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冷眼瞟了黄子澄一眼,然后语带杀机和深意道:“嗯,看清楚了就好,把刚才的那一幕好好记在心里,你会受益非浅的……”

    萧凡一凛,急忙恭声应是。

    碍于黄子澄在,朱元璋的话不能说得太明,因为黄子澄也是这些清流大臣中的一员,而且还是领头人物,不过朱元璋心中一口恶气实在难咽,于是便隐晦的告诉萧凡,以后你一定给老子好好当个歼臣,把这帮老家伙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帮老子出口气。

    萧凡是个聪明人,朱元璋话里的意思,他当然听懂了。

    朱允炆上前禀道:“皇祖父,孙儿与黄先生和萧侍读商量了一下……削藩之事,孙儿向您禀报一下。”

    朱元璋神情淡然的点了点头。

    朱允炆将黄子澄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的“削藩十策”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随手翻了翻,神情不置可否。

    将它轻轻搁在龙案上,朱元璋淡淡道:“这是谁的主张?”

    黄子澄上前道:“陛下,这是老臣所写。”

    朱元璋瞟了他一眼,目光中的神色有些失望。

    “黄爱卿之主张,殊为不妥,绝不可行,此法实为打草惊蛇,朕虽相信皇子们不敢谋反,但江山社稷不容冒险,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行此险法。”

    朱元璋冷冷一句话,便完全否决了黄子澄的主张。

    朱允炆看了看脸色难堪的黄子澄,小心的插嘴道:“皇祖父,萧侍读也是这么评价的,不过黄先生立意还是不错的,削藩之事,宜早不宜迟……”

    朱元璋颇有些诧异的看了看萧凡,意外道:“萧爱卿也认为此法打草惊蛇?”

    “陛下,臣刚才在东宫,确实是这么说的。”

    朱元璋眼中露出满意的神色,道:“萧爱卿可有妙法?不妨说来听听。”

    萧凡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缓缓道:“陛下,臣想先知道陛下的意思,陛下是否下定了决心削藩?若下定了决心,臣的法子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奏效,而且有把握将削藩的影响降到最低。若陛下对削藩之事犹豫未决,臣便不敢妄言,以免间陛下骨肉之嫌。”

    朱元璋深深的看着萧凡半晌,这才道:“削藩之事重大,朕说实话,朕确实没有下定决心,毕竟皇子们都是朕的骨肉,朕若削藩,怕的是天下大乱,更怕寒了皇子们的心。朕不相信,朕的皇子们会拥兵自重,暗藏祸心。萧凡,削不削藩,朕自有考虑,你不妨将你的想法说来听听,臣子的责任是为天子提供建议,给天子分忧,采不采纳你的建议,那是天子的事。”

    萧凡犹豫道:“臣……不敢言。”

    叶伯巨是怎么死的?就是上书直言藩王之弊,被朱元璋盛怒之下拿入京师,最后活活饿死的,有这么一位反面教材在前面,萧凡怎敢对这么敏感的削藩之事轻易开口?

    朱元璋不耐烦的敲了敲龙案,道:“说错了话也无妨,朕赦你无罪。”

    萧凡暗暗撇嘴,你是皇帝,想射谁就射谁,当然无罪,我的胆子可小得很,这不是逼着给我找不自在吗?

    犹豫了半晌,萧凡终于还是决定说了。

    朱允炆是个不错的朋友,冲着这一点,自己就不能藏着掖着,如果能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将削藩之事顺利解决,那是最好不过了,朱允炆也不至于只当了四年的短命皇帝。

    再说,朱元璋不是射了无罪嘛,有他射在先,我还怕什么?

    于是萧凡嘴一张,便待说出削藩的主张。

    谁知朱元璋适时的抬手拦住了他,然后对侍立殿内的宦官们扬声道:“尔等都退出去,关闭殿门,任何人不得靠近,违者夷族!”

    宦官们赶紧退了出去,并关上了武英殿的殿门,殿内只剩下了朱元璋等四人。

    朱元璋缓缓扫视三人,沉声道:“今曰之事,事关重大,万不可泄露半句,只限于你我四人知道,谋事而不秘者,先输一着,你们要记住。”

    “臣遵旨!”黄子澄躬身道。

    朱元璋盯着萧凡,严肃的道:“萧凡,你要记住,今曰所言之事,若朕知道外面泄露了风声,朕便要你人头落地!”

    萧凡吓得浑身一颤,急忙道:“臣遵旨。”

    接着萧凡又指了指黄子澄,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如果是他泄露出去的,那怎么办?”

    黄子澄立马对萧凡怒目而视,不过萧凡并不在意,做人做事要公平,就算泄露了风声,要罚总不能罚我一个人吧?合着我脸上刻着倒霉鬼三个字不成?

    朱元璋重重一哼,怒道:“朕一样要你人头落地!”

    萧凡深深拜服:“陛下处事公正严明,不偏不倚,臣佩服得……五体投地,五体投地哇!”

    (未完待续)
------------

第一百零一章 削藩之论

    武英殿内。

    朱元璋面沉如水,一张布满了老年斑的沧桑脸上面无表情。

    萧凡抬眼偷瞧了瞧,却在他脸上找不出任何喜怒情绪,不知道朱元璋对削藩一事到底持什么态度。

    不过,既然朱元璋要他说出削藩的主张,说便是了,他愿不愿意削那是他的事,正如他所说,臣子只要尽到提供建议的责任,采不采纳就不关他的事了。

    “陛下,若您真下定了决心削藩,对您来说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萧凡躬身禀道。

    “此话怎讲?”朱元璋盯着萧凡的脸缓缓问道。

    “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陛下您的,您若下旨收回诸王藩地,没人敢反对,藩王们皆是陛下的皇子,陛下圣旨一到,谁敢不从?”

    朱元璋似笑非笑的道:“若真有人不从,又当如何?万一朕的皇子们舍不得放弃封地里的偌大权力,干脆横了心造朕的反,怎么办?”

    “陛下,这是根本不必要的担心,臣相信没有哪个皇子敢做这等大逆之事,因为这大明江山是陛下您亲手打下来的,陛下之赫赫威名,早已在皇子们心中根深蒂固,诸王之中,任谁都没有这个胆子敢反抗陛下的天威,就算他们暗藏祸心,也不敢付诸行动,论威望,论民间的影响,论军事上的指挥能力,论朝廷与地方军队的实力,他们都不是陛下的对手,天时地利人和,诸王一样没占,如此没有把握的造反,诸王是万万不敢行之的。”

    “再说,自古不论是造反还是起义,都必须有个名目,师出有名才能获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跟随,诸王若造陛下的反,他们师出何名?以子伐父,此乃大逆不道之举,他们若反,便自己将自己推到了被天下人唾骂孤立的绝境,诸王皆是聪明睿智之人,这些利害,他们必然清楚的。如果陛下向诸王下旨削藩,臣敢断定,诸王纵然心有不愿,但也会老老实实的遵旨行事,没人敢违抗陛下的旨意。”

    “如黄先生说的那样,什么调动朝廷大军监视,又什么先削小藩再削大藩等等,这些主张其实根本没必要,反而会将陛下与藩王们的父子关系推到剑拔弩张的境地,而且很可能会弄巧成拙。陛下是天下共主,陛下的意志便可以决定一切,一道旨意可以解决的问题,完全用不着拐弯抹角画蛇添足的自找这么多麻烦。”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4566 64567 64568 64569 64570 64571 64572 64573 64574 64575 64576 64577 64578 64579 64580 64581 64582 64583 64584 64585 64586 64587 64588 64589 64590 64591 64592 64593 64594 64595 64596 64597 64598 64599 64600 64601 64602 64603 64604 64605 64606 64607 64608 64609 64610 64611 64612 64613 64614 64615 64616 64617 64618 64619 64620 64621 64622 64623 64624 64625 64626 64627 64628 64629 64630 64631 64632 64633 64634 64635 64636 64637 64638 64639 64640 64641 64642 64643 64644 64645 64646 64647 64648 64649 64650 64651 64652 64653 64654 64655 64656 64657 64658 64659 64660 64661 64662 64663 64664 64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