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过,清军实际上在此之前很少与明军打正面对垒硬耗似的战斗,都是放风筝式的远远的抛射来磨掉机动力很差的明朝步兵们,不过打到现在清军对这种正面作战也累积了不少的经验和信心,特别是因为具有极强的机动力,他们往往会抓住明军将士疲惫或者是阵型不稳,甚至在遭遇战中趁乱进行突杀来获得最大的战果。而到了后期那更是怎么打怎么有,再加上明军士气低落,很多时候连打都没打就直接投降。
为此,当看到这支三千多人的明朝军队摆出一副作战的架势时,对方所展现出来的挑衅战意激怒了这些清军,他们纷纷丢下自己的战利品开始迅速的从长长的队伍中集结,准备好好的教训一下眼前这些不知死活的明军官兵,同时也能多砍点人头回去领赏……
清兵们的集结还是很快的,没消一会功夫,数百清兵便集结完毕,虽然后面还有人正往前赶来集结,但此刻早已按捺不住的一个甲喇便带着自己的人先冲了上去,上半年的松锦大战他因为一些原因而没能赶上错过让他损失多少战功,看着和自己同旗的那些甲喇一个个收获堆成小山,他早就已经眼红不已,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他怎能不心动呢……
不过还好这位甲喇总算没有被战功给冲昏头脑,他还很明白就自己带着这才集结的三百多号人上去那就是给明军送人头,他一声呼哨让自己的家奴还有其它骑兵散开,准备依旧用放风筝的老战术慢悠悠的先耗干这些明军的士气和体力。
不过当甲喇和他手下的人跑起来后他们就发现,这些明军因为来的比自己早,故此占据了一个地势较高的位置,再加上风向的缘故,上风头的地方障碍物太多不利于开弓搭箭,只有从侧风或者是逆风的位置发起远程攻击,而且距离要贴近到一百二十步左右的位置。
如果说这位甲喇第一个错误是没等聚集更多人时便犯中二病冲了出去,那么他犯下的第二个错误就是让自己的人不仅靠了上去,而且还冲到了距离明军只有七十步的位置。当然这位甲喇敢于这么干也不是全部都是他的错,毕竟大家都看到三千多明军并没有携带什么大炮这样的重武器,只有大约七、八百士兵不是使用冷兵器而是双手持握一种较为怪异的鸟铳。看到这些鸟铳这位甲喇和其它清兵都笑了,明朝的火器让很多明朝士兵吃尽了苦头,弄得现在的军队对用火器是有一种变相谋杀的想法在里面,而这名多人装备鸟铳……前面的明军将领估计脑子不是被驴踢过就是被门板给夹咯……
七十步的这个距离很微妙,既是在这种风力下抛射箭矢的最好射程,同时也正好能避开明军的铳子,目前明军装备的主流鸟铳虽然能打得更远,不过超过七十步这个距离铳子已经发飘,能命中的……绝对不是瞄准当事人的枪子!话说这些清兵看不起归看不起鸟铳火器,但要让他们用身体去体验一下被打中的感觉……没人愿去!
只是这位甲喇注定要成为悲剧姓的人物,因为他并不知道,他所要面对的武器可不是目前流行的火绳枪,也不是西方刚刚研制出来没多少年的燧发枪,而是领先这个时代两百年的后装线膛枪!
当甲喇带着手下的骑兵还没抛射几轮箭矢便遭到了一阵排枪密雨般的打击,这批枪弹所产生的战果并不大,只直接打中了一名清军骑兵让其惨叫一声跌落马下,除了他之外还有两匹马也遭到了命中,吃痛的战马一声悲鸣,其中一名骑手见势不妙急忙控制马匹没让自己摔下,而另外一名则很不幸的连人带马摔倒在地……
而且还没有等甲喇和其它人反应过来为什么会这样时,第二排弹雨便扫了过来,这次的战果可比上次的要多,数匹战马和数人中弹,当甲喇感觉有点不对劲时,第三批弹雨便接踵而至……
三段击其实很早以前明军就以懂得使用,而这支明军的领军将领更是充分的阅读了钟书清所写的使用说明:三队而列,渐次齐击,百步上下,瞄头打胸,如雨而密……其意思就是还是相同的三段齐射,虽然不能解释清楚抛物线但至少说明了瞄着脑袋可以打到胸脯,瞄着胸脯打肚子,而夏式步枪的准星又简单易学(改装后的瞄准具,无尺表只有一块凸铁以加快改装速度,也可以做到简单的三点一线),在排枪集火攒射下弹药会形成一片如雨点般密集的弹雨。
“退!!退出去!!”
三次排射过后,这位甲喇骇然的发现自己的手下已经被射倒十来人和马,这还得感谢对面的明军阵型过于紧密而且是冷兵器和热兵器混编摆不开阵型,再加上几个方向上都分散了兵力,要不然这几百号士兵全部集体三段击集火……骤然间吃了这么大的一个亏让这位甲喇是怒火攻心,不过还好他脑子还没有一时冲动的命令发起攻击,要不然他所带的这些人估计都得跪这!
只是现场的手下们似乎被明军的火器打的有些懵,再加上人声马嘶的让现场一片乱哄哄的,造成了这位甲喇的命令好一会这才传递完毕,而这个时候……已经重新装填好弹药的明军士兵们再次分批抠下了扳机……
当这位甲喇戴着剩余的人马撤出对方的火力射程外时,在他们进攻的路线和原路撤回的平地上,已经躺下了二十多匹马和七、八条尸体,如果不是马匹变相的保护了骑手,这地上躺着的尸体还要多点。
这位甲喇的失败让剩余观战的清兵们是一阵惊异,这大明朝什么时候有这么犀利的火器了?!这才多长点时间啊,就看着在对面一排排烟雾冒出来后,这些清兵们就连人带马的被放倒了这么多?!而且从对方重新装填药子的速射上来看,这种火器那简直就是逆天的存在啊!!
如果说,现场的清兵们稍微清醒点,就会重视眼前突然冒出来的这种新武器和新战术,但正是因为刚刚结束的松锦大战太另清兵们有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那位甲喇回来后不久,第二支攻击队伍便组成,准备上去血洗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汉人官军……(未完待续。)
------------
170:花皮快枪引起的反应
骑兵在对阵步兵时最大的优势就是马上的机动能力和冲击速度,步兵撵不上、跑不掉,只要骑兵别脑子注水的傻傻放弃自己的优势去和步兵拼自己的劣势,那胜利者十有**都是属于骑兵的,即便打不赢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这种优势直到速射武器出现后才最终消失。
打这场不是遭遇战也不是伏击战的这些清兵也都明白这一点,如果说前面那位甲喇还是吃了不明对手实力的亏属于可原谅的错误的话,那么后面清军们发起的进攻那就是属于自作孽不可活了,连续的游击压根对明军所造成的伤亡少之又少,但明军每次的攒射都能带走几匹马和一两个人的伤亡,连续数波下来,清兵们唯一的成果就是用生命测出了对方这种新火器的有效射程和在打三枪后会进行一次清膛;只是这个信息是用上百匹战马和十数名精锐骑兵的生命换取的……
更让这些清兵们无法忍受的,是当清兵们知道自己踢到铁板准备撤离时,那些明军开始变阵向前缓缓推进,看这架势是要想将地上的清兵尸体给顺走报功……
这些明军这样的举动彻底的激怒了清兵,这么多年来,特别是这两年来清军实力越来越大,打败仗的次数不仅越来越少,甚至即便出现伤亡也能悍勇的将自己人的尸体给抢回来,在古代,对敌方尸体可没有什么善待的说法,耳朵、手指甚至人头都是表战功的重要证据……
明军的举动让清兵们是暴怒不已,他们派出精锐骑兵试图攻击明军的阵营,并试图抢回尸体,如此一来双方的交战立刻升级。
如果说清兵们集中更多的兵力进行突击,说不定还能真的突破明军的阵营来个大屠杀,但是好死不死的是这支耀武扬威的队伍实在拉的太长了,而且又是牲口又是掳来的奴隶造成乱哄哄的一片,队伍集结速度效率大打折扣,而明军又正好打了一个时间差不给清兵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故此双方的战斗说实在话是一边倒的屠杀……
在损失上百人的伤亡后,清兵终于醒悟过来再这么打下去那就成了添油战术,而且是拿人命往这个大坑里面不断的填料,停止进攻让清兵们停止了继续刷新扩大伤亡数字,也让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将地上的清兵尸体给割掉头颅以及脱掉他们身上的盔甲后慢慢的退走……
这天的战斗最终以明军的大胜而终结,虽说百来人的战果和松锦大战损失十万战力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的数字,但是在这种已经听惯了各种战败消息的曰子里的确犹如寒冬中吹来的一股暖风;而且这个战果还是没有水分的,百来颗不是拿普通百姓来充数的人头就已经说明了战果的真实姓。更何况在带回来的战利品中,还有若干件清军骑兵所使用的挂甲,这种清兵的盔甲可不好作假,特别是还打死一个双甲牛录更是让人感到久违的振奋!
这些尸体和战果当天晚上便快马送到了不远的燕京城里,接到这个好消息的崇祯是大喜,而且更让他高兴的是在听到此次战斗不仅干掉这么多清兵,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伤亡是微乎其微,只有十来人受流矢射伤,一人重伤不治而亡。这样的战损比可是这么多年来罕有甚至是没有过的,这能不让人高兴吗。
而在获悉此次作战的更多细节后,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打这场战斗的队伍里装备了从广西山蛮花皮那里购买来的快枪,而这么多的尸体可全都是花皮快枪所射杀的!而且当天也就是这么几百条快枪便造成了这么令人舒爽的战果,如果再多装备一些快枪组成这样的作战队伍……已经有人在想着能获得多少战功了……
为此很多人开始吹捧着崇祯的眼光长远,能忍一时之痛,豁达大度的不予广西的那些花皮山蛮计较还懂得识人大度,反正一片吹捧之声。
只是福兮祸所伏,正当朝堂上是一片歌功颂德的益美之词时,广西花皮山蛮再次兴兵作乱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快报形式传了过来……
第二天,昨天还是一片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的人今天都不怎么说话了,而昨天不怎么说话的人今天就有话说了,这嘴炮战一开当即整个朝堂就成了嘴炮战场,吵来吵去其重点并不是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和拿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无外乎就是党争的想弄死对方为快……弄得崇祯当天还是一如既往的挥袖而去……
这第三天,朝堂上还是一片混乱,不过通过昨天崇祯的态度,双方都摸出了点底,那就是这两条消息来的也忒特么滴寸了,这刚刚利用花皮的快枪让大家看到点胜利的曙光,你这花皮能不能晚点再动手啊!这乐呵都没乐上一天就给你给搅和了好心情……不过让大家为难的地方也就在这,花皮的快枪让大家都明白如果能再多装备一批也许还能改变北方糜烂的局势,不仅能抵御外辱对内也能平叛镇压李自成这些流寇,可你这些花皮突然来这么一手让人措手不及,是和你继续买军火咧,还是派兵剿了你呢……
当然朝堂上的人也明白第二条纯属白瞎,而且谁提谁倒霉!
现在朝堂上的各位大员们都已经明白,南边的这些花皮的确厉害,谁提议去征剿那是在害人,谁去谁死,不是被花皮打死就是失败后回来被人捏住把柄给参死;而正是因为如此,大家也心照不宣的采用反弹模式,谁提议去征剿花皮那就谁去,那属于自作孽不可活。
不过关于花皮的事情总要有个答案出来交代,但大家都拿捏不准这些花皮的态度,不管是说和忍着还是征剿平叛都看不准摸不透,最终只得像后世某部电影里一句经典台词一样:再议论议论,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再权衡权衡,再比较比较,再考虑考虑,再观察观察,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等等等等……再议……
就这样连续数天的再议再议再议议毫无作为的扯着嘴皮时,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另外一支两千多人的明军也是在河北靠南的地区,也同样依靠装备了花皮的快枪,这支明军击溃了上万流寇……
这些流寇实际上就是李自成麾下的一支队伍,到处流窜的这些人实际上是破坏了生产而只能被卷成乱民,就是为了寻找更多的粮食,别看人数恐怖,但是人数虽然恐怖可作战力实着有限,又缺乏训练甚至是基本的军队记录,特别是缺乏像清军那样的骑兵机动能力,结果这支流寇在试图发起进攻时被明军用花皮快枪一阵速射快打……被这样急速射造成惨重伤亡的流寇们哪经得起这样的伤亡,剩余的流寇们当即便士气崩溃的撒开脚丫子向后跑,连督阵人的大刀都没能止住这崩溃的人潮……
这个消息传到紫禁城后,原本大家僵持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花皮的快枪赢一次也许是侥幸,但能赢两次呢?而随着后面几天,第三支装备了花皮快枪的部队又打了胜仗的消息传来后,这天平终于失衡的倒下;花皮虽然发兵祸乱广西,但毕竟属于小寇小乱,其影响和危害远不如北方又是李自成这样的巨匪和关外的清军,而且这些花皮也似乎懂得低调给大明朝留点面子,权衡利弊之下,默许了花皮们在广西的军事行动,以及准备完成剩余两千支快枪还有弹药交易口谕迅速向南传递……
这也就是为啥广西大员们在对山村新一轮军事行动只嚷嚷了前半截的缘故――形势比人强!
而在经过北方的这几次战斗之后,还有一个连带的效应就是这几支明军的队伍给花皮快枪做了一个很好的广告――花皮快枪,射速快、准头好、易装弹、不怕雨、皮实耐艹,是居家必备杀人越货之佳品,亲,不来一发吗?
不过最初北方明军的对手们还不知道这种火枪的来历和出处,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而且在任何年代中国人内部都不缺为利益卖国的汉歼,没用多久,李自成那些人和清军就知道了这些快枪是广西花皮所产,名为夏式步枪,但因为装弹快出枪快也称之为花皮快枪。
除了这些基础信息之外,关于这些火枪的另外的一些信息也被人抖落出来:明朝政斧和花皮们交易了五千支快枪并已交付其中的三千支和十五万发快枪子弹,这三千支步枪被装备在三支拱卫京畿的明军中,还有剩余部分被送到紫禁城的御林军神机营里……
消息泄露出去,李自成和清军两边的人都大为吃惊,原本他们以为这些火器是西洋人的新品,但却没曾想到居然是国产货!更让他们想象不到的,竟然还是一个山窝旮旯里的山蛮所产……
不过话说回来,那个谁谁谁,把地图拿来,广西特么滴在哪?……(未完待续。)
------------
171:抢购
后世的人都知道卖产品一定要做广告,甭管产品好不好,广告一定要做好!而对于军用产品,特别是属于以杀人为主业务的产品,其最好的广告就是在战场上用这种产品所杀死的敌军尸体!而对于充当“广告模特”的那一方来说,对于这种产品也是有着直观的发言权――用伤亡数字说话!
京畿三支明军部队的连续战果不仅让京城里逐渐意识到这种花皮快枪对战局所起到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被打击方的密切关注,在有心人的调查下,不仅这种新火器的名称和产地给弄清楚,就连交易了多少以及装备的流向详细的**而出。甚至在一些人的特别**作下,几支完全就是属于同批销售的夏式步枪出现在了明军敌人的手中……
“好枪!真是好枪!!”
在李自成的行营里,夏式步枪的速射能力和精度让李自成这位席卷中国北部数省的枭雄是赞不绝口,作为一名转战多年的枭雄,他自然知道兵贵精而不贵多的这个道理,也一直想组建起一支强大而又精悍的队伍出来,但农民军的特点也注定了像弓箭手、骑兵这样的技术兵种是难以快速培训,也就使得他更希望能获得一种低学历、低素质、低训练便能快速上手的三低武器来提高自身的战斗力,而环顾目前人类所装备的武器,火器这种东西那绝对是最佳的首选。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69
2270
2271
2272
2273
2274
2275
2276
2277
2278
2279
2280
2281
2282
2283
2284
2285
2286
2287
2288
2289
2290
2291
2292
2293
2294
2295
2296
2297
2298
2299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2317
2318
2319
2320
2321
2322
2323
2324
2325
2326
2327
2328
2329
2330
2331
2332
2333
2334
2335
2336
2337
2338
2339
2340
2341
2342
2343
2344
2345
2346
2347
2348
2349
2350
2351
2352
2353
2354
2355
2356
2357
2358
2359
2360
2361
2362
2363
2364
2365
2366
2367
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