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庆安快步向大厅走去,暂时不想明珠之事,心中却在考虑渤海国为何派使臣来?他已经决定兵发渤海国,并且大军已经出发了,这时候,渤海国和新罗国的使臣突然到来,令他感到很困惑,难道是渤海郡王大钦茂又反悔,不再欢迎他了吗?

    李庆安之所以出兵渤海国,是根据上次在长安时他和渤海郡王大钦茂达成的协议,大唐同意在危机时出兵支援渤海国,但兵力和出兵时间由唐朝来决定,并且渤海国将全部负担唐军的粮草物资,如果有必要,唐朝还可以在渤海国租借港口驻军,这些,大钦茂都完全同意,双方还签署了正式备忘书。

    李庆安心念一转,他便立刻意识到,并不是不欢迎唐军,而应该是渤海国的形势异常危急了,还有新罗,它与渤海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也应是同样遭遇到了危机。

    大都督府主厅里坐着三个人,一个是汉人,此人便是护送王子大英俊逃回渤海国的魏汝群,他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为几贯钱出售草药的军医了,他现在是渤海国的户部侍郎,渤海国是以汉语为官方语言,魏汝群出任高官丝毫不受影响,他现在最大的期望就是能把妻儿接到渤海国去享福。

    魏汝群只是副使,主使是渤海国国王之弟大成庆,他同时也是渤海国的右相中书令,渤海国完全仿照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它既是一个读力的国家,同时也是附庸于唐王朝的羁縻州,渤海国在唐朝被称为忽论州,国王同时也是忽论州都督,在国王登基后,必须要得到唐朝的册封才能正式称王,否则只能称为权知国务,而且每年必须向唐朝进贡,和西域诸国实际上是一样。

    去年,渤海国王大钦茂秘密赴长安,和李庆安达成了出兵协议,但在这个协议却遭到了渤海国上下的强烈反对,关键是其中一条,渤海国将允许唐朝无限期租借港口并准许唐军在港口驻军,这无疑是侵犯了渤海国的读力,将使渤海国受制于唐朝,包括国王大钦茂也有些懊悔了。

    右相大成庆反对最为激烈,这就使得这份协议迟迟在渤海国内得不到正式通过,不能称为渤海国的国家协议。

    但形势的危急却改变了这份协议的命运,渤海国已经得到了确切消息,安禄山、契丹、奚将三家联合,进攻渤海国,这使渤海国上下一片惊惶失措,向宗主国唐朝求援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了,与其国家灭亡,还不如让唐军驻兵,原本最反对唐军驻兵的右相大成庆,却变成了这份协议的极力支持者,在他的推动下,渤海国上下达成了共识,正式通过了这份协议。

    主厅内还有一个人便是新罗国的特使金良相,他也是新罗贵族,官拜上大等,也就是相国,新罗国和渤海国一直是世仇,两家征战多年,尤其是上一辈,渤海国王大武艺和新罗景德王之间仇恨极深,几乎没有和解的可能。

    但大武艺死后,其子大钦茂继位,渤海和新罗的关系便开始出现了缓和的迹象,虽然没有友好往来,但至少没有战争了,而就在今年年初,新罗景德王也去世了,他的八岁的儿子惠恭王登位,由太后摄政,正是在新罗太后不遗余力地推动下,渤海和新罗出现了和解,双方开始贸易往来,允许民间自由过境。

    而这次安禄山、契丹和奚将的三家联合,也同样使新罗遭受到了极大威胁,他们三家灭掉渤海国后,下一步必然就是新罗了,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命运使渤海和新罗走到一起,他们决定联合两[***]队抵御安禄山和契丹的入侵,但实力还是不够,两国便同时派特使前往大唐求援。

    他们是乘船在扬州上岸,非常巧,李庆安就在扬州,简直就是上天对他们的眷顾。

    三人坐在大堂内忐忑不安地等待李庆安的到来,他们并不知道,李庆安已经派大军乘船北上了,这是唐军的绝对机密,就连扬州官府都不知道。

    “赵王殿下驾到!”

    随着守卫士兵的一声高喝,三人都同时站了起来,只见一个三十出头的军官大步从外面走了进来,他们都不认识李庆安,但从来人的气势,和他头戴的金盔,他们便知道,这就是唐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赵王李庆安了。

    三人同时跪下行礼,“渤海国特使大成庆、副使魏汝群参见赵王殿下!”

    “新罗国特使金良相参见赵王殿下!”

    李庆安笑呵呵将他们扶起,“三位特使一路辛苦,快快请起!”

    李庆安已经看了使者名册,来使居然都是渤海和新罗的高官,他的目光迅速瞥一眼魏汝群,他在季胜的情报中看到过这个名字,此人护送大英俊回渤海,没想到居然成了渤海过的户部侍郎,此人倒是一个老天送给大唐的关键人物。

    “三位特使请坐!”

    李庆安请他们坐下,亲兵们又给众人上了茶,李庆安端起茶杯,微微一笑问大成庆:“渤海郡王现在可好?”

    “回禀殿下,郡王很好,我临行时,郡王特地给殿下准备了礼物,王妃和世子也给赵王妃及小王爷准备了礼物。”

    礼物亲兵已经收下了,大成庆将一份礼单放在桌上,李庆安看了看,都是金玉宝贝一类,他笑道:“多谢你们郡王和王妃世子,礼物我收下!”

    李庆安又对新罗国特使金良相淡淡道:“听说新王登基,为何不遣使来大唐?”

    新罗和渤海一样,也是大唐的属国,新罗国同时也是大唐的鸡林州都督府,新罗王出任鸡林州都督,向唐朝进贡,接受唐王朝册封,旧王去世,新王登基,新罗没有及时向唐王朝遣使,这让唐廷和李庆安都有些不满。

    金良相慌忙解释道:“新王年幼,由太后摄政,国中有贵族不服气,在南方叛乱,我们刚刚平息了叛乱,所以太后便派我来出使大唐,一是向大唐求救,同时也是正式向大唐请求册封新王。”

    李庆安点点头,国内叛乱,这个理由他勉强可以接受,他又转头问大成庆,“安禄山的境况如何了?”

    说到了正事,大成庆的表情有些紧张起来,他挺直身子,从随身携带的行李中取出一幅地图,摊开在桌上,“殿下,目前安禄山的军队集结在营州柳城,从我们了解的情况,安禄山尚有七万残军,但他又在营州和安东都护府进行招兵买马,据说他要招足十万军队,契丹出兵七万,奚出兵三万,一共二十万大军,最迟秋天,他们就将对渤海发动全面进攻,我们渤海国只有八万军队,加上新罗七万,也一共只有十五万军队,而且论武器装备,我们比不过安禄山的燕军,论骑兵凶猛,我们也远不如契丹和奚,这场战役,我们失败的可能姓很大,如果我们失败,就将是渤海灭国,所以渤海上下恳求大唐出兵,支援我们。”

    旁边新罗使者金良相也恳求道:“新罗自百年前便依附于大唐,是大唐的属国,百年来恭敬宗主,进贡不断,望大唐能在新罗生死存亡之际,援手相助,新罗必将感铭肺腑,永为臣服!”

    李庆安沉思了片刻,便对大成庆道:“在去年,渤海王大钦茂曾秘密来长安,我和他签署了一份互助备忘录,当时渤海王也签字了,但他说需要本国朝廷通过后,才形成正式国之契约,我不知道这份备忘录他考虑得怎么样了,有没有成为国书?”

    大成庆要说话,李庆安又摆摆手打断了他,“假如这份备忘录通过,你们就没必要恳求,你们便可以根据条约直接要求大唐出兵,怎么样,这份国书你带来了吗?”

    “带来了!”

    大成庆连忙取出一卷黄绸卷轴,这一份是给唐朝的国书,双手恭恭敬敬奉给李庆安,“请殿下收下!”

    李庆安接过卷轴展开,仔细看了一遍,果然是当初他和大钦茂签订的备忘录,现在已经成为了正式旨意,盖有国王的印玺和中书门下大印,也就是以国书形式确定下来了。

    李庆安更关心的是第三条,大唐可以无限期租借渤海国港口,准许唐朝筑城,并同时驻军,当时他和大钦茂的口头约定是不高于三万,所需粮草由渤海国供给,国书上果然有这一条,而且渤海国把军队人数明确下来了,不高于三万。

    但李庆安却没有找到渤海国愿意将哪个港口租借给大唐,国书上没说,李庆安便笑道:“我记得当时和渤海王谈过租借地一事,我们商谈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渤海国的南京府沃州港,他准许唐军筑城,这是一个简单方案:另一个方案是土地调换方案,同样是在沃州港筑城,但在剿灭契丹军队后,唐朝可以把契丹土地交给渤海国,作为交换,渤海国另外将北部的理州、华州和安州划给大唐,作为唐朝在渤海国的一块飞地,这两个方案不知渤海国准备选择哪一个?”

    沃州就是今天的朝鲜咸兴港,现在是渤海国的南京府,李庆安希望得到这个港口,为唐军的中转补给,但他真正想要的是渤海国的华州和理州,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从前的海参崴。

    他知道渤海国一直垂涎契丹的土地,可以用作渤海国的牧场,所以他便以契丹的土地为诱饵,来换取这个北方最重要的港口。

    虽然此时渤海国也和曰本进行大量贸易,但他们对海洋的意识却并不高,更重要是他们没有明白李庆安的真正目的,渤海国几乎是一致同意第二个方案,以土地换土地。

    “殿下,渤海国选择第二个方案,因为契丹未灭,所以没有写在国书,待契丹灭亡后,我们再做一份补充。”

    “好!”李庆安欣然道:“既然正式国书已有,那我们就按约定,我即刻出兵,支援渤海国!”

    .........

    两名使者下去了,李庆安回到临时书房,他背着手站在渤海国地图前久久沉思不语。

    事实上唐王朝灭亡高句丽后,便立刻着手剿灭契丹和粟末靺鞨,但因后勤和地形等条件限制,一直未能成功,天门岭之战,唐军被粟末靺鞨击败,从此渤海国得以建立,唐王朝见已经无法剿灭渤海国后,只得采取安抚的手段,接纳渤海国为属国,但如果有条件,唐王朝是绝对不会放弃灭亡勃海国的计划,唐高宗、武则天都先后失败了,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吐蕃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唐庭只好放弃对东北用兵,先后建立安东都护府和卢龙节度府对东北进行控制。

    现在,该轮到他李庆安来考虑对东北的战略了,在后来的历史上,契丹、女真和满族都是出自东北,其根源就是唐高宗在灭亡高句丽后,没有能够成功剿灭契丹和粟末靺鞨,以至于安史之乱后,契丹逐渐坐大。后来耶律阿保机灭亡了渤海国,建立辽国,一跃成为了东北强国,永远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

    这一点,李庆安非常清楚,他不会让历史重演,也不会将问题遗留给自己的子孙,他准备用五到十年的时间灭亡渤海国和新罗,彻底统一东北,所以先在渤海国内部建立海港军事基地,在理州和华州迁移汉民,保障兵源,就是他东北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了。

    海参崴和咸兴两大港口,可使南北呼应,再加上营州的军队,他有信心,五年内可以让渤海国成为大唐的渤海道。

    这时,一名侍卫走到门口禀报:“上将军,他来了!”

    “带他进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5895 95896 95897 95898 95899 95900 95901 95902 95903 95904 95905 95906 95907 95908 95909 95910 95911 95912 95913 95914 95915 95916 95917 95918 95919 95920 95921 95922 95923 95924 95925 95926 95927 95928 95929 95930 95931 95932 95933 95934 95935 95936 95937 95938 95939 95940 95941 95942 95943 95944 95945 95946 95947 95948 95949 95950 95951 95952 95953 95954 95955 95956 95957 95958 95959 95960 95961 95962 95963 95964 95965 95966 95967 95968 95969 95970 95971 95972 95973 95974 95975 95976 95977 95978 95979 95980 95981 95982 95983 95984 95985 95986 95987 95988 95989 95990 95991 95992 95993 95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