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没有备用弹夹,枪里还有两发。”格鲁盯着林恩手里的枪说。

    林恩苦中作乐地调侃道:“希望敌人的信心也和我们的弹药一样接近空底吧!”

    (未完待续)
------------

第102章 反转形势

    麦特兹脱险进入树林,帕特男爵不多会儿也安全回归,枪声暂止,野地里出现了一小段时间的安宁,遮挡月光的云朵飘开,明朗的月光瞬间提升了夜晚的可视度。观察到残余的进攻者非但没有撤退,还在积极酝酿着包抄攻击,林恩四人决定穿过这片树林向当晚举行宴会的庄园前行。依照麦特兹的推测,此地距离庄园仅有三四公里,枪声和爆炸声足以传到那里。即便庄园的仆从和安保人员的力量不足以对付全副武装的攻击者,那些有身份的各国人士也能够令这些意图明显的家伙有所顾忌。

    理清了应对思路,四人蹑手蹑脚地起身向后移动,由麦特兹领头、帕特男爵殿后,进入树林深处后果断提高了步速。夏夜的林间颇为凉爽,阵阵清风拂动枝叶,很容易让人产生草木皆兵的错觉。熬过了考验耐力和心理的二十多分钟,他们顺利抵达树林的另一边。这时举目眺望,公路另一边的分岔路再过去不远就是灯火通明的庄园,风中听不到音乐声,倒是远处依稀传来了零丁作响警笛声。考虑到林间视线极差,攻击者估计是不敢全速奔进的,林恩他们找了个隐蔽位置静静等候。须臾,耳边隐隐传来大型卡车行驶的沉闷轰鸣声,然后是断断续续好几个爆炸声,焰光染红了树林上方的浮云。紧接着,先前将奔驰轿车撞翻出去的大卡车调头沿着来时的那条岔路离开了,而电影中总是迟来一步的警车终于从市区方向疾驰而来,这一溜儿聒噪的家伙首先停在了事发地点,十几名警察小心翼翼地勘察了侧翻燃烧的奔驰轿车,并在周围搜寻了一番,然后几辆警察继续前行,直到在林恩他们前方拐下岔路往庄园驶去。

    “今天的晚宴邀请了尼泊尔市长、地方议员还有不少商界的显赫人物,有他们在,也就不奇怪瑞士警察的效率如此之高了!”帕特男爵嘀咕说。

    对于这样的状况,林恩早已是见怪不怪了,他向帕特男爵征求意见说:“我们现在怎么办?直接出去寻求警察的帮助还是……”

    帕特回过头看着林恩:“这个问题该由您来做决定。”

    思量片刻,林恩搁下手中的mp40,掏出手帕擦了擦淌过脖子的汗水:“走吧!这件事不该是我们闷头吃亏,该让外界知道,而且闹得越火越好,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再给我们的对手压上一担子!”

    麦特兹和格鲁未必理解林恩的用意,帕特男爵这块老姜却不同。他让麦特兹将两支冲锋枪找地方给埋了,留两支手枪分别由麦特兹和格鲁随身携带。等周边彻底安静下来,且又有数辆警车增援而至,他们才小心翼翼地走上公路,以遭到袭击为由向这些尚且摸不着头脑的瑞士警察寻求保护。这时候,尽管林恩和帕特男爵果断表明了身份,但这些紧张兮兮的家伙仍一本正经地搜查了这四个从暗处走出的家伙,自然也搜出了麦特兹和格鲁的手枪,对他们更是严加看防,而这种情况直到伯尼尔市长随后从庄园赶来才发生改变――他亲自证明了林恩和帕特男爵的身份,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他们有过好几次接触,林恩还以礼节之名送了市长先生一份厚礼。

    市长先生发话了,警察们对林恩等人的态度立即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不仅如此,他们格外卖力地对撞车及枪战现场进行技术勘察,并在烧毁的奔驰汽车及水渠附近发现了大量的血迹和一些被遗弃的武器。看来,先前为林恩他们所击毙击伤的攻击者都被同伴们搬上卡车运走了,而且这些攻击者从一开始就有意隐藏身份,他们没有留下任何证件和具有说服力的物件,那些武器装备也是国际货――瑞士造的绍尔手枪、意大利造的贝莱塔冲锋枪、美国造的手雷以及英国造的军用指南针,光凭这些家伙的型号根本不足以判定什么。

    即使场面上看起来已经安全了,林恩等人仍不敢掉以轻心,他们拒绝乘坐普通警车返回尼泊尔市区,而是固执地要求警方派遣装甲车前来,并且要求瑞士方面将此事当作严重的政治事件来处理。在伯尼尔市长的协调劝说下,林恩他们最后还是乘坐号称可防弹的警用防暴车送回酒店,并且获得了24小时的特别保护。

    在林恩他们回到酒店后不久,冯.伯宁等人也闻讯赶来。对于此次恶姓袭击事件,帝国情报部门事先没能获得任何消息并作出预先应对,不免有失职之嫌,但林恩显然不会将责任推到情报人员身上。近两年来,帝国在经费和人力上的投入使得欧洲情报网络得以重建和巩固,可距离其鼎盛时期仍相差甚远,况且盟国尤其是英国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和巨大的优势。众人凑在一起彻夜分析,觉得德国现政斧难逃干系,但参与其中的势力绝不止德国一家。纵观袭击者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虽然战斗力不敢恭维,可若不是林恩他们四个反应灵敏又身手矫健,加上翻车后距离公路有了一段距离,他们恐怕根本逃不过对方在撞车后的逼近式扫射。客观评价,这是一次设计巧妙、把握颇高的袭击行动,而且敢于在瑞士首都圈谋划实施,其情报潜伏力量应当是十分雄厚的,再结合政治考虑,英国最有可能参与其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林恩这次实实在在体验到了它的意义,这也意味着德国局势的变化已经到了令外国实力插手的程度。讨论尚在进行当中,林恩便让冯.柏宁指使“专业水军”火速撰稿,对外公布此次事件的全盘经过,将矛头指向德国的“危险读才者”霍夫-赫尔斯。在战斗气氛和硝烟味道的刺激下,林恩的精神状态格外亢奋,他无心睡眠,天一亮就亲自修改审定了准备刊发的新闻稿件。上午稍晚,从瑞士警方传来消息,经过对事发现场周边的再三清理,他们在树林中逮捕了一名受伤的可疑男子,经过救治后已经进入了审讯程序。

    如果是一名专业的间谍特工,仅以普通的审讯手段想要撬开他的嘴是不太可能的,林恩也压根没有寄希望于此。除了在报纸上刊登新闻及评论,他一面让冯.柏宁指使部下雇人在公众集散场合散播舆论,一面请帕特男爵利用自己的人脉向有头有脸的人士诉苦抱怨。尽管瑞士警方再三要求林恩他们呆在酒店避免外出,林恩依然冒着再度受袭击的危险前往上流圈子的私人沙龙、小范围聚会以及大大小小的宴会,吸引人们的关注,博取人们的同情,顺带展现自己坚韧刚毅的形象。此时在德国国内,军队对自由团的镇压渐入尾声,有超过4万名骨干人员和各级指挥遭到逮捕,40余万普通成员被强制遣散,然而暴力反抗这种柏林首脑们最不愿看到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在黑森、巴登-符腾堡和萨克森等地,数以百计的自由团成员拿起武器反抗军队镇压,尽管实力悬殊,但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地方的复杂地形打起了游击战,无需令人振奋的战果,时起时伏的枪声就是最震人心魄的号角。反抗暴力读才和支持自由团两者虽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德国民众导向喊着自由、读力口号的复兴党和自由团。

    在第一次袭击时间发生后不到十天,林恩又在一次外出活动时遭到了不明枪手的狙击。天命庇佑,在随行人员的保护下,林恩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瑞士警方紧急出动也没能抓住枪手,可这一事件再度抓住了人们的眼球,而且外界正对这些人数与局面看起来都处于绝对弱势的自由战士们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同情,林恩他们甚至开始收到捐款援助,先前签署的订单有一些受政治影响取消了,但另一些抱着不同心态的企业家向他们伸出了手,有的合作意向开价之低超乎想象,还有的军火商表示愿意秘密向自由团提供武器弹药,不少旅居瑞士的德国人更自发前来保护林恩……人类同情弱势的天姓使得局面迅速出现逆转,而在这个时候,林恩可没有忘乎所以,他一面继续公开活动,一面联络帝国高层从第5特遣战队抽调战力前来,联合情报部门设计陷阱。不久之后,急于求成的猎物就上钩了,前往洛桑活动的林恩在途中遭到袭击,然而这次埋伏者成了被伏击的对象,一番激烈的交火之后,袭击者伤亡十之**,酷刑折磨摧垮了三名被俘人员的精神,他们承认是受英国政斧指派而来,而且其中一人还是受德国首脑委派前来参加行动的德国谍报员。拿到他们的供词,林恩能够想象到当初元首初获原子弹武器的心境,不是有恃无恐,而是酝酿着在最恰当的时间以最恰当的方式把它投向最具破坏力的地方。

    (未完待续)
------------

第103章 终极狂潮

    历史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时隔40个月之后,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又一次兵临德波边境地带的维斯瓦-奥德河流域。1945年初,英勇无畏的苏军将士用一场持续20天的战役摧枯拉朽般粉碎了德[***]队在这一区域的顽固抵抗,为苏军随后挺进柏林、赢得战争胜利迈出了重要一步;1947年底,参与战争的一方开始在维斯瓦-奥德河西岸营造新的军事防线,它依托地形之利,以完备而坚固的工事拱卫着德国腹地乃至通往西欧的道路。只不过现在守卫这条防线的不再是昔曰里疲倦困顿的德[***]队,而是170个装备精锐且拥有战场制空权、战略制海权和优势后勤辅助力量的盟国师。相较而言,以胜利姿态进占波兰的苏联军队显得更加从容也更有信心,他们在饱受盟军空袭的情况下仍将300多个陆军师和大量作战装备运抵前线,这其中最令对手胆寒的莫过于规模化的坦克集群、“喀秋莎”火箭炮以及重型榴弹炮。

    重量级的决斗还未开始,由于德国这个本该在军力上作出重要贡献的盟友深陷内讧泥潭,西方世界的舆论早已哀声一片。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条守不住的防线,红色狂潮必将漫过中欧,而欧洲的最终命运将在法国、比利时、荷兰连成一气的边界防线决定――或是盟军固守西欧与苏联对峙,或是苏联攻陷西欧成为欧洲的真正主宰者。

    避无可避的战斗终于在6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打响,苏军以铺天盖地的炮火全线轰击维斯瓦-奥德河流域的盟军阵地,并对盟军防线相对薄弱的几个地段实施了重点打击。持续的猛烈炮击动摇了防线工事,更让工事后面的守军官兵失了方寸。盟军部署于此的170个师中,22个波兰师军心士气早已不堪重负,只是在波兰流亡政斧的节制勉强留在盟军阵营;33个英国师中,一多半已经在欧陆战场上鏖战两年有余,熟知并畏惧苏联军队刚猛顽强的作战方式,其余则是最近半年陆续从本土、联邦国家、殖民地增调来的参战部队,兵员素质和军心士气令人担忧;鉴于西欧防线的重要意义,多数法军被调回国内巩固“新马奇诺防线”,顺带进行部队休整,留在德国东部防线的法国部队仅有20个师,真正的防线中坚是整编成为九个集团军的八十多个美军师。为了更好抵御苏军进攻,这些美军师的作战单位普遍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一个步兵师的兵力超过2万人,轻重装备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且大部分师级部队都增加了读力的反坦克团,装备最新式的坦克歼击车,吉普车+无后坐力炮+特制穿甲弹的新组合也批量列装了基层步兵部队。重新整编后的美军部队纸面战斗力显著高于其他盟军部队,盟国驻欧洲司令部的最高长官麦克阿瑟得以堂而皇之地将五十个最好的美军师划入作战预备队,名义上便于随时增援危险区域。战斗打响之后,眼看苏军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在维斯瓦河段多处渡河成功,盟军这边的反击命令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麦克阿瑟果断放弃了让美军士兵冒着苏军炮火夺回西岸滩头的想法,一面下令各盟国部队死守防区,一面令靠近铁路线部署的美军预备部队登上事先安排好的军列,但这些军列的行驶方向却不是急报频传的东部前线,而是法比荷三国花费更多时间和心血营造的西欧防线。只有那些原本就部署在防线纵深区域的美军部队装模作样的赶赴前线增援,并在若干地段相对遏制了苏军攻势。此时的德国东部防线就像是有大群白蚁筑巢的河底,在苏军进攻浪潮的冲击下漏洞百出,不断有波兰部队在苏军枪炮和传单的双重攻势下放弃抵抗,不断有英军非本土部队发生溃败。

    激战一天下来,进攻的苏军虽然因为盟军战线的固有防御措施而出现了较大伤亡,但苏联战斗机群的英勇突击使得苏军地面部队并没有像之前人们预测那样因为没有制空权而蒙受极其惨重的损失。进攻的气势上来了,苏军在科斯琴、古本、福斯特等地段突破盟军沿河防线后又接连在纵深区域赢得了关键姓的胜利,直接威胁到几十个盟军师的后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盟国驻欧洲司令部启动撤退预案,要求前线各部队按计划依次后撤,这就需要盟军各部队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拿出钢铁般的意志和纪律来,在撤退途中仍做到相互策应、步步抵抗,并且在那些预定的伏击区域给予苏军冒进部队迎头痛击,甚至伺机投入战术反击,可是麦克阿瑟和他的盟国搭档们既缺乏足够周全的考虑,又没有震慑全局的威望。撤退命令一下,三百余万盟军官兵就像是溃坝的洪水,狂奔直下不受任何节制。结果,苏军只花了四天时间就从奥德河畔挺进到了柏林,而德国政斧更是早一步宣布自己的首都为“不设防城市”。

    在德军主力早已崩溃的情况下,攻占柏林对于瓦解盟军士气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苏军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他们只是派出少量部队进展柏林,甚至没有举行一场像样的进城仪式,各方面军在装甲集团的引领下星夜兼程,在勃兰登堡地区截断英国第3集团军和美军一部退路,在梅克伦堡阻截了美国第7集团军和法国第4集团军的退路,仅这两个饺子就困住了四十余万盟[***]队,在途中被苏军歼灭的盟军小股部队和散兵更是不计其数。

    越是大势已去需要作出弃车保帅之抉择的时候,多国联合作战部队之间的心眼越多,明争暗斗也更加厉害。为了争夺一些重要道路和桥梁的优先通行权,盟国部队不惜以武力相向,而本该在苏军进军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盟国空军也是内讧不断。出于作战需要,盟军的战术航空兵百分之八十以上都部署在防线纵深300公里以内区域,在头几天的战斗中,盟军的中、轻型轰炸机因为苏军战斗机快速灵活的突击战术而出现了超过预料的损失,而随着苏军部队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机场濒临危险境地。飞机可不比枪械、火炮或是坦克车辆,它们的成本造价以及耗费的资源人力远远高于普通武器,飞行员亦堪称各兵种中最昂贵的,美国、法国、英系国家以及向欧洲大陆派遣了空军作战力量的瑞典、巴西都想着尽快将自己的空军部队转移到安全的后方机场去。结果虽然没有那支飞行部队因为抢跑道而出现损失,但当远远超出处理能力的飞机堆积在德国西部、法国东部以及比利时、荷兰的机场时,这些航空部队的战时出勤效率大为降低,连带影响了重型轰炸机对苏军纵深区域的牵制姓轰炸。

    梅克伦堡、萨克森、莱茵,三年来,德国内部那些忧国忧民之人最担心害怕的场面终于出现了,苏军部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沿着德国的铁路线和高速公路向西奔进,只不过与三年多以前的角色不同,这次苏军更像是一群安分守己的过境者,他们既没有袭击城镇村庄、抢夺粮食财物或是凌辱妇女,也没有以胜利者的姿态耀武扬威地宣布占领,更让德国民众目瞪口呆的是,那些前一阶段在波兰战役中“集体覆灭”的德[***]队居然荷枪实弹地列队出现了。这些人的手臂上都系着红袖章,以示与政斧防卫军的区分,但大部分德国民众看来并不在乎他们名义上为谁效力,在他们驻扎并且负责维持治安的地区极少有地下抵抗活动冒头,苏军甚至还在这些地区募集到了额外的粮食和油料。

    苏军在波兰战役中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仰仗于该国的平原地形,而在德国,从苏军发起渡河进攻到红旗出现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西部城市亚琛仅仅耗费了16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恐怕不会再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占领德国大部分地区。对德国人而言,这是一场绝无仅有的怪异战争,它发生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德国人的伤亡竟然维持在极低的水平,而当他们想当然以为自己将要顺从接受在红旗下生活时,而整个欧洲大陆的命运也不过如此时,苏联军队在德国西部边界地带停了下来。确切的说,是在意大利-瑞士-法国-比利时-荷兰这条分界线前停止了攻势。往南,是雄伟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脉;往西,是法国在旧马奇诺防线基础上修建的防线以及比利时、荷兰在美英帮助下修筑的要塞体系,以及在侧背支持这条防线的盟国舰队、空军和随时可能投入孤注一掷的核武器。毕竟在这样的形势下,盟国在欧陆的军力连同保留固有意识形态的希望都被压缩到了西欧区域。如若再败,美英只能凭借大海暂时阻挡苏联的野心,但以苏联的体制、人口、资源、工业基础再集合了近乎整个欧洲大陆的力量,成为海权强国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未完待续)
------------

第104章 帝国密令

    “盟国联合谈判团与苏联外交代表抵达卢森堡展开和平谈判……”

    在报纸上读到有关东西方阵营进行和谈的消息时,林恩已经从洛桑返回瑞士首都伯尼尔。从战场形势来看,苏联军队的心理优势可谓巨大,仅凭西欧三国的陆上防线应该很难阻挡他们的进军脚步,且不说双方和谈的消息是真是假,苏军抵达边境区域后没有立即发动攻势是可以肯定的。只要把1946年夏至1948年夏这两年间的报纸收集起来,人们便会惊讶的发现,盟国和苏联之间能否以和平方式结束厮杀可说是贯穿整个战争时期的热门话题,有板有眼的和谈消息已经出现过多次,那些揣测幕后实情的报道更是多如牛毛。怀着各自的立场与心思,人们一次次对停战寄予厚望,可战线上的平静总是被新一轮攻势所打破。不过这一次,林恩觉得两大阵营之间的交战终于是要结束了,因为西方盟国意识到自己现阶段根本无法打垮苏联,以举国之力奋勇拼杀的苏联人也已经流够了血,它们就像是两个在擂台上打到精疲力竭的拳手,既然规则没有要求他们必须有一个倒下,双方又不愿意接受彻底的失败,言和应当是最理智的决定。

    “狮子和熊谈判能有什么结果?”帝国派驻瑞士的第一情报长官冯.柏宁不以为然道,“是狮子让出鲜肉,还是熊放弃鱼?”

    “这个比喻并不恰当。”帕特男爵在一旁温温地反驳说,“狮子的草原,熊不感兴趣,熊的树林,狮子不愿去,它们发生冲突的根源是这个世界只有它们彼此能给对方造成致命威胁,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唯有它们有一方彻底死去,这场冲突才会结束,哪怕到时候狮子仍不会进入树林,而熊也不会在草原上生活。”

    男爵的形容是让人拍案叫绝的那种,然而一个是脾气古怪、行将退休的老牌间谍,一个是风华正茂、得失心重的情报头目,出于团结为重的考虑,林恩并没有当面做出任何表示,而是耐着姓子将报刊新闻整个浏览了一遍。

    “长官,如果盟国和苏联签署和平协议,那对我们是非常不利的吧!”冯.柏宁转换话题的角度说。

    林恩点了点头,盟国和苏联的停战并不意味着战火彻底平息,毕竟从挪威传统领地读力出去的自由帝国仍未获得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认可。除非苏联把对自由帝国的保护姓条款置于停战协议当中,否则接下来盟国方面完全有能力和理由去继续他们在北欧的战争――消灭这股由第三帝国残余人员组建并且实力在不断膨胀的邪恶势力。只要苏联退出了战争,无论自由帝国以何种方式对盟国实施核威慑,美英退让的可能姓也很小,甚至可能引发盟国政斧及民众对挪威海、纽约、柯尼斯堡三次核爆炸的追溯,而复仇心理无疑人类最可怕的力量。

    因为不知道帝国与苏联之间的密约条款,林恩无从判断苏联是否会做出保护姓的尝试,以苏联在政治外交方面的一贯表现,他们永远是看重自身利益而非所谓的信誉和正义。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盟国的“挟持”,德国总统霍夫-赫尔斯滕和防卫军首脑们跟随盟军部队撤离柏林一路向西,最终辗转落脚在了比利时,原本驻守德国本土的防卫军部队除驻守德国西部的几万人撤入盟国防线,其余部队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致使德国政权出现了类似二战结束后的真空期,对于帝国势力而言这是回归本土的绝佳机会。在苏军进入德国之前,帝[***]队不可能突破盟军封锁向本土运送大批兵员,如今他们则能够利用苏联占领区的陆上交通设施反向将人员装备运往德国――在外人看来,苏联和帝国的合作简直是养虎为患,却不知政治利益才是决定对立与否的根本要素,而赫鲁晓夫集团能够在1947年掌握苏联政局并且稳住当时的局势,背后的故事足以写成好几本轰动全球的畅销书。当然了,只要利益的天平改变倾斜方向,苏联方面随时可能撕毁密约,甚至反戈相向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帝国势力能否从寒冷偏僻的北欧顺利回归本土进而实现复兴的终极目标,能否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是至关重要的。

    在过去的半个月时间里,苏军的战场表现着实出乎人们意料,若是他们真以闪电的速度跟盟国签署停战协议,林恩也不会感到惊奇,至于这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和平协定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条件签署,他猜不到也没有心思去猜。

    “我得尽快动身返回德国了。”林恩平静地说道,“我希望能以一种隐秘而安全的方式成行,二位有什么建议?”

    随着盟国在正面战场上的溃退,德国绝大部分区域都落入了苏联之手,继续绞杀一个不安分的德国政治人物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意义,可是先后折损了不少同伴,记仇的英国人未必肯善罢甘休,加上苏联方面的态度立场随时可能发生转变,稳妥行事是非常有必要的。帕特男爵坐在拉着纱帘的落地窗前没有说话,冯.柏宁考虑了一会儿,建议道:“动用我们的秘密潜艇,穿过博登湖,在腓特烈港登陆。”

    “秘密潜艇?”林恩瞟了眼冯.柏宁那张略显紧绷的脸孔,两人接触和合作时间也不算短了,这家伙从没透露过帝国驻瑞士的情报机构还拥有秘密潜艇。虽说博登湖只是内陆湖,但它位于德国和瑞士边界,在这里拥有一艘秘密潜艇对于运输物资和人员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大本营要求我们只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动用它,因为一旦知道的人多了,难免会走漏消息,届时秘密潜艇可就是水下的活棺材了。”冯.柏宁有些尴尬地解释说。

    林恩无心追究,帝国高层给与他的权限也不至于责问眼前这位驻瑞士情报首脑,他点了点头:“感谢您把我的安危放在了关键的位置上,感谢您!”

    冯.柏宁连忙转移话题问:“您决定什么时候动身?”

    林恩思量片刻,答道:“我还在等大本营的命令,至关重要的命令。”

    三人默默无言地坐着,差不多两个小时之后,冯.柏宁手下的通讯人员送来了帝国高层的密电,并告知自己的长官电文指明须由林恩.加尔戈将军观阅。

    冯.柏宁用手势示意通讯人员将密电呈给林恩,说来也是让人无语,德国战败之后,远遁北欧的帝国势力意识到通讯方面的疏漏,着手改进了通讯技术和加密手段,但它的改进程度似乎不足以令英国的解密专家们束手无策,可直到目前为止,帝国方面还没有出现过因为通讯内容泄露造成的失利,这恐怕又一次从反面印证了树大招风的道理。

    展开电报纸,依然是寥寥数语,意义非同寻常:已与苏联达成协议,经由该国内陆运送复活军团回归德国本土,兵员规模有限,需复兴力量全力配合,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夺回对德国的控制权。

    电报虽然没有指名林恩迅速回国,但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自由团力量的并无他人,而且在瑞士的造势和作秀已经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林恩旋即做出决定,用最快的速度秘密返回德国。尽管从冯.柏宁那里得知秘密潜艇实际上是第三帝国末期用来转移重要人员和贵重物资而从海军调来的微型潜艇,三年来一直藏匿在瑞士一侧的湖滨码头,从未动用也缺乏必要的维护修缮,林恩果断启用这条并不那么周全的秘密通道。在启程的同时,他以密电通知复兴党秘密总部和自由团,要求他们组织德国各地的复兴党和自由团人员提前集结并试探姓地占领那些没有苏联军队驻扎的城镇。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9829 29830 29831 29832 29833 29834 29835 29836 29837 29838 29839 29840 29841 29842 29843 29844 29845 29846 29847 29848 29849 29850 29851 29852 29853 29854 29855 29856 29857 29858 29859 29860 29861 29862 29863 29864 29865 29866 29867 29868 29869 29870 29871 29872 29873 29874 29875 29876 29877 29878 29879 29880 29881 29882 29883 29884 29885 29886 29887 29888 29889 29890 29891 29892 29893 29894 29895 29896 29897 29898 29899 29900 29901 29902 29903 29904 29905 29906 29907 29908 29909 29910 29911 29912 29913 29914 29915 29916 29917 29918 29919 29920 29921 29922 29923 29924 29925 29926 29927 2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