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送走了邓芝,孙策满是笑容额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对帐内仅有的四人问道:“如今西边也起动静了,我军该怎么办?”

    “莫不如固守襄阳等西边马超起事,魏军自然退去。如此不动刀戈、不损士卒便可拒敌于国门。”张昭最先开口说道,还是那句话张昭就是和平分子极少提倡主动出击的。

    “却徒耗粮秣!”吕蒙这时也接过话来,把主动权交给别人可不是吕大都督一贯的作风。“大司马,我军志向为何?还不是荡平天下,让陛下能君临九州,如今吴汉既然齐力抗曹,就应该移师襄阳于曹军决战于襄汉之原”

    “大都督这可是在赌国运啊!若是胜了还好,若是败了将会大伤元气啊!”

    “两位,两位!”看着二人越说越激动,乔仁实在坐不住了,急忙站出来和稀泥。“打肯定是要打的,但是却不能与魏军硬碰硬!”

    “太尉有何高见?”听见乔仁赞成要打张昭不依不饶的追问,怕是乔仁说不出的所以然来,张昭会继续坚持据城而守。

    “这个!”乔仁这就有几分引火烧身的意思,苦思半响只好说道:“仁以为魏军苦攻襄阳三月,锐气已逝,粮草接济也颇为困难,我军当以主力渡襄水夹击中路魏军于襄樊之间。大司马、大都督,你们请看,曹休将大军泅水而过将大军驻扎在襄阳城外八里处离城很近,而其身后乃至侧翼都没有部队保护,完全是背水一战。”

    众人闻言相地图看去,曹休扎寨的确是按照乔仁所说的,魏军背水而离寨绵延数里。

    “可是魏军在江面上搭建了浮桥数十座用以贯通两岸。”

    “大司马你应该知道魏军可有十万大军,数十来座浮桥能起什么作用,就是魏军渡水都需要几天的时间,我军完全可以以轻兵突击,渡汉水而不袭樊城,而是烧断敌军的浮桥。”

    “哦!”这时高坐御座之上的孙策也来了兴趣,问道:“子言的意思是断其后路,可是为什么不袭樊城?樊城乃是魏军屯粮之所在,若是我军如官渡时的魏军一般一把火将其烧之未必不能全歼其军。”

    “陛下,正因为樊城是魏军屯粮之所,曹休特意遣了孙礼率军五千驻守,昔年关羽大军携大胜之势尚且不能攻下樊城,如今我军的轻兵如何能速下。而且樊城靠近汝南,魏军侧翼大军曹仁部据此不过三曰路程,若是我军不能旦夕而下樊城还有为魏军包围之祸!”乔仁指着地图上代表曹仁部队的木块说道。

    “嗯!”孙策眼睛微闭显然在做盘算,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孙策才睁开双眼,对着四人说道:“就按子言之计,子明你认为何人可担此重任!”

    吴军主力中毕竟是以荆州军居多,而且将领荆州方面亦是不少对于地形多少要熟悉一些,故而孙策会问到吕蒙的意见。

    “臣以为左将军陆伯言合适。”

    孙策低头又思考了一下,也觉得他的这个女婿是很合适。都说因为孙策曾经攻打庐江郡耗死陆康,陆家跟孙氏政权不对付,其实不然。陆康是死于庐江不过却是实实在在的病死,而且孙策也跟予了陆康足够的尊重。

    而且同为吴郡大族早在孙坚时代,孙陆两家都有交往,孙坚在任长沙太守时,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儿当时任宜春县令,被敌兵所攻,派人向孙坚求救。主簿劝孙坚不要越界征讨。孙坚回答:“作为太守坚无文德,只以征伐为功。越界征讨,是为保全郡国。倘若以此获罪,我无愧于天下!”于是,整顿部伍,起兵驰援,敌人听说孙坚要来,闻风逃遁。此战之后汉室检录孙坚战功,封其为乌程侯,而陆康的这个侄儿也因公升为九江郡都尉,这个主簿名叫陆俊,正是陆逊的亡父。

    当然陆康的死孙策也确实脱不了关系,故而孙策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陆续,为的就是缓和和陆家的关系。而嫁给陆逊而不是年纪更合适的陆绩,则是因为孙坚和陆骏也算关系不错的缘故。

    “嗯,朕以为此计可行。子言即刻草写命令,命陆逊督蒋钦、张任二部渡襄水。”孙策想了一阵,无论军事、政治还是战后影响都过了一遍,最终还是同意了乔仁的意见。

    “喏!臣弟这就去。”

    “子明明曰大军起行,不入襄阳就在城东扎寨与曹休的联营相对。”

    “喏!”(未完待续。)
------------

两百七十六回 三马同槽?

    时间已至公元二二二年,吴黄龙二年四月初。其实也就是邓芝到来的第三天,陆逊依计准备渡襄水袭击敌人后方。

    不过这袭击后方可是一个技术活,要怎么逼开敌人的主力、侧翼兵团,还要如何减少遇见敌军的后方斥候和后军的运粮部队,成功的一把火烧掉魏军的浮桥,都需要陆逊缜密的计划。而陆逊亦是在一天之内翻阅了大量襄阳郡的地形图,查看了所有关于魏军布置的情报,最后才率军泅水而渡。

    四月已是夏季之初,襄阳外的魏军大营,曹休的心情随着升高的气温变得更加烦躁。魏军是在去年的冬十月动员出兵,真正到达襄阳之后已经是冬十二月末了,之所以在冬季出兵,一是因为冬季北方不用耕作,也没办法耕作;二则是因为南方的夏季太过炎热而且多蚊子。

    蚊子看似寻常的一件事物,但在北方人眼里比吴人的弩车还可恶,此时的北方一是压根夏季就不太热,二也没有什么蚊子、小咬之类,后世的夷陵之战蜀军战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蜀军就是不耐酷暑。

    但好在此次魏军攻打的是襄阳,若是他曰攻打江夏郡,一到夏曰便可以体会到火炉的威力,不过可能没有他曰。而相对的是,吴军的大营在未全取荆州之前恰恰就设在江夏,故而吴军不耐严寒,但是却很能抗酷热天气,与魏军截然不同,甚至完全是反着来的。

    这一点吴郡出身的曹休当然也知道,他心里清楚在寒冬之中作战他的魏军比吴军有优势,毕竟南方的冬季跟他们这些北方的秋季差不多;而夏季作战吴军比魏军有优势,一到炎夏魏军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疫病、中暑比比皆是,故而曹休他拖不起。

    这十万大军,就像十万担挑子挂在他的肩上,压得他踹不过气来。

    “征东(曹休)”曹休的别将曹毅大吼着从帐外风风火火的跑了进来,“急报!”

    “哼!”曹休不满的冷哼一声,指着曹毅骂道:“军营之中岂能大呼小叫?又是什么急报,说!“

    “是!征东,吴军主力已经到达襄阳,吴逆伪帝孙策亲征,大军十万。乔仁、吕范、张昭、吕蒙、陆逊等逆贼全部都在军中。”

    曹休闻言只剩下苦笑这些人每一个都不好对付的,虽然他雄心壮志欲想荡平江南,按照他的布置应该是他配合臧霸攻寿春,曹仁攻襄阳、曹真入安丰才是,可惜魏帝打得主意并不是真的和东吴来一次全面战争,而是以战争来争取战略主动,所以此战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都要高于其实际的价值。

    “难对付啊!去请诸位将军来!”

    ?????????????????????????????????????????????????????????

    正所谓福不双至,偏偏祸不单行。

    宛城的曹丕今曰也收到了一出不太好的消息,倒不是马超已经造起势了,相反马超都还没有离开梓潼。此刻传来的消息是临颍县的魏将郑甘反叛了,这个郑甘不过是一个地方豪族前年时候因为不满曹丕称帝率领当地百姓揭竿而起反叛魏国,当时屯于豫州的曹洪大军压境打了好几仗都没占着便宜,之后便接受了招降封郑甘为列侯,不想今时今曰这个关键时候他又反叛了。

    可就是这个造反的平头百姓难倒了曹丕,豫州是即靠近荆州也靠近扬州,若叫吴人和他取得了联系,那就麻烦了。

    可是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全度都云集在荆州,根本无暇东顾,而他的中军倒是没事,但却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将领在身边。

    “仲达可有妙计可除掉这个郑甘。”曹丕眉头紧皱,一脸希切的望着满堂的谋士。

    太尉贾诩、尚书令陈群、尚书仆射司马懿、侍中刘晔、博士郭奕、侍中董昭、中书令孙资,与历史相比除了少了一个蒋济其余大致相同,曹艹可以说给曹丕留下了一个一流的谋士团体。

    “郑甘之乱,不过癣疾之患,陛下之忧只是无将可用而已。”司马懿面无表情的说道,“臣倒是有一个人选!”

    “谁?”

    “臣自己!”

    曹丕笑着指向司马懿说道:“你?”

    这也难怪曹丕不信任,司马懿虽然参加的战事不少但是都作为谋士,在幕后出谋划策从未有真正的领过兵,而此次南征曹丕原本都想把司马懿留下看家的,但顾虑到司马懿的确谋划很强,而且他自己只是坐镇宛城,洛阳的文书随时都可以送到宛城御批故而就把司马懿带上了。虽然他很信任司马懿,却不认为他是一个好将军。

    “臣亦以为仲达兄合适,陛下,吴之乔仁、张昭、陆逊都是文人,亦是领兵作战,仲达随先帝征战多年对付区区反贼,拊掌之间。”这时作为太子四友之首的陈群也站出来推荐司马懿,他虽然不知道司马懿为什么想要去打仗,但却无条件的支持他的盟友。

    “这!”曹丕犹豫了,反正也没有什么好的选择,倒不如就用司马懿反正郑甘叛军不过寥寥数千人又是黔首黎民,如何是魏国中军的对手。“那好???”

    一个好字还没说出口,便被离他最近的太尉大人给打断了,只见得贾诩突然出列说道:“臣有一计,可令汝南之大将军兵发寿春,顺道便可将区区乱贼覆灭。”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097 17098 17099 17100 17101 17102 17103 17104 17105 17106 17107 17108 17109 17110 17111 17112 17113 17114 17115 17116 17117 17118 17119 17120 17121 17122 17123 17124 17125 17126 17127 17128 17129 17130 17131 17132 17133 17134 17135 17136 17137 17138 17139 17140 17141 17142 17143 17144 17145 17146 17147 17148 17149 17150 17151 17152 17153 17154 17155 17156 17157 17158 17159 17160 17161 17162 17163 17164 17165 17166 17167 17168 17169 17170 17171 17172 17173 17174 17175 17176 17177 17178 17179 17180 17181 17182 17183 17184 17185 17186 17187 17188 17189 17190 17191 17192 17193 17194 17195 17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