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外形的退出,有其必然的历史潮流原因。
中国华东汽车制造公司采用后世的汽车外形,并且在世界各国申请了专利,开始走上引导潮流的步伐。
这些新造型的汽车,不仅在造型上最新,而且在驾驶舒适姓上同样有诸多创新,同时汽车不马力大就是省油,一切的一切都比旧的轿车要高档得多。这让中国华东汽车制造公司的名声大噪,各国商人纷纷看准了华东汽车制造公司制造的这些汽车的商业潜力,纷纷下订单进行订购。
在货车上,中国华东汽车制造公司的货车开始向大型路线发展,出现了十轮的大卡车,使用的是柴油机。
虽然柴油机的效率在这个时代还不是太大,但功率显然也超过了汽油机,只是体积更大一些。
这对于大型汽车来说,体积大一点不是问题,柴油机虽然噪音大,但柴油使用安全,不会着火。
而在小型货车上,则还是使用汽油机,但却是用功率最大最省油的汽油机,在经济效益上远比其他国家生产的货车要好。
而且在质量上也严格把关,杜绝了质量问题的频发。
质量是一个需求长期坚持的方面,这样才能在国际上打响长久的名气,若是技术上很先进,质量上烂得要命,那名声两下就会被搞臭。
当然,宣传也很重要的,因此需要在世界各国都建立‘水军’部队,这些水军负责在报纸等舆论上宣传中国商品的各种好,同时在普通生活中也要到处宣扬中国商品的好处。
汽车、家电等等,都可以宣传。
这些水军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要知道一个推销员的推销成功率非常低,而亲朋好友的介绍推荐成功率则比推销成功率高出几百倍。
一个商品能够流行,必然离不开这种亲朋好友尝试之后的推荐。
在未尝试之前,可以通过水军的建立来达成。
搞来搞去,则有点像是传销了。
传销的成功率确实是高得吓人,不过中国华夏会要在各地建立的水军,并没有到传销那种程度。
传销是一个奇招,这个招数太早使出来就发挥不到更好的效果了。
夏钧打算在世界经济危机的那段时间再用传销这个手段,把挤压的中国货物给销售出去。
按照原来的历史,也就是1929年。
传销这种招数在短时间内世界各国反应不过来,他们不会在传销发生后进行禁止,只有当传销流行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反应过来。
到那时,中国早就把挤压的货物以传销的手段卖往全世界了。
因此夏钧不急着把这招数提前弄出来,现在用虽然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可以使中国商人赚上一笔钱,不过对于现在经济相对还很景气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且这会让各国对传销有了警惕,等这种行为被禁止之后,销售量还是会被拉下来,会造成市场波动。而到1929年的时候就无法再使用这种手段了。
以奇制胜,这也是当前中国资本在还无法完全与美国国际资本相坑横的阶段所需要具备的一个特点。
同时中国资本此时也不是完全无法与美国的国际资本相抗衡,因为中国的资本在科技技术上要比美国更强。
这次博览会显然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在华夏会调动手上掌控的世界各国的舆论宣传下,中国的民用飞机及民用汽车在各个国家都打响了一定的名气,而在业界中,中国的飞机与汽车的名气则空前的大。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德国的民生发展不好,中国重点在德国招揽技术工人,使得中国的人才缺乏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各方面的重工业生产能力开始增加。
站后才是真正的,中国内部经济走上高速发展的阶段。
每天都有德国技术工人乘船来到中国,德国因为战争的原因,因此经济已经萧条下去了,此时还未恢复。
而随着德国的资本政斧上台,为了支付赔款而增加了税收,更使德国的民生情况开始下降。
那些有技术的工人来到中国工资普遍都很不错,可以让他们在中国享受到不错的物质生活。
英法两国也有不少技术工人来到中国,美国同样也有。
对于这些外籍技术工人,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把那些容易泄漏技术的个岗位都由华人技工担任,而那些不容易泄漏技术机密,又必须由熟练的技术工人进行艹作的岗位则给这些外籍技术工人。
泄漏一些技术机密这是必然的,这也是大量聘用外籍技术工人的一个代价,不过夏钧显然不担心这个问题。
技术被追赶上来了,可以继续出更高级的技术嘛!
……在中国举办飞机与汽车博览会的时候,英美曰三国正在积极与苏维埃红军政权接触,斯大林很快明白了英美曰三国的心理。
英国是世界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美国是资本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曰本是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以及扩张受到了阻碍。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中国。
为了苏维埃红军能够与中国进行抗衡,美国英国及曰本都给出了各自援助俄国苏维埃建设重工业的计划。
有重工业就能制造军火,就能够打仗。
这一时期,几乎是斯大林要什么就有什么。
要飞机技术,给。
要战车技术,也给。
要什么技术就给什么技术,同时美国还援助了苏维埃一的批工业设备,并且还派遣了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前往苏维埃进行生产指导。
而斯大林此时正在集结的部队准备对突入腹地的中俄联军进行包围,此时苏维埃红军已经集结了近六百万兵力。
可以说极为疯狂。
然而让斯大林郁闷到吐血的是,中俄联军根本不中这个套,拖进到伏尔加河一线后就不再向西推进了。
而是转向南部高加索地区,本来斯大林以为中俄联军打下高加索地区后就会进攻苏维埃腹地,因此故意让高加索方面军放水,以激起中俄联军的情敌之心。因此使得中俄联军轻而易举的就攻占了高加索地区。
但中俄联军攻占了高加索地区后,却不再向前推进了。
这如何能不让斯大林几欲吐血,此时苏维埃红军动员的兵力可是六百万啊!而且此时正是农忙时节,动员这么多的兵力,等于是在破坏农业生产,这样的代价只为给中俄联军一个狠狠的教训,以换取几年的安稳发展时期。
然而这显然是一个奢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5071
45072
45073
45074
45075
45076
45077
45078
45079
45080
45081
45082
45083
45084
45085
45086
45087
45088
45089
45090
45091
45092
45093
45094
45095
45096
45097
45098
45099
45100
45101
45102
45103
45104
45105
45106
45107
45108
45109
45110
45111
45112
45113
45114
45115
45116
45117
45118
45119
45120
45121
45122
45123
45124
45125
45126
45127
45128
45129
45130
45131
45132
45133
45134
45135
45136
45137
45138
45139
45140
45141
45142
45143
45144
45145
45146
45147
45148
45149
45150
45151
45152
45153
45154
45155
45156
45157
45158
45159
45160
45161
45162
45163
45164
45165
45166
45167
45168
45169
4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