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更是拉着李庆安的手撒娇道:“大哥,带我去嘛!你们遇到麻烦的时候,我还跑去安西,你忘了吗?”
明珠孤身跑安西一事,是她对付李庆安的杀手锏,只要一提此事,无往无利,李庆安指的无可奈何道:“那好吧!明天一早,我来接你们。”
........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九十七章 携美游庄(上)
李豫正式入住东宫已经三天了,这些他父亲当了十几年太子却只住了不到两年的宫殿,让李豫感慨万分,这将是他人生的起点,将是他大展宏图的始端,他坐在宽敞的大殿中,面前是中书省刚刚送来的奏折,他的批示将成为最后的决策,这些令人眼前发晕的权力已经让李豫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低调隐忍。
是的,他不需要隐忍,他也无法隐忍,在他眼中,大唐就仿佛是一扇被刀劈得千疮百孔的大门,只要被人轻轻一推便轰然倒下,在他眼中,朝廷的财政无以为继,富庶的关中粮食无法自给,中原兵力空虚,重兵屯于边疆,七成以上的兵力都不在汉族人手中,朝廷赖以生存的江淮之地,也开始被土地兼并波及,照中原的土地兼并速度,五年后,江淮也将无米可送,所有的这些都让他无法隐忍,他如果再不加以制止,那么当他登基之时,就将是风雨危楼,大唐摇摇欲坠的时刻,年轻人的血姓和对社稷的忧虑,使他在一入东宫之初,便表现出一种截然不同于父亲李亨的强硬和张扬。
此刻,李豫正坐在刚刚修饰一新的书房内,仔细地批阅着中书省刚刚送来的厚厚一叠奏折,这是李隆基给他的权力,准他代批奏折,在某种意义上,李豫现在就是皇太孙监国。
在李豫身旁,高力士坐在另一张桌上,替李豫分理奏折,此时高力士也是感慨万分,他也没有想到李隆基居然会如此大度地下放权力给皇孙,前太子李亨做了十几年的东宫,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批阅奏折的权力,孙子李豫却得到了,这是李隆基的信任吗?或许有一点,培养储君,但高力士却知道,这更多的是李隆基自己无心朝政的借口,把权力交给孙子比交给儿子更让他放心,至于把自己下放东宫,既有辅佐,也有监视,但更多是提醒李豫不要逾越了自己的身份,不要做跨越自己角色的事,他只是储君,事关重大的军国大事或者从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他都无权批准,还是要上报圣上,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夺相国的权,他要学会适应自己的角色,仅仅只是监国,不让大唐向危险的方向滑落,尽管如此,高力士还是倍感欣慰,从这个生机勃勃的储君身上,他又看到了大唐的希望。
这时,高力士见一名小宦官出现在门口,便问道:“什么事?”
“高翁,李庆安来了!”
“哦!请他进来。”
高力士想了想,便起身向外走去,走到殿外,正好迎面见李庆安走来,高力士微微笑道:“七郎,恭喜你升为郡王。”
李庆安也笑道:“我也恭喜高翁来到东宫!”
高力士不由摇摇头苦笑道:“人人都说我被贬到东宫,唯独你来恭喜我,何喜而来?”
“陪伴新君是喜,不必黯然回乡又是一喜,高翁以为我说得如何?”
“你啊!”
高力士拍拍他的肩膀笑道:“快进去吧!储君在等你呢!”
李庆安跟高力士走进偏殿,却一眼看见李豫站在书房门口了,老远便拱手笑道:“大将军现在才来见我吗?”
李庆安连忙快走几步,上前躬身施礼,“参见皇太孙殿下!”
“大将军不必客气,快快请进!”
李豫从来没有像此时这般重视李庆安,他皇祖父已经明确告诉他,李庆安就是定下来给他护位保驾之人,在他登基前,将提升他为陇右、河西节度,以重兵保护他登位,李豫当然知道军权的重要,除了李庆安之外,其他几大节度使名义上是效忠圣上,实际上都是各有后台,安禄山与杨国忠结盟,杨国忠又是自己的父亲的死敌,也必然也是自己的对头,高仙芝已有投靠张筠的迹象,而张筠模棱两可的态度让他不敢信任,至于哥舒翰,名义上是圣上的嫡系,实际上也是骑墙派,难以信赖,那只有李庆安才是他的铁杆支持者,李豫深知笼络李庆安的重要姓。
另一方面,李庆安不仅年纪和他相仿,而且和他一样,也是对土地兼并持强烈反对态度,这让李豫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他请李庆安走进书房笑道:“大将军快要成亲了,我这里先祝贺你了。”
如果在半个月前,李豫说出这番话必然是一种酸溜溜的感觉,甚至还有一种嫉妒,毕竟独孤明月是他梦寐以求的佳人,而且他不知道,本来独孤明月将成为他的皇后,就因为李庆安这个外来者的闯入,夺走了他的独孤妃,但现在对于他,尚不是江山美人兼得之时,江山社稷要远远比美人重要,李庆安就代表了他的江山,因此,把美人让出,也算是一种得到江山的本钱,这样算计之下,李豫的心结便迎刃而解了。
李豫热情地请李庆安坐下,又命人给他倒了一杯茶,笑道:“大将军准备什么时候回去?”
李庆安笑道:“陇右战役需要时间准备,我打算成婚后就带家小返回安西,希望殿下能成全。”
李豫一怔,连忙问道:“你是说想带妻子一同回去?”
李庆安点了点头,他就是这个意思,按照惯例,封疆大吏都要留家人在长安,比如哥舒翰的妻儿,高仙芝也留妻儿在长安,安禄山是留了儿子安庆宗在长安,这是他们的人质,本意是为了防止他们拥兵造反,但到今天,这条规矩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了,真要造反,也不会在意京中的家人,再者,李隆基也在各边军都派了监军宦官,这比留人质在京中更管用。
虽然这么说,大家还是自觉地把家人留在京中,都不想坏这个规矩,而李庆安要把妻子带走,李豫也知道这里面有特殊原因,但这毕竟是坏了规矩,李庆安既然告诉他,也就是希望他能批准。
李豫沉思了片刻,从他的本意来说,他也希望李庆安把明月带走,他可不愿明月成为自己皇祖母,只是自己无权批准李庆安带妻女走,他也要向皇祖父请示。
“大将军,我本人当然同意李将军带妻女去安西,可是我需要理由向圣上解释。”
李庆安却微微一笑道:“可能是我没有说清楚,我并非是想把妻子带去安西长住,我只是想带她去碎叶拜祭父母之墓,这是人之常情,也不是什么违反规矩的大事,我待她拜祭完父母便让她回来。”
李豫一拍脑门,‘高啊!’他怎么没想到这个借口,人走了,什么时候回来,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到时再找个借口,易如反掌,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露出了笑意,皆心领神会。
李豫立刻欣然道:“既然大将军只是想带妻子去拜祭先祖,那就没有必要再惊动圣上了,此事我便可以做主。”
李庆安大喜,连忙起身谢道:“那就多谢殿下了。”
“大将军不用客气,另外我还有一事想和大将军商量。”
李豫给高力士使了个眼色,高力士立刻对伺候在一旁的几个小宦官道:“殿下书房的橱柜可能做好了,大家一起去帮忙搬吧!”
他把几个小宦官领出了书房,又轻轻关上了门,李豫见众人都走了,这才压低声音道:“长孙全绪被贬,圣上想把河东节度使韩休珉调为左羽林军大将军,这样河东节度使之位空出,必将会引来争夺,大将军能否为我提供一个人选?”
这件事李庆安到没有想到,他沉吟一下便问道:“那圣上有没有提出人选?”
李豫摇了摇头道:“昨天上午才说到此事,但下午杨国忠便提出他的人选,他建议由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
李庆安心中一跳,历史上确实就是由安禄山兼任了河东节度使,使他拥有了三镇之兵,最终造反,河东节度之权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安禄山拿走,这不符合他李庆安的利益。
“那其他人可有方案?”
“张筠提议封常清来接任,王珙则建议夫蒙灵察来继任此位。”
李庆安不由笑了笑,都是安西的大员,封常清自然是高仙芝的人选,夫蒙灵察任安东副都护,也是闲职,不知几时和王珙勾搭上了,这时,他脑海里灵光一闪,笑道:“我倒有一个人选,殿下不妨考虑考虑。”
“大将军请说!”
李庆安缓缓道:“要找一个殿下容易控制之人,而这个人也是出自安西,对河东也很熟悉,原来是我的对头,不过他现在颇为落魄,殿下能猜到他是谁吗?”
李豫想了想便道:“你莫非是说潞州长史程千里?”
李庆安缓缓点头,“正是此人!”
李豫有些迟疑,道:“此人原来是庆王党,而且又曾是大将军的对头,我提议他,不是很合适吧!”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0081
30082
30083
30084
30085
30086
30087
30088
30089
30090
30091
30092
30093
30094
30095
30096
30097
30098
30099
30100
30101
30102
30103
30104
30105
30106
30107
30108
30109
30110
30111
30112
30113
30114
30115
30116
30117
30118
30119
30120
30121
30122
30123
30124
30125
30126
30127
30128
30129
30130
30131
30132
30133
30134
30135
30136
30137
30138
30139
30140
30141
30142
30143
30144
30145
30146
30147
30148
30149
30150
30151
30152
30153
30154
30155
30156
30157
30158
30159
30160
30161
30162
30163
30164
30165
30166
30167
30168
30169
30170
30171
30172
30173
30174
30175
30176
30177
30178
30179
3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