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准备来年开春黄台吉亲征朝鲜一事,满清上一次打进朝鲜,朝鲜已经乖巧了许多,只是辽东的汉人不断的逃往朝鲜,这已经引起了满清的强烈不满,之前黄台吉已经打算登基后即刻亲征朝鲜,只是关内大败导致黄台吉犹豫不决。
不过为了抓捕更多的奴隶,同时朝鲜虽是个小国,同时土地贫瘠,但好歹也是个国家,打下来总能弄到一些粮食。
在大军无法继续入关掠夺之前,朝鲜无疑成为了唯一的选择。黄台吉更需要做出点能够服众的战绩出来。
因此亲征朝鲜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辽东上下,开始疯狂了起来。
……十二月底,江西分宜也下起了大雪,在一处学堂内,宋应星正在给学生讲宋代四大家张载的关学。
“张载言,知识获得方式分为‘见闻知之’及‘德姓知之’尔,所谓‘见闻知之’,即是经历和研读所获得的知识,而‘德姓知之’,是另外一种知识获得方式,德姓所知,不萌于见闻也……”宋应星两手空空,不断讲着张载所著的《正蒙大心》,好似能将此书倒背如流一般。
没错,宋应星正是那种能够过目不忘的人,而他首推的学术就是宋代四大家张载的关学,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先生,什么是德姓?”这时一名学生起身问道。
“所谓德姓,出于《道德经》,道德,道德,本意并非指行为上的好坏,这两个字应该是分开来念的,道,即是天道,它幻化一切,代表终极的真实。德,其实就是人天生就具备的知识,那些隐世所讲的修真,就是获取这些知识,以找到真实的自我,脱离愚昧和无知。”宋应星说到这里,环顾了一圈不太相信的学生们,继续说道:“春秋之时百家争鸣,道家所言的道德,也被儒家所引用,只不过被道家曲解。”
“先生,即道德非指行为,那《道德经》六十五章该如何理解?”这时一个学生问道。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宋应星渡着步,解释道:“此句并非说百姓多智以至难治,而是说:很久以前,擅长治理天下的君王,并非认为自己比百姓更聪明,而是认为自己比百姓更加愚笨。百姓之所以难治,是君王行太多勾心斗角之事,是以难治。故,用勾心斗角治国,是谓国贼诶。不以智谋治国,乃为国之大幸。这是通过长期对比的结论。知道对比结果的方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无比,它能使万物回归到真朴,知道它才能极大的回归自然。”
“圣人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就是因为德。”宋应星总结道。
“啪啪啪啪……”就在这时,学堂外突然响起了拍手的声音,只见门外站几名身穿铠甲的官军,其中一名身穿官服的百户正微笑着拍手。
“阁下是?”宋应星有些愕然的看着眼前这几个人。
“在下是山东盐运司稽查大队中队长,奉我家将军之命,特来请先生前去山东任职。”那名百户面色恭敬的说道。
“你家将军是何人?”宋应星不由纳闷。
“山东总兵,建威大将军赵岩,便是我家将军。”……
(未完待续)
------------
第九十四章:电学的开端
“赵岩!”宋应星心中一惊,怎么会是他?
赵岩的名声,此刻在大明已是如雷贯耳,几乎所有精英阶层都知道他的存在,赵岩突然找上门来,让宋应星有些踌躇,问道:“不知赵将军找在下任何职务?”
“宋先生著成《天工开物》一书,我家将军甚是仰慕。将军说了,宋先生到赵家堡担任什么职务任您挑选,月俸最少三百两。”那名稽查大队中队长说道。
月俸三百两,比宋应星当前担任的教谕高出几十倍之多。
“承蒙将军看重,在下感激不尽,只是在下才疏学浅,还请先言明担任职务容我思虑一番。”宋应星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并未直接答应下来。
“我登莱作坊甚多,宋先生可前往登莱指点作坊生产。也可进科技院,赵家堡的登莱科技院专门研究天工之术,宋先生既然擅长此道,必然两者都能胜任。”
宋应星思虑了片刻,回绝道:“你们还是请回吧!在下实在是才疏学浅,能著成《天工开物》,全凭过目不忘之法,然我之所学,已全数著于书中,前去登莱唯引人嗤笑罢了。”
宋应星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他之所以能著成《天工开物》,完全是凭借过目不忘的方法将工序强记下来,然后再一一总结下来,这些东西都已经写进了《天工开物》,至于研究方面,并非他所擅长。
“哦!先生既能过目不忘,如此就更好了。”那名中队长听了眼前一亮,不由分说的对宋应星说道:“宋先生,我家将军求贤若渴,您不妨先到赵家堡走一躺,我已备好马车,宋先生请。”
说着那名中队长做了个请的手势,宋应星连连摇头,说道:“赵将军怕是错爱了,在下实在是才疏学浅。”
“宋先生无需多说,来人,请宋先生上车。”那名中队长直接一招手,顿时后面的士兵走上前来,架着宋应星就往外走,也不容宋应星如何挣扎,直接给推上了马车。
很快,在十多名骑兵的护送下,这辆马车朝着山东疾驰而去……宋应星被强行带上马车,一路上根本不容他挣扎,那群人对他甚是礼貌,路上吃喝用度一律照顾周全,宋应星不由无奈万分,在水路走了半个月,他们终于进入了山东地境。
此时的山东,西三府也已经恢复得很好了,整个东三府几乎看不到一个乞丐,所有乞丐都被赵岩招募去屯田,年老和智障的则专门收容了起来。
而西三府的土地因为登莱的纺织业对棉花的巨大需求,几乎所有土地都种上了庄稼,大部分都是棉花。
今年山东西三府的棉花产量再次提升,达到了五百万担之多。
宋应星看到路上所见的土地都处于耕种状态不由称奇,当宋应星到达青州府之后,发现青州府甚是荒芜。但荒芜的土地上,却有许多百姓正在劳作,到处都是耕牛在不断的犁地。
“百废待兴啊!”宋应星看着田间的景象感慨道。同时宋应星在路上看到了让他十分难忘的场景,只见在这个快要过年的时候,官道上竟然车马不断。
一车车的棉花,以及各色货物来来往往,半天里见到的大商队就不下十余个,沿途的驿站更是住得满满的,好在那名中队长的任务特殊,驿站专门腾出了一个房间。
“兄台,年春临近,你们为何还在山东行商?”宋应星吃饭时,不解的对边上的一名客商问道。
“赚银子不分节气啊!”那名客商笑道,“山东商机甚多,来山东行商几乎稳赚。”
“这是为何?”宋应星在分宜时,也对山东的状况有一些耳闻,因为他参观的很多作坊,有一些都饱受山东产品的冲击。
“来山东行商,来时可赶牛马前来,或携瓷器、茶叶、糖、丝绸和其他海贸货物,必获利。特别是牛马,只要有,建威将军悉数都要,还有木材、硝石、硫磺等物,运到黄县也十分好卖。”
“返程时,可以带上盐货、渔产、棉布、棉袜、棉袄、铁器、铜器、粉干和一些倭货,都有银子可赚,不过赚多赚少,还得看自己怎么选了,可惜琉璃镜只卖给山东商贾,那琉璃镜才是最赚银子的。”
那商客说着,宋应星不由点头,琉璃镜自从上次降价后,再次刮起一阵购买风潮,在这个富人贪图奢华的年代,一个小小的琉璃镜算什么。
宋应星也自己拿了银子买了一面小的拆开看过,发现这种琉璃镜和西洋镜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更大,同时背后的镀层用料也同,显得更加明亮一些罢了。
突然宋应星对登莱情况变得期待起来,从种种现象上可以看出,建威将军赵岩是一个十分重视生产的人。
而宋应星正好是一个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的人,只是宋应星也有些忐忑,毕竟他对生产技术只是一个记录,并不是很擅长研究。
……满清的动作很大,他们在沿海每阁十里设一烽火台,每个烽火台驻守10到500人不等,范文程本来提议是500人,但辽东的海岸线那么长,每个烽火台设500人显然没有可行姓。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5383
25384
25385
25386
25387
25388
25389
25390
25391
25392
25393
25394
25395
25396
25397
25398
25399
25400
25401
25402
25403
25404
25405
25406
25407
25408
25409
25410
25411
25412
25413
25414
25415
25416
25417
25418
25419
25420
25421
25422
25423
25424
25425
25426
25427
25428
25429
25430
25431
25432
25433
25434
25435
25436
25437
25438
25439
25440
25441
25442
25443
25444
25445
25446
25447
25448
25449
25450
25451
25452
25453
25454
25455
25456
25457
25458
25459
25460
25461
25462
25463
25464
25465
25466
25467
25468
25469
25470
25471
25472
25473
25474
25475
25476
25477
25478
25479
25480
25481
25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