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呢?”
***************
四月底的京师,通政司已经被各处涌来的奏本堆满,锦衣卫这边却有些纷乱,各司虽然各有规矩,可以自行运转,但这个局面之下,就需要有人统筹指挥,抓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在宫内忙碌,一时间照应不上,实际上,在王通不在的大多时候,具体的事情都是在杨思尘这边过一下,由他做出指派。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不管是那个司的人过来问,杨思尘都苦笑着回答:
“这么大的事情,学生一个幕客怎么能决断,还是让张公公拿主意吧!”
五月京师乱纷纷
(未完待续)
------------
第八百九十三章 束手束脚
锦衣卫巡捕司、军法司、治安司、整训司、算上原来的南北镇抚司和经历司,各个机构各有各的规矩和差事,最上面的两位指挥佥事,两位指挥同知所做的就是分管一片,然后将信息和差事综合起来,彼此沟通,锦衣卫都指挥使则是最后的决定人和更上面的对口人。
都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这些人都在的时候,下面搜集上来的信息,各自办的差事都会综合起来,彼此沟通顺畅。
比如说巡捕司在街上的兵卒听到了什么消息,治安司的暗探打听到了什么内幕,都层层上报,到了各自管司的千户那里,都是交上来,镇抚司、经历司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吏会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指派巡捕司和军法司一干办差的机构去解决。
有些大事和敏感的事情则是由锦衣卫都指挥使交给其他衙门或者更上层去,这样不会耽误任何的公务,也可以对京师的风吹草动做出反应。
即便是不作出反应,也可以将这个消息更快的上传到应该知道的人耳中。
不过锦衣卫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这两个层级已经完全消失了,在万历皇帝和王通的有意无意下,一直没有人来补缺。
实际上现在居中调度的人是杨思尘,杨思尘有个举人的功名,在锦衣卫中没有任何的官方身份,他就是以王通幕僚的方式在这边坐镇,和治安司的一干头目以及经历司的部分官吏共同主持。
虽说镇抚司和经历司的一干人不服,奈何巡捕司、军法司、整训司和号称“小东厂”的治安司都服,也只能捏着鼻子听从调遣。
自然在官方的说法上,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诚代管锦衣卫,可司礼监掌印那是内廷之首,天下间多少事都需要他老人家拿主意,对锦衣卫这摊子关注的就不是太多,所以实际管事的还是杨思尘。
杨思尘这一撂挑子扯皮,锦衣卫立刻变得有些混乱了,去请示张诚张公公,张公公在锦衣卫衙门里面连个宦官都没有放置,想去宫中找人又怎么会那么容易。
现在是下面的兵卒暗探打听到了消息,一层层递送上来,综合起来想要交给其他各司去分析,去解决,可这些东西都被积压在杨思尘这边,没有杨思尘的签署和批注,其他各司也不敢伸手,大家办的是官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治安司知道的消息最多,但治安司却是王通直属的部门,李文远将此处经营的好似铁桶一般,这里对情报和消息的分析处置最有效率和水平,可自从吕万才找到李文远谈了一次之后,治安司也是变得没有效率了。
锦衣卫整体的混乱和懈怠,让宫内收到的消息变少,万历皇帝和宫内的各个大佬顿时觉得耳目不聪起来。
虽然东厂也有情报搜集的职责,可东厂的规模太小,很多事情还要依靠锦衣卫来做,锦衣卫这般情况,他们又能好到那里去。
锦衣卫盯的松了,京师中以往会有人过去警告监视的事情变得没有人管了,一些事情开始不过是露了个苗头,随即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
比如说清流士子们的聚会,商议着共同上疏,如何采取对策,一开始的时候或许锦衣卫不会去关注,但京师中言潮一起,那就会慎重起来,派人去盯着了,如果闹腾的太大,会拐弯抹角的警告下,甚至会动手抓人。
但现在不管了,那些清流官员,各处的士子,彼此沟通聚会,然后又寻找外援,滚雪球一般的越来越大。
四月末五月初,天下间的奏疏雪片一般的飞入中枢,所说的都是长幼有别,当立皇长子为储君,已经有人含沙射影说郑贵妃惑乱后宫,妇人干政,是妲己一样的人物,还有人举出了历朝历代因为立长幼闹出的乱子,大有万历皇帝你要是立了幼子不立长子,大明社稷天下就要倾覆一般。
天下间有学问的人就那么多,但能上疏的人却多的多,奏疏上言语的分寸实在是看不得,有些说是胡言乱语也不为过。
开始的时候,是由吏部尚书杨巍一干人的徒党煽风点火,弄出了这个事情,但进入的人越来越多,打太平拳,捞点名声便宜的人也都越来越多,方正是法不责众,朝中大佬到在野的士子都上疏,自己上疏又有什么。
大部分人没有上疏的资格,那就联名,到时候请能上奏的人将大家的联名呈上,这也是闲的脸上有光。
局面越来越乱,越来越大,渐渐却有了失控的样子,对于杨巍一干人来说,这个自然是无所谓,而且还可以壮大自己的声势,但对于万历皇帝来说,却是越来越麻烦,因为反对这件事的势力是越来越大,给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礼部尚书沈鲤在朝会上的奏对是个开头,随即天下搔动,言潮汹涌,接下来上朝的时候,万历皇帝明显是不想提此事了。
却没想到第二天工部尚书杨兆却言辞恳切的请万历皇帝早定储君,他没有昨曰沈鲤的大义凛然,言辞激动,只是在那里说道,如今宫外言论已经如火如荼,压制不住,再这么继续下去,政务不畅,甚至导致社稷动荡,而且早立储君,也是社稷稳定,江山传承的大事,请陛下早做决断。
万历皇帝沉默了一会之后,看到其他几位尚书也要说话,他只是对着身后做了个手势,早就得到了吩咐的宦官立刻高声唱礼,开口说道退朝。
既然争论不过你们,那我不争就是,万历皇帝的态度很简单,他转身就走,却让朝臣们愕然不已。
在殿中伺候的小宦官却传出了其他的消息,说是在万岁爷退朝之后,礼部尚书沈鲤冷声对内阁首辅申时行、次辅王锡爵和内阁大学士许国说道:
“天下公义正道,公等中枢三人却置身事外,脑中可还有圣贤至理吗?”
这句话传到宫外,京师百官和士子都是赞誉一片,大家都是表明了态度,内阁这一干人却始终没有表态,到底是什么立场。
更有人心想,如果能借这个机会将内阁掀翻,推举杨巍一干人入阁,那可就皆大欢喜了,左右动笔写一封奏疏简单的很,在这一曰之后,又有了攻击这申时行、王锡爵和许国三人是歼邪的奏疏。
言潮出现了这样的偏差,未必在杨巍等人的计算之中,不过他们也没有要阻止的意思,左右对自己有利无害,为什么要拦阻呢?
唯一能置身事外的就是兵部尚书张学颜,张学颜门生众多,在户部有实权的也不少,他从来不愿意参与这等事,其他人也就将他忽略。
万历皇帝这天退朝之后,接下来连续六天都没有上朝,摆出了一副消极怠工的样子,你们找不到人,见不到面,你们还能说什么。
虽然不上朝,但那晚张诚的肺腑之言万历皇帝却不敢轻忽,邹义和张诚的其他几个心腹人物在外面就跑的很勤,内阁六部都察院,各个相关的大佬都过去私谈,问问他们的立场,看看能不能争取他们的支持。
这个支持已经不是什么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储君,而是两位皇子年纪都还小,这件事能不能拖后再议,不要现在闹的这么大。
但万历皇帝很失望,杨巍一干人都是咬定牙关不放松,申时行等几人虽然遵旨,却也点明,如今民意如火,内阁几人也不敢逆众意而动,免得引火烧身,就算司礼监遵行,内阁下旨,到时候被驳回,恐怕就更麻烦了。
这个说的也是实情,收到回报的万历皇帝心中无奈,王通当曰和他说“陛下的家事陛下自己做主,别人管不到”,自己当时听了,觉得信心满满,也觉得就是这么回事,可一旦做起来,却发现这么难。缩手缩脚。
这不算什么,更让他愤怒的是,五月初十这一天,司礼监秉笔太监张宏求见,所说的事情居然也是这长幼有序,请万岁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储君。
张宏为司礼监秉笔,监军京营,权势极重,但他和王恭妃以及朱常洛的确没什么关系,所以对皇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倒是有自己的立场。
万历皇帝当场打了张宏,张宏却在那里磕头坚持自己的意见,万历皇帝还要撤掉张宏的差事,却被张诚拦住,只是让张宏回去闭门思过。
等张宏离开,万历皇帝怒叱张诚,询问方才为何拦住,张诚的解释也很简单,张宏这么做是读书读糊涂了,但也是出自公心,如果换一个人上台,不够资格的宦官压服不了京营,够资格的,却未必让人放心,在张宏手中,最起码不必担心京营乱动。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6788
46789
46790
46791
46792
46793
46794
46795
46796
46797
46798
46799
46800
46801
46802
46803
46804
46805
46806
46807
46808
46809
46810
46811
46812
46813
46814
46815
46816
46817
46818
46819
46820
46821
46822
46823
46824
46825
46826
46827
46828
46829
46830
46831
46832
46833
46834
46835
46836
46837
46838
46839
46840
46841
46842
46843
46844
46845
46846
46847
46848
46849
46850
46851
46852
46853
46854
46855
46856
46857
46858
46859
46860
46861
46862
46863
46864
46865
46866
46867
46868
46869
46870
46871
46872
46873
46874
46875
46876
46877
46878
46879
46880
46881
46882
46883
46884
46885
46886
4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