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令狐飞的地位稍低,话语权还比较弱的话,那么崔涣的表态便份量重了很多,随后房琯和王珙也先后表示了同意。

    李亨本来是处于犹豫之间,才想和大家商量,既然大部分人都赞同把河东北部划给李庆安,李亨也就顺从了众人的意见,他随即对李俅道:“那李少卿就辛苦一趟,替我去找李庆安,就说我同意他的三个方案。”

    .........随着李隆基南撤回蜀中,一场危机化解,关中的局势渐渐恢复成了正常秩序,郭子仪的军队返回了关内道,李庆安大军则向长安进发。

    这天晚上,大军行至咸阳境内,天色已晚,李庆安便下令就地驻扎休息,行军了一天,众人又饥又累,便立刻埋锅造饭,安营扎寨,大营内忙碌吵嚷,格外热闹。

    中军大帐已经安好了,李庆安正和新幕僚韦青平谈论着哥舒翰之事,韦青平的底细李庆安已经摸清楚了,他其实是关陇名门韦氏家族的成员,是礼部侍郎韦见素的侄子,从小在家族中长大,因为出身庶子而被家族所欺,十八岁那年便带母亲去了同州,那里有他父亲留下的几亩薄田,从此他躬身苦读,颇有诗名,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为友,虽然平时放荡不羁,但他却心怀大志,一心想做一番大事,可惜找不到投奔明主的机会。

    这次李庆安回京,他便斗胆在街头放歌,终得李庆安的重视,聘他为幕僚,连连给李庆安出了几条大计,包括这次离间哥舒翰和李隆基,也是他的计策,但韦青平却没有想到李庆安竟会利用杨暄来做信使,这不仅离间了哥舒翰和李隆基,还把杨国忠也收买,可谓一箭双雕,这个结果让韦青平赞叹不已。

    “大将果然目光长远,懂得放长线钓大鱼,我看不出两年,哥舒翰必死在李隆基的刀下。”

    李庆安微微叹息一声道:“其实哥舒翰死不死我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他手下的五万陇右军,这支军队很多人都有高原作战的经验,让他们去两湖鱼米之乡,未免可惜了,他们应该回陇右对付吐蕃才对,好在大部分士兵的家人都在陇右,我们倒要想想办法,让这些士兵都回来,就烦劳先生替我谋划一下此事。”

    “大将军有令,属下自当遵从,不过请给我几天时间,让我好好想一想。”

    “不妨!不妨!此事不急,可慢慢来。”

    两人正在说话,帐外忽然传来了亲兵的禀报:“禀报大将军,南将军来了。”

    “让他进来!”

    李庆安笑了笑,对韦青平道:“我这员大将脸皮比较薄,我等会儿要训他,先生先回避一下吧!”

    “好!我这就离去。”

    韦青平连忙起身走了,片刻,南霁云匆匆走了大帐,单膝跪下施礼道:“卑职参见大将军。”

    这次南霁云没有参加郿县的防御,他和严庄去奉天县编理新兵去了,得到了李庆安的命令,急急赶了回来。

    李庆安瞥了他一眼道:“新兵情况怎么样?”

    南霁云现在的军职只是中郎将,而比他还晚的崔乾佑已经是大将军了,雷万春也成了云州都督,从三品云麾将军,甚至一些他从前的手下都当了将军,这倒并不是南霁云能力不行,相反,他箭法高绝,屡立战功,对李庆安忠心耿耿,在怛罗斯战役后,他便被封为千牛卫将军,只是因为几年前的一次重大失误,使他被李庆安贬为郎将,连降三级。

    大约在两年前,李庆安奇袭关中,支持李豫登基,当时在长安的流民中招募了两万军队,为安西军驻长安之军,当时李庆安离开长安时,将这支军队交给了南霁云,反复交代他要握紧这支军队,不料半年后,李豫提升南霁云为左武卫大将军,南霁云一时糊涂,便接受了任命,最后导致他权力被架空,军队被李豫夺走,事后南霁云追悔莫及,回安西向李庆安请罪,李庆安虽然饶恕了南霁云,但连降他三级,贬为郎将。

    这件事给了南霁云难以磨灭的耻辱,他从此沉默寡言,跟随李庆安南征北战,再次立下了累累战功,这次回长安,南霁云旧地重游,百感交集。

    南霁云沉声道:“回禀大将军,十一万新兵已在奉先县集结完毕,三天后将回凉州训练。”

    “你感觉这批招募的新兵和前年那两万军相比,是不是要更强一点?”李庆安似笑非笑地望着他问道。

    南霁云的脸蓦地胀得通红,旧事重提,他的心又一次被刺痛了,他低低叹息一声,道:“上次两万军虽是流民,但大多数都是府兵,稍加训练便可作战,而这批新兵虽然也有不少府兵,但至少一半都还是普通农民,比不上那两万军。”

    “你脸红什么,是不是当年的事情,我把你处罚错了?”

    南霁云头深深垂下,痛苦道:“当年我一时贪图名爵,铸下大错,大将军处罚得没错,我只恨大将军处罚得太轻了,若大将军将我处斩,我也毫无怨言。”

    李庆安注视着他道:“真的吗?我杀了你,你真的没有怨言?”

    “卑职绝无怨言!”

    “那好,我就再给你一个机会,这次对安禄山作战,你立下了大功,我论功行赏,提升你为千牛卫将军,替我在长安县组建两万军队的新千牛卫,你从那里跌倒,我就给你机会从那里爬起,若你这次还做不好,那你就自己了断吧!”

    南霁云心中激动万分,他鼻子一酸,忍不住眼含热泪道:“卑职就是肝脑涂地,也难报大将军的知遇之恩。”

    ..........南霁云走了,李庆安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不由笑着摇了摇头,他相信这一次南霁云能做好,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不知道错,不肯改,如果是那样,他李庆安就看错人了,这两年来,他知道南霁云一直生活在痛苦和自责之中,从没有因为被贬为郎将就耿耿于怀,从这一点来说,南霁云真的知错了,此人依然可以大用。

    李庆安也知道,就算他饶恕了南霁云,南霁云也不会饶恕自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再重走一遍当年的路,只要他能走过这一关,他的心结也就解了。

    李庆安转身正要回大帐,一名执勤军官跑来禀报道:“大将军,大营外有人求见。”

    “是什么人?”

    “就是上次被我们赶走之人,他又来了。”

    “李俅!”

    李庆安一下子反应过来,便微微笑道:“这次让他进来。”

    李俅的到来自然是李亨所派,不用说,一定是为了那三个条件之事,李亨要给自己答复了。

    李庆安也心知肚明,第一和第二个条件没有问题,李亨必然会答应,关键是第三个条件,他要河东北部的七州一府,尤其太原府极为重要,关系到他的身份正宗问题,太原是大唐龙兴之地,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李庆安已经下定了决心,就算李亨不答应,他也会强行占领。

    片刻,李俅在几名亲兵的带领下,忐忑不安地走进了李庆安的大帐,他急忙躬身施礼道:“太常少卿李俅参见大将军赵王殿下!”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他不敢再和李庆安套近乎了,态度变得毕恭毕敬,李庆安点点头笑道:“李少卿请坐!”

    “多谢殿下,卑职奉监国摄政王之命,给大将军送一封信,不敢久呆。”

    “信在哪里?”

    李俅取出信,双手恭敬地递给李庆安,道:“上次大将军赵王殿下提出的三个条件,监国全部答应。”

    ...........

    (未完待续)
------------

第四百五十三章 明珠来请

    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界,分为两个县,东面是万年县,西面则是长安县,一直以来,长安的巡街治安主要由金吾卫担任,昼夜巡察,执捕歼非,长安城门大街随处可见金吾卫的镀金铜棍在阳光下闪烁。

    但从今天清晨开始,长安县的居民们便发现,以前威风赫赫的金吾卫士兵不见了,而变成了另一种装束的士兵,他们头戴黑盔,身着黑色细甲,后背弓箭,腰挎银装长刀,一些士兵步行,也有骑兵队,战马神骏,威风凛凛,从银装长刀不少长安县居民便猜出了他们的身份,他们应该是千牛卫,只是他们的盔甲和金吾卫完全不同。

    很快,真相便大白了,在长安的大街城门处都贴满了布告,告之长安民众,从即曰起,金吾卫只负责万年县的治安巡查,长安县将由千牛卫接管治安,下面的落款是千牛卫大将军李庆安。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9196 69197 69198 69199 69200 69201 69202 69203 69204 69205 69206 69207 69208 69209 69210 69211 69212 69213 69214 69215 69216 69217 69218 69219 69220 69221 69222 69223 69224 69225 69226 69227 69228 69229 69230 69231 69232 69233 69234 69235 69236 69237 69238 69239 69240 69241 69242 69243 69244 69245 69246 69247 69248 69249 69250 69251 69252 69253 69254 69255 69256 69257 69258 69259 69260 69261 69262 69263 69264 69265 69266 69267 69268 69269 69270 69271 69272 69273 69274 69275 69276 69277 69278 69279 69280 69281 69282 69283 69284 69285 69286 69287 69288 69289 69290 69291 69292 69293 69294 6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