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院长先生,如果我们国率先承认临时政斧,无疑将会打破各国共和同方针,同时势必与清国断绝外交关系,如此一来,有可能令我国于中国外交陷入众矢之的!”

    “儿玉已经从韩国先后发来十六封电报,电报的内容只有一个,大连!”

    伊藤博文平静的说了另一件事。

    “现在已经到了6月,这个时候海上的浪很大,我们乃木将军的第一军团,只能依靠舢板登陆,这并没有什么,但是物资呢?儿玉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士兵和船员们拼命装上舢板的武器弹药,十船之中往往会有一船在抵岸前翻船沉入海中,这使得前方的弹药更为紧张,粮食可以花钱去买,也可以就地筹措,但是没有子弹和炮弹是打不赢战争的,参谋本部认为,如果没有大连的商港,我们很有可能会失败。”

    此时的伊藤已经不再像战前一样那般的担心,陆军和海军的表现让他对赢得战争前期胜利充满了信心,可是现在的大连问题却成了影响整个战争走向的关键所在。

    “可是我觉得……”

    “觉得我们不应抢先承认是吗?”

    “是的,院长先生,我担心因此引起他国的猜测,毕竟利用利用清国内部形势,以攫取更多的利益,是诸国目前对华政策目的,我们一但承认临时政斧,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外交麻烦!”

    诸国对于清国的态度从来都是利益,同样曰本亦是如此,首先承认临时政斧不仅可能的导致一系列的外交麻烦,同样的还会导致曰本蒙受利益上的损失。

    “可是大连港口已经影响到这场战争了啊!到时对曰本来说,恐怕就不是外交麻烦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外交麻烦只是口头上的麻烦,可若是我们失去了目前好不容易得到的战场优势,到那时曰本的麻烦恐怕就是……”

    伊藤博文淡淡的言了一句,“中国人提出的诸多要求亦是无法接受的!”

    这小村说出自己的顾虑。

    “院长先生,中国看似把大连给了我们,但是我们得到的却只是将商船驶进商港,而且大连港只供物资下船,其中三成需为中国船,对清断交,与江宁建交,而且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互派大使,中国人给出的太少,而我们付出的太多!”

    伊藤博文听后,心头陡然蒙上一层阴影,遂默默不语,对于自己的同胞他非常了解,自己的这些同胞,太过于着重于眼前利益得失,即便是大连港关系到曰本生死存亡之时,亦是如此表现。

    “他们要钱了吗?”

    “没有!”

    “他们要收回权益了吗?”

    “没有!”

    “那他们要的又是什么呢?”

    语是反问意非反问的伊藤博文,说到这里,语调显得很低沉。

    “皮之不存,毛之蔫付?”

    在伊藤院长吟出这句话后,抬头望了望窗外的雨帘。

    “如果这场战争在现在将获得优势的时候,却因港口导致弹药供给无法保障,而败了。到那时我们所有人还有曰本会面对什么呢?”

    如果曰本失败了……小村寿太郎心沉着,他明白或许到那时曰本会陷入比黑船来访更悲惨的境地,曰本不是清国,曰本没有清国积蓄与潜实力,他根本败不起!到那时贪婪成姓的露西亚不仅会吞并满洲、韩国,同样是会染指曰本本土,到那时……就完全了。

    “说到商船,我们的商船根本无法满足大陆作战的需要,我们雇着英国、德国的商船为我们运输物资,为什么不能雇佣中国船呢?即然大连都无法得到了,为什么还要想着那些俄国轮船,至于断交,小村,你是了解清国的!”

    说着伊藤博文似陷入对往昔的回忆之中,6年前卸去首相之职,前往清国的他差点便成为清国维新顾问,那时他抱着的是整修曰清战争后受创的曰清关系的心思去的,即便是在现在他同样认为应该修整曰清关系。

    “早在曰清战争时期,天津水师学堂的汉人学生对抵抗曰本毫无信心也无兴趣,甚至对曰本的进攻还抱有一种期望,认为可以借此推翻满清朝廷,十年前如此,现在呢?中国光复已经不可逆转!”

    说着伊藤博文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看着小村,心下还是常叹一声,小村或许是个称职的外交家,但是他却没有政治家的眼光。

    “率先承认中国,不仅可以使大连为我用,避免战争失利,同样也可示好新政权!这恰是修正曰中两国关系的最佳时机啊!”

    (说实话,安重根的几枪要了伊藤的命和八年后桂太郎的身死,改变了亚洲和世界的历史,这两人是曰本人中少有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可惜而又可悲,不过细想来,即便是两人活着,又能影响到时局吗?谁知道呢?如果说两人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地方,或许就是对甲午对中国极尽压榨后,又能缓和两国关系,而未向普法战争后,德法成世仇的结局。明治政斧是英才云集,大正也勉强可堪,到了裕仁这个国家除了盲动与蛮横,早忘记什么是外交,什么是政治……)

    (未完待续)
------------

第200章 暴雨

    “……老百姓听说北洋军从途径沧州时,疑虑重重,因为以前的军队行动常常伴有抢劫行为,人们往往离乡逃难,有的妇女竟然投井自杀。而这次百姓惊喜地发现,北洋军人纪律严明,买东西一律付钱,甚至在行军中不得出队私买食物或水,这使人们对新军良好的军纪感到非常惊讶……晚上行军遇上了大雨,沿途现买草料,现买给养。原来五六十斤的帐篷,经大雨一淋,弄成100多斤……大队经过沧州时,已经午后4点钟,每个人都拖泥带水,狼狈不堪。在这时就看出我们的军纪的确不坏,参谋人员走来时,兵士们自己架起枪来,冒大雨挺立着,一动不动……清国新军军纪实出意料,与南方光复军不皆上下。”

    报纸上洋人记者说道着,可是却没提到北洋军行动的“龟速”,从北洋军出动十天来,每天不过行军长不过三十几里,短不过二十几里。在北洋军“急军”南下的时候,身为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却依还在保定城的总督府内。

    晚上,保定城内显得有些燥热,没有一丝的风,一辆天马汽车在总督府前停下后,接着便一个身着的西装人下了车,在的引下进了总督府。

    曰置益五十岁出头,瘦瘦小小,干尖的鼻子下蓄着一团仁丹胡子,时常快速转动的两只小眼睛上罩着一副金丝玳瑁镜片。这个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的高材生是一个语言天才,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又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不仅汉语流利,且对汉学颇有研究。

    庚子年他来到燕京,任曰本驻清国公使馆参赞。虽来清国不过四年,但却熟悉清国国情,且与袁世凯打过多次交道,对这位清朝的权臣也甚为了解。

    “你好,参赞先生!”

    袁世凯迈进会客室,冲着曰置益伸出了手。这会的袁世凯并没有穿官衣,而是穿着身德式军便服。

    “晚安,总督大人!”

    着一身黑色西服,系一条蓝地白纹领带的曰置益迅速站起,先是两手垂直,深弯下腰鞠躬,然后再伸出右手来,与袁世凯握着手。

    “请坐,请坐!”

    袁世凯掬着笑指了指沙发,亲自从茶几上的小铁盒里抽出一支雪茄来,请曰置益抽。曰置益礼貌地谢绝了。

    曰置益脸上露出职业式的笑容。

    “总督大人,忙了一天,我又来打扰,实在对不起。”

    “哪里,哪里。”

    袁世凯自个儿抽起雪茄来,对于曰置益的造访他到是觉得有些意外。

    “我来贵国的时候,正遇上义和拳闹事。那时总督大人正在山东做巡抚,你坚决镇压闹事暴徒的魄力至今仍令鄙人敬佩。”

    “义和拳是愚民,愚民弄出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出来不足奇怪,奇怪的是当年老佛爷的身边竟然有一班辅国大臣也相信,真是荒唐!”

    这会袁世凯摆出一副先知先觉的神态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588 13589 13590 13591 13592 13593 13594 13595 13596 13597 13598 13599 13600 13601 13602 13603 13604 13605 13606 13607 13608 13609 13610 13611 13612 13613 13614 13615 13616 13617 13618 13619 13620 13621 13622 13623 13624 13625 13626 13627 13628 13629 13630 13631 13632 13633 13634 13635 13636 13637 13638 13639 13640 13641 13642 13643 13644 13645 13646 13647 13648 13649 13650 13651 13652 13653 13654 13655 13656 13657 13658 13659 13660 13661 13662 13663 13664 13665 13666 13667 13668 13669 13670 13671 13672 13673 13674 13675 13676 13677 13678 13679 13680 13681 13682 13683 13684 13685 13686 13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