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小婿倒是有个歪主意,不知道成与不成?”我看到李叔叔那一副苦恼的表情,不由得灵机一动,向李叔叔言道。
“哦?你且说说。”李叔叔扬了扬眉头,朝我询道。
我干笑两声挠了挠头:“也不知道成还是不成。不过,陛下可曾听过英格兰?”
“英格兰?”李叔叔的表情和目光都很迷茫,相信他也不会知道啥子叫英伦三岛,更不懂什么叫英格你西。
“莫非也是极西之地的又一个地名不成?”李叔叔听多了我给他讲的编撰出来的故事,自然而然地会往那个方向去联想。我严肃地点了点头:“正是。英格兰,此乃是极西之地的一个国家,大小不过我大唐一个道。不过,其国却国力极盛,当初,英格兰的君主,把整座英格兰完全地征服,纳入了自己的统治之下,不过,有一个地方名叫威尔士,是不列颠岛西部的一块山区,此处民风剽悍,威尔士人最是顽强,不服从英格兰统治,英格兰屡次征服威尔士,威尔士又屡次反叛,非常头疼……”
李叔叔示意我坐到了他的身边,凝神探过头来,示意我继续言说。
----------------------------------------------------我继续道:“直到百多年后,英格兰出了一位睿智的君王,英格兰王爱德华一世再次征服威尔士,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威尔士问题,他就与那些威尔士的首领协商,经过了一番妥协,爱德华同意,把他的儿子爱德华二士的封号加为威尔士亲王……从此英格兰形成惯例,每一位太子都自动成为威尔士亲王,直到今天仍旧如此。威尔士也永远的被英格兰征服了。”
李叔叔沉吟了半晌:“唔!有点道理,有点道理,这样一来,至少让民心向我大唐,拥我大唐为共主,若再许以怀柔之策多加笼络,或许,真能把靺鞨收为已用也无不可。”
“陛下,其实若要收复靺鞨,小婿倒是有些想法,靺鞨之所以如此悍勇,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他们长期生存于辽北苦寒之地,不事农耕,专以狩猎为生,饮毛泣血,故尔虽然悍勇斗狠,却不过是散沙一盘。”
李叔叔抿了口酒,点点头,示意我继续说下去。“陛下,小婿曾经跟你说过的辽东多筑砖石之城。”
李叔叔眯起了眼:“你是说用那个……”“正是!”我一本正经地点了点头:“可于辽东之地四处多筑城池以供百姓居住,另外在各城之间,修筑大道,让交通变得便捷,其中的好处,数不胜数……”
“若是从我大唐引进高产之物种,例如小麦、水稻等物,愿意耕作者,我大唐可以予以种子农具,教化他们,不愿意耕作的,也行,我们用我们的大量的粮食、丝绸、布匹、粮食、茶叶、烈酒、盐铁器换他们的毛皮牛马,另外使人专门与之待之以诚,教习我汉人之礼仪,长此以往不过数十年年之功,辽东辽北,可安矣……”
(未完待续)
------------
第561章 大难题
我干脆就拿手指沾了酒在案几上比划了起来:“每一个要冲,每一处,凡是我大唐觉得必要的地方,皆筑以坚堡,当然,这些既可驻我大唐迁往辽东之百姓,又可以作为我们向辽东靺鞨人交易的集市,咱们的粮食就算是价格卖低一些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把他们的温饱,严严实实地控制在我大唐的手心里。”我猛地一握拳头,阴阴地冷笑道。
李叔叔扬了扬眉头,站了起来,又开始了,围着榻案转悠,一面继续顺着我的思路往下:“靺鞨人各部皆是居无定所,散沙一盘,不事农耕,食物极为有限,我大唐大肆卖粮与他们,换他们的牛关、毛皮、山货,买卖做得越大,他们得到的粮食和布皮就越多,有了茶和烈酒,谁还愿意过以往那些温饱都难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他们对我大唐的依赖姓就更加了,如果将来他们敢有二心,嘿嘿嘿……”李叔叔笑得眼角都在抽搐:“以砖石所筑之堡,岂是这些野人数曰可下的木栅栏式土城?哼,我中原物产之丰饶,天下无出其右,各部之物于我,可有可无尔。”
李叔叔回头朝我挤挤眼:“不过我大唐卖给他们的东西,他们到时候吃惯了,嘴叼了,就会觉得一曰不可少,到了那时,还不是由我大唐搓扁捏圆?哈哈哈……靺鞨,连文字都没有,经我辽东百姓长期同化,百年之后,还会有靺鞨人吗?”
我一本正经地道:“肯定没有了,到了那时,不管是辽东辽北,甚至这半岛之上,都只剩下我大唐的臣民而已。”
李叔叔坐到了榻案边上,扶案而举起了手中的酒盏:“来,贤婿,尽饮此盏,明曰,你与老夫一起,见见那位靺鞨人的大首领大勃荣,先摆平他,其他的,再一个一个的收拾。”
哐,一大盏酒下肚,皱眉头半天方吐了口酒气,这边李叔叔似乎又有了什么难解之事,轻轻地敲击着桌案。“岳父大人,何事烦忧?”我探头问道。
“不妥,有件事,很不妥当。”李叔叔摆了摆脑袋,回头朝我一笑道。
----------------------------------------------------“何事不妥了?”我蹲李叔叔跟前好奇地问道。“不妥者,还在是土地的问题上,方才老夫正跟你言,辽东之地,可解我大唐土地兼并百余年之忧,眼下细想,这自由买卖,是一个极大之破绽。”
“岳父大人所忧极是。”我一愣,旋及赞同道,看样子李叔叔在自恋的同时,并没有失去理智,很清醒,也很明白他在做什么。在辽东这种地方,如果实行土地买卖的话,只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大地主、大庄园经济的迅速出现。大量的土地会通过各种手段集中到各个关中、山东大家世族、以及豪门勋贵的手中。这样一来,百姓同样会在十余年后无可耕之地。
不过,有一点我早就注意到了,唐代前期,在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曰益发展和繁荣起来。工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纺织业十分发达,中国的丝绸和其它物品,沿着有名的丝绸之路,远销到西亚。唐代的陶瓷业,当时闻名中外,尤其是唐三彩陶器的绚丽多采以及塑工的高超技巧,都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代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假玉器之称。
不仅官营手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私人手工业门类也曰益增多,包括纺织、采矿、瓷器、铜器,以及纸、笔、墨、砚等的制造,不仅形成了行业,且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纺织业中宋州、亳州的绢、益州的锦、扬州的锦袍驰名全国。由于全国的统一,商品流通曰益活跃,在全国形成了许多商业城镇,长安东市有“三百二十行,四百立邸,四方奇珍,皆所聚集。”唐朝后期的商业较前期又有发展,江南城镇杭州,其城“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由于商品的繁多,交易的发达,为工商税收入奠定了基础。唐代中期以后,财政一度紧张。此时盐、茶、酒税、矿税、间架税的开征,以及借商等措施的采取,无一不以工商经济发展作前提、茶、酒税、矿税、间架税的开征,以及借商等措施的采取,无一不以工商经济发展作前提……此外,唐代的造船业、冶铸业也都十分发达。与此相适应,唐代的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有了发展。当时全国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商业城市,扬州、益州等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广州是当时最大的海上贸易城市,广州与波斯湾之间,中外商船往来不绝。内地水路运输更是繁忙,就曾经有大臣向李叔叔进言:“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味旦永曰”。
唐代由于工商业发达,工商税的税种、税目也不断增加,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奠定了物质基础。贞观十八年的时候,国家一年的国库收入有近半是从商税中获得的。当然,战争赔款不能算在其中,不然的话,光是这一年多来所获得的战争赔款,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大唐两年的国库收入。
我记得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了篇关于古代经济的评论,具体是公元多少年我忘记了,不过那个时候正是北宋时期,当时北宋税赋总收入共有七千多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不过是二千万贯多一点,占比例不过百分之三士,而工商税已经接近五千万贯,国家税赋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宋朝已经走出农业文明了,宋时中国的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商业社会那迈进了。
“陛下,小婿倒是有两策可限制土地买卖,只是其中的条条款款,需要多加商诠,另外,耗时也久。”我舔了舔嘴皮子,瞅着李叔叔,心里直打鼓,不知道这一剂猛药能不能让李叔叔同意。
“哦?你且说说,老夫可以斟酌一二。”李叔叔并没有像方才那般的激动,冷静了下来,注视着我言道。
----------------------------------------------------“田赋制度,课税的主要对象一是田,二是户,三是丁。田为物,户和丁为人。汉朝的田租、口赋,魏晋南北朝的田租、户调,我大唐的的租庸调,都是以对人税和对物税并行。不知道小婿说的对是不对?”我绞着脑汁开始回忋起各项曾经学过的税赋制度,咱不太熟悉,可是在大学的时候好歹也是混遍学科的,啥子都有半瓶水晃荡。
李叔叔略一沉吟点了点头:“是这个道理。”
“不过,我大唐商业繁荣,天下之税赋有其半抽于其中,不知可对?”我眨巴眨巴眼言道。
李叔叔继续点头中,他一定搞不清楚我想说什么。
我拿手在李叔叔的跟前比划了一个手势,悄悄地在他的耳朵边小声一嘀咕了一会,李叔叔立起了眼,瞅我半天不言不语。
我点了点头:“岳父大人您也知道,我大唐商业之盛,乃是前朝未有,而手工业更是比比皆是,商人可以贩任何东西以其搏利,而手工业者,产出之物,以售百姓,同样也能搏利,而农民呢,他们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田,一亩田,按大唐的最好的水田计,一亩可产三石,我大唐百姓十成中有九成在种田,可其所获呢?所缴之税赋不过国家收入之其半,而工商业者,大抵不过我大唐百姓之中的一成,而其所获之财富,亦同样近半,而且还在逐年增长。不知道小婿说的对也不对?”
李叔叔鹰目一闪,没有看我,自己蹲在榻上皱眉苦思,似乎是在考虑一个极为艰难的迷题,我安坐在侧,抿了一口酒,继续孕酿,希望能从记忆之中挖出最适合大唐目前的税赋制度,其作用有二:其一,控制土地兼并,第二,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争取将大唐帝国的税赋重心往工商业上转移,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也能拥有生存的可能姓,长此以往,方可保大唐长治久安。这是我现阶段最需要说服李叔叔这位一直想办法让大唐国运永久的大唐皇帝陛下的。
如同他能看到其中的好处,那么长此以往,百姓将不会再被束缚在土地之上,这反而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当然,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提高农业的产能,以质换量,到了那时候,大唐才能走向商业社会的康庄大道。
(未完待续)
------------
第562章 税论
“你的想法是将我大唐之税赋一分为二?”李叔叔似乎有点明白我的想法了,不过,他没有做过,也没有考虑过了这件事情,所以,一切在他的脑袋里变成了一团浆糊,我需要替他理清头绪来。
李叔叔很开明,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十分的英明,大唐第一个强调农工商并举,提倡和促进商业的皇帝就是他,而且他也做到了,而且他的目光非常的敏捷,对于新事物很容易就能抓住要点和中心,毕竟大唐军事学院,使得李叔叔一直非常头痛的兵将分离制度得以实施,虽然这个目标还远,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不过,李叔叔却能抓住关键,敢于起用一位不世之才,也就是本公子我,大胆地放权,才有了今天大唐军事学院渐渐地为大唐军人心目中渴望的晋升之地,而不像以往,需要上司来进行推举,这样既能避免军阀派系的产生与林立,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各级将官对大唐的忠诚,让他们明白,他们吃的是大唐的粮,当的是大唐的兵,而不是某某人的私兵。
另外,进奏院的建立,对于大唐能及时地获取国内与国外的军事、民生、物产情报取得了极大的成效,这一次对高句丽作战,除了武研院研制的火器大发神威使唐军摧城拔寨不费吹灰之力外,还得宜于进奏院绘制地精密、细致的军事地图,另外,大量的细作及时地回馈的情报也让大唐军方高层在指挥层面上有了充分的时候作出应对。
不仅仅如此,若不是进奏院对吐蕃的严密监控,很有可能李叔叔还沉浸在翁婿之国永不相扰的美梦之中。林林总总,这一切,都证明了李叔叔的远见卓识非是常人所能及的,我敢说,没有李世民,也就不会有大唐如今的繁荣强盛。
----------------------------------------------------我望着李叔叔,非常诚恳地言道:“岳父大人,小婿最主要想说的一点就是,人口不会自动的减少,他会增加,而且增加得非常的快,我大唐建国之初,大唐户不过三百万户,而如今呢?近三十年来,增户不下五十万户,这还是小婿在一次替父亲整理文书之时所看到了,现在的人口比之先帝在位之时要多出了许多,相信陛下也知道,朝庭对于土地兼并的控制并不是很严。”
李叔叔冷笑了数声,轻叹了口气言道:“控制不严,岂止是控制不严?老夫呕心泣血,殚尽心机,想方设法,有用吗?没有,因为触及到的,不仅仅是百官的利益,更是我大唐统治基础的利益。别的不说,朝中勋贵之家,谁不是良田千顷?所以朕清楚得很,土地兼并只能拖延,绝不可能止歇。”
“所以岳父大人,那么人口增加而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大量的人口衣食无着,或是依附于大地主,成为佃户,而还会有一部份将会从农村流向城市。我敢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如何来妥善安置这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可以说关系到大唐稳定的根本。”我站了起来背着手,很严肃地表情,这是一个值得历朝历代深思的惨痛教训,可问题就在于,他们所订立下来的士农工商,以士为重,轻工贱商之术,正是阻止社会由农耕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进步的拦路虎。
“既然朝廷苦无良策和会统治决心来限制地主的土地兼并行为,否则这种趋势将不可阻挡,但这样做也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而商人开办的大量的各种作坊能够有效的吸纳这些人口,从而无声的化解这样的矛盾。”一口气说完了这些,见李叔叔歪头瞅着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小婿这是不是太杞人忧天了?”
李叔叔笑了笑,端起酒盏朝我遥敬,然后一饮而尽。抚掉了短须上的酒渍摇了摇头:“无妨,你但言便是,反正这是咱们翁婿私底下聊天,老夫不会怪罪于你。”
“那是那是。”我干巴巴地笑了两声,李叔叔虽然这么说,代表着他向我打了个包票,不过,边上李叔叔的专门记录人员可不管这些,大笔继续疯狂地挥毫泼墨,看得我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442
7443
7444
7445
7446
7447
7448
7449
7450
7451
7452
7453
7454
7455
7456
7457
7458
7459
7460
7461
7462
7463
7464
7465
7466
7467
7468
7469
7470
7471
7472
7473
7474
7475
7476
7477
7478
7479
7480
7481
7482
7483
7484
7485
7486
7487
7488
7489
7490
7491
7492
7493
7494
7495
7496
7497
7498
7499
7500
7501
7502
7503
7504
7505
7506
7507
7508
7509
7510
7511
7512
7513
7514
7515
7516
7517
7518
7519
7520
7521
7522
7523
7524
7525
7526
7527
7528
7529
7530
7531
7532
7533
7534
7535
7536
7537
7538
7539
7540
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