汝明才被迫离家参加了军队。
正是由于军队的弊病太多,国人对军人这个行业的评价太差,才导致军队招不来兵,抓壮丁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因为抓壮丁,导致人民群众对**的抵触情绪也就愈发的高涨,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招不来兵,所以才抓壮丁,因为抓壮丁,所以招不到兵。一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中国人民,无疑是最伟大的人民。不管是心里面再憎恶军人这个职业,当国家遭受异族侵略的时候,人民群众还是义无返顾的投身到军营里,用一个个血肉之躯,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血脉的延续而战斗。
桐柏山区的群众,本来是消息封闭的。日寇侵略我中华,山区里面的大部分山民百姓并不知情。日寇针对第五战区发动的几次大规模的会战,波及甚远。当初的六十八军一一九师,就在桐柏驻防,并在当地抗击日寇。而日军也曾经针对桐柏山,发动过多次扫荡。这无形中,就对山区群众普及了抗日的知识,让当地山**识到日本鬼子的危害。
五百军驻扎在桐柏山之后,群众还没有考虑清楚这支军队和抗战的联系,王副官就领着人来抓壮丁了。再加上当时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水旱蝗汤”的说法,百姓们一度对**失望到了极点,连带着对高全及他的五百军,也产生了怨恨情绪。一直到高全这次当众怒惩王副官他们这帮恶徒,桐柏山区的老百姓才改变了对五百军的看法。
恰逢其时,五百军设在各处的征兵站也开始了抗日的宣传,大量的文字说明,人员宣传,再配合上唐文娟拍摄的大量现场照片,让群众们明白,这支军队是真正的和日寇作过战、立过功的军队。
为国尽忠,就不能在家尽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些道理,就算普通的老百姓,也从戏文、故事里头多少知道点。鬼子进了咱中国,要占咱国家。参军打鬼子,那就是为国尽忠!在这样一个淳朴的大道理的支持下,山区的人民不再把参军入伍视为畏途。如今的当兵,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无奈之下的最后一条求生之路了,现如今的参军,那就是保家卫国、和万恶的日本鬼子作战,是为国尽忠!
百姓们踊跃报名参军,作为当地驻军的最高长官,高全自是大喜过望。每日里往来各个征兵报名点巡视,亲切接见入伍的新兵,和新入伍的战士在一起谈心聊天,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新兵们对五百军的认同感迅速增强,对高全这个军座也倍感亲切。
王耀斌及其手下那一连的人,被高全脱了裤子打屁股,尽情的羞辱了一番。尤其是当场宰了中尉副连长曹洪进,又重伤了带队长官,上校副官王耀斌。此事如此重大,那些当兵的想瞒都瞒不住,今后他们再也不能进桐柏山征收粮食抓壮丁了,往上怎么瞒?司令部的王副官被人阉了,怎么瞒?
四省边区司令部的汤司令上任伊始,正是志得意满、春风得意的时候,突然得到了这么一则消息,汤司令的脸蛋子当时就耷拉下来了!一个中尉无足轻重,一个上校副官,同样可有可无,但是,这个脸面他丢不起!一个小小的军长,就敢不把他的司令部命令放到眼里,他汤司令的威信何在?
高全!汤恩伯脑子一转,就想起来自己当初和高全的那段往事了。这小子当初就不把自己放到眼里,如今都混到军长了,那就更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嘿嘿,小子,你忘了老子是四省的司令了吗?论管辖权,五百军可不是正该他的四省边区司令部管吗?
汤司令抓起电话就要集合大军,以不听命令,意图叛乱的名义,围剿了高全的五百军!电话机上的摇把摇了半圈,汤司令忽然反应过来不对!五百军驻守桐柏山,可不是他安排的,那是战区李长官专程的安排!并且,这个高全正是在上次长沙会战中立了大功,才被校长升职成军长的。自己这样不管不顾的出兵围剿,会不会得罪方方面面?
汤恩伯可不是个热血一上头,就会冲动的莽撞人。人家汤司令的冷静那是全军都闻名的。想当初王铭章困守藤县的时候,汤司令就为了顾全大局,就硬是看着一二二师几千人马全体阵亡,也能冷下心肠不管不顾,如今又怎么会失去理智呢?
想了一会儿,汤司令决定还是给战区长官部去封电报,说明一下这边的情况,把高全的种种恶行报到李长官面前。想必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李宗仁,必定能够支持自己制裁五百军的!只要战区长官点了头,军委会那边就更加不会有什么事儿了。汤司令是委座面前的心腹爱将,和高全孰远孰近,胸藏甲兵百万的校长大人,自然能够明察秋毫!
一封电报拍到战区长官部,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再一封电报,等来等去,终于等到战区的复电了,汤司令一看之下却傻了眼!
原来,那封战区复电上头,通篇都是说的汤司令的不是。说他乱抓壮丁,纵容手下抢劫作案,破坏了军民关系,败坏了党纪军纪!要求汤司令立刻整改,否则的话,就要上报军委会,把汤司令解职送重庆军法审判了!而对于汤司令上报的高全不敬上级一事,竟然只字未提!
,,-..
------------
第十六章 电报战争
汤恩伯仗着他是委座手下爱将,手握大军,对战区李长官的命令经常性的阳奉阴违。,..尤其是台儿庄会战期间,其人罔顾命令,贻误军机,导致王铭章和他的一二二师全体阵亡藤县!这件事始终是横在战区长官李宗仁心里的一根刺!
台儿庄大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一次经典的大捷,也是我国抗战以来,头一次大规模的歼灭了日军上万人!李宗仁凭此战扬名宇内。台儿庄会战堪称是李长官从军数十年来,最得意的一战。只是,在这样一次完胜对手的大战中,却有一个成建制的师,完全的被日寇歼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并且,这个遗憾,在当时原本是完全能够避免的!只要汤恩伯当时能够及时出击,藤县就算守不住,他也完全能把王铭章接出来的!
长官大人指挥的一次扬名之战,却由于汤恩伯个人的关系,而留下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瑕疵,你说李宗仁心里能不恼这个汤恩伯吗?
高全把王副官这伙人放回去之后,立刻就给战区李长官拍电报备了案。他当然知道,自己这次是又把汤司令给得罪惨了。眼下能制得住汤司令的人,也就只有一个李长官了,其他人都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
高全把汤恩伯就任四省边区司令之后,所作的恶事一一罗列,当然,不少都是传闻。不过,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哪能事事都亲眼所见呢?中间有点夸大其词,当然是在所难免的。有了唐文娟这位中央日报社的金牌记者润笔,这份军情通报,险些被写成一篇中篇通讯。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唐记者拍摄的王副官抓壮丁时的现场照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了照片为证,事件的真实性,就更加容易被人相信了。
在这里面,高全就是那为民伸冤的包青天,而王副官,及其身后的汤司令,就是包勉、赵王、陈世美那种罪恶滔天而又位高权重的罪犯!由于当时没有传真机,照片不能实时传真,随着电报稿的发出,高全专门派通讯兵骑快马,把照片以紧急军情的形式送到老河口。
汤司令拍第一封电报的时候。李长官已经收到了高全的那篇“通讯稿”,正在等着随后送过来的照片呢。长官大人虽然对这两个人都没什么好感,可终归是高全先来的电报,并且人家电报最后说了,还有照片随后送到。不管怎么定罪,都得看了照片之后再说吧?
另外,关于“水旱蝗汤”的说法,长官大人也听说过一点,当时只当成是鬼子的宣传工具了,毕竟汤恩伯的部队,在和鬼子作战的时候,还是很能给鬼子造成一点麻烦的。不能排除,这里面有日军故意造谣的可能!
第二封电报来了之后,同样是在等照片,一直到过了两天,李长官亲自看见那些照片之后,这才勃然大怒!立刻发电报申斥:你这个汤恩伯也太不像话了!事情哪有你这样搞得?再这样下去,我不介意把你撤职之后,送还给蒋某人!
一场告状与反告状的电报战争,就此展开!
汤司令眼看战区这条路走不通,直接把电报发给了军委会,发给了委员长。其结果竟然是又晚了一步!高全不仅先一步给军委会的何部长、陈部长和校长全都发了电报,并且唐记者还把写好的长篇通讯寄回给了报社!中央报社虽然当时没有登报,可也有人把这些东西拿给委座去看了!
委座批示,禁止登报的同时,也暗气这个汤恩伯不争气!这条消息要是见了报,对国内国外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会在盟国友人面前,造成什么影响?一个几省行政长官、驻军司令,竟然在和下属的争执中无能为力,只知道到处发电报告状,真是无知加无能!
由此可见,汤司令的告状电报放到委座面前的时候,委座会是个什么心情?其回电会是个什么措辞?
汤司令在李长官那里吃了训斥,在委座这里再次受到了斥责。由此,汤恩伯也看出来高全是个刺头,不好修理了。不过,他虽然受了两方面的斥责,本身却并没受任何影响,照样当着他的四省边区司令的职务。其在委座心里头,还是有着特殊的地位的。
四省司令部,照样在他的辖区里抓壮丁,征收抗战粮,也照样纵容手下士兵为虐乡里。只不过,桐柏山区,却变成了四省司令部的禁地。汤司令再也不往那儿派人了,他手下也没人去那边的山上抓人征粮食了。四省地方大得很,汤司令有的是抓壮丁,征收“汤粮”的地方,干嘛非要到那个刺头占领的地盘去闹别扭?
桐柏山,虽说是山区,可并不封闭。走亲访友做买卖的,大有人在。那些属于汤司令管辖区域内的外乡人,来了桐柏山之后,立刻发现这里的人民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一样!当兵纯靠自愿,还没有汤粮要交!这天下间,竟然还有这样的乐土!
桐柏山上不交汤粮!桐柏山上不抓壮丁!
这样一则消息,以比风更快的速度,迅速传遍了中原大地、四省灾区。有那全家活不下去,准备上吊自杀的,听说了这么一个消息之后,立刻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打个包,一路打听着,就向桐柏山找过来了。有头脑灵活的生意人,一听这个消息,立刻意识到这里面隐藏的巨大商机,带着货物、伙计,雇上牲口,驮着各式各样的商品,到桐柏山上来淘金了。
桐柏山区,本来并没有多少人口。山区嘛,交通不方便,土地也不肥沃,哪有那么多人来安家立业的?可随着桐柏山上不交汤粮不抓壮丁的消息传播开来之后,到桐柏山上来做生意、定居、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山区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飞速增长着。
尤其是桐柏县城,本来是一座只有几万人的山区小县,短短两个月时间,县城里的人口就突破了十万奔着二十万去了!
原本高全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一次小小的惩戒行动,竟然会给山区带来这么大的变化。直到这天他又从征兵站回来,忽然就感觉到,这街上的人怎么这么多呢?就见街上,推车的,挑担的,摆摊炸油条、卖胡辣汤水煎包的,扛着草靶子卖糖葫芦、吹糖人的到处都是。这是赶会吗?
,,-..
------------
第十七章 冰糖葫芦
“金虎,大街上怎么这么多人?好像这段时间,街上人都挺多的,城里面出了什么事儿了吗?”高全想不明白,自然随口问身边的警卫员。..,
金虎是高全的警卫员,军座到那儿,他也也跟到哪儿。高全整天到各个征兵点去视察,到部队去和士兵们聊天,金虎始终跟在左右,高全不知道的,他当然也不知道。
从金虎这里问不出结果,高全就问另一位警卫员彪子。彪子还不如金虎呢。金虎好歹有空了还干点别的事儿,彪子的注意力可全在军座身上呢,高全问他,基本等于没问。
眼见从这两个警卫员身上问不出来原委,高全眼珠一转,就有了主意。他是侦查兵出身,过去什么消息不是自己打听出来的?现在当了将军了,习惯了向手下们询问情况了,探听消息的本事却是他的老本行。没有消息,他照样可以自己打听出来。
高全把大衣一裹,挡住了领子上的军衔。虽然普通老百姓不见得就能认出来中将的军衔,可能挡上点,还是挡上点的好。把身上能显示其身份的标志藏好之后,高全眼睛往周围一扫,奔着那个卖冰糖葫芦的就过去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934
14935
14936
14937
14938
14939
14940
14941
14942
14943
14944
14945
14946
14947
14948
14949
14950
14951
14952
14953
14954
14955
14956
14957
14958
14959
14960
14961
14962
14963
14964
14965
14966
14967
14968
14969
14970
14971
14972
14973
14974
14975
14976
14977
14978
14979
14980
14981
14982
14983
14984
14985
14986
14987
14988
14989
14990
14991
14992
14993
14994
14995
14996
14997
14998
14999
15000
15001
15002
15003
15004
15005
15006
15007
15008
15009
15010
15011
15012
15013
15014
15015
15016
15017
15018
15019
15020
15021
15022
15023
15024
15025
15026
15027
15028
15029
15030
15031
15032
1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