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浑身不自觉的一颤,顿觉背后沁出一层冷汗,迎着朱元璋凌厉而布满杀机的目光,朱棣第一次觉得,这位看似年迈老朽的父亲,其实并非如他想象中那么简单。

    当下朱棣毫不迟疑的挺起胸膛,铿锵有声地道:“父皇若将儿臣看作里通敌国之人,儿臣不再多说,愿以一死以明儿臣清白,父皇,保重!”

    说罢不待朱元璋反应,朱棣站起身,神情露出无比决绝之色,狠狠将牙一咬,然后低下头便朝殿内离他最近的一根龙柱撞去,去势甚急,仿佛他已下定了求死的决心。

    朱元璋惊得猛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老脸吓得苍白,暴烈大喝道:“棣儿!不可莽撞!来人!”

    话音刚落,殿外便迅速跑进几名锦衣禁卫,见朱棣朝殿柱撞去,众锦衣禁卫神色大变,急忙冲上前去欲待拦阻。

    然而朱棣仿佛真的欲求一死,锦衣禁卫动作再快,却也拦不住他迅若闪电的身影。

    “砰”的一声巨响,朱棣的头扎扎实实的撞在了殿内的龙柱上,然后身子一偏,萎靡倒在地上,额头的鲜血迅速冒出,顺着额角流到地上,很快便与殿内猩红的地毯混为一色。

    变故发生得太过突然,朱元璋惊得倒抽一口凉气,见朱棣软软倒在地上,仿佛没有了生机,朱元璋不由心头狠狠抽痛,瞋目裂眦大喊一声:“棣儿——”

    倒在地上的朱棣毫无反应,脸上的神情带着几分不甘和惨然。

    朱元璋指着殿内呆呆不知所措的锦衣禁卫怒道:“你们这些混帐还等什么?赶紧宣御医!快!棣儿救不活,你们都得死!”

    众禁卫闻言浑身一激灵,顿时扭头便往宫外太医院跑去。

    说话间,朱元璋已急步走到朱棣身前蹲下身,枯如槁木的双手颤巍巍的扶住朱棣的头,浑浊的双眼已是老泪纵横。

    “棣儿,棣儿……你何苦如此!何苦如此啊——”

    儿子在自己面前求死,临老终落得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下场,贵为天下共主又怎样?享尽人间尊崇又怎样?如此凄然苍凉的晚景,岂是荣华富贵能填补的?

    朱元璋想到此处,愈发伤心悲戚,扶着朱棣的头,哀鸣哭泣不止。

    朱棣在朱元璋撕心裂肺的哭喊和摇晃下,终于有了几分生机,原无声息的胸膛恢复了微弱的起伏。

    朱元璋见状不由大喜,涕泪交加的道:“棣儿,棣儿……你终于醒了,朕还没死,你怎可先离朕而去?你这是不孝!不孝啊!”

    白发苍苍的老人,此刻哭得像个孩子一般伤心。

    朱棣呻吟了一声,茫然睁开了眼,额角的鲜血却糊满了整张脸庞,朱元璋急忙抬起龙袍的袖子,细心的帮他拭去脸上的血迹。

    过了一会儿,朱棣渐渐回过了神,声音嘶哑道:“父皇,儿臣……没死?”

    朱元璋又喜又怒,神情变得万分复杂,怒声喝道:“你当然没死!你这不孝子,什么事情不能好好说,非要以头撞柱,这是人子该做的么?”

    朱棣惨然一笑,虚弱的道:“父皇竟怀疑儿臣……私通北元,儿臣辩无可辩,……唯一死耳!”

    朱元璋大恸道:“父皇错了,父皇相信你!你数次征伐北元,为我大明屡立奇功,杀鞑子,斩敌酋,功在社稷,朕不该怀疑你,不该啊——”

    朱棣虚弱的笑了:“父皇愿信儿臣清白,儿臣……死而无憾!”

    朱元璋怒道:“以后不准你轻言死字!昂藏汉子正当挺胸做人,睥睨世间英豪,怎能学那儿女之态?”

    “儿臣姓烈如火,宁折不弯,今曰蒙受不白之冤,更且这不白之冤是父皇加诸儿臣头上的,儿臣除了一死,还能如何?”

    朱元璋龙目泪流不止,抱着朱棣的头哽咽道:“父皇相信你,父皇相信你……棣儿,父皇这就下旨,命你回北平领军,用你的刀剑,把鞑子赶出长城之外,让那些蛮夷们再次领受燕王的赫赫威风,让我大明的旗帜飘扬在大漠草原!”

    朱棣眼睛一亮,随即又飞快的黯下去,仍旧虚弱的道:“多谢父皇信任,儿臣……愿以今曰头上的鲜血,发下血誓!燕王一脉,世代永不叛君!若有违此誓,儿臣愿受九天雷轰,万死不得超生!”

    “好!好!好儿子,好儿子啊!”

    朱元璋泣不成声,苍苍的白发仿佛在向世人宣示,他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纵横天下,威服宇内的淮右布衣,此刻的他,只是一位心疼儿子的可怜老人。

    岁月如大浪,淘尽英雄。

    两曰后,朱元璋下旨,准燕王朱棣回北平领军,抗击北元乞儿吉斯部,并调河南,山东,山西三地数十个千户所,近八万官兵随同前往征伐。

    这道圣旨令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春坊讲读官黄子澄第一个提出反对,这一点黄子澄与萧凡的看法是一致的,燕王乃虎狼之辈,只能留于京师,不可放回封地,朱元璋这道圣旨无异于纵虎归山。这对朱允炆将来的皇位是十分不利的。

    黄子澄一连上了好几道奏章,皆被朱元璋留中不发,未得只字片言批复。

    就在满朝文武或惊或疑之时,紧接着,朱元璋又下了第二道圣旨。

    这道圣旨却有些意味深长了。

    圣旨中言道,燕王领河南,山东,山西三地八万官兵击溃北元乞儿吉斯部以后,三地官兵不必归原建,就地驻扎在河南,山东,山西三地与北平府交界的位置上,各自建立新的千户所,以防北元鞑子来年反扑,解北平之围后,由武定侯郭英统领三地官兵将士。

    击溃鞑子之后,原北平府将士抽调五成回京,由五军都督府另行补上新丁充入北平府。

    这道圣旨将所有大臣都弄懵了,有细心的大臣慌忙拿来地图一看,不由倒抽一口凉气。

    河南,山东,山西,这三个地方在什么位置?皆紧邻北平府!分别位于北平的东,南,西面,可以这样说,在这三个地方与北平交界处驻扎八万卫所将士,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等于将北平往南的所有道路完全封住了,并且隐隐对北平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一旦北平府有什么风吹草动,三地卫所将士能在第一时间迅速扑向北平。

    第一道圣旨可谓是朱元璋对四皇子朱棣示之以恩,第二道圣旨却又对其施之以威。

    天子如此做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到底是想为削藩做准备,还是对皇子宠信过甚?

    天威不可测,在没弄清朱元璋的意思以前,所有的大臣们都闭嘴了,包括叫嚣得最凶的黄子澄在内。

    萧凡听到这个消息,沉重的叹了口气,心中一团阴影郁结,朱元璋的反应在他的意料之中,既不忍心对付儿子,又担心儿子将来造孙子的反,于是调兵合围北平,在战略上占了先手,这一招的政治意义更大于军事意义,朱元璋意在警告朱棣,放你回了北平,但你小心点儿,别生出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说,这样做算是把朱棣的不臣之心扼杀在摇篮中了。

    可站在萧凡这个穿越者的角度来说,朱元璋这般做法,根本没有太大的意义,虎若归山,龙若入海,像朱棣这样的当世枭雄,区区外围的八万将士算得了什么?该反的时候,他照样会反。

    京师各方动荡之时,萧凡领着张三丰师伯进宫觐见天颜了。

    哪怕是锦衣卫同知,带个陌生人见皇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照样得去礼部衙门报备,然后礼部再核实,最后呈报天子,天子点头同意宣见之后,萧凡和张三丰才能进宫。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0913 50914 50915 50916 50917 50918 50919 50920 50921 50922 50923 50924 50925 50926 50927 50928 50929 50930 50931 50932 50933 50934 50935 50936 50937 50938 50939 50940 50941 50942 50943 50944 50945 50946 50947 50948 50949 50950 50951 50952 50953 50954 50955 50956 50957 50958 50959 50960 50961 50962 50963 50964 50965 50966 50967 50968 50969 50970 50971 50972 50973 50974 50975 50976 50977 50978 50979 50980 50981 50982 50983 50984 50985 50986 50987 50988 50989 50990 50991 50992 50993 50994 50995 50996 50997 50998 50999 51000 51001 51002 51003 51004 51005 51006 51007 51008 51009 51010 51011 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