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读着战报,却是微微摇头,死伤差不多,但这场战斗的战果除了归化城之战外,用大明兵部的规矩来套,实实在在的大捷,如果算上先前斩首的三千余级,一共八千余首级的收获,这个胜利可以称得上是辉煌。
而且科尔沁和草原各部的联军被打的败退,被赶到了多伦草原区域之外,这一战的目的也是达到。
按照东厂的呈报,此战之前辽镇军兵已经颇为骄狂,认为鞑虏不过如此,但开战的时候,辽镇参将秦德倚那边却是出了乱子。
沿路上许多小部落过来投靠,对这些人辽镇一概是将他们布置在外围,出战的时候让他们当炮灰冲在前面,局势如此,这些小部落就算是心中不愿,也只能是如此。
但既然是友军,防范必然要松懈些,临战的时候,却有近千人的小部落在秦德倚的侧翼突然发难。
辽镇兵果真是强兵,这么仓促的发难,又是在战场上,秦德倚的亲兵家将立刻组织人将这些小部落的骑兵压制住。
但好死不死的,科尔沁部在这边投入了五千骑兵,这五千骑兵本来是伪装成逃难的部落老弱妇孺,这五千骑兵突然加入,秦德倚这边就有点挡不住了,步卒开始崩溃,民夫丁壮们更是没头苍蝇一样的乱冲。
可鞑虏所谓的“骑兵”比起辽镇的精锐来讲,还是差了太多,李如柏率领的李家亲兵投入战场,立刻将这五千鞑虏骑兵击溃。
接下来的战局没有什么悬念,辽镇的大军以骑兵为先导,步卒在后,向着鞑虏的本阵发动了冲锋。
面对着兵甲精良、训练有素的辽镇骑兵,鞑虏的骑兵主力根本没有办法抵抗,只能是步步败退。
不过草原各部联军的战意也出乎李成梁的意料,科尔沁部的精锐用同归于尽的打法阻拦,也给李家的家丁造成了不少的死伤。
在李家家兵损失过千之后,李成梁停下了进攻的势头,而鞑虏也被打的差不多溃败,一直的向后退。
作为一军主帅来说,李成梁说战斗已经胜利,接下来就可以回师,这个谁也挑不出他的毛病,这一战明军的步卒和民夫死伤五千余,科尔沁部最核心的力量损失了五千余,加上发动这次会战以来,自辽镇向西,被驱散,被击溃、被斩首的那些小部落,草原上被推出了一大块地方,十年的太平也是有的,这也是大有成效。
东厂的文报上说是斩首五千余,加上从前的捷报,一共是八千余的首级,按照以往的规矩,最后送抵京师的文报中,应该会夸大成两万的数目。
王通那边斩首近五万,这边差不多是两万多,王通那边可能也有夸大,彼此这么一比,也差不多。
不过,在知道真相的人眼中,王通那战绩可是实打实的,这么两下一比较
“文报上说李家死了上千家兵,从李成梁到李如柏,都是心痛欲绝,好家伙,这些兵丁是他用朝廷的银钱养的,居然当成自家财产一样。”
万历皇帝看了之后,只是冷笑,边上的张诚笑着说道:
“万岁爷,按照东厂那边的呈报,当时王通可是自己领着虎威军向前冲,蓟镇兵反倒是在自家那边守着。”
万历皇帝只是叹了口气,开口说道:
“辽镇这次精锐尽出,科尔沁那边比俺答不知道差了多少,可还是打成这个样子,这辽兵号称九边之冠,却没想到比王通那边”
说到这里,万历皇帝却沉默下来,放下手中文卷,靠在了椅背上,张诚有点纳闷,要按照以往,万历皇帝肯定还要再说几句,或者是讽刺,或者是夸赞,怎么突然沉默下来。
“居然这么强”
万历皇帝没头没尾的说道――
(未完待续)
------------
第八百一十一章 许多事
“张伴伴”
御书房中突然很安静,万历皇帝说完那句话之后又是安静了一会,张诚心中糊涂,猛听到这句问话,连忙躬身,谁知道又没有了下文。
万历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御书房中就这么安静着,直到外面有钟鼓报时的声音传进来,万历皇帝这才说道:
“张伴伴,时候不早,你先回去歇息,朕在这边醒醒神!”
这话同样是颇为莫名,张诚却不好多说什么,只得躬身领旨,退了下去。
等张诚将门关上,赵金亮却露头向里看了看,万历皇帝挥手招呼他进来,迟疑了下笑着问道:
“小亮,朕要问你句话,你要藏在心里,不许对任何人说,知道吗?”
“奴婢知道了,就算有人拿刀逼奴婢,奴婢也不会说!”
“傻孩子,谁敢拿刀对你,朕可不答应,你要记得,张伴伴那边不能说,王通那边也不能说!”
赵金亮用力的点点头,万历皇帝又是顿了顿,缓声开口问道:
“小亮,阅兵的时候你也在朕的身边,下面过去的那些兵马,是看朕多些,还是看王通多些?”
赵金亮跪在地上琢磨了下,颇为肯定的开口说道:
“当然是看万岁爷多些。”
万历皇帝长吐了口气,身子向后,赵金亮又在地上说道:
“奴婢听虎头哥说过,说王通王大哥曾特意叮嘱各军将领对下面军兵要求,路过高台一定要目视陛下,这样才显得尊重。”
万历皇帝刚刚松下来的表情立刻板了起来,在那里沉思了半响,才摆摆手,开口说道:
“让李德妃今晚侍寝吧!”
赵金亮脸上有点糊涂,因为万历皇帝自从宠信郑贵妃以来,已经很少去其他嫔妃那边了,只有心情很差的时候才宣召侍寝,这一场场胜利的,怎么突然就心情差了呢,不过赵金亮自然不会去问,磕了个头,连忙去安排了。
***********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出缺之后,张四维一党颇为的惊慌,虽说张四维丁忧近一年,在朝中的影响力渐渐消失,被他提拔到各个位置上的阁员和尚书、侍郎也都是逐渐分化,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派系。
但大面上还是互相帮扶,而且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在朝中仅次于内阁首辅和次辅,有时候甚至还要高于次辅。
掌握人事大权,这是官场上最要害的权力,如果落入别人手中,那实在是被动了,原本以为王锡爵入阁后制衡申时行,却没想到王锡爵和申时行走的很近,如果这个吏部尚书的位置也被他们拿去,那可就处处受制了。
不过,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在南京做礼部尚书的沈鲤在万历皇帝的暗示下,廷推通过,就任吏部尚书之职。
沈鲤也是张四维的徒党,当初是张四维在京师中刚和张居正一党相斗的牺牲品,张四维丁忧之后,已经没有人顾得上他,却没想到今曰一朝翻身。
“天子年岁渐长,这是让朝中相制啊!”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9112
79113
79114
79115
79116
79117
79118
79119
79120
79121
79122
79123
79124
79125
79126
79127
79128
79129
79130
79131
79132
79133
79134
79135
79136
79137
79138
79139
79140
79141
79142
79143
79144
79145
79146
79147
79148
79149
79150
79151
79152
79153
79154
79155
79156
79157
79158
79159
79160
79161
79162
79163
79164
79165
79166
79167
79168
79169
79170
79171
79172
79173
79174
79175
79176
79177
79178
79179
79180
79181
79182
79183
79184
79185
79186
79187
79188
79189
79190
79191
79192
79193
79194
79195
79196
79197
79198
79199
79200
79201
79202
79203
79204
79205
79206
79207
79208
79209
79210
7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