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满清的经济溃败,民不聊生,满清才会灭亡,而是因为军权都落在汉人手中,它才必须要灭亡。
当然,胡楚元也绝不希望满清灭亡的太早,如果是那样的话,只会给中国留下一个军阀混战的局面,至少在他控制大部分军事力量之前,满清不能亡,满清仍然有着保持国内统一和政令通行的傀儡作用。
看完1883年的总帐,胡楚元默默的坐在房间里反思着。
他想好了,等中法战争结束,在清政斧决定下手吞噬他的家业之前……他就要现身了,这个时候,他的孩子也出生了,实在不行,他就将家人、伍淑珍和孩子都秘密送往美国。
那个时候,他就无所谓了。
1884年1月15曰。
胡楚元离开乐华县,前往香港。
他并没有在香港逗留多久,很快就通过法国的一家洋行拿到通行证,冒险深入红河,于1884年的2月3曰,抵达越南宣光府,进而继续北上。
此时正值越南干季的凉季,气候宜爽,很适合人们的出行。
胡楚元一路乘着牛车,晃晃悠悠的向着前行,冒充行商,车上还负载着一些货物。
几天后,山路越来越宽阔,前方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宽阔的大盆地,四处开垦出平整的稻田。
胡楚元从福清社抽调的人中有几个来自赤旗军,他们以前常在这里出没,很快就告诉胡楚元,这里是河邺,再向后就是客密泉,那里便是刘永福黑旗军的老巢。
这一带已经就算是安全了,住在这里的都是广西一带的移民,在这里开垦水田,刘永福的黑旗军也就兴起于这里。
胡楚元经营的电报早已铺盖了广西和越南北部,而且是通过两条线路,海陆各有一条。
他早已和刘永福秘密的联系上,告知刘永福自己即将抵达。
因为,刘永福就带了几千人的部队在河邺这个地方等着。
刚到了河邺寨外,胡楚元就看见了那迎空飘舞的黑色七星旗,军寨的规模很大,至少可以驻扎两三万人,全部用石头堆砌而成,顶上驾着一圈的黑炮,四周的小山岭上也都有一圈炮台。
福清社的人立刻先进军寨禀告,不过片刻,城寨上的黑旗连续挥舞,大门开启,一路人骑着军马就冲了出来,领头的是一位年过半百,身形消瘦的武官,穿着杂色的大褂,头上却戴着清朝一品提督的顶戴花翎。
不一会儿,半百武官就到了胡楚元的牛车前,他也不顾自己的年纪,一个急步就冲了下来,显得身手格外了得。
胡楚元能猜到这个人是谁,身边的福清社成员又暗中替来人报了名字,确定是刘永福本人,他便下了脏兮兮的牛车,上前相迎。
这就是刘永福啊。
胡楚元是有些奇怪的,这个人瘦得有些离奇,模样也奇特,显得有点不同寻常。
刘永福已经迎了上来,朗声大笑,和胡楚元抱拳道:“胡大人啊,刘某是仰慕已久,今个总算是见到您的真面目了。”
胡楚元呵呵的笑着,也抱拳道:“我也是久仰将军的大名呢。”
刘永福笑道:“大人这一路辛苦了吧,来,请快快到我的军营中休息吧,咱们进了营帐再说!”
胡楚元微微点头,让陈善元和程廷华跟着他一起进入河邺寨里。
寨中住着的都是广西人,说着广西话,大约有数千人,多是平民,黑旗军的人则多数住在城外,平时务农,战时抽调,也有些精锐的军丁,常年驻扎在寨中,人数也不多几千。
黑旗军营在河邺寨的正中央,占地辽阔,大大小小分布着十几个小寨子,也多是些木墙草庐,不加修饰。
虽然有胡楚元的资金支持,刘永福也不敢和朝廷的军队相比,即便在自己的大本营中,曰常居住也都很节俭,尽力将每分钱都用在实处。
胡楚元一路看过去,心中还是很满意的。
进了主寨后,胡楚元一坐下来就和刘永福道:“刘将军,我这一次前来是要避难的,还望您多加保密,不要让外人知道。”
刘永福默默的嗯着声,道:“您放心,我这里都是自家人,不会泄露半点风声。何况,我早有安排,一切都置办的很隐秘。您就继续以商家的名义住下来,在这里开一家油盐铺子做为遮掩。”
胡楚元微微点头,问道:“我听说清朝廷已经封您一个记名的提督,越南皇帝则封您为三宣提督?”
刘永福嘿嘿冷笑,道:“都是些虚名,说是三宣提督,经费还是得靠我自己募集,不过,三宣这一带的粮饷是允许我自己征调的,总算是生计上有个着落。至于清朝廷那个记名提督,更是虚名中的虚名,不提也罢。若是没有胡大人这么些年的支持,刘某早就葬身荒野了。现在您再看看,刘某兵马之强,越军之中唯有我能和法人一较高低,论起装备,其实我比法国人还要厉害一些。清军嘛,不谈也罢,根本就是一堆扶不上墙的烂泥。”
(未完待续)
------------
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永福和天地会
刘永福瞧不起清军,看不上清朝廷给的虚职官位,这对胡楚元来说可算是一个好消息。
胡楚元笑了一声,却没有急着再说什么,只是静静的喝着茶。
刘永福当即遣退左右,将营寨中只留下他和胡楚元两人。
他这才道:“大人,您早些年就能预判到法人必将大举入侵,和刘某也算是英雄所见略同,然刘某常年在越,故能猜测一二,大人远距万里,仍能有此判断,实在是有过人之处啊!刘某对大人佩服万分,如今只想问一问大人,以您看来,我当下该怎么办?”
胡楚元悄然放下茶杯,低声答道:“不要轻举妄动,保存实力,静等湘军南下。如今的广西驻军以淮军为主,淮军是李鸿章的部队,李鸿章一心只想保存实力,维系自己在朝廷的政治前途,所以,淮军必然不敢打,淮军的装备和训练状况本来就不如法军,上下都不敢打,岂不是一击即溃?”
刘永福赞道:“大人所言甚是,刘某也是这么觉得的,索姓就避敌锋芒,躲在这个山窝窝里不出去。只是……咱们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我只怕法军大举进攻,淮军各路撤退,只有我还孤身留在这里。”
胡楚元道:“不急,稳固防守即可,我一路过来就细细的看着地形,你这个老巢选的好,易守难攻,几千人拦在关口,几万人也冲不进来。法国人只要打不下这里,就没有办法继续大举进攻,局势必定不会太坏。等到了淮军大溃败之后,朝廷多多少少还是要派湘军南下,即便不派湘军,也会另选良臣主理两广局势,挑选地方勇卒督练团练,届时才是决战之时。”
刘永福道:“那您估计大约要多久?”
胡楚元想了想,道:“淮军大败就在这几个月间,再向后就是雨季,法国人想要大规模调动火炮就很难了。再到明年这段时间,或许就到了我们决一雌雄的时候了。”
刘永福默然的在心中掂量着,估计也差不多是这个情况。
法国人要想在越南这个地方搞大规模的调动和袭击,必然得是在旱季,旱季只在每年11月到次年的4月,过了这段时间,雨季一到,各地河水暴涨,又无大桥梁和公路,法国人根本走不动路。
因为胡楚元事先准备的很充分,刘永福早就囤积好了足够的军火,山炮三百余门,枪械五万多只,兵马也招足了三万人,雄踞在客密泉和河邺两地死守关口。
这两个地方就像是一个葫芦型的盆地,进河邺只有两个山道峡谷,进客密泉只有一条路,里面都有广阔的盆地水田和梯田三十余万亩,死守十年也不是问题。
两人谈到这里,胡楚元就稍加沉思,和刘永福道:“以我之见,我们和法国人这一战,只要运筹得当,终究是可以胜的。法国人虽强,毕竟是远赴万里作战,补给艰难,我们则是本地作战。另外,我在香港、南宁和广州都囤积了大量的军火,米粮和其他物资的囤积数量也足够多,至少能应付两年,总价约合三千万两银子。我啊,赌的就是这一战必胜。”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9867
29868
29869
29870
29871
29872
29873
29874
29875
29876
29877
29878
29879
29880
29881
29882
29883
29884
29885
29886
29887
29888
29889
29890
29891
29892
29893
29894
29895
29896
29897
29898
29899
29900
29901
29902
29903
29904
29905
29906
29907
29908
29909
29910
29911
29912
29913
29914
29915
29916
29917
29918
29919
29920
29921
29922
29923
29924
29925
29926
29927
29928
29929
29930
29931
29932
29933
29934
29935
29936
29937
29938
29939
29940
29941
29942
29943
29944
29945
29946
29947
29948
29949
29950
29951
29952
29953
29954
29955
29956
29957
29958
29959
29960
29961
29962
29963
29964
29965
2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