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现在土地是私有的,加上有大量保障房的话,未来的房价肯定不高,到时候人们则会大量自己盖房,甚至会在郊区盖出大量别墅,住房问题将不是人们要忧虑的话题。
民政部出台的这个法案暂时还没新房子用于施行,所以只能用旧房子先应付着,不过建设部已经拿到了一千万元,先在各地盖一些保障房出来。
很快各省商馆就组织了大量临时宣传人员,这些临时宣传人员有到处张贴小广告,有的则深入到乡镇之中进行宣传。
而到学校宣传的任务则交给了宣传部的‘正规部队’来负责,这些宣传部的人员一个个口才好,相貌端正,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
全国各地宣传人员四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拉皮条行动!
……湖北一家私立中学内,一个穿着汉服,手拿扬声器的年轻人正站在学校的校场上,对着下面的学生们说道:“老师们,同学们,很高兴与大家见面,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张正杰,也是湖北人,同时我也是华东自治三省宣传部的人员,今天我来到这里,是想给诸位同学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我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你们的故事。”
下面的师生们看着上面个穿着汉服,头戴发冠的年轻人,所有人都认真注视着他,倾听他要说的故事。
“两年前,我也像大家一样,也是一个中学生,只是我那时即将要毕业上大学了。但我家里很穷,家中仅两亩田地,却要供养我上中学,昂贵的学费已经让我的父母艹劳得苍老得许多。因为家境原因,我犹豫着要不要去上大学,老父老母让我安心去上学,家里的事情不用我去艹心,但我知道,我若去上了学,父母将更加艹劳。当时我一度打算放弃学业,找个活计赡养父母。
但就在这个时,有传言说去福建上大学,那里免学费,学校每个月还能给学生补贴,至于是谁说的已经不得而知,而且我也找不到人引荐。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是骗人的,那个时候腐朽的满清王朝还统治着中国,谁会相信一个学校竟然给学生补贴呢?
我当时也不信这是真的,但我的母亲知道了这个消息,连夜给我缝好了一双千层底的新鞋,让我去建安继续求学。
于是我就抱着不大的希望,从亲戚那里借了路费就上路了,一路上我被土匪劫了两次,把我的干粮都抢走了,好在我在路上碰到了一群去福建的行脚商人,他们把我带到了建安。当我到达建安的时候,我激动的泪流满面,因为我在那里看到一所大学,那里真的有一所大学。
而且当我进去以后,发现果然如同传言一般,那所大学不仅免学费,而且还给学生发放补贴。
那所大学就是现在华东自治三省的华东大学,虽然现在的华东大学已经有近八千名师生,但在我到华东大学的时候,仅仅只有三百多人,那时候学校也简陋,但我在那里却接触到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理工科每个专业都有完备的实验室。而那时的华东政斧,还是一个保安团。
现在的华东自治三省都督夏钧,就是我们的校长,也是保安团的领袖,当时他一边对抗满清政斧,一边对我们说:“要想复兴中华,首先得复兴民族主义,他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身汉服,也就是我身上穿的这种,并且鼓励我们留长发,恢复我汉人衣冠。另外他还说,除了恢复民族思想,想要复兴中华,还得努力发展教育,努力兴办实业,不管是教育救国还是实业救国都一样重要,一样也不能丢下。”
“我记得当时去的时候,在建安仅有一家造纸厂和一家纺织厂,可接下来,我和大学里的同学在校长的带领下,陆续又建立了钢铁厂、水泥厂、军工厂、罐头厂、卷烟厂、打火机制造厂、化肥厂等等工厂。之后,校长带保安团打败了清军,我们在闽西北取得了自治,自从那以后,不管是教育还是实业,我们在校长的带领之下,一步步的壮大起来。
1911年10月10曰,辛亥革命就爆发了,尔后,民国成立,我们大汉民族再次站起来了。然而当初那个仅在建安乡镇发展的保安团,今天已经建起了上千所小学,上百所中学,而且建起了六百多家工厂,占我们中国工厂数量的70%以上。我们的工业产品,远销全球各国,我们的工厂已经能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同学们,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
就在一个星期前,我们华东自治政斧教育部出台了新的政策,凡事外省到华东的中学生,一律给与补贴1.5元,到华东就学的大学生,一律补贴2元,而且还免除住宿费。
当初,我们这些第一批到华东大学的学生,虽然有拿这样的补贴,但伙食还是要自己负责的。
同学们,你们还犹豫什么呢?
振兴中华不是喊口号,不是搞游行。唯有民族思想,唯有教育,唯有实业三者相结合方内振兴中华。
当今中国,仅华东政斧可以做到。
就让我们一起到华东自治三省去,去那里的学校当一名老师,去那里的工厂当一名工程师,努力让我们所学得以致用,努力让我们中华更加壮大一分。”
下面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所私立中学的校长当场被触动了,于当天决定全校迁往华东自治三省……
(未完待续)
------------
第五十九章:吃了狗屎一般的六国银行
宣传部的攻势十分猛烈,不过短短一个星期,就把全国上百所中学中的三十四家忽悠到了华东自治三省。
这些中学是集体搬迁,师生共赴华东。
他们以前到华东自治三省,一是学生有补贴,二是教师可以在教育部领取工资,三是学校硬件也将由教育部负责修建。同时,华东自治政斧大办教育实业,更符合他们的理想。
当物质和理想都具备后,吸引力就大大增加了。
相比那些没有全校搬迁到华东自治三省的,学校里的中学生和教师最少跑了一半,全都被忽悠到华东自治三省上学去了。
而那些大学中,山西大学堂,以及燕京清华大学、天津这些地方的大学等,也有许多学生前往杭州。
对付这些大学,宣传部有更高级的东西,那就是给他们放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多是宣传部请华东大学的电影系拍摄的,这些纪录片中记录了华东的教育、工业发展。
一个个工地,一所所正在修建的学校,以及那如同钢铁洪流般的摩托化部队,以及在蓝天上翱翔的空军,都把那些学生看得热血沸腾。
“路费包了,去了还有补贴,为什么不去呢?”
“就是啊!”
“同学,我们一起上路吧!”
“好啊!”
……这场到处拉皮条的行动马上受到了各大报纸的注意,杭州的记者派出大量记者到各地去采访了那些师生,以及那些文化人士。
对于华东自治政斧的这种政策,在知识分子的群体中普遍表示支持。
同时在采访教育部时陶成章表示:“委员长曰前又向教育部拨款五千万元,我们华东自治政斧的教育经费将上升到每年一亿元的程度。”
“陶部长,这么高的经费,华东自治三省的财政能承受吗?”申报的记者问道。
“委员长说过,勒紧裤腰带也要发展教育,其他可以省,唯独教育不能省,今后教育部得到的经费将占财政收入的30%以上。”陶成章回答道,“我们华东自治政斧将努力做到三年内普及小学教育,六年内普及中学教育,十二年内普及大学教育。”
“陶部长,那按照这个计划,是否十二年后人们都能上大学呢?”又有记者问。
“按照发展计划来说是这样的,但也不完全是这样。如果有些学生想坚持完成学业的话,现在都可以上大学,但也可以选择进入社会就业。而到了十二年之后,大部分都将读完大学才进入社会就业。当前,只要学生肯读,我们教育部就竭尽全力供养他们就学。”
陶成章的回答震惊了很多人,他们震惊的是华东自治政斧的大手笔,以及发展教育的决心。
无论是南方的《申报》、《新闻报》,还是北方的《大公报》,都对华东自治政斧的发展教育决心给出了肯定的评价。
同时许多报纸也是第一次肯定华东自治政斧的自治,然而依旧有很多报纸在华东自治三省境外抨击华东自治政斧的自治。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779
6780
6781
6782
6783
6784
6785
6786
6787
6788
6789
6790
6791
6792
6793
6794
6795
6796
6797
6798
6799
6800
6801
6802
6803
6804
6805
6806
6807
6808
6809
6810
6811
6812
6813
6814
6815
6816
6817
6818
6819
6820
6821
6822
6823
6824
6825
6826
6827
6828
6829
6830
6831
6832
6833
6834
6835
6836
6837
6838
6839
6840
6841
6842
6843
6844
6845
6846
6847
6848
6849
6850
6851
6852
6853
6854
6855
6856
6857
6858
6859
6860
6861
6862
6863
6864
6865
6866
6867
6868
6869
6870
6871
6872
6873
6874
6875
6876
6877
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