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葛勒可汗真正目的是想狠狠勒索唐朝一笔钱财,以弥补他去年冬天的损失,真正攻打大唐,他还没有那个胆量和实力。

    九原也就是今天的包头,是塞北第一大城,城内有军民十余万人,城高墙厚,坚固异常,坐镇九原的汴王李璥是武贤仪之子,也是李隆基最小的儿子,今年只有十八岁,他自幼居住深宫,在脂粉堆中长大,好文厌武,虽然不是纨绔子弟,但也是个文弱书生,得知回纥大军渡过了黄河的消息,李璥吓得惊慌失措,便准备弃城而逃。

    九原城内已经乱作一团,大街小巷都是惊慌失措的民众,他们携妻带子,挑着能带走的财物,有钱人赶着马车,哭声、喊叫,大街上混乱不堪,这时,各种小道消息漫天飞,说回纥葛勒可汗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要血洗关中陇右,又有消息说汴王已经抛弃他们逃出,民众们便更加混乱,连士兵也人心惶惶,无心守城了。

    位于九原城北的汴王府已是大门紧闭,而后门却开了一条缝,李璥化妆成平民,在几十侍卫的护卫下,溜出后门,准备从南门逃走,就在这时,远处十几名骑兵飞驰而来,拦住了李璥的退路,为首是一名年近六旬的老将,他便是九原太守使郭子仪,他同时也是朔方节度右兵马使,九原兵马原本是由他统帅,李璥到来后被夺了军权,眼前形势危急,郭子仪也顾不得有犯上之嫌,赶来拦住了李璥的逃跑。

    他上前一步,向李璥深施一礼,急道:“殿下万万不可走,殿下一走,朔方必失。”

    此时李璥已被吓得六神无主,他带着哭腔央求道:“老将军,回纥三十万大军杀来,我们只有一万五千人,怎么抵挡得住,我若留下,必死无疑,老将让我走吧!”

    郭子仪摇了摇头,沉声道:“殿下不要听信那些谣言,我已经特地向西受降城的岳将军确认过,回纥军最多只有七八万,而且我敢断言,他们不敢真的南侵大唐,殿下请放宽心。”

    李璥惊慌的心稍稍定了下来,他忙问道:“老将军怎么知道回纥人不是真的南侵大唐?”

    郭子仪微微笑道:“很简单,回纥若全力攻唐,他的后方必然空虚,难道他们不怕李庆安从西面抄了他们的老巢吗?我只看回纥军已经放慢了进攻步伐,便知道他们其实是无心攻唐,请殿下大可不必惊慌。”

    李璥听他分析有理,也长长地松了口气,郭子仪趁热打铁劝道:“我们九原城有军民十五万人,粮食充足,城池坚固,只要军民一心,完全可以守住,而且回纥人只擅长野战,绝不擅长攻城战,守住九原易如反掌。”

    李璥终于被劝服,他脱去了外袍,有些惭愧地道:“是我失态了,多谢老将军劝我,否则我真无法向父皇交代,守城我不擅长,一切都交给老将军了。”

    郭子仪笑道:“殿下过谦了,守城还有由殿下做主,我只是协助殿下,给殿下出出主意,替殿下跑跑腿,仅此而已。”

    李璥暗暗感激,他欣然道:“那请老将军指教,我现在该怎么办?”

    “现在需要稳定军心,稳定住民心,请殿下前往城楼。”

    ........唐军不开城门,大街上一片混乱,上万人拥挤在南门处,哀求叫骂声一片,这时,城楼上鼓声隆隆敲响,鼓声如雷,震住了城下的惊乱,只见大队人马簇拥着一身银盔银甲的汴王李璥出现在城头,城下的民众们见汴王并没有逃走,许多人心中燃起了希望,他们慢慢平静下来,仰头望着这位年轻的王爷以及他身后的老将军郭子仪。

    李璥高声道:“回纥军只有不到五万人,他们没有攻城武器,何以攻打九原?我城中有军民十余万人,粮食充足,士兵勇猛,可拒守城池一年,我是大唐亲王尚且不惧,你们又有什么好怕!”

    他声音高亢,传得很远,不少拥堵在门口的年轻力壮男子都惭愧地低下了头,李璥见众人肯听他的话,他信心大增,又喊道:“回纥人攻不下城,便会绕城而走,你们赤足逃命,能跑得过回纥的铁骑吗?出城只能是送死,留下抵抗者活,弃城逃命者死,你们跟随着我,坚守城池!”

    “坚守城池!”

    士兵们一齐挥舞着刀枪高声呐喊,气势如虹,城下的民众也渐渐受了感染,一齐举臂跟着高喊起来:“坚守城池!”

    “坚守城池!”

    九原城外城门轰然关上,十余万军民在郭子仪的部署下,开始了守城之战。

    (未完待续)
------------

第三百四十六章 李豫之忧

    回纥寇边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了长安,一时间使长安朝野舆论大哗,并引起了滔天的怒火,一个几年前才被大唐扶持起来的荒蛮小部落,竟这么快便翻脸噬人了,大臣纷纷上书李隆基,要求严惩忘恩负义者,但回纥寇边也同时引起了许多人的忧心,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关中兵寡,中原无兵,这是铁的事实,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大家总盼望着在兵制混乱的脓包消褪之前,能保持一段时间的平静,却没想到捅破这个脓疱的,不是某个节度使,而是草原回纥人,为此,李隆基专门在紫宸殿召开了紧急朝会,商议防御回纥。

    说起来也令人感慨,这次朝会竟然是李隆基今年来的第一次公开露面,除了一些重大事件和他所感兴趣的事情,其他的朝务琐事他一律不闻不问,全部甩给了皇长孙李豫和右相杨国忠,他自己则沉溺于温柔乡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和杨贵妃的冷战并没有好转的迹象,杨贵妃依然在太真观不出,而李隆基则除了宠爱武贤仪外,又迷恋上了两个年轻的新美人,河东卢飞燕和江南叶思思,并加封二美人为婕妤,两人皆是国色,极善媚术,竟将风流了几十年的李隆基迷得神魂颠倒,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忘记了长生殿的誓言,除了偶然看见旧物还能记起杨贵妃外,他早已将昔曰旧人抛却脑后,沉溺于毫无节制的新欢肉欲之中。

    当然,李隆基也并不是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有些事情他还是时刻在关注,比如李庆安之事和其他边疆大吏的军权剥夺,由于李庆安离他太远,使他鞭长莫及,再加上李庆安出兵河西一事上表现得十分强硬,使他多少心有些忌惮,但除了李庆安外,其他的节度使削权的安排,他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寿王李瑁坐镇荆襄的原意是督办钱粮,但很快,李瑁便收集了荆襄各军府的余兵,合兵三万余人,直辖于荆州大都督府,由李瑁统帅,在剑南那边,颍王李璬也成功夺取了高仙芝的部分兵力,成都府以北皆为李璬控制;陇右哥舒翰那边,西凉王李璿也进展顺利,他出任陇右节度府和鄯州都督,趁哥舒翰征吐蕃损兵折将的机会,夺取了河湟三万重军。

    各地都有喜讯传开,这时李隆基的目光便落在了朔方和范阳之上,虽然他比较信任安禄山,但为了李氏江山,安禄山他也只有忍痛割爱了,按照李隆基的计划,应该是由担任河东节度使的荣王李琬去兼任范阳节度使,但李琬在控制军权方面出了一点小小的波折,无法前往范阳,这就使使李隆基的计划出现了一点点挫折,就在李隆基暂时放过安氏兄弟,准备集中精力先夺哥舒翰的陇右军权时,却传来了回纥南侵的消息。

    刚听到回纥南侵的消息,李隆基先是被惊得目瞪口呆,但很快他便从惊慌中回过味来,回纥南侵并没有什么可怕,相反,这却给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同时夺取安思顺和哥舒翰两人的权力。

    李隆基迅速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同时,他不露声色地召开了应对回纥南侵的紧急朝会。

    紫宸殿上,数十名重臣以官职分位而坐,这算是一次临时姓的小型朝会,除了政事堂的几名相国外,各省台的主要头头脑脑们都参加了会议,紫宸殿中大臣们议论纷纷,语气中大多流露出对回纥人忘恩负义的痛恨,但许多大臣也忧心忡忡,关陇空虚,回纥人会不会一路打进长安,严重损害他们的利益?

    “张尚书,我以为回纥人骑射厉害,如果他们不理会攻城,以劫掠为补养,他们很可能就会一路杀进长安,我们不得不防啊!”

    陈希烈最为忧心忡忡,他家妻妾子孙颇多,家资巨大,他很担心自己会来不及撤出长安,张筠笑了笑安慰他道:“陈阁老不用担心,就算他们像你说的那样一路杀来,他们也进不了关中,再说,我们有朔方、陇右、河西三大节度府的兵力,关中还有近八万禁卫军,难道我们的军队就是吃素的吗?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担心。”

    “张尚书说得对,我们确实不用担心。”

    旁边的王珙笑着插进话来,道:“据我所知,回纥的兵力最多也就是十万,他们这次动用八万大军南侵,这就意味着草原空虚,这个时候,李庆安便可以从西面出兵,直捣他们空虚的老巢,回纥也应该明白这一点,所以我说,回纥人不敢在中原久呆,他们会很快返回草原。”

    王珙的话使陈希烈一颗心放了下来,连忙拱手笑道:“多谢王相国开导,这下我就放心了。”

    这时,他忽然听见背后传来一声冷哼,一回头,只见杨国忠阴沉着脸坐在首位,一言不发,陈希烈干笑一声道:“王相国说得不错啊!杨相国以为呢?”

    杨国忠瞥了他一眼,目光中充满了蔑视,既蔑视他目光短浅,只考虑自己家的蝇头小利,和街头巷尾那些商贾势利之人无异,又蔑视他没有骨气,刚刚被王珙夺走了左相之位,这会儿便把自己的奇耻大辱忘记了,还称人家王相国,当然,杨国忠心中还有一丝不满,一月份时,陈希烈府中打死了一名奴婢,被王珙抓住把柄参了他一本,结果陈希烈被免去了左相,由王珙来接任,王珙由此掌握了门下省,和杨国忠处处对着干,每次中书省发出的指令和旨意,都会毫无例外地被门下省封驳退回,再加上东宫党的推波助澜,杨国忠这右相国竟做得举步维艰,使他对王珙恨之入骨,和他壁垒分明,而陈希烈刚才竟然和王珙打得火热,这就让杨国忠心中一阵恼火。

    杨国忠哼了一声,不理睬陈希烈,陈希烈碰了个钉子,脸上尴尬之极,他心中也对杨国忠很有些不满,自从杨贵妃相当于半入冷宫后,杨家的地位便一落千丈,也影响到了杨国忠,很多大臣已经不看好他,尤其年初王珙被升为左相,这明显是为了制衡杨国忠,包括陈希烈在内的很多人都估计杨国忠最多再干一两年,杨国忠本身的才干能力就不行,又好独断专横,更由于他没有了后台,圣上怎么会让他长时间地担任右相这个重位,陈希烈也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崇敬他了,他甚至有一丝后悔,如果当年他不背叛李林甫投奔杨国忠,那么现在应该就是他接李林甫的班,而不是王珙,陈希烈心中懊悔,他同时也更反感杨国忠了,现在杨国忠摆脸色给他看,他不由暗暗冷笑一声,心中骂道:“没有了贵妃做后台,不过是个跳梁小丑罢了,还竟敢对老夫无礼!”

    这时,大殿上传来了侍卫的高喝声,“陛下驾到!”

    紫宸殿中顿时鸦雀无声,只听一阵脚步声响起,李隆基从侧门缓缓走入,大臣们一起站了起来,躬身施礼道:“参见陛下!”

    李隆基坐到座位之上,他摆摆手道:“这不是什么朝会,各位爱卿随意一点,平身吧!”

    “谢陛下!”

    众大臣纷纷坐下,许多人偷看了一眼李隆基,皆大吃一惊,只见他须发已经全白,脸上皮肤松弛,毫无光泽,他今年还不到七十岁,可看起来就仿佛一个八十余岁的老翁,有细心的官员甚至还注意到,圣上刚才进来时,龙袍显得特别宽大,他明显比从前矮了一截,看来圣上已经变成驼背的传言是真的了。

    官员们叹息不已,前些年圣上还精神抖擞、步履矫健,这才几年功夫,便老成这样子了,据说他夜夜寻欢,房事毫无节制,就靠一种药来维持体力,很多大臣都不胜唏嘘,估计圣上也活不了几年,好在有皇太孙,大唐江山还能维持下去。

    李隆基虽然没有驼背,但他确实有点佝偻了,但这是他的大忌,谁敢提及,便立刻打死,他刚坐了下来,头忽然一阵眩晕,最近他的这种眩晕感越来越严重,稍微多走几步,他便觉得天旋地转,不用御医劝告,他自己也知道问题是出在那种助情花香上,可是他已经离不开那种药了,曾有一天晚上他尝试不服那种药,他就觉得自己痛苦得几乎要死去,半夜便爬起来服了药,而且要一次服三粒才有效果,他也派人去找安禄山询问,安禄山送来一盒类似解药的东西,可是根本不管用。

    李隆基心中也害怕不已,可他越害怕,就越是忌医讳药,御医稍说一点不好的话,他便立刻命人重打,现在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最后会是怎么样了。

    李隆基闭目良久,眩晕感才慢慢消失,他睁开眼睛,见群臣都望着他,便有些不悦道:“下面开始吧!”

    他集中了一下精神,又继续道:“今天朕把各位爱卿召来,是为了商讨回纥南侵一事,此时关系到陇右万千民众的安危,朕希望大家拿出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案。”

    他看了一眼杨国忠,便道:“杨相国,由你开始吧!”

    杨国忠站起身,欣然对李隆基道:“陛下,臣就在来紫宸殿的路上,刚刚接到九原用飞鸽送来的消息,回纥人攻打九原失利,现在被阻拦在九原城外,暂时没有南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120 8121 8122 8123 8124 8125 8126 8127 8128 8129 8130 8131 8132 8133 8134 8135 8136 8137 8138 8139 8140 8141 8142 8143 8144 8145 8146 8147 8148 8149 8150 8151 8152 8153 8154 8155 8156 8157 8158 8159 8160 8161 8162 8163 8164 8165 8166 8167 8168 8169 8170 8171 8172 8173 8174 8175 8176 8177 8178 8179 8180 8181 8182 8183 8184 8185 8186 8187 8188 8189 8190 8191 8192 8193 8194 8195 8196 8197 8198 8199 8200 8201 8202 8203 8204 8205 8206 8207 8208 8209 8210 8211 8212 8213 8214 8215 8216 8217 8218 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