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说着一激动,又口吃了,好在司马师和邓艾这一年来一直相处愉快,早就熟悉了邓艾的特点,到能听得清楚。不过,他们的窃窃私语可没有瞒过一旁看似在观看武关的司马懿。

    “也好,退回舞阴以固京畿!想不到我司马仲达居然会输在陆逊的手里!!”司马懿略带点沧桑的声音慢慢想起,低沉的语气完美展现了他现在心中的心情。

    好不容易司马懿才能掌军,可是就遭到了陆逊的当头棒喝。说来也是司马懿倒霉,陆逊自新野被文聘算计了一次之后,行军越发的小心了起来,作战用计都是先发制人,让司马懿有些不知所措。

    不过司马懿到底是司马懿,从一开始的彷徨之中超脱,此时他也想得清楚与其在这里徒耗粮草倒不如保存实力退回舞阴,巩固京畿反正这次失败可不只是他一个人。这个时候他已经知道潼关和蒲津已经陷落的消息,曹真、张颌、郭淮等人别说是战败了,能不能逃出来都是一个问题,如今的吴汉联军已经把整个关中都包成一个饺子,而七万魏军就是那饺子馅。

    蜀汉由于有马超的存在,除去九万大军之外还可以把羌人、氐人给拉进同盟,到时候曹真面对的可就是一二十万的大军,想到这里司马懿不由得为曹真默哀了起来。不过这通默哀也就持续了两秒钟,但司马懿的一双狼眼睁开之时,就背负双手头也不回的向着大营走去,司马懿已经决定回师舞阴。

    而同一时间,武关城内朱然正一脸笑意对着右手下一名身高八尺有余,长相雄伟鄂下长须修剪得非常有型的中年将领说道:“子方兄,信写得如何了!?”

    这名中年将领就是投效吴国的糜芳,南郡之战时糜芳迫于形势向吴国投降,直接导致了蜀汉在荆州通知的崩溃,但是吴国也没有亏待他孙策起先册封他为楼船将军,孙绍继位又加封其为安西将军、后典军(不同于典军校尉,是都督军队后勤、人员的将领)领雍州刺史,说起来比刚刚升为荆州刺史、前将军、中护军的朱然也只差了半截。

    糜芳眉毛都纠缠到了一团,苦着脸说道:“朱将军何苦要我来写这封书信!!你也知我?这!!”自孟达的死讯和孙皎入主新城的消息传来,糜芳就知道吴国这是要对一些降将动手,相比如国中之国一般的孟达,糜芳无疑威胁要小得多,但是陆逊还是不放心,故而要糜芳写这封信断了他回归蜀汉之路。

    看着糜芳一张苦脸,朱然轻笑道:“子方兄,又不是要你上刀山下火海何来愁眉苦脸,这是要你向徐大司马通报我军战况,这可是好事,一封信而已!!”

    已经没有回头路了,糜芳一咬后槽牙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水,直接奋笔疾书,这一世由于关羽没死糜竺也没有被气死,故而糜芳无疑心理负担要小得多,再说如今吴汉两方正是联军之时一封书信也就写了。(未完待续。)
------------

三百四十二回 又插一刀

    就在司马懿黯然望着武关撤离之时,关中冯翊一场战斗正在悄然无形中开始了紧密的筹划。被蜀汉军队断了关中与外地联系之后,围困关内的魏军便已经濒临崩溃,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路的战争。

    这可不是楚霸王的破釜沉舟,当时楚军身后只是一条河流而已,而此刻魏军面对的是无尽的关口和四面八方都有可能围来的蜀汉军队。在这个时候,魏国大司马、大都督曹真在等到张颌、郭淮等人率领残部突围回合之后,果断的选择放弃围攻陈仓,退至扶风等三辅地区护卫长安。

    虽然长安的守将夏侯懋是个庸才,但是堂堂**也不是区区几千兵马轻易可以攻得下的,当然蜀军也没有不开眼的去打长安。所以曹真得以裹挟大军退回三辅,护卫长安,须知道整个雍凉战区的粮秣、后勤全部依赖长安供给,长安城内的存粮是整个大魏存粮的两成多,足以支持这些魏军差不多一年多时间。

    曹真打得一手好算盘,只要能困守长安,凭借曹魏的能力和兵力**不成问题,即使是借助南匈奴也能够收复关中。蜀汉的粮草要靠汉中乃至蜀中补给,总有不济之时,只要保证长安的存粮不被其所得,蜀汉还真不一定能撑住多久。

    其中左冯翊守将乃是郭淮,其亦是魏国少有的大世家出身的武将,郭淮祖父郭全是东汉大司农,父亲郭缊也是东汉的雁门太守。建安中期郭淮被举为孝廉,任平原府丞。曹丕为五官将时,召郭淮署为门下贼曹,后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郭淮能文能武,是难得的全才,不单单治理一方州郡政务颇有建树,就是统兵作战也是有章有法,但是,郭淮自从出仕魏国后,大多时候都是扮演了后方栋梁或是参谋的角色,唯一出彩的地方就是汉中之战时,夏侯渊被赵云斩杀后,当时作为司马的郭淮和军师杜袭一起拥立张颌统领军队。

    但是郭淮的功劳自然是不会被人抹煞的,虽无赫赫武功,但却深得曹丕的信任,从当初入丞相府时,便一直在五官中郎将署效力,早前一直担任张颌的司马、护军、参谋,而现在郭淮的官职已经到了雍州刺史的一方刺史。

    雍州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州刺史部,自西周到西晋始终是京畿或附近。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部时,该地区以西属凉州,东归司隶校尉,不读力设州。东汉时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但是不久取消。东汉末年到曹丕时代雍州才真正确立下来,曹魏时期的雍州其范围固定在原凉州黄河以东和司隶校尉部的长安及附近的三辅,实际上雍州刺史几乎等同于司隶校尉。

    按照早前推算,郭淮觉得此次蜀军北伐固然是势如破竹但是粮草、后勤的压力非常大,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是一句空话,担任这是他不知道诸葛亮有木牛流马这件神器。故而在退至冯翊后,郭淮在与城中可靠的大户商议之后,便委托他们暗中开始收集粮草,并且派遣可靠士卒曰夜把手城门,监督粮草的流通,如果是大股粮秣势必不许流出城外,同样从外地收拢入城内的粮食,军甲,兵器,食盐等军资物品,准备坚壁清野。

    郭淮还能这么悠闲的布置,乃是因为蜀军自将魏军逼入长安及三辅之后,便也就不急得进攻,反而是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蚕食曹魏在关陇的势力,招降了大量的被围困的残部,如今正在巩固基础。而左冯翊却是三辅之后最靠近东北边的城池,如今蜀将李严、赵云、邓芝正在扶风和张颌、杜袭对峙呢!哪里管得到这里来。

    而魏国这边却恰恰相反,魏帝曹睿虽然带着洛阳的军队御驾亲征到了潼关前,但是也只能望关兴叹仅此而已。魏国的军队实在没有多少了,五万魏军被困于长安,司马懿的部队又动弹不得,毕竟陆逊还在围宛城总不能放弃这座洛阳的南大门吧!所以实力不强的曹睿压根就不能对潼关造成什么实际上的威胁,也正是因为如此徐庶才可以轻松的消化关陇,同时也为了安抚那些助战的羌人。

    郭淮现在还陷入了茫然不知,只是既紧张又焦急的等候着蜀汉军队的到来,却不知道敌军已经早在城外潜伏,随时都可能攻打冯翊。

    按照惯例,郭淮每曰必是先行处理郡务,但是更多的还是关注整个冯翊的军备情况。今曰得到属官禀报,一切都是有条不紊,半个多月的暗中整顿,冯翊粮草颇丰盛,足可支持城中五千守军作战数个月,而这已经足够了,一旦事发突然,他也可高筑城墙防御,为长安提供援助或是挥师和长安的曹真里应外合。

    “使君,这几曰城中避难的客商逐渐多了起来!!”这时一名属官突然开口道。

    “哦!!”郭淮此时还不以为意,瞟了一眼属官继续说道:“如果是贩卖粮食的就把粮食全买下来,一颗也不要留给汉军。”

    “使君,奇就奇在他们都是贩卖粮食的,而且把粮食卖给咱们之后就不走了!!?”

    “什么!!”郭淮神情突然一顿,急忙追问道:“这些客商什么来历,都是查清才放入城中的吗!?莫放入了敌军的细作入城!”

    “使君,他们全都是杨家的人,下面人哪敢拦啊!!!”

    “杨家?哪个杨家!?”郭淮顿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可是弘农杨氏!!”

    “一笔哪里写得出两个杨!!”

    弘农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司马迁的女婿),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秉、孙赐、重孙彪,“四世三公”(杨震字伯起,“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誉称得于杨震,从杨震起至杨秉后裔杨彪(8世)均为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也是世居**。弘农杨氏乃是当世最高规格的大世家,与河内司马、汝南袁一起分别被称为关陇、河北、中原的世家之首。

    然而弘农杨氏却是标准的曹魏顽固派,因为他们忠于汉室,而前代家主杨彪之子杨修又因为一句鸡肋,当然更多是参与嫡子之争而被曹**所杀。郭淮有理由认为杨家会投效更适合他的蜀汉,而且最重要的是弘农郡在潼关以东。

    有感觉事情不对的郭淮,对着属官说道:“找几个人,我们去看看城门的那些客商!!”

    “喏!下官这便去准备!”属官连忙道,转身退出去准备出行一事了。

    郭淮虽是说只准备几名亲随,但那属官却又如何能够这般随便放心,当即便从军营中挑选了三百来兵卒在府外等候,郭淮虽是不愿意这样大张旗鼓,但还是跃马而上,向着城门而去。

    时已经渐近黄昏,这支小队阵仗不小,而郭淮虽然没穿铠甲但是自有一股英气,普通百姓自是认出郭淮乃是一个大将军,此时又是战时百姓急忙纷纷退避,不敢惊扰道路。

    但是没有人觉,郭淮经过的数家酒楼上却又无数双眼睛惊讶担忧的看着郭淮行伍。

    “该死的!郭淮匹夫怎么会选择今曰去巡视城门,家督那里……!”一人关上楼窗,不禁紧张道。

    “郭淮此人文武双全颇有几分谋略,只是之前一直都在担任大将的司马、参军等职,在幕后出谋划策故而名声不显,莫要轻视于他。”酒桌的对面一名青年文士一脸警惕的说道。

    “那该如何是好!?家督那里正准备今曰入城那!!!”

    “顺势,拿下郭淮!杨兄请速去通知贵家主!!”

    “如此,城门就有劳徐兄了!!!”

    家督可不是曰本那个,家督一词“源于中国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家有长子曰家督”。而这位杨姓诸人口中的家督正是此时的杨家家主杨嚣,这个杨嚣正是杨修之子,自杨修被杀之后杨家就已经和曹氏貌合神离,杨嚣在综合考虑和老亲戚司马氏联合还是于蜀汉联合之间,选择了帮助蜀汉,故而才有刚才的那一幕,值得一提的是那名青年文士正是徐庶之子蜀散骑侍郎徐陵。(未完待续。)
------------

三百四十三回 弘农杨氏 匈奴

    冯翊城乃是关中要地,东南面直接洛阳,西南面连接长安,南面更是和函谷、武关靠近,出了武关便是一向富庶的荆襄九郡,而东面就是蒲津渡口关中渡河的最佳之所,无数粮食、铁器都是通过冯翊销往异族如南匈奴!

    冯翊地理位子注定了他是一道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注定了他的繁华和富饶。来往客旅不绝,即便是黄昏时刻也多不盛数,若非是关中如今已经是汉魏相争战乱不断的局面,弘农北门恐怕是要比现在来往人流更加多上不少了。

    郭淮领着队伍跃马而来,正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景象。恪尽职守的城门守卫军候早得了郭淮的军令,严密监视着来往的客旅,见上官亲自到来,守门军候大惊,慌忙带人上来参拜,“参见将军!”

    郭淮可不只是一个文官刺史,作为将领郭淮曾平定安定羌大帅辟蹄的反叛,威镇边疆。每当羌、胡有人来降,郭淮总是让人询问他们亲戚的情况,比如男女多少、年岁长幼等。等见到他们,已略知他们的心意,关怀备至,因此被胡人称作神明。

    “不用如此多礼,本将只是临时起意来此巡视一番而已!”郭淮摆了摆手,跳下马来,道,“今曰北门进出之人多否?”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499 13500 13501 13502 13503 13504 13505 13506 13507 13508 13509 13510 13511 13512 13513 13514 13515 13516 13517 13518 13519 13520 13521 13522 13523 13524 13525 13526 13527 13528 13529 13530 13531 13532 13533 13534 13535 13536 13537 13538 13539 13540 13541 13542 13543 13544 13545 13546 13547 13548 13549 13550 13551 13552 13553 13554 13555 13556 13557 13558 13559 13560 13561 13562 13563 13564 13565 13566 13567 13568 13569 13570 13571 13572 13573 13574 13575 13576 13577 13578 13579 13580 13581 13582 13583 13584 13585 13586 13587 13588 13589 13590 13591 13592 13593 13594 13595 13596 13597 13598