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被李孝德带来的老农也总算是缓过了气来,在我们这帮人的跟前,结结巴巴地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小臣乃林邑国的外官可轮,赵霨,见过天朝大唐之皇帝陛下。”一说还把我们给吓了一跳,这老家伙赶情不是老农民,而是林邑国的官,而且还不小,位在弗罗之下,也就相当于是个副宰相。瞅他那吞吞吐吐的表情,似乎有事要说,没功夫,屁大的小国,有啥说的,李叔叔最想知道的是这种占城稻的特点。

    这位林邑国的副相只得先把这种稻米的特点进行了描述。他是在林邑生活的汉人,祖先也就是汉朝时候过去的,而且像他这样的汉人在当地也还不少,就连林邑国国主都是汉族后裔,林邑国的官方语言也以汉语和土语两种共同使用,也亏得如此,不然,我们也很难了解这种水稻的特姓。

    从他的描述里,我们渐渐地明白了,在他们那里种植这种稻米,完全就是粗耕放作,既无需灌溉,也无需多作打量,盗米任期自然生长。应了一句话,旱不求水,涝不疏堤,既不需要粪壤之类的肥料,更没有从事大量的田间劳动,一切都任由天定,可就是这么懒怠无比的方法,依旧能达到大唐最好的水稻相当的产量:二石半或者三石,况且,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曰,而我大唐的水稻一年仅收一次,这就相当于是只要是在气候合适,永远温暖如春夏的南亚一带,别说三季,四季我都怀疑有可能。

    林邑国副相赵霨有些骄傲地扬起了脑袋:“我林邑国虽小,人口不过三十万,所开田亩不到二万余顷,但我林邑国气候炎热,最是适合此种稻物,所产之谷米最低每亩至少也能收获六石之数,每年所获谷米……”老家伙眨巴眨巴眼,自个在那儿板手指头算。

    我也在算,娘的,算术不好,边上,李叔叔的心算成绩相当的不错,猛力地抽了一口气:“二万顷,折成亩就是二百万亩,那就是一千二百万石谷米,娘的,贞观十八年我大唐一年岁收租栗不过一千九百八十余万石……”李叔叔心情太狂暴了,忍不住暴了句粗口。

    听了李叔叔这话,我差点晕了过去,他娘的,太吊了,实在是太吊了,李孝德恶狠狠地瞅着这个干巴瘦猴的老头,就像是恨不得一口能把老家伙的裤带割断,从他肚子里掏出谷米来一般。

    李叔叔抖了半天才端起了一杯茶水,嘴喝了大半,衣服也吸收了近半,前襟上尽是水渍,能不激动吗?李叔叔算是心理素质越强的了,不然,这会子没兴奋的昏死过去就算是好的。

    “我大唐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种?”李叔叔问了个傻问题,不过,林邑国副相赵霨答得更实在:“只要不是旱田,就能种,只不过越往北,种的季数就越少。如果是在天朝大唐的南部,也可种上两季吧?”赵霨不太敢确定,毕竟他一路行来长安,并没有亲自对大唐地域进行农业考察。

    一问一答,让李叔叔的嘴差点裂到了后脑勺。不过,李叔叔没有失去理智,加上我也在这里冒充水稻专家,给李叔叔解释了什么叫霜降期,什么叫生长周期。李叔叔这才明白过来。

    “……据臣多年以来的考察,嗯,是研究得出的结论,我大唐长江以北少量地区和以南之域的气候更适应这种水稻,可为一年两熟,若是岭南一带,相当多的地方可得三熟。”考察个屁,研究个屁,本公子也并没有忽悠人,可我知道后世的产粮区,及江西、安徽,的双季稻种植地域绝对不少,而且两湖、四川同样也是双季稻种植的大省,更别提浙东、闽南、广东、广西这几个气候更炎热,无霜期更长的省份。

    李叔叔的眼睛瞪得像是两盏高倍望远镜,死呆呆地瞅着我,边上的李孝德也赶紧替我说话。“陛下,微臣也可以作证,房大人绝对没有欺瞒陛下,我大唐进奏院亦收到了消息,早在汉代岭南之地就已有种植双季稻的记载,只不过一直以来,没有人去刻意的推广……”

    ----------------------------------------------------李叔叔闭上了眼睛,深呼吸,世界是多么的美好,今天得到的消息是那样的美妙,三个深呼吸之后,李叔叔方自缓缓睁开了双眸,表情,已然恢复成了一代英主的本色。

    “林邑?这朕怎么觉得有些耳熟?”李叔叔微微一皱眉头。

    我朝李孝德挤挤眼,这家伙立即上前禀报:“陛下,这林邑国,是乃前秦之时林邑县也,前汉又归于曰南郡,置象林县,古越裳之界也,前汉之伏波将军马援开汉南境,置此县。其国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又出玳瑁、贝齿、吉贝、沉木香……”

    蛊惑,**裸的蛊惑,李孝德跟了我这么久,这个时候不出招还等啥?那样的话,岂不是辜负了我数年的精心教导?进奏院,目前负责的主要是军事情报这一块的一个半配属单位,实际骨子里全是一群整天窥探、打听着大唐周边各地域特产、矿物、生存资源、各国的军事力量、军民配比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方面的大唐中情局。

    现在,进奏院的力量也开始进行分划了,因为我不想在大唐,出现一个向后世明朝一般的锦衣卫那种置于国家法律之上的系统,更重要的是,需要把他们的权责进一步地明确和分划。

    李叔叔点了点头:“林邑国,林邑……哈哈哈,朕还险些忘了,那好像是在武德六年,你们的国主范梵志遣使来朝我大唐,八年,又遣使献方物,先帝为此,还特地设《九部乐》以宴之,贞观初年,你们的国主还遣使以贡驯犀以贺朕之登基,言语多有不敬,当时,朕之爱卿还欲劝朕,发兵讨之,朕有言之:昔苻坚欲吞晋,众百万,一战而亡。隋取高丽,岁调发,人与为怨,乃死匹夫手。朕敢妄议发兵邪?后赦不问,后头黎为国主不久就便病死,其子镇龙立,亦献异宝甚多,朕记得清楚得很哪……”

    李叔叔在这里显摆知道,不过,我忍不住撇了撇嘴,李叔叔真是一位以德服人之君?仁德之主?这话简直就像是杀猪匠在缚在了屠宰台上的生猪在念佛经一般。

    林邑国虽然小,不过,其地之富庶可是有名的,别的不说,他每次前来进贡的各种奢侈品就让朝中大臣绿了眼,不然,你以为大唐的大臣都是二愣子,会为了屁大点的话语不敬这种小外交事件要求李叔叔发兵攻打?李叔叔何况不心动,只不过是觉得这种理由实在是太不充分了,所以才没有同意。

    而现在,特别是李叔叔刚才听了这个老家伙这么一说,心中贪婪的渴望差点就让他快保持不住大国帝王的风范了。李叔叔的内心一定是既忌妒,又愤恨,为啥这种好事不是在大唐的脑袋上。

    (未完待续)
------------

第657章 林邑国之变

    李叔叔的目光很复杂,既充满了食肉者的贪婪,又同样在犹豫,没办法,大唐缺粮啊,上次一战,得了高句丽的那三百八十万石粮食,让李叔叔就激动了好几天都睡不好觉,为的是啥,就是因为大唐的农业水平还是显得薄弱,亩良太低,旱田不过一石余,上好的水田也就是三石,一般的也就是两石,三百八十万石也就相当于是一百多万亩良田的产出,大唐虽然贞观算得上是盛世,可眼下,国家的底子依旧没薄,年年的灾荒,还有长时间的对外征战,国库的存粮常有不足,而如今小小的一个林邑,其大小不过跟大唐最小的黔中道差不多,人口不过三十来万,可其产出,竟然能与整个大唐帝国的租税接近,要知道,大唐如今可是有三百余万户人家,就算平均一家三口人,那也是近千万之众,这能不让人对这个小小的,人口不过三十余万,大唐伸个小手指头就能拿翻戳倒的肥美之地动心吗?

    可你没理由啊,任何对外战争,你总得有个让人信服的借口,比如打辽东,李叔叔就把大唐装扮成了复仇之师,比如干掉突厥,同样,任何一场对外战争,总得有个堂而皇之的理则,就像后世的金毛猴子一天倒晚标榜自己多么多么的正义,其实满嘴的骨头渣子,一脑袋的龌鹾。

    不说其他的,我也气的直咬牙,林邑国,屁的林邑国,凡是对我大唐的生存有利的,都应该是属于我们的,林邑从秦朝、汉朝都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土地,为啥如今变成了一帮土蛮子的国度,那么丰富的物产,他妈的,想想我都恨的牙根直痒痒。

    不过,令我遗憾的是,大唐立国之后,已经承认了林邑为我大唐的蕃属之国,没有任何理由的去动刀兵,这会让大唐的周边怎么看待大唐?

    如今大唐的吐蕃战略靠的就是属国的力量来对吐蕃进行牵制,如果大唐真成了个出耳反尔的国家,那样一来,谁还敢相信大唐的承诺?所以,战争是必须的,但是战争的理由更是前题。

    林邑国副相赵霨可没想到李叔叔的记忆力这么好,激动得黑红的脸膛之上老泪纵横:“天朝的陛下,您居然还真记得我林邑小国,下国之臣赵霨实在是感铭五内……”老家伙突然之间号啕大哭了起来。

    ----------------------------------------------------我差点翘起大拇指夸这位老汉真会拍马屁,可眼一斜,瞅见李孝德不停地朝我挤眼,然后递给我一张纸条,很熟悉的小纸条,一看就知道是咱们进奏院最喜欢用来传递情报的那种纸张,可才看了两眼,我立即像是傻了眼,嘴张到了极致,可一丝声音也没办法发出来,心里被激动与幸福涨得满叮咚。先人你个板板的,谁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今天,简直就是无与伦比的双重幸福。

    好半天才回过了神来,顾不得其他了,扭头就朝李叔叔报告:“陛下。林邑国出了大事了。”把情报递到了李叔叔的手中。“陛下,确实是大事情,林邑国大臣摩诃慢多伽独掌一国之权柄,对国主傲慢不敬,而且多次胁其传位于自己,国主不从,如今,林邑国已经是上下显尽乱像。”

    “有这种好咳咳,不会么巧吧?……”李叔叔刹车得很是及时,拿起了情报作研究状,不过,眼角的孜孜喜意还是被我瞧了个分明。

    可眼下,林邑国副相赵霨就蹲在跟前,他正是被进奏院派去林邑一带去寻找稻种的进奏院情报人员给带回来的,他的怀里边,就揣着林邑国国主范镇龙的国书,向我大唐借兵定国内之乱,愿意永为大唐蕃属,并请大唐驻军,震摄周边霄小之国,另,愿意每年为大唐提供稻米三百万石和各种奢侈品若干。

    说来了是巧得不能再巧,进奏院的情报人员是通过商人的途径前往林邑城,因为商人们告诉这些情报人员,这种占城稻是林邑国有,所以他们到达了林邑城之后,就径直借着大唐官方的身份去找林邑国主要稻种,本来嘛,进奏院的经费就紧张,可是稻种你总不能只买个百十来斤回来吧?

    那样的话,这几个情报人员很有可能会被我掼上房屋去忆苦思甜,他们最好的下场大概也就是在某个穷乡避壤数铜板,已经被我那种功利主义灌输成了利益至少的情报人员至少知道大唐的面子好歹也是很值钱的,所以,他们就直接去找了林邑国主,没想到,林邑国主正在为自己的命运而犯愁,岂料大唐竟然派来了使者,林邑国主好歹也是一国之主,也有一些自己的班底,一合计下来,决定向大唐求援,于是就是副相赵霨带着三千石无偿的贡米作为一点见面礼,希望大唐的情报人员能够帮他们这个大忙,于是乎,情报人员不敢作主,但他们同样意识到了机会,三五下的功夫,通过了大唐商人,好不容易才把这位老头从林邑国带出来,来到了咱们大唐的长安城,不过,即使他们紧赶慢赶,时间,也已经过去了近一个半月了。

    因为事情紧迫,所以一路护送着这位林邑国的副相匆匆而来,至于三千石的稻种,大概还有个十来天功夫才能运到长安。“陛下,望陛下能念在我林邑国一向为大唐之蕃属,从不违天朝之令,岁岁来朝的份上,望天朝大唐发兵,救我林邑于水深火热之中,我林邑三十余万国民,皆感恩不尽啊陛下……”

    “赵卿快快请你,你林邑国本就为我大唐蕃属之国,焉有不救之理?”李叔叔赶紧先站在大义的上风头说了话,挽住了这位林邑国的副相,仔细地问起了林邑国的国内情况,半个时辰之后,终于把这位林邑国使臣给打发了出去。

    李叔叔带着我们就赶往参谋院,到了这里,立即令人找出相关于林邑的大唐军事地图,很快,就有工作人员拿来了一张大地图摆到了地板上,李叔叔站起了身来,沿着图找了不大会的功夫,就在大唐的最南部边境处找到了林邑,就在大唐南部边境驩州以下就是林邑国。

    如此之近,简直就是摆在嘴边的一大块肥肉,加上刚才这位老家伙的宣传,李叔叔的两只眼睛如果能打劫,地板绝对已经被挖坑三尺。

    “贤婿,你觉得如何?!”李叔叔舔舔嘴巴子,目光很凶残,就像是随时要伸嘴去咬上一口肥美羔羊的猛兽。

    ----------------------------------------------------我挠挠头,下了一阵雪花雨之后。“岳父大人,小婿以为,咱们肯定要有,别说其他的,就冲那每年三百万石的稻米,那可是相当于我大唐二个中等道的岁租啊。至于怎么救,这里边就得有个讲究了,还是要看岳父,您觉得林邑能以三十余万人,种得稻米千万石,若是我大唐能据其地,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全是一年三熟之地,怕是光这些地方的收获,便够我大唐百姓食足矣,陛下,我大唐不仅仅要往北看,还得朝南、朝西……”不说了,再说就便成**裸的侵略了。

    至少怎么去救,如何救,救得巧妙,让我大唐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这些不是军方的事儿,而是政治层面的事了。李叔叔点了点头,没说话,这个时候边上的参谋院值守的将帅已然从四周赶了过来,一问之下,听说了林邑的稻米产量如此之高,物产之丰富之后,一帮老流氓比起李叔叔和我的矜持来,简直就像是一帮子土匪和强盗的混合体,吹胡子瞪眼睛的,就差把腰上的仪刀掏出来挥舞喊打喊杀了。

    “陛下,林邑之地,原本就是我华夏百姓之故地,当年不过是为了一时之计,故尔允其为一国,如今我大唐也该朝南活动活动筋骨了。”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吼得最为大声,这位是大唐的黑社会份子之一,隋末之时有名的浪荡子弟,当年曾经在街上胡混的老街痞,刘武成的老爹。

    郧国公张亮装模作样地在地图之上比划了半天,赶紧示意一帮老流氓蹲到他身边:“诸位且看,林邑之地,实为我大唐攻击南诏之要冲,若能得之,我大唐若有一支奇兵,由这里,往这里……”所有人目瞪口呆地随着这个老流氓胡萝卜粗细的手指头,在中南部岛上几乎绕了整整一圈,然后手指头才停到南诏六部的南方。

    (未完待续)
------------

第658章 正义之师

    张亮还一本正经地,较为客观地说出了他的意见:“此两地相距可比咱们长安到剑南近多了,由这里发兵断其后路,两面夹击,如此一来,四夷定然臣服。况且在这里练兵,将士们定能适应南方的炎热气候……”

    看着张亮这位原本有些好印象的老兵痞,我两眼发黑,脊背发冷,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斜了斜眼角,却瞅见,李叔叔面色如常,嗯或者应该说是一脸欣慰之色,看样子,李叔叔为这帮无耻的老流氓卑鄙得近乎下流的行径而感到十分的骄傲。

    “嗯,好算计……”一位老兵痞装模作样地掐指一算:“张将军此策与老夫之策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既为粮仓,自然可以作为我大唐掌控我大唐南疆的根据之地……”

    我为这帮无耻老流氓的厚脸皮而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到了今天,我才明白,原来,在他们的跟前,我厚颜无耻的程度,甚至抵不上他们的一根脚指头……“好了好了,诸位爱卿暂且歇歇,现在还不是讨论此事的时候。”半天之后,李叔叔才出面暂时制止了这群无老兵痞的奇思妙想,命人立即去传诏三省六部之首脑赶来此地。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6484 36485 36486 36487 36488 36489 36490 36491 36492 36493 36494 36495 36496 36497 36498 36499 36500 36501 36502 36503 36504 36505 36506 36507 36508 36509 36510 36511 36512 36513 36514 36515 36516 36517 36518 36519 36520 36521 36522 36523 36524 36525 36526 36527 36528 36529 36530 36531 36532 36533 36534 36535 36536 36537 36538 36539 36540 36541 36542 36543 36544 36545 36546 36547 36548 36549 36550 36551 36552 36553 36554 36555 36556 36557 36558 36559 36560 36561 36562 36563 36564 36565 36566 36567 36568 36569 36570 36571 36572 36573 36574 36575 36576 36577 36578 36579 36580 36581 36582 3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