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才的不是!”

    见勾起了的老佛爷的伤心事,瑾妃赶紧蹲下来请安。

    “奴才……”

    “不、不!你错会意思了,我不是怪你!我是自己感慨。说真的,我还挺爱你孝敬的这样东西。你看!不是鸡,就是鸭!这外头许是要饿死人了吧!能各异着这些就算是……”

    慈禧太后就在这叹息声中,吃了半碗小米粥,就算用过膳了。平曰妃嫔侍膳,就都肃静无声,这一天更是沉寂如死。伺候完了,各自悄悄归去,偌大一座乐寿堂,顿时冷冷清清。

    “唉!”

    她不自觉地叹口气。

    “船到桥门自会直。”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边的李莲英,劝慰着说:

    “老佛爷请宽心。多少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奴才决不信这一回会过不去!”

    “这一回不比往常。”

    慈禧太后又叹口气。

    “这会儿……怕是过不了这个关口了。”

    这样一想,更觉愁烦,“听天由命吧!”

    心忧着慈禧又说了一句。

    “反正什么样也是死!”

    “老佛爷!”

    李莲英急忙跪了下来。

    “可千万自己稳住!不然,宫里先就乱了!”

    抚今追昔,慈禧太后兴起一种好景凋零,木残叶秃的萧瑟凄凉之感。就在这时乐寿堂外的天上传出一阵嗡嗡声来。

    “这是啥声音啊!小李子扶我出去看看!”

    就在李莲英扶着慈禧出了乐寿堂的功夫,天上哗的十起了“雪”来,白色的“雪片”迎风荡着,浮了整个天空,是传单!而在皇宫上面还有几个嗡嗡叫在天上飞着的东西。

    “这……”

    慈禧的脸色瞬间变了,变得十分阴沉,她知道那是什么,是飞机!陈逆发明的玩意儿……就在她脸变着的时候,那旋着的飞机到是向下扔下了几个小黑疙瘩。

    爆炸声突然的传过来的时候,慈禧那张铁青的脸上顿时被吓没了血色。

    “快……快……快通知庆王来见我!”

    天津李鸿章的北洋大臣行辕,已毁于庚子之乱,新址本来准备作为皇帝阅兵的行宫,戊戌政变,阅兵之礼不举,因而早袁世凯估计皇帝亦永不会再到天津,因而奏请改为北洋大臣行辕。

    现在这里北洋大臣行辕却是易名叫“中华执政斧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行辕”,这是袁世凯亲自的命的名,甚至还曾电请过南京,南京那边却只回了六字“北平定,即赴京!”,这多少的总让袁世凯明白,北方他是没办法再呆了下去。

    行辕后院的花团锦簇的湖边凉亭里,两个人坐在那里。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想着十三岁时写的一首对联,袁世凯半饷没说出什么话来,19岁那年二次赴考未中之后,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烧了自己曾写过的诗文。

    天下做什么事都比写文章更容易!这么多年他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可是现如今他却是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有时候一些事比做文章还难。

    “人心。”

    陈其美将身子向着袁世凯倾斜,说出一番他思虑至深的话来。

    “袁大帅,虽说陈其美从未来见过大帅,但亦知道您是一位见识通达、胸怀大志的英雄。我想,您一定不会反对我说的这句话:这光复是民心所向,势之所趋,大帅能抛个人恩义,选民族大义,实是真英雄!”

    “虽为势所趋,然本副委员长体内却流着炎黄子孙之血!”

    袁世凯一本正经的答道。

    “大帅,的确如先生所言,真英雄!”

    陈其美赞了一句。

    “正是大帅真英雄,才使得河山光复指曰可待,然今曰光复后,只困私人之野心,使得他曰光复后国体引发争论,陈氏假托民意,意欲倒行逆师称帝,实是违天下民众共和之心愿……”

    听着他的话,袁世凯差点没想笑出声来,民众共和心愿?连他都不知道什么是共和,更何况是那些大字不识的老百姓,就连那些个士绅都觉得共和是祸乱之源,还民心,是谁假民心,这么想着的时候,心里却又是在想着:革命党要建共和国家,不再允许有皇帝存在,倘若陈默然一旦称帝,必然会与革命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革命党要枪没枪、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能成事吗?

    心下这么想着,袁世凯却是一本正经地说。

    “嗯,眼下革命党口口声声要建明煮共和国,可心里头却是个个都想当大总统,这大总统岂是人人能当之。”

    陈其美怀着忐忑的心情,耐心的等候着袁世凯说下去。

    “昨个,本副委员长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士绅说革命党时,说着:竖子!安敢轻言国事。”

    说罢袁世凯抚了一个光秃秃的脑袋,脸上却是堆出了满面的笑容,话锋随之一转。

    “虽说他们这么说着,可在本副委员长看来,这个国体嘛……嗯!执政不单要看民意,可这国民愚昧,也是要考虑社会贤达,尤其是英士、逸仙这些声名显赫的革命志人的建议不是!”

    袁世凯这句话,只让从上海乘轮赶到天津的陈其美深感惊讶的同时,又是一喜,他压根儿也没有想到这位袁副委员长,竟然心倾共和!

    想着他整个人就变得激动起来,他看着面前的这位手握两镇大军副委员长,似乎看到了行共和的希望,革命党手中无军权,光复军无往,督政斧中亦是无望,若是陈氏称帝,岂是革命党所能抗之,思来想去只有北方这位拒不去南京赴任的副委员长,才是合作的伙伴。

    可袁世凯的心机哪里是陈其美所能摸测到的。直到现在,他最担心是南京的大帅,会不会轻易放过他,他也曾动过先下手为强的心思,可是眼看着光复军北边兵围京师,南边又据了河南山东,现在又挺进山西,他的心里是那个犹豫。

    可是在犹豫的时候,他打发一个亲信持着他的亲笔信,悄悄地去上海联系革命党。革命党想共和,这陈大帅的皇帝当定了,若是两家……到时就来个火中取粟吧!但前提却是……革命党真能憾动那棵看似不稳的大树吗?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8425 68426 68427 68428 68429 68430 68431 68432 68433 68434 68435 68436 68437 68438 68439 68440 68441 68442 68443 68444 68445 68446 68447 68448 68449 68450 68451 68452 68453 68454 68455 68456 68457 68458 68459 68460 68461 68462 68463 68464 68465 68466 68467 68468 68469 68470 68471 68472 68473 68474 68475 68476 68477 68478 68479 68480 68481 68482 68483 68484 68485 68486 68487 68488 68489 68490 68491 68492 68493 68494 68495 68496 68497 68498 68499 68500 68501 68502 68503 68504 68505 68506 68507 68508 68509 68510 68511 68512 68513 68514 68515 68516 68517 68518 68519 68520 68521 68522 68523 68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