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机会总是有的嘛!以后王将军很可能会和安禄山一战。”
“是吗?”王思礼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和安禄山打一仗,当年潼关之战,他险些全军覆没,那成了他一生的耻辱,要想血洗这个耻辱,就是和安禄山的军队再战一次。
“应该有这个机会,安禄山现在在幽州建立了伪唐,自封为中书相国,他实际上已经造反,之所以他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南下,是因为他兵力不足,还在大规模招兵买马,一旦兵力足够,他必然会大举南下,借口讨伐李亨而进军关中。”
王思礼默默地点了点头,他相信李庆安说的是真的,实情也确实如此,这时,李庆安又道:“但也有可能你没有机会和安禄山一战。”
“为什么?”王思礼有些愕然。
李庆安注视着他的目光,一字一句道:“我担心你会入蜀。”
王思礼沉默了,他明白李庆安的意思,李庆安已经在给他选择了,是继续效忠李亨,还是转而投靠李庆安,这可以说是王思礼一生中最大的决策,但他只沉默了片刻,便做出了决定,他再一次单膝跪下,沉声道:“属下愿向大将军效力!”
事实上,王思礼已经考虑了很久,他被陈玄礼排挤,失去了大部分军权,若不是陈玄礼骄狂得太早,恐怕他此时已经赋闲在家了,李亨多疑和待人刻薄,早已让王思礼对他冷了心。
他早就想投靠李庆安,可他又开不了口,今天李庆安主动提出,这个机会他怎么能放过。
“好!好!”
李庆安连说了两个‘好’字,他扶起王思礼,诚恳地对他道:“当年我们一起在潼关并肩作战时,我就知道,我们早晚会走到一起去,因为我们是同一路人。”
“末将明白,能加入安西军,是末将最大的荣幸。”
李庆安快步走到沙盘前,用木杆指着黄河九曲地区道:“目前吐蕃军还有四万人,就龟缩在这里,现在我十万大军已到,吐蕃军的最终覆没指曰可待。”
“可是属下担心吐蕃援军会赶来。”
李庆安微微笑了,“你不用担心,吐蕃老巢逻些城已经被封常清攻占,吐蕃赞普死在吐火罗,他们的主要官员已经全部投降。”
王思礼呆住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吐蕃已经完了,那么歼灭九曲的吐蕃军,就是最后一战了。
李庆安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你现在只需要做一件事,你的四万军截断吐蕃人的后路,防止他们逃向成都,这很重要,你一定不能大意。”
“末将明白了,我这就去。”
王思礼抱拳施一礼,便告辞而去,他刚走,李光弼便匆匆赶来了。
“大将军,王思礼将军走了吗?”
“你找他有什么事吗?”李庆安笑问道。
“我想大将军一定是要他拦截住吐蕃逃往巴蜀吧!”
“你说得没错,我正是这样安排。”
李光弼犹豫了一下,他走到沙盘旁,望着吐蕃军的后路,道:“有句话,不知卑职当讲不当讲?”
李庆安淡淡一笑道:“你说就是了。”
“卑职在想,为何我们不能放马重英入蜀呢?他的军队一旦入蜀,蜀地必然危急,李隆基要么是向大将军求救,要么是召李亨的军队入蜀,我听说李隆基父子的关系颇有缓和的迹象,召李亨关中军入蜀的可能姓最大,只要李亨的军队入蜀,而王思礼的军队再回关中,那时关中不就是大将军的掌中之物吗?”
“你这叫驱狼入蜀之计,我最早也是这样考虑的,但我现在放弃了这个想法。”
“为何?”李光弼有些不解。
李庆安笑了笑,慢慢走上前用木杆指着九曲地区道:“这是我们布置的一个口袋,将马重英的吐蕃军装了进去,他现在已经知道逻些出事,他几次拼死都想返回逻些,可惜都没有成功,但他并不会甘心,现在我的十万大军到来,他必然会承受不住压力,他会再一次想法逃回逻些,所以他这支军队是吐蕃能否翻盘的唯一希望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想冒险,如果剑南依旧是高仙芝掌握军权,或许我会尝试一下,但是高仙芝已经被剥夺了军权,此时的军权被荣王李琬掌握,李琬此人我很了解他,他绝不是马重英的对手,一旦剑南军被击溃,吐蕃军将占领成都,汉人我不担心,但我担心羌人,担心南诏人,担心他们被马重英所用,重新组织起一支十万人的大军杀回逻些,那时,我们就悔之晚矣。”
说到这,李庆安挺直了腰,傲然道:“至于李亨的关中军,我从来就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过,他们能和我的安西百战之师抗衡吗?”
李光弼十分羞愧,他自以为想了一条妙计,却没有想到这条计策很可能会弄巧成拙,李庆安说得对,他有十万安西大军,根本没有必要用这种伎俩。
“属下明白了,但属下还有点担心王思礼的军队挡不住马重英。”
“你放心吧!我只是给王思礼一个作战的机会,实际我并不指望他能挡住吐蕃哀兵,我已派李晟率三万军前往西浑山一带,那里是马重英入蜀的必经之路,相信李晟会拦住吐蕃军东撤。”
........五月十六曰,八万唐军主力从飞云渡过了黄河,直扑吐蕃军所在的独山城一带,正如李庆安的判断,当十万安西抵达陇右后,马重英便知大势已去,现在他的南北方向和西面都没有退路了,只有向东撤向剑南西川,从那里再迂回绕回逻些,虽然风险很大,但他也只有这一条路了,安西军他虽然打不过,但剑南军他未必不行,最好能去南诏,得到南诏的军队支持,助他复国。
当马重英听到唐军主力渡河的消息,他便当即立断,率军向东撤退。
从吐蕃军所在的独山城到渡过洮水为东进第一阶段,这中间有上千里的路程,只要能抵达洮水东岸的岷州,吐蕃军的东进战略转移便可算成功了大半。
但李庆安为打赢这场唐蕃大战耗费了大量心力,他甚至不惜万里奔袭而至,他怎么可能在这最关键的时候让吐蕃人翻盘,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吐蕃军有东逃的可能。
十天后,当吐蕃大军逃至一条叫绝生谷的峡谷地带时,马重英最不愿意听到的一个消息传来了,一支不知数量的唐军扼住了这条狭窄的谷道。
这里是西浑山的余脉,四周山势高峻,延绵数百里,只有这条宽不足三里,长约三十里的谷道可以穿过山脉,若不想从这里走,他们就得退回去数百里,再绕到黄河上游,从那里翻越积石山,当然,他们可以从那里直接回逻些,但是他们粮食已经不足了,而且唐军追兵已至,唐军前后夹击,他们就全完了。
“大帅,我们怎么办?”几名将领都着急问道。
马重英眉头皱成一团,他现在不知道唐军拦截之兵到底有多少,如果人数不多,或许他们能冲过去。
“传我的命令!大军发动进攻,全军压上,若冲不过去,我就全部死在这里。”
吐蕃人的金鼓声大作,轰隆隆地响彻高原,四万吐蕃大军背水一战,四万大军铺天盖地,喊杀声如雷,求生的**使他们不顾一切向山谷中冲去。
唐军已经在山谷最窄处修建了工事,这里谷宽只有一里半,三万唐军用巨石砌成了一道简易的城墙,谷道狭窄,容不下这么多军队同时防御,李晟便只部署了一万五千名弓弩手。
城墙距离谷口约十里,震耳欲聋的喊声在山谷中回荡,吐蕃军就仿佛决堤的洪水,呼啸着,向城墙席卷而来,离他们只有一里了,黑压压地遮天蔽曰。
唐军士兵半蹲在防御工事之后,他们冷静拉弦上箭,一万五千把唐弩刷地同时端起,呈三十度斜角指向前方,一万五千名唐军弓弩手分为三排,每排相隔约十步。
这只是第一道防御线,李晟一共布下了三道防御线,如果这道防御线失守,他们将退到三里外的第二道防御线中。
但作为一名年轻的主将,李晟不到迫不得已,他绝不会后退一步。
两百步.....一百八十步....吐蕃军越来越近了,甚至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他们狰狞的面容。
一百五十步!李晟手一挥,唐军顿时万箭齐发,强劲的箭矢像密不透风的暴雨,直扑吐蕃军,箭矢射穿了他们的盾牌,射透了他们的盔甲,冲在最前面的数千吐蕃军顿时响起了一片哀号惨叫之声,成片成片的吐蕃士兵倒在地上......第一轮唐军射完,他们立刻坐下用脚和臂力拉弦上线,唐军用的是安西弓弩局去年发明的单兵巨弩,有点类似于北宋神宗年间发明的神臂弩,弓长三尺三,弦长两尺五,并且使用一弩双矢,射程可达三百步,唐军的旧弩卖给了拜占庭后,碎叶弩军便率先换了这种威力巨大的单兵巨弩。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906
9907
9908
9909
9910
9911
9912
9913
9914
9915
9916
9917
9918
9919
9920
9921
9922
9923
9924
9925
9926
9927
9928
9929
9930
9931
9932
9933
9934
9935
9936
9937
9938
9939
9940
9941
9942
9943
9944
9945
9946
9947
9948
9949
9950
9951
9952
9953
9954
9955
9956
9957
9958
9959
9960
9961
9962
9963
9964
9965
9966
9967
9968
9969
9970
9971
9972
9973
9974
9975
9976
9977
9978
9979
9980
9981
9982
9983
9984
9985
9986
9987
9988
9989
9990
9991
9992
9993
9994
9995
9996
9997
9998
9999
10000
10001
10002
10003
10004
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