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梦没有机会做了,现在已经是四更天,过不了多久,天就要亮了,高尚匆匆走了进来,给安禄山施礼道:“卑职有紧急情报向大帅禀报!”
高尚主管着安禄山的情报系统,看他一副急急匆匆的模样,安禄山立刻意识到了不妙,“快说,发生了什么事?”
“不知是谁走露了消息,我刚刚得到情报,易州民众在大撤退.....”
“他娘的!”
安禄山低低怒骂一声,他不担心民众逃跑,而是担心消息传递给长安,他忽然回头一瞪眼道:“你怎么会不知道?我不准任何人离开幽州城,是谁擅自离开幽州。”
“大帅,现在不是追究这个的时候。”
“放屁!军中有内贼,这仗能打吗?快说,是谁?”
高尚暗暗心喜,如果真不想追究,他不禀报就是了,他就是要追究这个人,马浚已经跑了,他追究不了,但马浚的上司,行军司马赵涣之也一直是他的眼中钉,现在机会来了,他焉能放过?
“回禀大帅,是屯田支使马浚。”
“原来是他,看来严庄和他私通过来。”
安禄山毫不含糊,立刻下令道:“放马浚逃走的当值城门军官和士兵全部斩首示众!”
停一下,他又令道:“行军司马赵涣之御下不严,罢免其官职,打一百军棍警诫。”
安禄山的亲兵领令出去了,高尚又道:“不知大帅想怎么处置这些河北州县?”
直到这时,安禄山才想到了河北的州县,以前他从来没有把这些州县放在心上,大军过境,投降则安,顽抗屠城,没有什么好说的,他要的不是河北,他要的是天下,这河北州县无甲兵,无大将,都是一群酒囊饭袋官员和绵羊一样的民众。
他摆了摆手道:“我为刀板,人为鱼肉,有什么可说的,士兵们所盼的不就这一天吗?你不要劝我什么爱民护民,这些我安禄山都懂,但要士兵为我卖命,这比什么都重要。”
高尚是想劝他约束军纪,但安禄山说得如此坚决,他只好沉默了,他知道安禄山说的是实话,他的五十万大军中,至少有一半都是为了发财抢掠而依附他的胡兵,胡兵想要什么,安禄山比谁都清楚。
“可是....”他还想说一说没人种军粮,但最后他还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河北道没有粮食,河东有,河东没有了,河南有,再不济还有关中,高尚不由轻轻叹了口气,他太了解安禄山了,在他眼中汉人如猪狗。
这时,安禄山换了一个话题,“蔡希德上午找到我,他想去打相州,让史思明去占井陉,你以为如何?”
高尚当然知道安禄山问的不是作战能力如何?而是蔡希德为何要请缨?他叹了口气道:“只能说明蔡将军眼光还不够,没有看出大帅这样部署的深意。”
“哼!不是他眼光不够,而是史思明太精明了,竟然看破了我的战略,看破也就罢了,他居然还要抗命,这个人,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控制不住他了。”
安禄山的语气中已经流露出了浓浓的杀机,其实他想杀史思明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史思明去突厥部招兵时,突厥人竟然称他为二圣,称自己为大圣,更重要是史思明竟欣然受之,和自己平起平坐,他当真是活腻了。
火药场爆炸时,安禄山就想趁机杀他了,可又担心史思明手下的八万部属闹事,所以他忍下来,但这件事就像插在安禄山心中的一根刺,史思明稍有动作,安禄山就会痛得鲜血淋漓。
高尚却和史思明的私交很好,他感觉到了安禄山心中的杀机,不由暗暗一惊,他连忙解释道:“我倒以为史思明想换槽并非是什么深意,而是他已经被李庆安杀破胆了,大帅,换一换倒未必是坏事。”
“是吗?”安禄山瞥了高尚一眼,放佛看透了他维护史思明之心。
“大帅.....”
高尚还想再说什么,却被安禄山摆摆手打断了话头,“你不用再解释什么了,大战当前,我不会自残伤身,可以,史思明和蔡希德可以调换任务。”
他站起身,背手慢慢走到大殿前,望着东方泛起了一抹鱼肚白,淡淡一笑道:“我安禄山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
(未完待续)
------------
第五百八十八章 另起炉灶
次曰,安禄山在幽州城外举行了三十万大军的誓师大会,安禄山公开指责李亨毒杀先帝,窃取南唐皇位,又指责李庆安扶立幼帝,有不臣之心,他号召天下人与他共举义旗,除篡帝、清君侧,重建大唐朝纲。
安禄山遂自封天下都诏讨大元帅,发兵二十万,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史思明统帅,向西进军恒州,一路由大将蔡希德率领,向南直扑相州,由此,安禄山的造反正式拉开了序幕。
......
易州送来的鸽信在三天之后抵达了长安,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消息立刻传遍朝野,应李庆安的要求,政事堂连夜召开了紧急会议。
会议决定紧急向河东增加军粮八十万石,草料两百万担,并同意郭子仪的请求,将河东八万民团转为正规军,并支援郭子仪军八万套铠甲,兵器十万件以及一万顶帐篷,同时,政事堂也通过李庆安的建议,命郭子仪放弃相州,集中兵力防御河东。
另外,政事堂又同意了张筠的提议,在关中推行拥军运动,每家每户为士兵置办一件冬衣,掀起全民参战的热潮。
夜深,政事堂会议结束了,各个重臣的马车先后离开了大明宫,李庆安刚刚登上马车,却听后面有人笑道:“殿下,能否同行一段路?”
李庆安回头,见是工部尚书张镐,便点点头笑道:“张尚书上我的马车吧!”
张镐走上前拱手笑道:“那就打扰殿下了。”
两人上了李庆安的马车,车队缓缓启动,五百亲卫护卫着李庆安的马车驶出了丹凤门,张镐的马车和护卫则跟在后面,一路随行。
马车里,两人对面而坐,张镐笑问道:“殿下真的要去洛阳督战吗?”
李庆安点了点头,道:“安禄山虽然提前了一个月起兵,但并不代表他的战略有所改变,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安禄山的进攻重点还是河南道,尤其是郑州、滑州和汴州,如果他能拿下汴州,那他就掌握了战略优势,向南可进中原、荆襄,向东可占徐州、兖州、而向西则可威胁洛阳,中原图大,如果丢掉中原,我们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状态,我焉能不去洛阳。”
“那殿下决定什么时候前往洛阳?”
“再过两天吧!明后天我想把家中先安顿一下,大后天就出发前往洛阳。”
张镐叹了一口气道:“殿下这一走,朝廷可又要失去主心骨了。”
李庆安瞥了一眼他,他知道张镐找他必然有事,便笑道:“怎么会呢?朝廷有政事堂支撑,现在政务运转流畅,上次我去洛阳,政事堂不是也很好吗?”
张镐苦笑一声道:“此一时,彼一时,上次殿下去洛阳,政事堂上下精诚团结,重大政令均能顺利通过,可现在....殿下也看到了,凡张相国提出的建议,崔相国就坚决反对,而且各有支持,难道殿下真没有看出来吗?”
李庆安靠在车壁上,他当然知道张镐说的是什么?政事堂已经出现了分裂的兆头,张筠、韦滔、崔平三人往来密切,而裴遵庆、卢奂和王缙则结成了另一个联盟,正好是三对三,惟独张镐憎恨拉帮结派,他同时拒绝了两派的拉拢,成为一个读力的中间人。
这一切,李庆安都很清楚,其实这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尽管他还不是帝王,但帝王之术他已经在开始运用了,只有在政事堂中制造矛盾和对立,他才能驾驭大唐朝政,否则他提拔裴遵庆又有何意义?
但李庆安也知道,历史上大唐后期的衰亡也和党争有关,所以这种党争的局面不能持久,这种风气不可助涨,像张镐这种刚正不阿的大臣,才应是他倚重的大唐脊梁。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1053
61054
61055
61056
61057
61058
61059
61060
61061
61062
61063
61064
61065
61066
61067
61068
61069
61070
61071
61072
61073
61074
61075
61076
61077
61078
61079
61080
61081
61082
61083
61084
61085
61086
61087
61088
61089
61090
61091
61092
61093
61094
61095
61096
61097
61098
61099
61100
61101
61102
61103
61104
61105
61106
61107
61108
61109
61110
61111
61112
61113
61114
61115
61116
61117
61118
61119
61120
61121
61122
61123
61124
61125
61126
61127
61128
61129
61130
61131
61132
61133
61134
61135
61136
61137
61138
61139
61140
61141
61142
61143
61144
61145
61146
61147
61148
61149
61150
61151
6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