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整体上的提升,而非是只提升一个群体。

    (未完待续)
------------

第374章:恐慌的美国

    “告别父老离家去,参军入伍最光荣。君不见,边疆战事久未息,吾亦当为众人先。抛洒热血建伟业,只愿华夏永安宁。君可知,大汉昏睡数百年,吾辈今曰恍然觉,蛮夷胡虏竟称王,欺我大汉无传承,肆虐汉土意猖狂。他曰深仇犹未雪,吾辈岂可且偷生,踏平寇土待何时。今以此歌与君听,男儿生来当刚烈,建功立业在今朝,参军入伍是正途……”

    全国各地,此时依旧有招兵宣传,私底下的号召方式也各式各样,而且很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宣传方式。

    而在舆论上,中华帝国则是宣扬仁爱,当然,这东西是用来忽悠别人的,所以帝国只是表面上喊几嗓子,下面却是在搞另外一套。

    儒家之所以能够在古代建立正统地位,那是因为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尽管儒家不如道家优秀,但道家无法建立一个社会秩序,这是道家最大的弱点。

    儒家的君臣父子,常伦朝纲,春秋大义等等,都是为了统治集权需要,仁爱等等七七八八的东西,也都是统治者用来忽悠百姓的。

    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却出现了一个非常让人无语的现象。

    那就是在统治者忽悠臣子和百姓时,统治者也反过来被臣子们给忽悠了。作为皇帝,也是要受教育的。

    而皇帝受的教育,很多都是儒家教育,以明代来说,翰林院学士每隔多少天就给皇帝来一次讲课,给皇帝灌输种种儒家的东西,皇帝整天在宫中,接触外面的世界都是靠这些臣子的口述之类的,结果一个个都被愚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汉唐时期,中国还能不断向外扩张,而在宋明时期,则基本上不扩张了。

    汉唐时期虽然儒家也是正统地位,但统治者起码还没有被忽悠掉。

    宋明时期,可以说是儒家忽悠的巅峰,整个社会都被忽悠了,所以也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君主集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内部统治地位很稳固了,起码在内部来说,想要篡位却是很难的。

    当前中华帝国可谓是在内部否定了儒家,但表面上却又宣扬儒家思想,这种宣扬主要是用来忽悠外国佬的,自己就不用太入戏了。

    又到招兵的时候了,大量的青年已经摩拳擦掌,纷纷前往报名。

    每年帝国招兵,场面都十分的火爆。

    对于那些错过了入学年龄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目前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得有文化,要想获得文化,一个是去诚仁学校,或者夜校就读。另外一个就是参军入伍,若能在军中建立军功,那将前途大好,就算不留在军中,退伍了也极易找到一份好工作。

    此时帝国有诸多参军入伍而获得成功的例子。

    帝国成立之后,帝国对于烈士家属的补偿最为丰厚,抚恤金年年都有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钱自然一定程度上是慢慢贬值的,加上个人劳动收入的增加,烈士的抚恤金自然也是年年在加。

    每一次提高抚恤金,那些已阵亡的烈士也都有增发。

    不过那些是帝国成立之前的烈士们享有的待遇,那些烈士可谓是开国功臣,帝国自然不会让人寒心。

    同时帝国对于那些没有阵亡的开国功臣们的封赏也是很丰厚的,不过主要是对普通士兵的奖励。

    那些军官,多都是以升军衔来进行奖励,那些奖励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是很丰厚的,对那些军官来说并不是很多。

    这也是帝国一贯的手段,团结底层,制衡上层。

    跟随元首在建安起家的士兵,最差的此时都已经是个中尉了,不过在职务上,有的还只是排长。

    能力上不去,自然不会提太高的职务,但跟随元首草创事业的功劳又不能不赏,所以把军衔提上去,等于是把军饷提上去。

    而那些有能力的,只要一打仗,马上把职务提上去。

    虽然说如今参军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但却并不意味着参军就没有前途。

    此时帝国还未开始封爵呢!

    以帝国的很多现象表明,真正的封赏还未到来。

    “等我们中华帝国称霸全球,才是帝国大封天下的时候。”

    社会各界普遍都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毕竟无风不起浪,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夏钧所许诺的。

    当初帝国成立时,本应大加封赏的才是,不过夏钧觉得时机还不成熟,此时封赏了将士,只会消除他们的上进心。

    帝国成立之后,三军将士并非没有目标,新的目标只有一个――称霸世界!

    夏钧给将士们画了个大饼,从而再次激励全军的奋斗精神。

    这样的做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反效果倒是没有,毕竟夏钧说不到享受的时候,而自己做了很好的带头楷模作用,下面的将士自然没有什么想法。而且帝国三军是有理想的,共同的理想可以使人团结。

    虽然说,此时参军并非能够想当初那样很容易就能当上军官,但也并不是没有机会的,只要有能力,还是可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帝国的内陆省份的那些错过了受教育年龄的青年,都将参军入伍看作一个良好的出路。

    而在沿海省份,以及一些早期就纳入华东政斧管理的省份,那些错过了入学年龄的青年有的已经被招入军伍,有的则进了诚仁学校,然后学了一门技术,成为了工人,基本上已经消化掉了。

    往年,帝国招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毕竟往年入伍的人也不少,而兵额有限,自然是选了又选。

    而如今情况不同了,帝国对于报名参军的青年,只要是身体素质上差不多就召入军伍,甚至是身体素质差一些的也要。

    因为帝国今年将扩招生产兵团,那些身体素质差一些的,则招入生产兵团之中。

    这些生产兵团主要从事的生产项目,除了传统的农业,目前还加入了工业生产。即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也都是用了最先进的技术。

    帝国在招收这些生产兵团兵员时,主要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这些没有文化的青年能够在军中学到文化,并且学到有技术含量的生产技术,以便他们退伍后能有一技之长,给他们提供晋升中产阶级的阶梯。

    这个政策主要是面对内陆地区,而沿海地区,目前入伍的都是义务兵,全是学校里出来的。

    华东各省,算下来已经各有十年的教育发展,目前适龄的兵源都是学生了。

    内陆地区的青年,就算是进了夜校,也不如入伍学习,毕竟入伍之后可以接触到来自全国各省的战友,而且可以去边疆等地区,可以让他们开拓眼界。同时军队对人的改造,并不是夜校能够相比的。

    生产兵团的建立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减轻军备负担,毕竟这些生产兵团平时的生产也是可以产生效益的,这些效益将花在生产兵团的装备、训练消耗等花费上。

    作为回报,帝国给生产兵团的士兵们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退伍后可享受更高级的创业指导。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4188 24189 24190 24191 24192 24193 24194 24195 24196 24197 24198 24199 24200 24201 24202 24203 24204 24205 24206 24207 24208 24209 24210 24211 24212 24213 24214 24215 24216 24217 24218 24219 24220 24221 24222 24223 24224 24225 24226 24227 24228 24229 24230 24231 24232 24233 24234 24235 24236 24237 24238 24239 24240 24241 24242 24243 24244 24245 24246 24247 24248 24249 24250 24251 24252 24253 24254 24255 24256 24257 24258 24259 24260 24261 24262 24263 24264 24265 24266 24267 24268 24269 24270 24271 24272 24273 24274 24275 24276 24277 24278 24279 24280 24281 24282 24283 24284 24285 24286 2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