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王田庄位于虢国县以北,紧靠升原渠,是一片土地极为丰腴的良田,田庄一望无际,共有五千三百多顷,由附近的十几个村庄,几千户佃农替他耕种,还有近千户农奴,这是岐王耗用了十年的时间兼并而得,岐王早已死去多年,由他的几个儿子将土地分割,但对外还是统称为岐王田庄.

    在李豫即位后,便掀起了一场针对权贵宗室的收田风暴,岐王田庄也不能幸免,第二批便被李豫没收为官,岐王的几个儿子也因此逃亡成都,成为反抗北唐的坚定支持者。

    土地很早便被收走了,但分田却一波三折,李豫去世后,分田事宜便陷于停顿,在政事堂刚刚通过分田令后不久,主管分田的李砚便被刺杀,使分田陷于停顿,随后是李亨强行登基,非但不分田,还要将已分的土地收回,将来交还给原主人,直到李亨逃走成都,李庆安重建政事堂后,分田才再一次被提上曰程,先是渭南县的皇庄被分,那是一件标志姓的事件,在它的引导下,关中各地都掀起了分田热潮。

    岐王田庄也是重点分田之一,按照属地原则,岐王田庄的五千三百顷土地应该由附近的三千四百多户佃农和一千两百户农奴分掉,有心人立刻算出,这样的话,平均每户将得一顷多土地,这无疑使当地农户狂喜万分。

    尽管唐初均田令中,丁男可得田百亩,但那实际上只是一个额度,平均每户能授田二十亩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当岐王田庄分田的消息传出了,整个升原渠以北的农户都沸腾了。

    偏偏好事多磨,突然又传出消息,五千河北相州移民也将安置在升原渠北,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将当地的农户惊呆了,失落、愤怒、寒心,当地的农户坚决拒绝河北移民到来,他自发组织起了农户武装来护田护家园。

    岐州太守崔宁便是在这种危险的局面下孤身入村庄,与村民谈判三天三夜,最终说服了村民,分一半田给河北移民,并接纳他们在升原渠北安家。

    崔宁的理由很简单,官府从来就没有正式下文将岐王田庄全部分给农民,所谓分田都是农户自己的传言,岐王田庄将一分为二,其中两千三百顷作为分田,而另外三千顷作为官廨田,这次安置五千户河北移民用的就是官廨田,和当地农户无关。

    但作为补偿,崔宁也承诺,若河北局势稳定后,必然会有不少河北移民返乡,届时返乡移民退出的土地官府便不再收回,将分给当地农户,如果当地农户不接受这个方案,官府将不再无偿划分岐王田庄,而是用赎买的方法,由原主人交出当初卖田的钱,将土地赎买回去。

    就在崔宁这种软硬兼使的威逼利诱下,当地乡党最终接受了崔宁的分案,同意河北移民参与分田。

    九月底,第一批两千户河北移民抵达了虢县,他们是来自河北相州的移民。

    升原渠是渭河以北的一条灌溉水渠,几乎横穿整个虢县,长约百里,在升原渠两岸分布着数万顷良田,是虢县乃至岐州的重要产量区。

    天还没有大亮,田野上笼罩着一层牛乳般的雾气,空气中带着一丝寒意,升原渠是一条宽约五丈的河渠,从渭河引水,水量充沛,灌溉着两岸数万顷良田,此时的升原渠也弥漫在一片浓雾之中,雾气中,一队骑兵飞驰而来,约三百余人,为首之人正是李庆安,后面跟着他的三百名亲兵,李庆安虽然带了三千骑兵,但他怕扰民,将让骑兵驻扎在十几里外的一座军营中,他自己只带了三百骑兵,只要能替他传递消息便可。

    他们一行人冲上了一座木桥,向升原渠对岸驰去,不多时,一行人便来到了一条沟渠前,这条沟渠非常重要,眼下正在挖掘,南面是一条小河,叫潘南河,这条沟渠挖通后,就将把潘南河与升原渠联接起来,不仅如此,这条沟渠还将是河北移民与当地农户的土地分界线,以东是当地人的土地,以西是河北移民的土地。

    由于天刚亮,沟渠两边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沟渠由移民负责挖掘,现在还没有开工,两边的稻田都已经收割了,上面铺满了稻杆灰,这是很好的肥料。

    “大将军,休息一下吧!”

    一名亲兵将水葫芦递给了李庆安,李庆安接过葫芦喝了一口水,这时,他见不远处正冒着滚滚浓烟,便催马道:“走!看看去。”

    一行人奔驰片刻,便来到了冒浓烟之处,只见升原渠边的便道上,几户农民正在烧稻杆,从他们的装束,一眼便可以看出是河北来的移民,这几名农民也听到了马蹄声,都回头呆呆地望着从雾气中出现的骑兵,眼中露出了害怕之色,其中三个女人更是害怕地躲在了丈夫的身后。

    见几名农民要跑,一名亲兵便下马跑上去道:“你们不要害怕,不会伤害你们。”

    或许是感觉自己再怎么跑也跑不过四条腿的马,几名农民都放弃了逃跑的念头,向路边走去,把道路让出来。

    李庆安也翻身下马,走上前,打量了他们一眼,便笑道:“你们都是河北移民吗?”

    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点了点头,“回禀将军,我们都是。”

    “嗯!那你们中有甲长吗?”

    这次河北移民约有四十余万户,规模浩大,由于井陉关出事后,朝廷便采用了李庆安的建议,对河北移民实行民团保甲法,也就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百户为一保,设一名保正;十户为一甲,设一名甲长,可以由他们自己选举,每户发放一把刀或者一副弓箭,男主人必须要定时进行军事训练,以加强自保的能力。

    李庆安见这一伙烧稻杆的农民至少有五六户人家,他便估计其中可能有甲长,果然,刚才那个三十余岁的男子上前躬身道:“回禀将军,我就是甲长。”

    李庆安又问道:“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甲长指着旁边的几户农民道:“我们都是相州安阳县高乔村人,在下叫高富贵。”

    “嗯!这个名字起得不错。”

    李庆安笑了笑道:“大家坐下说话吧!”

    众人见李庆安和善,他的骑兵都在数十步外,惊惧之心便慢慢消失了,两名亲兵跑回去拿了十几个胡凳来,李庆安将胡凳递给他们,“大家随意坐,不用拘束。”

    农民们接过胡凳,有人见胡凳做得精致,仔细看了半天才慢慢坐下,这时,李庆安笑着对众人道:“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李,是安西军的将军,刚从长安来,而且这次河北大移民就是我的建议,我一直想了解一下移民的情况,正好遇到你们,大家都说说吧!畅所欲言,言者无罪。”

    众人听说河北大移民竟是他的建议,都不由肃然起敬,这说明此人的官职不低,高富贵更有点不安了,呐呐道:“将军要我们说点什么呢?”

    李庆安见此人颇为老实,不由对他有几分好感,便笑道:“那我先问吧!你们对这次移民是否后悔?”

    众人一起摇头,七嘴八舌道:“怎么会后悔呢!欢喜都还来不及....这是关中啊!”

    “我来说吧!”

    高富贵有点腼腆道:“我家三兄弟一起报名迁移,本来我们报名是关内道,但我们运气很好,快到达原州时官府忽然通知我们,我们改迁关中岐州,大伙儿都乐坏了,而且到了岐州,每户还给四十亩上田.....”

    “等等!”

    李庆安忽然觉得有些不对了,他奇怪地问道:“我记得是每户三十亩啊!怎么变成四十亩了?”

    “这个....”

    几个农民面面相觑,高富贵道:“公告中说每户还给一头牛,但关中的耕牛也不足,所以就每户多给了十亩土地,代替了耕牛。”

    李庆安点点头,一头牛换十亩上田,这到很值啊!不过牛是有的,明年开春时,将从河西调三十万头牛至中原,到时移民人家基本上每户都会有一头,但李庆安没有说破,便又笑道:“那粮食呢?秋收刚刚结束,秋粮可有你们的份?”

    “官府定的是每户每月五斗米,一斤盐,若人口多不够,要么就自己掏钱买,要么就分家立新户,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参加民团军训,或者冬天去参加修水利,那时米粮就由公家出,家里就可以省下一份口粮。”

    总得来说,李庆安还算是比较认同崔宁的做法,从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感觉这个崔太守非常不错,他倒真的很想见一见这个人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五六个人骑马向这边而来,高富贵便站起身道:“那是崔太守,他来了!”

    .........

    (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七十一章 破解秘密

    岐州是天下十大雄州之一,因此岐州太守崔宁的品级相当高,为从三品,同时崔宁还有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之衔,加上他民望极高,资历雄厚,是大唐政坛上的一颗明星,若不是他出身名门崔家,那他很可能就会入朝为相了。

    岐州的州衙位于雍县,但这些天为了安置五千户河北移民,崔宁便一直住在虢县,这天清晨,崔宁天不亮便赶去了升原渠以北,崔宁原名叫崔旰,约四十岁出头,身材瘦高,显得非常精明能干。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4062 104063 104064 104065 104066 104067 104068 104069 104070 104071 104072 104073 104074 104075 104076 104077 104078 104079 104080 104081 104082 104083 104084 104085 104086 104087 104088 104089 104090 104091 104092 104093 104094 104095 104096 104097 104098 104099 104100 104101 104102 104103 104104 104105 104106 104107 104108 104109 104110 104111 104112 104113 104114 104115 104116 104117 104118 104119 104120 104121 104122 104123 104124 104125 104126 104127 104128 104129 104130 104131 104132 104133 104134 104135 104136 104137 104138 104139 104140 104141 104142 104143 104144 104145 104146 104147 104148 104149 104150 104151 104152 104153 104154 104155 104156 104157 104158 104159 104160 10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