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掌管锦衣卫,今年开春,先帝病体沉重之时,锦衣卫密探便已从北方传来密报,燕王在北平府招兵买马,大肆招揽江湖人士,北地如今尚武成风,北平府的戍边将士已从原来的十万扩充到了十五万,目前燕王仍在持续扩充军备,边境演武,如此明显的表现,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削小藩?哼!恐怕刚削了一两个,燕王便会忍不住跳起来造反了,那个时候天下动荡,兵祸连连,诸王为了保有手中权力,肯定会望风景从,你所有的叔叔们都联合起来反你,你将会陷入一个众叛亲离的处境之中,到了那个时候,黄子澄一介腐儒,他有本事力挽狂澜吗?那个时候天下兵灾即起,朝廷兵员虽多,却无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陛下那个时候是亲自上阵杀敌,还是把黄子澄挡在前面当肉盾?”
朱允炆听得浑身冷汗潸潸,他面色苍白,情不自禁的一个激灵,萧凡的一番话仿佛将他那天真的削藩策略彻底打击得体无完肤,这一刻他才发现,原来自以为完美的削藩之策,实则漏洞连连,甚至连基本的方向都是大错特错。
若真听信了黄子澄的话,依言而行,萧凡所说的后果很有可能会变成真实……萧凡看着朱允炆时青时白,不断变幻的稚脸,叹息道:“陛下,你已是大明皇帝,高高在上,统治众生,对天下人来说,你就是神明,你的一个想法,一个举动,一道圣旨,它可以兴国,也可以亡国,说话行事当须小心谨慎才是啊!怎可如此轻率的人云亦云?黄子澄是你的老师,他说的话就一定正确吗?削了那么多小藩,天下必然已闹得沸沸扬扬,连路边的叫花子都知道朝廷要干什么了,他明明已将‘削藩’二字挂在了脸上,居然还掩耳盗铃的安抚大藩,以为别人什么都不知道,你觉得你的皇叔都蠢到这般地步了?书生办事,真是不知所谓!”
朱允炆浑身打了个冷战,忽然抬起头,目光充满了求助:“萧侍读,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削藩是一定要削的!但不能如黄子澄所说的那样做,他那简直是胡闹!拿国家大事开玩笑!”萧凡语气坚定的道。
“萧侍读有何看法?”
“我与黄子澄的看法恰恰相反。朝廷首先要调集优势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实力强大的大藩拿下!大藩拿下了,剩下的那些小藩实力弱小,必然愈发惶恐不安,朝廷占尽了名分大义,还有大胜之兵威,小藩谁还敢轻捋其锋芒?燕王和宁王一除,我敢保证,余者会自动自觉的向朝廷上表,自己请求削去王爵,回京终老,就算那些小藩敢反抗,可他们的实力太弱,终不是朝廷王师的对手,朝廷一战便可定乾坤!”
萧凡看着朱允炆,坚定地道:“所以,若欲削藩,必先削燕宁二王,二王若削,削藩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大半了。如此削藩,方可保大明社稷不动摇,皇权正统于建文一脉代代相传!”
朱允炆闻言沉默半晌,他的眉头皱得紧紧的,仿佛在思考萧凡这番话的可行姓,稚嫩的俊脸此刻一片成熟凝重的色彩,这个时候的朱允炆,看起来才像是一个真正手握至权,决定天下兴衰的皇帝。
良久,朱允炆抬起头直视萧凡,目光沉静,甚至隐隐泛出几分睿智的光芒,不喜不怒,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萧凡心中油然而升一股欣喜,这才是他希望看到的朱允炆,这才是大明第二代君王该有的样子,若欲创一个堪比唐宋的建文盛世,皇帝应该有超凡的冷静和智慧,还应该有一个懂得明辨是非,善于选择正确意见的头脑。
“萧侍读,你说的话,比黄先生的有道理……关于削藩一事,你可有具体条程?”朱允炆语气平淡,显然萧凡的意见他是认真思考过后才谨慎认同的。
萧凡一喜,急忙道:“具体的措施是,首先,朝廷兵马不必调动,更不可动小藩,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朝廷军中的军事人才问题,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军事素质优秀,对大明皇室忠心的中下级军官,将他们分散投入到朝廷各千户所,才能保证朝廷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对我大明的彻底效忠,征战之时如臂指使,如此方可战无不胜,不论解决任何事情,提升自身的实力都是最重要的。”
朱允炆若有所思道:“这就是你曾跟我说过的改革军制吧?兴军备,开武举,办军校,这是你的初衷吗?”
“是的,陛下,这是强国之根本。朝廷强,藩王则弱,北元则弱,藩外万邦皆弱,此消彼长,方可令我大明威震天下,号令宇内。”
朱允炆想了想,苦笑道:“想法是好,可这是抑文而兴武,黄先生他们必然……”
话没说完,朱允炆便摇了摇头,道:“这条先放着吧,我会记在心里,择机而行便是。你继续说……”
萧凡也叹了口气,受人掣肘的滋味,实在很不好受。
“其次便是针对藩王了,我认为,削藩不可妄动,要么不声张,静无声息,朝廷可以各种方式对藩王进行赏赐笼络,并暗示各藩王朝廷国策不变,诸王各守藩镇,朝廷绝不干涉半分,以慢诸王之心,一旦朝廷做好了准备,天时地利人和皆备,那时派一得力大将率大军以最快的速度扑向北平府,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入燕王府,擒贼擒王,燕王入朝廷之手,北平削藩可以算成功了。”
朱允炆嘴唇蠕动了一下,忍不住道:“萧侍读,你别忘了,燕王还有三个儿子,拿住了燕王,他那三个儿子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的父亲被拿入京师吗?”
萧凡奇道:“先帝驾崩之前,燕王不是已经派了他的三个儿子进京,现在已快到京师了吗?”
“对呀。”
“那不就得了,他那三个儿子进了京,还由得他们吗?”
朱允炆张大了嘴:“…………”
沉默了一下,萧凡也睁大了眼睛惊道:“你该不会还想着放他们回去吧?”
朱允炆嘴巴立马闭上,神色却有些尴尬,合着他还真有这种想法。
萧凡瞪大了眼睛,目光充满了乞求:“陛下,告诉我……你不会这么蠢的,对不对?对不对?”
朱允炆顿时骑虎难下,干笑道:“……当然,那当然!开玩笑,我怎么会做这种蠢事呢?萧侍读你太小看我了,嘎嘎……”
萧凡释然笑道:“我就说嘛,陛下就算是蠢,也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啊,纵虎归山,哪怕是纵三头小老虎,那也是心腹大患,陛下定然有数的……”
朱允炆继续干笑,目光闪烁不已:“…………”
萧凡也笑,趁着朱允炆没开口,先拿话把他挤兑住,以后黄子澄那帮老家伙再说什么扣押燕王世子非仁义之举这样的屁话时,自己就有底气反驳了。
萧凡继续道:“第三嘛,朝廷现在很有必要派一个钦差大臣北上,向各藩王,主要是燕王表达朝廷的善意,以慢其心,顺便探听他的实力,麾下各将领的为人脾姓,察访藩王封地内的民生风俗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做的,锦衣卫虽然在北平布置了密探,但很多消息没有明面的身份,是很难打听和感觉得出来的……”
这一点朱允炆却是颇为认同,闻言不停点头。
可是,派什么人去呢?
君臣二人大眼瞪小眼,陷入了为难。
沉默很久,萧凡满吞吞的开口:“派去北平的钦差大臣嘛,首先……”
朱允炆两眼一亮,期待的盯着萧凡。
萧凡看了他一眼,悠悠道:“……首先,他至少应该是个人,对吧?”
朱允炆脸发黑,咬着牙冷冷道:“废话!我派条狗去能办事吗?”
萧凡俊脸有些尴尬,干咳两声接着道:“其次,这个人对陛下你必须要绝对忠心,绝不能是朝中那些墙头草似的大臣,否则到了北平被燕王收买,反过来又回朝廷当燕王的间谍,那可就闹笑话了……”
为什么委以重任前第一关必须要审查政治成分?这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重要的任务只能交给那些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对天子有着一颗红彤彤的赤心,而且相对而言不那么蠢的大臣。
朱允炆若有所思:“你说的很有道理……”
“第三,这个人要有过人的胆识和智谋,北平,虎狼之巢穴也,若无胆识和智谋,怎么能完成陛下嘱托的重任?”
朱允炆叹气道:“这样的人……上哪儿找去?”
萧凡很有同感的叹道:“确实不好找啊……他既要有荆轲刺秦王般的无畏勇气,又要有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还要有智计百出赛诸葛的超凡谋略,可谓有勇有谋,当然,更重要的,他还得有比常人好很多的运气……”
朱允炆两眼有些发直,愕然道:“运气?”
“对!运气!”萧凡一副权威专家的口吻,道:“喝凉水塞牙,放屁砸脚后跟,吃饭被饭噎,走路被花盆砸……这样的倒霉蛋你能指望他可以活着完成你交给他的任务?”
朱允炆闻言两眼大放异彩,心悦诚服道:“萧侍读的话果然很有道理,运气真的很重要!”
接着朱允炆一脸苦恼道:“这样的人,上哪儿找去呀?朝堂上那么多大臣,数来数去,能担此大任的人,一个也没有……”
萧凡心道:当然没有,有本事的人早被你爷爷杀得干干净净了,给你留下的尽是一些废物,你找得出有本事的人才怪……眼珠子转了转,萧凡忽然堆出满脸阴险的笑,像个给皇帝进谗言的歼佞一般,凑到朱允炆耳边嘿嘿笑道:“……要不陛下干脆把黄子澄派到北平去,黄先生忠心耿耿,有勇有谋,而且屡次在我的暗算下生存下来,运气也不是一般的好,派他去北平,大小长短正合适……”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039
13040
13041
13042
13043
13044
13045
13046
13047
13048
13049
13050
13051
13052
13053
13054
13055
13056
13057
13058
13059
13060
13061
13062
13063
13064
13065
13066
13067
13068
13069
13070
13071
13072
13073
13074
13075
13076
13077
13078
13079
13080
13081
13082
13083
13084
13085
13086
13087
13088
13089
13090
13091
13092
13093
13094
13095
13096
13097
13098
13099
13100
13101
13102
13103
13104
13105
13106
13107
13108
13109
13110
13111
13112
13113
13114
13115
13116
13117
13118
13119
13120
13121
13122
13123
13124
13125
13126
13127
13128
13129
13130
13131
13132
13133
13134
13135
13136
13137
1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